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的課堂教學:讓生命在場

2022-03-09 23:08王方
江蘇教育·教師發展 2022年11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

王方

【書籍簡介】“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將這部分內容講得透徹、深刻,卻是一大難點?!队跋裰械纳勒n》是作者陸曉婭自2012年起在北京師范大學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的授課筆記實錄。全書以起始課、教育課、家庭課、自我課、團體課、逆境課、倫理課、醫學課、禮儀課、哲學課、結束課十一個主題為切入點,選取中外優秀的電影,搭建與“生死”相關的重大議題的思考平臺,跨越心理學、社會學、醫學、人類學、倫理學、哲學、美學等多個學科,在觀影、閱讀和討論的多重對話中,協助學生探索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生死學;心理健康;生命在場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86-0071-03

暑假的一次師資培訓課上,一位教師在關于有效教學的課堂上推薦了《影像中的生死課》這本書,這是一本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書,極大地引起了我的興趣。該書作者陸曉婭曾長期任職于《中國青年報》,同時也在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領域耕耘多年,退休后在北京師范大學開設了“影像中的生死學”的通識教育課,這本書就是她在2012年至2015年期間的授課筆記實錄。多年來,師生們在課上課下以精選的優秀電影為載體,緊緊圍繞“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什么樣的生活值得過”這個核心話題,不斷展開討論,深入探索對生命和死亡的認知,建構自身的生命意識和生命價值觀。

一、何為“讓生命在場”?

“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如何把這部分內容講得透徹、深刻,卻是一大難點。如果按照生死學結構體系的一個個章節、一個個概念來講,學生在課堂上是被動的接受者,那些知識遠離他們的生命體驗。如果采用體驗式的教學,則需要動用大量資源,也容易流于形式,實地參觀以后便會很快遺忘。

“讓生命在場”是將學生帶入一個場中,這個場是由教師主導設計的,通過拋出一個個精心設置的問題來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是開啟他們智慧火花的場;這個場是鮮活的、流動的、變幻無窮的,是理智與情感并存,個體與群體相互激蕩的場;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本位,引導著學生不斷地思考、質疑、探索的場。精心選擇不同主題的電影故事正是非常恰當的載體,因為故事源于生活,它是開放的、非標準化的、具有多重隱喻的,每個觀眾都會不由自主地帶入自己的體驗,因而能夠制造出多角度、多視野的思考和討論的空間。教師在這個場中的角色是思考平臺的搭建者、對話與討論的促進者、情感的支持者等。在這樣的場中,學生被深深地卷入其中,他們的心中涌動充分表達的欲望,他們的腦中不斷地冒出各種不同以往的想法,他們仿佛身臨其境般在兩難的困境中探索著、質疑著。在這里,學生學會了批判性思考、多元的包容和接納,同時也更能深刻地理解復雜的社會矛盾。即使是在課后,學生也能保持討論、思考、寫作的習慣,學習在課堂外得以繼續延伸。

二、如何“讓生命在場”?

生命在場,學習才能發生,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反觀我們的公共基礎課、通識教育類的課堂教學,很多時候學生都是“不在場”的。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很少闡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師生看起來都在場,可是學習并沒有真正發生。那么,如何才能“讓生命在場”呢?

首先,教師要認識每一位學生。如果教師能輕松地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學生就能體會到自己是一個在場的人、一個有存在感的人、一個獨特的人,而不僅僅是名單上的文字。學生有了存在感,他們才會讓鮮活的生命卷入學習之中。

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不斷地吸引、鼓勵、激發學生深入思考。比如,看完影片后不要馬上開展討論,而是閉上眼睛體驗幾分鐘,再迅速寫下出現在腦海中的詞匯,以此幫助學生覺察生命的流逝。再比如,要求學生看電影時,打開多層次、多方位的視角,既要置身其中又要置身其外,關注故事情節本身的同時,揣摩影片想要傳達的意圖,體驗主人公的情緒變化的同時,捕捉自身產生共鳴的緣由;還可以在課上分享“一周生死事”、與片中的角色建立聯結并帶入角色、完成作業“死亡離我有多遠”、開展“誰和我一樣……”的游戲,給出不同角度的討論主題并請學生提出自己想討論的問題,這些層出不窮而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學會提出、擴展并深化要討論的問題,勇敢地贊同或質疑他人的想法,細致地梳理并總結大家一致認可的結論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極大擴展,對生命與死亡的認識也更加深刻而有富有意義?!吧缹W”的課堂不僅是獲取知識、探求學問的課堂,更是心靈與心靈相互撞擊、生命與生命相互影響的課堂,是生命在場的課堂。

曾經,我在心理健康課上也為學生布置過一個類似的作業“假如沒有明天”,要求學生想象生命只剩下24個小時的情景,并寫一封100字左右的遺囑。剛開始學生是抗拒的,但當他們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深深地卷入其中時,很多學生寫出了上千字的感想。在假想的生命即將終結的場景中,多數學生表達出的首先是遺憾,接下來表達的是感恩,最后表達的是回饋,學生提到將自己的器官捐獻出去,讓生命的價值得到延續等內容。經過這樣的思考,學生對生命的體驗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最后,教師必須要非常敏銳地關注到在課堂上有情緒波動的學生。心理健康課和其他的課程不同,課堂的內容可能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沖擊,撕開的傷口若未能仔細地進行包扎,便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創傷。生死學課堂,特別是用電影這樣情感理性并存的介質來進行學習的課堂,容易引發學生的情緒波動和復雜感受,甚至帶出痛苦的經歷。因此,作為心理健康課的教師,不能僅僅關注學生是否在場,更需要有意識地采取一些預防性的保護措施。例如,設計自測工具檢測易感人群;通過指定主題的寫作,發現那些潛在的可能有創傷經歷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反應,適時調整影片和教學的節奏,避免讓學生感到內容過于沉重;告訴學生,萬一課程引發了強烈的情緒,請及時報告,等等??傊?,盡一切可能避免學生在課堂上因內容不適受到傷害。

三、如何使“讓生命在場”的教學設計有效?

上完這門課后,學生的困惑更少了嗎?恰恰相反,學生困惑更多了,這是否意味著教學設計就失敗了?答案是否定的,學生可能從來沒有機會思考過有關死亡、生命、倫理、悖論、公正、挑戰、權利、尊嚴、責任、價值、可能性等問題,自然不會產生困惑,而現在,這些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也更加愿意去思考,因而困惑會隨之增多。這樣的困惑也許比不假思索地接受現成的答案要好得多。課程結束后,有的學生重新拿起了放下已久的畫筆,有的學生馬上去學架子鼓,有的學生發現自己喜歡烘焙,這些變化說明學生的生命感被激發出來了,他們變得跟自己的生命貼近了一點,期望擁有更加豐富的生命體會,有了一種生機勃勃的狀態。

讀完《影像中的生死課》一書,我深刻地認識到,學生不僅渴望學習真正的知識,也在迷茫、困頓中努力探索自己人生的方向。生命教育課應該為學生搭建一個開放討論的平臺,在拋出一個個尖銳的問題后能激發他們去思考、去探尋生命的意義,思考如何與不同價值觀與生活理念的人和諧共處,思考自己能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么。

教學目標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的參與中逐漸生成。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時刻牢記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學生既有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需要,更有探尋自身生命意義和價值的需要。

(作者系廈門安防科技職業學院教育與健康管理學院幼兒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