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個轉變”提升校本教研質量

2022-03-09 17:51柴曙瑛杭燕楠王麗娟
江蘇教育·教師發展 2022年11期
關鍵詞:四個轉變校本教研教師發展

柴曙瑛 杭燕楠 王麗娟

【摘 要】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任務變得緊急而迫切,需要更快速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順勢而為,緊抓校本教研主陣地,通過轉變教研生態、轉變教研主題、轉變教研形式、轉變教研主體的“四個轉變”,實現教研生態從失衡走向共融,教研主題從散點走向精準,教研形式從單一走向多元,教研主體從自由生長走向乘勢生長,從而促進教師立體生長,在守正創新中續寫博愛教研的新篇章。

【關鍵詞】校本教研;四個轉變;教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86-0055-04

【作者簡介】1.柴曙瑛,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江蘇常州,213004)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2.杭燕楠,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江蘇常州,213004)教師發展部副主任,一級教師,江蘇省教科研先進個人,常州市學科帶頭人;3.王麗娟,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江蘇常州,213004)副校長,高級教師。

一直以來,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以下簡稱“學?!保┛蒲兄谓谈覟橄?,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便開始參加中央教科所的集中識字、嘗試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實踐研究?!氨旧n堂”“博愛新語文”“博愛微學院”“全課程”等項目研究,更是通過幾十年堅守的校本教研深耕實踐,促進了教師成長,積淀了辦學底蘊。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任務變得緊急而迫切,需要更快速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校緊抓校本教研主陣地,通過轉變教研生態、轉變教研主題、轉變教研形式、轉變教研主體的“四個轉變”,幫助教師轉觀念、提能力、培素養,從而實現減負、提質、增效,在守正創新中續寫博愛教研的新篇章。

一、轉變教研生態,從教研失衡走向教研共融

一直以來,學校的教研活動專注于契合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打造輕負高質的“本色課堂”,促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學校因此打造了一支實踐技能專精的教師隊伍,在各級各類教學比賽中展現高質量的博愛風采。然而,在梳理學校教學成果和教師發展調研問卷中發現,部分教師專業發展失衡,雖然課堂教學能力比較強,但是科研意識和能力還較為薄弱?;诂F狀,學校抓住著力點,促進教研融合。

1.行政推動,部門協同

學校教研活動是提高教研質量的保障營,也是教師成長的主陣地。學校行政部門首先統一思想,守正創新,摒除原先的經驗式教研,讓教與研從相對并行走向深度共融,推動教師從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成為會教、會說、會研、會寫的“四會”教師。學校成立校本教研領導小組,分管校長根據自身教學領銜相關學科,教師發展部(教科室、教導處)和學生發展部緊密合作、協同并進,通過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課題組、項目組等團隊,以課題和項目為抓手,將課題研究、教育教學研究等整合融通,各部門通力合作、相輔相成,實現教研共融。

2.形成機制,共同保障

學校教科室、教導處、教研組、備課組多方聯動,各負其責,協同并進。通過對教師進行學習層、實踐層、結果層三個層級的助力與考核,推動教師研教一體。在學習層,主要由教科室牽頭對教師進行“菜單式”培訓,通過檢查教師研修手冊和培訓后的作業完成情況對教師進行評價;在實踐層,主要由各學科教研組和備課組針對課題、項目開展教學實踐研究,由教導處對教研組內的教研活動、專場匯報、學科展示等進行評價;在結果層,由教導處和教科室兩個部門對教師進行綜合型評價和考核,主要對每位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課題研究成果和校內或域內的輻射引領成效進行積分制績效考核。

二、轉變教研主題,從散點研究走向精準研究

按照傳統的做法,各學科組的教研雖有主題,但研究課內容大多數由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定,以所在年級備課組為單位進行試教和研討,基本成型后在大組教研中展示并由與會專家和教師共同評課、議課。這樣的教研方式缺少整體規劃,主題不聚焦,同時忽視了各階段、各層次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教師成長相對受限?;诖?,學校教研更加聚焦主題的選定,推動研究從散點走向精準,從表層走向深層,從而促進教研的有效轉型。

1.長程規劃,精準實施

為了應對散點教研帶來的問題,各學科教研組以課題或項目為抓手,開展有目標、有計劃、有舉措、有成效的長程式教研。例如,英語教研組在省級課題的引領和子課題的支持下,形成同主題、多層級的課題鏈。英語教研組以研究目標為指引,以研究內容為抓手,以學期為基本單位,精準規劃研究施工圖,并根據節點開展序列化的課題研究。利用3年左右的時間,英語教研組圍繞課題開展學科類、方法類、專題類和特色類的“網格式”教研,通過課例研究、沙龍分享、專題講座等教研形式讓每一位教師發揮專長,共建專業發展共同體。

2.關注差異,精準定位

教師在不同階段的專業發展需求存在顯著差異,為了解決教師個體在教研團隊中被動參與各項活動的現狀,各學科教研組對不同階段教師的發展需求精準定位,對教師進行分階段、分層次的專業發展提升,激發不同教師群體積極參與教研的熱情,促進他們集中力量進行教學改進,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教研活動的質量及專業發展水平。[1]19例如,學校數學教研組在開展“互聯網環境下小學數學核心概念教學研究”為主題的教研活動中,從關鍵詞入手,找出“互聯網”和“核心概念”兩個關鍵詞。青年教師在信息技術方面存在優勢,但他們對數學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夠深入。成熟型教師對數學核心概念的理解比較深入且具備嫻熟的教學技能,但對信息技術的研究相對較弱?;诖?,數學教研組嘗試把教研主題分解成“小學數學核心概念的梳理”和“合理使用網絡工具提升教學有效性”兩個子主題,經過主題分解后,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成熟型教師,都能在教研活動中準確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參與其中。

三、轉變教研形式,由單一模式走向多元組合

一直以來,為確保各學科教師都能參加“一周一研”活動,學校在課務安排上花足力氣,并通過“集體備課—多輪磨課—展示上課—參與評課”的教研模式,推進深度教研。由于集團化辦學以及校區的改建、擴建,目前學校有常州市博愛教育集團博愛校區、怡康校區和青少年活動中心過渡校區這3個校區,人員分散為教研活動的開展帶來不小的阻力。隨著課后服務工作的全面落地,更是讓校本教研的推進工作“雪上加霜”。面對空間與時間的雙重制約,學校打破傳統單一的教研形式,創新思路,多維并舉,打好教研創新的組合拳,讓教師“時時可研、處處能研”。

1.因勢利導,創新模式

如何讓“一周一研”活動的內容更有針對性和豐富性?學校創新教研模式,積極探索教研活動新樣態。例如,英語教研組積極探索“明確主題—學習理論—教學實踐—反思調整—提煉成果”研教相融的教研模式,以成果為導向,促進理論實踐化、實踐成果化,讓每次教研都能更科學、更高效、更有品質。

例如,語文教研組勇于嘗試“1+1+X”的教研模式:第一個“1”,由年級青藍團隊圍繞主題精心打造一節示范課,師傅與徒弟共同備課,徒弟進行執教,錘煉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第二個“1”,由師傅圍繞一個主題,結合課例進行微講座分享,傳播經驗型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主張;“X”是指青年教師圍繞語文基本功素養(如粉筆字、朗讀等)的一個方面進行集中展示,并由骨干教師進行點評。數學教研組探索“項目驅動,多項融通”的教研模式,從“夯實四基”和“提升素養”兩個維度,圍繞七大項目(常規學習、五項達標、教材統整、數學游戲、個性拓展、主題拓展、思維導圖)開展主題式教研活動,“理清基礎知識教學與創新意識培養之間的關系,構建基礎與創新平衡互通的課堂教學基本流程”[2]149,使教師經歷深思精研的歷程,縮短專業成熟的時間。

2.多元組合,拓展時空

后疫情時代的到來,“地面行走”的教研形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教研需求,學校積極探索“互聯網+”的“云端漫步式”教研,通過錄播、直播等技術和網絡來重構教研的時間與空間,切實突破校本教研的瓶頸,破解教研時間不足的難題。例如,圍繞“雙減”主題,學校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研活動。在線上教研方面,通過學習專題講座,進行通識培訓;在線下研訓方面,各學科以教研組為單位,圍繞主題研討“雙減”下的作業設計實施路徑與策略,差別化關注不同學科的特點,提升研訓的針對性和聚焦性。

學校還嘗試把正式與非正式的教研團隊活動相結合,除了成立青藍工程、各課題組外,還成立磨課天團、基本功訓練營、科研閱讀群、文獻研究小分隊等教研小組,這些小組分布于學校各年級、各學科,規模大小不一。教研小組打破時空界限,根據發展需求,定期開展活動,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快速成長的“沃土”,讓每個教研團隊都充滿生機和活力,從而進一步“催化”教師的成長。[3]40

四、轉變教研主體,從自由生長走向乘勢生長

近年來,因集團化辦學背景下教師優質資源的輸出和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發生變化,梯隊發展呈沙漏型,中老年教師的成長動力不足,青年教師來不及成長。如何讓教師踏上成長快車道?學校從個人發展和學校發展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喚醒教師成長內外之力,促進教師快速成長。

1.研訓結合,喚生命自覺

學校進一步完善造血機制,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通過制定個人發展規劃、開展教師發展需求問卷調查等方式,研制校本“研修菜單”,內容涉及師風師德、校園安全、課改前沿、心理健康等多個方面,教師可根據需要進行必修和選修,提升培訓效能。[4]61學校特別重視新手教師的培養,精心編制《新教師修煉指南》,讓其快速入門。學校每月定期開展涉及新教師的系列培訓,利用沉浸式體驗、互動式分享、沙龍式研討等方式促進其快速成長。同時,學校通過師徒結對加速青年教師的成長。一方面,青年教師在師傅的指導下開展教育、教學(備課、上課、作業批改、提優補差、質量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通過聽課、評課、崗位練兵,進行多層次、多主體、多輪次互動,從專家引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中,不斷建構對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認識與理解,關聯自己的教學實踐,夯實教學基本功。

2.眾人托舉,促團隊協進

教師共同體是教師改進實踐、參與教育變革的重要場域。為此,學校教研專注于教師共同體打造。在學科內,關注“一師多徒”與“多師一徒”的靈活切換;在學科間,形成教科研團隊、班主任工作團隊、“四有”好教師團隊等。每個團隊中都包含了兩個實踐共同體,即青年教師共同體和經驗型教師共同體,共同體間的跨界學習和共同體內的互相學習同時發生。比如,學科教研組是學校教研能力最強的教師團隊,每遇賽事,學科團隊甚至跨學科團隊的骨干力量都會不遺余力、鼎力托舉教師個體成長。學校還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通過成立各級各類名師工作室,用一個人的專業力量來影響一群人向上成長。學校大力倡導和鼓勵教師自發形成各種學習共同體,自行組織活動開展社群學習、深度學習。作為集團領銜校,學校還抱著開放的心態,通過跨校區、跨集團聯盟教研,跨視野話題共享,跨年齡組團研究來提升團隊的校本教研能力。[4]61

教研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學校在傳承中不斷創新,通過“四個轉變”,形成教研共融生態,促進教師立體生長。

【參考文獻】

[1]王旭青.教師專業發展視角下教研主題生成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2]王彥偉.創新教研活動方式,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以‘多向融通為路徑助推能力提升”教研模式實踐研究[J].2020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會議論文集:第4卷.

[3]劉茂勇,錢學翠.重構與優化:校本教研實踐新樣態[J].基礎教育課程,2021(1).

[4]柴曙瑛.博愛“大先生”:守初心 鑄師魂 擔使命——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江蘇教育,2021(83).

猜你喜歡
四個轉變校本教研教師發展
吉林市現代農業實現“四個轉變”
教師發展自律動力問題探討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讓農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氣
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問題情境創設校本教研的探討
民辦本科院校教師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
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地區大學英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的問題和對策
“四個轉變”打造干部自選培訓“升級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