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敘事成為習慣,讓語言更有張力
——我的作文教學實踐

2022-03-02 23:35胡佑民
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 2022年7期
關鍵詞:王良說明文事例

◎胡佑民

總結多年寫作和寫作教學的經驗,我以為敘事能力培養需要秉持這樣一種理念,即讓敘事成為習慣,時時處處學會用故事交流,須做到細膩深刻(有滋有味)、生動感人(有情有義)、水到渠成(有頭有尾)、信手拈來(有放有收)。

一、做一個懂故事的人

我們懂得故事,所以才會把故事描繪得有滋有味。許多教師會發現,那些愛講話的學生總能把一些司空見慣的事,在同學面前講得有滋有味,讓別人特別愛聽。他為什么能講得有滋有味?我想主要還是他品出了那件事的味道。

懂故事,首先要懂得其中的情趣,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情感放進故事中,進行合理的渲染。其次要懂得別人的興趣點,并在興趣點上濃墨重彩地加以擴展和細化,以獲得對方最強烈的反饋。最后要懂得挖掘故事本身的內涵,并對故事進行必要的加工,甚至是“添油加醋”。

在作文教學中,我注重通過演講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演講,把自己發現的最有味道的故事講出來,或者讀出來,向全班同學分享。而每一次演講,我都要求學生自評故事或者互評故事。評價不僅僅針對演講者的演講狀態,更重要的是評價故事本身,即故事的思想內容、構思技巧和語言風格等。其中學生最關注的還是思想內容,其余方面的評價相對較少。這一方面是因為自身水平問題,另一方面還是和故事本身以及興趣點有關系。對此,我從來不做硬性要求,因為故事的味道畢竟可以是多角度的。如果發現學生評價不到位,我也會做出評價,與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故事的領會能力。

有一次,學生講了一個古代“渣男”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吳起。在歷史書上,吳起雖是楚國霸業的功臣,可并沒有好名聲。為了學業,母親去世而不歸;為了證明自己的忠心,手刃來自敵國的妻子;為了成就霸業數易其主,變法急于求成,臨死又用君王尸體做盾牌;等等??v觀一生所為,他名副其實就是個渣男,有人還將他排在古代渣男的第一位。

學生畢竟是學生,看問題片面,演講中對吳起的不屑溢于言表,最后還連歷史上推崇他的曹操都被牽扯進來,一并被貶損得一無是處。于是,我給學生講解了辯證看問題的道理,理解古人所作所為,應該把故事放在歷史的背景中去認識,還要學會選擇合理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人在不同方面的言行,可以把興趣點放在更深沉的一面:如此不堪的人,是如何稱為名傳千古的改革家的?

二、做一個有故事的人

作文教學過程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腦中無故事,究其原因,一是見識太少,所知有限;二是閱讀面不夠寬,胸中無物;三是最要命的,那就是沒心沒肺,情意淡薄。

見識少,情意薄,和學生年紀、家庭和社會各種因素有關,這方面的問題解決起來有點難,但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每周的晚自習時間,為學生提供一些電視資料,如《焦點訪談》《世界周刊》等,盡量為學生提供一些熱點新聞。再就是可以在班級開設閱報欄,將學校發來的報紙掛在閱報欄上,供學生了解時事。還可以開展每天一次的讀報活動,十幾二十分鐘足矣,盡量為學生拓寬視野,收集素材。此外,每年各級政府開展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晚會,都要組織觀看,或者播放視頻。這些為時代做標桿的人物,不僅本身的經歷堪為學生所學,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情感教育,而且對于寫作素材的積累和內涵的挖掘都是十分有益的。

有的學生,作文翻來覆去就寫那么幾件事;更有的無論什么作文題,都是寫自己的經歷,從小學寫到高中;要不就是把動畫片里面的幾個小場景引進來,還配上幼稚單純的口語;或者就是把課本上的那點故事反反復復地用,甚至不管合適不合適,有那么幾個詞扣著話題就用上。原因很簡單,這些學生家里根本就沒有買過什么書,連電視都被家長控制了,不準看。缺少閱讀,知識面窄,自然就積累不到什么材料了。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边@話若是放在我的學生身上,還算不錯,因為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學生連圣賢書都看得少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讓學生在班級建起了讀書角,學生和老師把家里部分圖書,義務送到教室來,在教室專門擺一個書架,專人保管,學生課余時間借閱,讀完之后,又還回原處,這樣學生就可以閱讀更多的書籍。此外,我還讓學生利用假期時間,收集抄寫專題故事,放假回來再舉行一個故事會,交流彼此收集到的故事。通過長期堅持,學生由心中無故事,變成了有故事,最后還有人成了故事大王,無論什么話題,都能說出幾個新鮮而像樣的故事來。

三、做一個會寫故事的人

故事不僅需要積累,也是需要創作的?,F在是信息社會,很難找到新鮮的故事,要想增強文章的可讀性,那就需要自己創作故事。小說、戲劇、電影、寓言、童話、神話等無不是創作故事。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周,他在講述自己的哲學思想時,使用的除了當時流行的故事之外,基本是自己創作的故事。什么鯤鵬展翅、涸轍之鮒、混沌開眼等,哪一個不是他自己編寫的故事呢?就算是庖丁解牛這樣的故事,你能說他百分之百是現實中發生的新鮮事嗎?寫作中有一種手法叫作示現,即把眼前并沒有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的事,通過想象手法呈現在讀者面前,那也是創作的故事。

有些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有一個錯誤認識,認為作文追求真實性,就是不能虛構,這是對藝術真實的一種誤解。它不僅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還扼殺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學生在寫作中束手束腳,更阻礙了學生藝術潛質的挖掘。

曾經有一個學生拿著我批改的作文前來質問我:“老師,我作文里面三件事有兩件事都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我只是把別人家發生的事,說成了我家的事,你竟然說自己被感動到了,看來你也是一個容易上當的人吧?”我回復他說:“原因很簡單,那個‘我’也不是你自己??!”這說明什么,當一篇作文超越作文本身,上升為創作的時候,我們所看見的就是藝術的真實,而不是如法庭上陳述的所謂現實中的真實。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作文教學中積極提倡“虛構事實”,即作文小說化、故事寓言化、事例藝術化。

許多語文同行對于作文小說化頗有微詞,但是文以載道,只要作文主題純正,語言流暢,真實感人,小說化并不是一個問題。君不見多少網絡寫手,不都是孩子嗎?只要他們忠實于文字,忠實于文化,把作文寫成小說又有什么妨礙呢?基于此,我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作文小說化一直持開放態度,條條框框太多,不是為文之道。

在組織學生參加征文活動的時候,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只要主題符合正能量的要求,只要情節合乎事理邏輯,只要能夠感人,就算通篇虛構都不應該成為問題。許多學生正是得益于此,獲得了區級、市級和國家級征文大賽獎項。

關于故事寓言化的問題,也有同行不太認同,說擺著真實的故事不寫,非要弄些大貓小狗的故事,一來費神,二來缺少真實性,多少影響了感染力。殊不知,許多優秀的文章都用寓言故事來增強說服力。古代寓言說理的諸子百家中莊周、墨子、韓非子等都是寓言高手,唐代散文家柳宗元不也常常用寓言故事說理嗎?因此,培養學生撰寫簡短寓言故事的能力,也是有助于學生敘事能力的提高的。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說,撰寫寓言故事有助于學生想象力的全面提升,還能打破作文死板的構思模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當然,編寫寓言故事也要注意減少模仿痕跡,尤其是少用各種寓言故事中慣用的形象,才能增強故事的新穎性,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我在編寫寓言故事的作文練習中就特別強調,不能動不動就是上帝、哲學家、和尚、農夫之類的新寓言故事,應該融入新時代的特征,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事例的藝術化是作文必須用到的手段,簡單地說,就是把現實事例經過加工修剪,使之更適應作文表達的需要,而不能僵硬地拍照片,簡單地把現實事例平鋪直敘寫出來。有些學生一寫做好事被誤解,就寫扶老太太進醫院被逼掏醫藥費;一寫老師愛護學生,就寫送醫院看醫生或者講解一道難題;同樣的,一寫勵志,就寫身殘志堅最后獲得成功。社會宣傳對于學生的思維固化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由于學生對于現實事例缺少獨到的體驗和不同的見解,作文也就相應地出現了套板效應。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加強了對學生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教他們學會對特定的事例進行一定的藝術裁剪和縫補,使之成為寫作習慣,那么故事便水到渠成,只要有一個開頭,學生就會寫出合乎事理的過程和結尾。

四、做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同樣的一件事,寫記敘文和寫議論文、說明文等是有很大差異的,因為記敘文注重事件細節和過程的敘說,而議論文中的事例只需要從事情的因果聯系中得出結論,說明文的事例是為了印證某個事物的存在和時代特征性。簡言之,記敘文重情,議論文重理,說明文重據。我們以不同文體敘事,就必須做到信手拈來,收放自如。

同樣是搓麻繩的事,記敘文表現的是親情,議論文探究的是從麻絲到繩索的質變,而說明文則清楚地記錄整個流程。因此,教會學生運用手中一個事實材料,對教師來說是必須要重視的一項教學任務。

我的學生多數參觀過王良故居,對于王良的故事多少有些了解,于是在作文教學中,我叫學生靈活運用王良的故事,完成自己的作文。首先列出三個作文題:紀念王良將軍、讓紅星照耀心靈、參觀王良故居。要求學生用這三個題目分別寫成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而且要求在文中合理用好王良的故事。

我的觀念是,記敘文是小說的初級形態,如果能用到小說創作的一些手法,文章將會上升一個層次。比如情節的一波三折、伏筆或必要的鋪墊、適量的環境烘托,以及大量的細節呈現等。那種單純寫人記事的記敘文是小學生作文的練習水平,初中生就應該嘗試將文學性手段用于作文訓練中,高中生在這些方面必須廣泛嘗試甚至重點訓練,這一方面和他們的認知水平提高相適應,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語言表達方面漸趨成熟。

要做到一波三折,那就需要虛構。沒有一個現成的故事是扣人心弦的,所以我們在敘述的時候必須做適當的夸張和刻意的增補。但虛構的情節也要滿足于藝術真實的需要,而且能對人物的品格起到突出的效果。比如有一個王良轉戰陷入埋伏的情節,我就要求學生不能只是簡單轉述故事內容,可以增加情節,如王良對此有所預料,并且還提前做了一些準備,只是因為奸細泄露消息,才最終中了埋伏。這樣寫下來,王良的形象就更加光輝了。

高中生寫議論文不可能像小學、初中階段那樣一事一議,或者一事多議,而是需要多事一議,甚至多事雜議。因此,進入議論文的事實材料,只能是議論的素材或證據,只要把事件的梗概敘述清楚即可,細致刻畫是敘述的大忌。但是,如果能在概述的時候,有一兩句細節呈現也是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的。魯迅《拿來主義》寫“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就是用簡單的細節呈現來表現自己對于事件不屑的鮮明態度。學生寫王良對于共產主義的忠誠,采用列舉其轉戰多地的史實來佐證,我建議他加上一句話:“每一次面對困難的時候,他都會認真擦亮軍帽上的那顆紅星?!睂W生豎起大拇指說,老師不愧是作家??!原因很簡單,一個小小的細節,立刻使人物內心的思想光輝體現出來。

在記寫王良故居的作文練習中,學生習慣根據自己看見的陳設,順帶引出王良的故事,這固然符合我們對一個事物的認知程序,但總覺得不怎么像個說明文,而是一篇游記散文了。故事可不可以用,當然可以,但只能一句話簡單交代,不能長篇累牘地做繁雜的敘說。其實說明文也不拒絕必要的描寫,在說明一個事物的時候,簡單的描寫語句其實可以融情于物。我就提醒學生,不妨在介紹烈士身前遺物時,用上一兩句精彩的描寫,以表達自己對于烈士的崇敬心情呢。比如,寫烈士的塑像時,可以用神態描寫;寫烈士的遺稿時,可以呈現他寫稿的情景;寫建筑和擺設時,可以采用擬人手法表現對烈士的懷念。有了這些手段,說明文立即擺脫了枯燥乏味的痼疾,文句頓時就鮮活起來,還不違背說明文以突出事物特征為目的的原則。

其實,敘事能力是作文訓練中最應該加強的能力,因為這種能力可以滲入所有文體的寫作中。英國偉大的詩人蒲柏說:“感受最深的人才會有傳神的筆調?!遍喿x故事,就是學會深刻去感受;撰寫故事,就是學會運用傳神的筆調。當我們的學生成為會敘事、會渲染的寫手時,我們可能就會看見更多語言優美又感人肺腑的文章了。

★寫作雋語★

1.懂故事,首先要懂得其中的情趣,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情感放進故事中,進行合理的渲染。其次要懂得別人的興趣點,并在興趣點上濃墨重彩地加以擴展和細化,以獲得對方最強烈的反饋。最后要懂得挖掘故事本身的內涵,并對故事進行必要的加工,甚至是“添油加醋”。

2.培養學生撰寫簡短寓言故事的能力,也是有助于學生敘事能力的提高的。而且,從一定程度上說,撰寫寓言故事有助于學生想象力的全面提升,還能打破作文死板的構思模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事例的藝術化是作文必須用到的手段,簡單地說,就是把現實事例經過加工修剪,使之更適應作文表達的需要,而不能僵硬地拍照片,簡單地把現實事例平鋪直敘寫出來。

猜你喜歡
王良說明文事例
說明文閱讀專練
傳神寫照,意味深長——寫人要關注具體事例和細節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最好又最差的車夫
最好與最差的車夫
最好又最差的車夫
中國十大憲法事例(2017)
如何提高自述型說明文的顏值
說明文中相似、相反與因果聯想的運用
中國十大憲法事例(201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