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青年亞文化“出圈”熱潮下的冷思考

2022-02-17 19:47
傳媒論壇 2022年9期
關鍵詞:出圈圈層亞文化

殷 坤

文化因多樣而精彩,青年一代獨特的創造性、青春性、挑戰性使其義不容辭地扛起文化發展的大旗。而與基本認同主流價值的青年文化不同,青年亞文化往往偏離成人文化的軌道,在“特立獨行”與“離經叛道”中與主流文化背道而馳,漸行漸遠。近年來,新媒介技術迅速發展,依托于互聯網的高效便捷,青年亞文化蓬勃發展,出現了電競文化、體育競技文化、電子產品圈文化、御宅文化、二次元文化、國風文化、粉圈文化、美妝文化、手辦文化、耽美文化、土味文化、說唱文化、街舞文化、民謠文化和網紅文化等等,構成了多樣的網絡亞文化景觀。這些新興的網絡青年亞文化在青年人以及整個社會中都產生了極大影響,難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政治、資本的力量紛紛對網絡亞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并深深地介入其中,主流文化與網絡亞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相互理解,也即“破壁”,便不再是“中二”少年的囈語,而是成為政治、資本、學界和媒體的迫切需求。[1]“出圈”,成了一種熱潮。本文認為,網絡青年亞文化“出圈”熱潮的背后有多種力量在推動,而新媒介技術下孕育的網絡青年亞文化在當代自有其獨特性,不能與傳統的以抵抗主流文化為內核的青年亞文化畫等號,一味以“收編”的心態來對待并不可取,盲目“出圈”可能使圈層文化遭受巨大沖擊。

一、迷霧下的“出圈”熱潮

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在驅使著網絡上形形色色的亞文化圈層“破壁”呢?這種“破壁”的浪潮自少不了來自圈層內部的主動力量,但發揮關鍵作用的卻還是來自外部的推動。筆者以為,資本、技術、觀念這三條因素主導了這場“出圈”熱潮。

(一)資本逐利

亞文化圈層的維系,離不開內部成員的消費,這其中既包括對亞文化內容的消費,也包括對周邊產品的消費。以如今網絡上盛行的二次元文化為例,二次元用戶對于動漫文化內容本身的消費從不吝嗇,為了“追番”甚至可以同時在好幾個視頻平臺開通會員——只為了能在第一時間觀看動漫作品的更新。而對于二次元周邊產品的消費,更稱得上是失去理智,往往一擲千金只為某個動漫作品的周邊手辦。在一場拍賣會中,一張動漫作品《游戲王》中的一張普通的“青眼白龍”卡片,竟賣出幾十萬天價,二次元用戶的消費能力可見一斑。如此龐大且擁有恐怖購買力的人群,怎能不吸引資本的注意?無數打著推廣二次元文化的人開始躍躍欲試,企圖在“破壁”這場熱潮中分一杯羹。而曾經打著永不“出圈”口號的二次元用戶的最大網絡聚集地嗶哩嗶哩平臺,也在資本與主流意識形態的雙重施壓下敗下陣來。一場資本主導的“出圈”熱潮正在網絡上“花式”上演。

(二)技術推動

互聯網的一大重要精神即“共享”,雖說這幾年因版權問題而有所衰減,但其內核卻不曾丟失。搭乘互聯網這趟“高速列車”,青年亞文化得以迅速發展。網絡將不同年齡、性別、階層、職業的人群無差別聚集到一起,這些人各自分享自身見聞、愛好,形成一個個志趣相投的亞文化圈層。而同時,網絡又為這些亞文化圈層傳播自身文化提供了一個渠道?;ヂ摼W時代,一切都是開放的。始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青年亞文化,在形成穩固的圈層文化后,要想將自己封閉在“壁壘”中,無異于天方夜譚。

(三)觀念偏執

以伯明翰學派為代表的傳統青年亞文化理論,基本上是先驗地預設了青年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抵抗和依存的雙重特性,認為其離經叛道,不服管教。且在成人學者的話語中,青年亞文化始終是游離于主流文化邊緣,與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被視為是“驚世駭俗”甚至“大逆不道”,一種“妖魔化”的形象早已根深蒂固。同時,青年群體作為活躍在互聯網的主力軍,牢牢掌握了媒介話語權,過去任由主流文化“口誅筆伐”的時代已然不再,面對質疑,亞文化族群總能捍衛自身正當性。話語權的旁落讓主流文化圈難以接受,于是,在一種強烈的“破壁”欲望下,對青年亞文化進行詮釋,并為其設計出一種合理的“出圈”方式,追求與主流文化的化約成了一種學界熱潮。

二、青年亞文化轉向

新媒介語境下形成的青年亞文化存在方式從線下轉為線上,傳播方式從單向轉為多向交互,最終也將引致青年亞文化嶄新的文化實踐意義,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青年亞文化“抵抗”精神的弱化乃至失落,以及亞文化自身娛樂化特質的呈現,從而步入極具后現代特征的“后亞文化(post-subculture)”時代。[2]

(一)抵抗精神弱化

早期亞文化研究更多關注因弱勢身份聚集在一起的亞文化人群,而今天很多的亞文化人群則可以視作被原子化、碎片化的個體重新建構社群意識時所結成的新的共同體或新的生活方式,亞文化人群也不再一定是越軌或對抗主流文化的,這在今天的網絡中表現得更為突出。[3]種類繁多的青年亞文化圈層在互聯網上形成,這些圈層的成員可能來自五湖四海,而他們聚集的原因可能只是因為一位歌手、演員,又或是一種運動、樂器,而圈層中的某人又或許同時是幾個圈層的忠實成員。凝聚圈層的因素越來越單一化,而對于該因素之外的話題,由于圈層成員身份的混雜,往往出現分歧。為了維護圈層情感,關于圈層文化內核之外的內容閉口不談也漸漸成為一種共識。這樣一種趣緣結合的文化圈層,已經很難說去共同抵抗什么,因為抵抗的對象已經模糊。因此,新媒介時代的網絡青年亞文化族群身上,那種激烈抵抗社會的情緒已經很難見到,偶爾的反抗也僅僅是以反諷、自嘲、調侃等方式稀釋于娛樂化的表達中。

(二)社交性強化

傳播圈層是一種由個體認同聯結為集體認同的社會交往,基于認同感形成的圈層交往是當下社會主要的交往方式。[4]網絡青年亞文化圈層,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一種社交平臺存在的。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需要得到他人的社會認同。青年亞文化作為社會邊緣文化,注定是一種小眾文化。傳統媒體時代,受制于空間因素,尋找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并不簡單。而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趣緣結合的亞文化圈層為人們尋找社會認同提供了場所。在這樣的虛擬社區中,青年們可以探討一些不為父輩主流文化所承認的話題,得到來自陌生人的肯定與支持。網絡的亞文化圈層就是扮演了這樣一種類似社交平臺的角色,成為青年們交流愛好,獲取社會認同的場所。

(三)依存性弱化

與傳統青年亞文化族群對主流文化的依存不同,網絡青年亞文化圈層具自身獨立性。在新媒介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一代,相比于學校、家長的教育,手機、電腦等媒介對他們觀念的塑造影響更大,而他們對于主流文化,不再是依存,反而有點敬而遠之?;蛟S是苦于父輩文化久已,青年亞文化族群在進行文化創造活動時,往往有意與主流文化漸行漸遠,背道而馳。對于主流文化飽含深意的“斥責”,他們往往置若罔聞,沉浸在自己的圈層內自娛自樂?!疤善健?文化便是青年群體向父輩世界的一次公然挑釁。在網絡青年亞文化中,對于主流文化的依存,基本蕩然無存。

三、沖擊與圈層崩潰的可能

小眾文化的大眾傳播是否合理? 在我們呼吁網絡上各種青年亞文化出圈時,圈層內部又會受到怎樣的沖擊?網絡青年亞文化圈層內部自有其獨特的文化特性,為普通大眾所不理解。亞文化圈子不一定都吻合傳統圈子的界定,不一定有明確的由成員構成的社會網絡,但它們都會有自己的文化邊界,圈內文化相對圈外文化有顯著的差異。在伯明翰學派看來,亞文化是通過自己的風格體現的。[5]而文化傳播就勢必要有所改變,最終,青年亞文化的妥協成為應有之義。而在跨圈層傳播中是否能保持其獨有內核,就很耐人尋味。

(一)復雜的圈層情感

在亞文化出圈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即主動將圈層文化推廣出去的人,不但不會被圈層成員稱贊,反而會招致謾罵。因為在文化出圈過程中,為了讓小眾的圈層亞文化更迎合大眾,難免要做出一些改動,也就是伯明翰學派所說的被主流文化所“收編”。而這樣一種“收編”,往往是不能被圈內成員所接受的,這會讓他們覺得自身文化的內核喪失了,因此,那些推廣圈層文化的“領頭羊”也經常被打上“反叛者”的標簽。例如,《中國新說唱》的選手Gai將中國風與說唱結合,得到了許多觀眾的認可,說唱文化由此走進大眾視野。但在說唱圈內部,他卻遭到了許多說唱歌手的抵制,只因其為迎合主流文化而做的改動被認為是丟失了說唱精神的內核。除此之外,由于人的藏私心理在作怪,當曾經為少數人所共享的文化成為大眾文化的歸屬與附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后,亞文化族群反而會覺得喪失了自身文化的獨特性,這一點在民謠圈中尤其常見。當一首曾經小眾的歌曲突然走紅,成為“爛大街”的曲目時,在一些音樂平臺該歌曲的評論區,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評論:曾經最喜歡的寶藏歌曲,真不希望它火。自身愛好獨特性的喪失是亞文化族群害怕出圈的又一原因。當然,對于文化出圈,圈層成員自不可能全是反對,希望圈層文化走向大眾的也大有人在,本文便不再論述。

(二)圈層文化的解構與重構

亞文化“出圈”的后果,是一批被吸引的新成員進入圈層內部,他們急不可耐地了解有關該圈層的一切,而當他們發現,一切并不是如他們所料想的那般美好的時候,災難就發生了。他們會企圖用他們從已經被“微調”過的圈層文化中所領悟的,來對真實的亞文化圈進行重構,并向“原住民”叫囂,本就該是這樣。新進入的強勢“權威者”倘若在這場戰斗中勝利,我們就可以說文化在交流中完成了升華。但這樣被重構的圈層,還保持了多少其本來的面目?靠二次元發家的視頻彈幕平臺嗶哩嗶哩,近幾年以各種方式達到了“出圈”的目的,用戶數量的確上升了,但“出圈”后的嗶哩嗶哩早已不再是那個二次元心中的“圣地”,文化內核早已發生了轉變,許多用戶表示現如今的B站魚龍混雜,原本和諧的文化氛圍變得“烏煙瘴氣”。

(三)文化創造積極性削弱

參與式是網絡亞文化圈層的特點之一,如美國學者約翰·費斯克在《理解大眾文化》一書中所指出的:“他們的著迷行為激勵他們去生產自己的文本?!保?]圈層成員既是信息的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利用圈層內部共通的價值觀,不斷創造屬于他們自身的“?!?,文化因此保持活力。而被“入侵”的圈層,被重構的文化,導致某些圈層內部的活躍成員會感到失望透頂,曾經大展拳腳的地盤被攻占,這會讓他們難以提起豐富圈層文化的興趣,新進入的成員未必能理解他們的創作。這樣,圈層內部文化創造積極性被削弱,或許因此走向衰弱。曾經盛極一時的百度貼吧第一大吧李毅吧,又稱“帝吧”,最初聚集了一批足球運動員李毅“大帝”的粉絲。這些粉絲通過反諷、調侃的方式創造了許多經典的“貼吧文學”,漸漸形成了后來轟動一時的“屌絲”文化。隨著越來越多人涌入“帝吧”,原來活躍的“帝吧”反而失去了文化創造的活力,最終伴隨著百度貼吧的衰落,“屌絲”文化湮滅了。

(四)強關系轉向弱關系

趣緣“圈子”內部享有共同的文化偏好和價值信仰,成員之間就此發展出以情感和信任為基礎的強關系,這種強關系是緊密且相對穩固的。網絡上隨處可見這樣的句式:只要你喜歡xx我們就是朋友。雖說有些出于玩笑一言,但共同興趣而衍生的情感認同卻不得不引起重視。文化“出圈”后,“慕名”而來的成員,可能只是一時興起,與長久在圈層內部混跡的“元老”們不同,具有很強的流動性。這樣,基于共同文化偏好而建立的信任關系可能受到削弱,一旦再發生一點損害感情的事,信任危機將開始蔓延。最后,到此一游的游客們走了,只剩下一個被污染的“景區”。

四、“出圈”熱潮下的冷思考

(一)作為“烏托邦”的圈層

在一個由成年人制定規則的社會,青年受制于這種壓迫力量,不得不按部就班地工作、學習。而當代青年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他們不再去抵抗所謂權威,或是抵抗無果后,轉向另一種方式——借助網絡,通過共同興趣而聚集到一起,形成一種作為心靈寄托的場所的亞文化圈層。在這樣的圈層中,他們可以暫時從現實社會的角色中抽離出來,釋放自己的天性,宣泄壓抑的情緒,交往的方式以一種最令他們舒服的方式進行,不必有太多顧慮。從文化整體構成的視角來看,社會需要不同的聲音,文化需要不同的類型。青年群體以特有的方式,構建與主流文化的溝通與對話,為文化多樣性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自身找到了歸宿??梢哉f圈層的存在,為青年提供了一個“烏托邦”,為精神提供了一個寄托。一定程度上,也維持了社會的穩定。

(二)關掉文化“出圈”聚光燈

不參與一個文化圈層內部的互動與創造,就很難真正理解一種文化,在沒有深刻理解一種文化的情況下,只一味談及“出圈”,多少有些不妥。因此,對待這種新興的網絡青年亞文化圈層,或許更應該收起“審視”的目光,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去對待,允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自娛自樂。至于要不要“出圈”,如何“出圈”,留待他們自己決定可能更好。倘若在尋求“出圈”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那么再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也未嘗不可。

猜你喜歡
出圈圈層亞文化
萌囧動物出圈記
舞蹈“出圈”下“娛”與“藝”之辯思
亞文化視角下青年干部懶政現象危害與治理路徑
探索品牌出圈的底層邏輯
“國潮”出圈之旅:從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No.4 圈層用戶不斷拓展,圈層經濟價值釋放
亞文化,不可怕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里裝
B站沖破圈層
年輕人“圈層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