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視域下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研究

2022-02-26 22:15陳慧慧
青海社會科學 2022年5期
關鍵詞:環湖青海湖高地

◇陳慧慧

引 言

傳統的現代化發展模式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西方工業文明為基礎的傳統發展模式,在以單純經濟增長為社會發展的唯一目的的片面發展觀指導下,造成經濟、社會、環境不可協調的矛盾。傳統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套用在旅游發展上,導致以旅游經濟增長確定旅游發展模式,忽視旅游地的民族文化發展和地方性知識的作用,對旅游發展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特征挖掘不夠且停留在表面。旅游發展模式千篇一律,缺乏文化生機,并且忽視了傳統中促進旅游發展的因素,導致當地普通居民、當地傳統文化和知識被邊緣化和矮化[1]。旅游社區參與旅游發展層次低、參與范圍小、參與度有限,旅游地生態問題凸顯,社區居民沒有分享旅游發展利益卻要承受環境惡果。

20世紀80年代,為解決能源、資源、環境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生態旅游首先是在保護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環境下開展的旅游活動,強調管理者、旅游者和旅游社區的環保責任,達到提高甚至改變游客的環境資源觀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因此生態旅游被認為是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途徑之一??沙掷m發展觀因而成為生態旅游發展的理論基礎[2]。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和來青??疾鞎r賦予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重大任務和歷史使命,成為青海省發展生態旅游的根本遵循。毫無疑問,青海湖擁有集地質遺跡、沙湖景觀、生態奇觀等豐富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一體的世界遺產型自然生態景觀;青海湖歷史悠久,眾多民族繁衍生息,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富有歷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以及紅色文化,“其文化特征呈現在神圣性與信仰性、密集性與多元性、包容性與開放性、自然性與人文性、傳統性與現代性等方面”[3]。

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成為青海湖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載體和抓手,本文旨在文旅融合發展和青海湖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背景下,挖掘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的文化內涵,明晰其價值旨歸,為推進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提出實踐進路,以期能夠助益于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環湖地區的綠色發展、民生改善。

一、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之文化內涵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4]。在文旅融合視域下,推進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青海湖文化是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的基礎,青海湖生態文化是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的核心,社區參與是青海湖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文化需求: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的基礎——青海湖文化

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動力,旅游實際上是對文化的體驗和享受[5]。進入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后旅游時代,從旅游者需求角度出發,旅游消費呈現多元化、體驗化、散客化等特點,文化需求就成為旅游的根本動因。因此,挖掘青海湖的文化資源,總結青海湖的文化特質,能夠為文旅融合視域下推進青海湖生態旅游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青海湖的文化資源。

文化資源是旅游的核心資源,從旅游業的發展看,文化資源已經成為現代旅游的第一資源[5]。第一,青海湖地區自古就有人類居住,歷史底蘊深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環湖地區自有人類活動以來,以游牧民族為主,游牧文化歷史悠久。目前環湖地區是以藏族為主的聚居區,民族文化活態傳承良好。第三,環湖地區以藏傳佛教信仰為主,歷史上藏傳佛教高僧大德留下馬頭鄂博、達賴圣泉、班禪拉澤等圣跡,剛察大寺、白佛寺、沙陀寺等成為群眾信仰的中心,也形成了羊年轉湖、祭祀青海湖等特色宗教活動。第四,金銀灘神秘軍事禁區訴說原子彈和氫彈研制過程中形成的“兩彈一星”精神,中國魚雷發射基地、二炮導彈基地、二分廠、爆轟試驗場、青海原子城紀念館等軍事遺址和紀念場館已成為青海湖的紅色文化資源。

2.青海湖的文化特質。

一是多元性與人文性。青海湖地區歷史文化悠久燦爛,藏傳佛教信仰濃郁,藏文化活態傳承,紅色文化見證了新中國國防事業的發展。關于青海湖的神話、英雄史詩、風物傳說、民間故事、詩詞歌賦又為青海湖及其自然景觀增添了神秘色彩,使青海湖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景象。二是活態性與傳承性。環湖地區游牧生活圖景是藏族傳統文化的活態展示,并且傳承性顯著。三是現代性與包容性。世界海拔最高、亞洲頂級的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以及被賦予現代內涵的青海湖觀魚放生節、祭海等活動,使得青海湖文化又具有現代性與包容性。

(二)生態優先: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的核心——青海湖生態文化

生態民族學認為文化和生態是一種對話關系,文化與環境并不是兩個不同的方面,而是辯證的相互作用。生態文化實質上是一個民族在適應、利用、改造環境及其被環境所改造的過程中,在自然與文化互動關系的發展過程中所積累和形成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就蘊含和表現在這個民族的宇宙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等之中[6]。環湖地區的游牧生產生活方式是將青海湖及其入湖河流、草山、草原動植物以及生存于其中的“人”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在此基礎上,為解決因草場使用和保護、轉場、水源使用等產生的矛盾糾紛,形成了傳統的草原管護組織以及不成文的規則、社會交往習俗,規定了草場使用、轉場時間和互幫互助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精神信仰基礎上的神山圣湖觀念及山水禁忌等,由此形成了環湖地區藏族樸素的生態觀念、傳統生態倫理和一套相互作用的結構機制,能夠保護青海湖地區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生態旅游起源于以工業文明為基礎的傳統發展模式造成的生態與環境危機;生態旅游的發展歷程和追尋目標都內蘊著生態文化的內涵。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經營、服務及管理都以生態保護優先;游客回歸自然的心理促成了生態旅游選擇,生態旅游地的生態文化對旅游者具有環境教育以及環保意識培育的作用;生態旅游目的地居民及其傳統的生態文化能夠發揮生態保護的作用。因此,青海湖地區的生態文化體系是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的核心。

(三)地方力量: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的關鍵——社區參與

對于旅游目的地而言,無論是空間位置、地域范圍還是旅游資源、活動內容,與社區都存在著較高程度的一致,因此從社區角度謀求旅游與社區的共同發展被認為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7]。社區參與旅游發展能夠達到旅游可持續和社區同步發展,青海湖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社區參與。

第一,環湖牧民作為藏族文化的擁有者、傳承者、發展者,能夠活態展示藏文化精髓,滿足游客深層次文化體驗需求。牧民是青海湖生態旅游發展不可或缺的參與者,是青海湖旅游資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珍貴的旅游資源,因此青海湖生態旅游開發應讓其活態展示游牧生產生活方式。第二,生態旅游的初衷是可以將生態旅游變成保護措施的一部分,這就離不開對周邊社區的重視并促成社區參與[8]。一方面具有傳統生態倫理、生態智慧等“地方性知識”的社區居民能夠發揮生態保護的主體性作用,另一方面保護成效持續吸引游客,產生的收入可以投入生態保護。第三,將環湖社區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化、產業化,傳統社會關系市場化,從而從旅游資源的完整性和多樣性、旅游產業的完備性、旅游市場的豐富性方面增加青海湖生態旅游經濟收入,帶動青海湖生態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環湖地區經濟發展。第四,環湖社區參與青海湖生態旅游經營、旅游發展決策,參與旅游教育和培訓,并且共享旅游發展收益,最終培育內生動力,走內源式發展道路,以青海湖生態旅游發展帶動環湖社區的全面發展。

二、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之價值旨歸

對于游客來說,生態旅游不是一種純粹的消費性旅游,其過程就是生態認知和體驗的過程,其中內蘊著對自然的回歸和對生態文化的感悟,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且對于生態旅游開發者、經營者、管理者而言,生態價值觀作為一種新的旅游發展理念,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具有引領意義。

(一)回歸自然理念:青海湖地區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的迫切需求

生態旅游強調游客在享受和崇尚自然的同時促進自然區域的生態保護,因而生態旅游成為自然保護地保護措施的一部分。生態旅游特別強調旅游發展的生態責任,生態旅游的所有參與者主要是管理者、經營者、游客以及社區都要承擔保護資源環境的責任。因此,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以生態價值觀為核心的旅游發展理念以及對生態多樣性的保護,其建設成果維護了青海湖生態系統健康穩定,而生態旅游創造的經濟效益保障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環境建設經費。

(二)文化浸潤教育: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與不同文明的融通互鑒

不言而喻,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多樣性,自然生態的多樣性造就了文化的多樣性。維護多樣性存在就為人類發展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造的思維。生態旅游以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護為前提,肯定自然“多樣性”的價值,而外在表現為對“保護”“尊重”的強調[9],其實質就強調了對于文化多樣性的理解與尊重。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在保護青海湖水-鳥-魚共生的高寒濕地生態系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態系統的同時,對于理解青藏高原游牧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獨特性,尊重世代傳承的游牧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能夠促進不同文化交流和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從而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三)回應時代主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青海湖文化資源承載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元文化和諧共融的歷史進程,內蘊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孕育出包容開放的現代體育精神,體現了交往融合、多元一體、包容開放的文化內核。青海湖生態旅游的經濟效益毋庸置疑,同時通過社區參與和文化展示,促進客源地和目的地文化交流融通,增進文化理解與尊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經濟基礎、文化基礎。圍繞交往融合、多元一體、包容開放的青海湖文化內核,塑造青海湖生態旅游人文形象,使游客在生態旅游中感悟青海湖多民族繁衍生息、文化碰撞融合的歷史脈絡,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四)生態文明實踐:青海湖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內在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旅游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湖生態旅游是推進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和載體。一方面,探尋青海湖地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產業發展模式,有利于形成“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傳承區域生態文化智慧,培育和提高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建立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實現青海湖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維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對青海湖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建設性意義,從而轉型成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為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提供有益借鑒,助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的形成。

(五)實現終極目標:環青海湖地區綠色發展

生態旅游是將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為發展目標,強調經濟、社會、人、自然之間協調發展的一種旅游方式,要最大程度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達到經濟-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統一平衡。生態旅游高地建設堅持生態優先,以綠色發展為導向。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要求在旅游規劃編制、文旅產業生態化發展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堅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使青海湖地區公共服務設施與生態景區同步建設、同步發展,促進全域旅游在交通便利程度、接待人性化服務水平、產品和服務控制等方面高質量發展[10]。在產業融合方面,青海湖生態高地建設內在地要求培育生態教育、自然體驗、康養度假、文化創意等生態旅游關聯產業,構建社區參與的生態旅游產業體系。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在系統意義上能夠促進區域在經濟增長、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等方面綜合實現經濟、生態、文化、社會效益,其更深遠的意義在于促進人類社會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形成可持續發展,達到綠色發展的目標。

三、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實踐進路

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是政治責任、戰略使命,也是站在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的戰略決策。從人文地理區位看,青海湖地區藏文化傳承性顯著,傳統生態倫理持續發揮效用,文旅融合視域下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以環湖地區傳統生態文化為基礎,以青海湖文化賦能加勢,將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旅游發展相結合,實現以文化促進生態旅游發展的目的。

(一)以青海湖文化為底色,塑造青海湖生態旅游人文形象

生態旅游不僅包含著對原真性、完整性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感知,同時也包含著對旅游目的地歷史的理解和文化的尊重。就青海湖地區文脈來看,青海湖多元文化交融匯聚、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現代文化包容開放、紅色文化歷久彌新,這是青海湖的文化特質和文化魅力,也是塑造青海湖生態旅游人文形象的基礎。

第一,在梳理生息繁衍于青海湖地區族群的歷史及行政建制歷史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西???、伏俟城、文成公主進藏、唐蕃古道、絲綢之路、祭海、青藏鐵路、兩彈一星研制等歷史遺跡和歷史事件的文化內涵,展示青海湖地區多民族繁衍生息和文化碰撞融合的歷史進程,凸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內涵以及中華文明的包容開放與開拓進取的精神。第二,總結、挖掘與展示環湖地區歷代文人墨客詠青海湖詩作以及與青海湖地區有關的傳說人物、軍政人物、文化名人、宗教領袖、高僧大德等的歷史事跡及其遺跡,揭開青海湖的神秘面紗。第三,加強對青海湖地區游牧歷史與文化的解讀,理解青海湖乃至青藏高原地區在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意義,以此塑造青海湖生態旅游人文形象。

(二)以青海湖生態文化建設為支撐,樹立青海湖生態文化品牌

生態旅游是旅游活動的相關者在踐行人與自然關系體驗的具體實踐活動,本質上是人對自然旨歸的一種形式體現[11]。青海湖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是青海湖生態文化。青海湖生態文化建設是樹立青海湖生態文化品牌的內核。第一,將青海湖傳統生態智慧、生態倫理、生態理念,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法律法規,污染防治、公共衛生安全、野生動植物保護、垃圾分類、災害預防等科學知識相結合,構建青海湖生態文化體系。第二,挖掘青海湖生態文化體系的核心和具體理念要素,設計青海湖生態文化品牌標識、口號。第三,加強青海湖生態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健全青海湖生態旅游產品和服務,比如舉辦青海湖生態文化展覽、論壇,建立青海湖生態文化博物館,創新青海湖生態文化優秀作品、文創產品。

(三)以社區生態智慧為根基,保護青海湖生態旅游綠色本底

發展生態旅游本身就是保護旅游目的地措施的一部分。國內外旅游發展實踐顯示出旅游治理的社區文化轉向和地方性知識的環保作用[12]。環湖社區有一些成功的環保實踐,其有效運作能夠生成一種地方性力量,對青海湖的生態保護具有啟示意義。環湖牧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累了關于青海湖地區牧業生產、草原、動植物、氣候、環境等的“地方性知識”,是一種生態智慧;而由精神信仰和文化禁忌所形成的樸素的生態倫理已經內化在牧民日常生產生活以及行為習慣中,并且通過傳統組織及制度、村規民約等促建環保良性循環機制,形成環保方面強大的無形力量。因此,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挖掘牧民生態保護的“地方性知識”,另一方面要激發當地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將內蘊的生態倫理轉化為環保的行動自覺,探索成功的環保實踐的內在結構機制,同時與政府部門的環保政策措施相配合,保護青海湖生態旅游綠色本底。

(四)以產業融合為核心,構建青海湖生態旅游文旅產業體系

文化和旅游融合是一種發展思維、發展理念,是以理念融合為基礎、以產業融合為核心[13]??傮w來說,圍繞青?!耙画h六區兩廊”生態旅游發展新布局,以生態旅游精品線路、生態旅游風景道、生態旅游景區等建設為抓手,強化優質生態旅游產品供給[14]。以青海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態資源為本底,結合青海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等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資源以及多元、活態、現代、包容的青海湖文化特質,聚焦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游牧文化體驗。依托青海湖自然體驗、生態研學、生態攝影等主題打造天人合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旅游目的地,以博物館形態、傳統節慶文化品牌、經典劇目演藝品牌打造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又融合時代性的具有體驗性、參與性、教育性的文化旅游產品和新業態。

(五)以社區參與機制建設為抓手,深化社區參與青海湖生態旅游發展

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發展能夠達到旅游可持續和社區同步發展。第一,在青海省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背景下,制定青海湖生態旅游發展規章制度,對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的權利和義務作出制度上的規定。第二,明晰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范圍內的自然資源的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和監督保護權,確定生態補償分類標準和不同參與形式的利益分配方案等。第三,在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委托制定的青海湖生態旅游實施保障方案中要因地制宜確定環湖兩州三縣①兩州三縣指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和剛察縣。社區參與的內容、基本范式,通過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和地方政府協作推動落實社區參與。第四,由有影響力的青海湖旅游企業代表、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代表、青海湖鄉村旅游精英、環湖村落精英成立涵蓋環湖地區兩州三縣的青海湖生態旅游協會,與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和青海湖旅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進行溝通協調,代表社區參與青海湖旅游規劃、旅游發展決策以及旅游建設項目設計立項等,并通過機制保障社區參與權、話語權和決策權,確保代表社區參與青海湖旅游發展的有效性。

結 語

文旅融合視域下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的文化內涵:一是以文化需求為起點,將青海湖文化作為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的基礎;二是以生態文化作為生態旅游的文化動機,將青海湖生態文化作為青海湖生態高地建設的核心;三是生態旅游以可持續發展為理論基礎,將社區參與作為青海湖生態高地建設的關鍵。在價值旨歸上,不僅是對青海湖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的迫切需求,而且是青海湖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實踐的內在要求,同時在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與尊重基礎上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最終實現環青海湖地區綠色發展的終極目標。在實踐層面上,提出了塑造青海湖生態旅游人文形象、樹立青海湖生態旅游品牌、保護青海湖生態旅游綠色本底、構建青海湖生態旅游文旅產業體系、深化社區參與青海湖生態旅游發展等實踐進路。

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是在文明轉型的大背景中思考青海湖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是環湖地區綠色轉型發展的時代之需,是青海湖生態文明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的必然選擇。青海湖生態旅游高地建設是青海湖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為引領,強調以生態文化為核心的環境教育和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的文化體驗,是對自然和文化多元性的深刻闡釋,內蘊著回歸自然、文化尊重的價值意蘊,以生態文化涵養綠色發展,引導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方面向綠色低碳可持續轉型,實現人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猜你喜歡
環湖青海湖高地
燕晗高地
高地
那美麗的青海湖
輕輕松松聊漢語 青海湖
環湖綠道游憩機會譜構建及應用——以南京市玄武湖為例
實施“個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養高地
《青海湖》
蘇格蘭高地求生記
綠道規劃設計的人文關懷調查研究——以杭州市臨安區青山湖環湖綠道為例
踏浪青海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