?

大樹蛙生態養殖技術

2022-02-10 14:18周永勝謝桃香
農業工程技術 2022年29期
關鍵詞:樹蛙蝌蚪餌料

周永勝,謝桃香,周 晶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全球大多數兩棲動物種類和數量急劇下降,尤其近40 年內,已有122 種兩棲動物滅絕,近1/3 兩棲動物物種面臨滅絕危險。保護兩棲動物,重要的是保護兩棲動物的生存環境,加強繁殖場所和繁殖生態等方面的研究對保護兩棲動物的野外種群尤其重要。

大樹蛙原屬于樹蛙科,樹蛙屬兩棲動物,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及DNA 條形碼技術迅速發展,樹蛙屬內的隱存多樣性不斷被揭示,持續有新種發表。為了更好地反映不同支系的進化歷史,便于分類學研究和鑒定等,建立并命名一新屬,即張樹蛙屬,將大樹蛙歸在樹蛙科、張樹蛙屬下。

一、大樹蛙研究現狀

大樹蛙多居于山區樹林或灌木中,以昆蟲為食,對控制森林蟲害、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數量銳減,很多地方已難覓其蹤跡,被列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國內對大樹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卵及其蝌蚪的生長發育等方面,生態養殖研究相對缺乏。沈猷慧等[1]對長沙岳麓山地區的大樹蛙進行了繁殖研究;鄧學建[2]對大樹蛙的生長情況進行了野外觀察;劉小青等[3]研究了籠養條件下大樹蛙的繁殖行為和馴養過程,并與斑腿樹蛙進行了比較;丁建發[4~5]對大樹蛙的產卵習性、早期胚胎發育及幼體變態發育進行了研究;謝文華等[6]研究了種群密度對大樹蛙蝌蚪生長發育和存活率的影響。

二、生物學習性

大樹蛙體略扁平,雄蛙頭長略大于寬,雌蛙頭寬略大于長。前肢粗壯,前臂及手長略大于1/2 體長,內掌突橢圓形,外掌突小或不顯,后肢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或眼前方。大樹蛙雌雄大小差異明顯,雄性體長8 cm,雌性體長達10 cm 以上。大樹蛙的鼓膜大而明顯,有單咽下聲囊,皮膚光滑,背面為鮮亮的綠色,背上散布少量不規則棕黃色斑點,體側分布白色斑點,指間蹼非常發達。

大樹蛙廣泛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各省份,棲息在海拔80~800 m 的山區,喜棲息在樹林或附近田邊、灌木及草叢中。每年3 月底至5 月初是大樹蛙的繁殖期,4~5 月是繁殖高峰[1]。

三、研究場地

為填補大樹蛙生態養殖、為大樹蛙保護研究提供參考,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地點位于婁底職業技術學院農林實訓基地,占地26 畝,周圍環境幽靜,陽光充足,四周無禽畜養殖場、無噪聲、無明顯工業污染。場內建設蛙孵化區、育成區、越冬區等,在孵化區周邊建設育成區和越冬區,區域內種植桑樹,便于大樹蛙棲息和越冬。為了滿足大樹蛙抱對產卵,在研究場地兩側分別挖深20 cm 的水溝,水溝旁栽植桑樹。夏季在場地內搭建大棚遮陰,并在大棚內放置瓦片,為大樹蛙提供陰涼濕潤的環境,人工造就大樹蛙仿自然生態環境。

四、生態養殖要點

1、幼蛙繁殖

大樹蛙在有靜水水域上的枝葉間交配產卵,產卵持續時間為10~16 h。產卵時輸卵管分泌膠質,雌蛙會用后肢把膠質攪起泡,形成特殊的卵泡,能黏附在樹枝葉片上。受精卵在泡沫中發育成熟,小蝌蚪孵化后在泡沫中游動,4~5 天后卵泡液化,小蝌蚪逐漸落下跌入水中發育[4~5]。

大樹蛙每年產卵1 次,剛產出的卵泡呈乳白色,經過一段時間后表面干燥呈污黃色,卵呈淡淡黃綠色,卵粒均勻分布在卵泡內。卵泡大小為15 cm×9 cm×17 cm 左右,產卵量在2000 粒以上。卵的形態動物極呈淡淡黃綠色,植物極呈白色,然后卵的顏色慢慢變深為黃綠色。卵外膠質膜用肉眼看不到,卵的比重大于1,卵粒沉于水底,除去卵外泡沫狀黏液,卵徑一般為2~3 mm。受精卵孵化期因溫度和濕度等環境因素影響需72~240 h,孵化出的蝌蚪落入水中繼續發育,蝌蚪變為幼蛙需2 個月左右。

2、幼蛙和成蛙飼養

幼蛙變態后只吃活的餌料,一般不取食不動餌料,因此要在幼蛙上岸后及時投放黃粉蟲、水蚯蚓、小魚小蝦,或者模擬飛動昆蟲投食,也可以收集各種昆蟲活體餌料投喂。

成蛙個體較大,飼養方法基本與幼蛙相同,但食物來源更多,自主取食能力更強。投放食物時可增加大型昆蟲、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以及人工餌料??稍诖笈飪劝惭b10 個誘蟲燈,為大樹蛙成蛙提供生態食物。

3、越冬管理

自然條件下,溫度降到10℃以下時大樹蛙便會進入冬眠。生態養殖場所會影響大樹蛙的越冬方式,因此需人工創造合適的越冬條件,加強越冬管理。

越冬前半個月左右要逐漸適當增加動物性餌料,增加投喂次數和數量,便于大樹蛙貯存充足能量。越冬場所挖深溝供大樹蛙越冬,溝可呈井字型或十字型,深0.8~1.0 m、寬1.0~1.2 m,用生石灰帶水進行消毒處理。溝里挖直徑20 cm左右、深50 cm 左右的洞穴,洞穴中鋪設雜草,便于大樹蛙越冬時保溫。越冬期要經常性觀察有無老鼠等天敵或病害,如有需要及時處理。

4、天敵和疾病防治

大樹蛙蝌蚪變態期天敵主要是鳥類、蛇類和鼠類,變態期內要經??垂?,驅趕麻雀、白頭鵯、烏鶇等,嚴防其啄食蝌蚪;同時,黑眉錦蛇、滑鼠蛇等蛇類最愛捕食蝌蚪,養殖區周邊要用圍墻及鐵絲網防鼠防蛇,上面用鐵絲網防鳥。變態后成蛙躲避天敵能力有所增強,且大樹蛙的保護色與棲息環境相似,利于隱蔽。

幼蛙到成蛙養殖中會出現紅腿病、胃腸炎等疾病,要及時防治。紅腿病癥狀是精神不振,低頭伏地,不進食,后肢內側腹下皮膚出現血點,形成紅色部分,指端潰爛,腹部、腿部肌肉會發生條狀或點狀出血斑。發病主要原因是養殖密度過大,環境不衛生,導致病毒侵入引發。預防方法是定期對場地進行消毒;每日使用獸用紅霉素、慶大霉素淋浴1 次,或在餌料中拌加紅霉素[7]。

五、生態養殖與自然條件下個體的差異

生態養殖模仿自然環境,對大樹蛙的種群保護會有積極影響,但與自然條件下的大樹蛙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生態養殖條件下可人工選擇親蛙數量和雌雄比例,在有限的養殖環境里增大親蛙交配機會,失去了自然環境中占據繁殖領地、雌雄求偶環節。

生態養殖條件下餌料以人工投喂為主,餌料和營養取決于人為因素,蝌蚪生長發育比自然條件下快,成活率更高,但主動捕食能力以及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都會下降。

生態養殖時天敵較少,且人為干預天敵數量,因此大樹蛙躲避天敵的能力也不如自然條件下的生長個體。越冬時為大樹蛙提供較佳越冬場所,而自然環境的大樹蛙受氣候影響較大,一旦發生低溫雨雪天氣,大樹蛙成活率將受到嚴重影響。

猜你喜歡
樹蛙蝌蚪餌料
海里的巨頭蝌蚪
香餌
香餌
Taxonomic Revision of Raorchestes menglaensis (Kou,1990) (Amphibia:Anura),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from Yunnan,China
從蝌蚪到青蛙
樹蛙的夏天
A New Species of Gracixalus (Anura: Rhacophoridae) from West Guangxi, China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蝌蚪星云
藤——致樹及其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