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紅外相機調查浙江江山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獸類和鳥類多樣性

2022-03-19 08:43姬云瑞余著成余杰陳卓童哲李迪強劉芳
獸類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位點紅外保護區

姬云瑞 余著成 余杰 陳卓 童哲 李迪強 劉芳*

(1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北京 100091)(2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91)(3 江山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江山 324100)

浙江江山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仙霞嶺保護區)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南部,主要保護黃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頸長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亞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 和伯樂樹(Bretschneidera sinen‐sis)等珍稀瀕危動植物和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王榮華,2019;陳征海等,2020)。仙霞嶺山脈是由閩、贛交界的武夷山脈向東北延伸而成,山脈地勢多樣(陳征海等,2020)。武夷山區位于中亞熱帶,是南亞熱帶物種與北亞熱帶物種的交匯點(鄭度,2015),該地區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楊炎霖,2017)。良好的生態系統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區成為許多動植物的“天然避難所”,物種資源極其豐富(宋小晶等,2017;楊炎霖,2017;陳征海等,2020)。仙霞嶺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珍稀物種眾多,是武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浙閩交界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2010;宋小晶等,2017;王榮華,2019)。

在自然保護區開展本底資源調查,摸清野生動物的種類、數量、空間分布等基本資料是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前提和基礎(Blancet al., 2013),調查結果還可為保護區制定監管和保護策略提供科學依據(姬云瑞等,2021)。仙霞嶺保護區自2016 年建立以來,還未對脊椎動物多樣性進行系統全面調查。傳統的樣線法和訪問法不僅缺乏物種影像資料,還難以對種群數量較低或活動隱蔽的物種進行準確的評估,不能很好地反映該區域動物資源的現狀。而紅外相機技術因具有工作持續、低干擾、非損傷性等特點,已發展成為地面活動大中型獸類和鳥類的重要監測方法(Rowcliffe and Carbone,2008)。因此,為了摸清仙霞嶺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資源,積累物種影像資料,于2018 年開始利用紅外相機在保護區收集野生動物的本底數據,為后續的管理規劃和長期監測提供數據基礎。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點

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南部山區的廿八都鎮和張村鄉境內,南與福建省浦城縣接壤。地理范圍為北緯28°15′26″~28°21′11″,東經118°33′42″ ~ 118°41′05″,總面積6 990 hm2(陳征海等,2020)。保護區屬仙霞嶺中低山區,地貌類型屬構造侵蝕中低山地貌,山勢挺拔陡峻,層巒疊嶂。區內最高峰大龍崗為金衢第一峰,海拔1 501 m。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溫適宜(陳征海等,2020)。但受地形地勢等諸多因素影響,小氣候特征和立體氣候明顯。境內地帶性植物群落為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以木荷(Schima superba)、甜櫧(Castanopsis eyrei)為主要建群種。保護區內大南坑、野豬漿等地的木荷-甜櫧林封育時間久,郁閉度高,是浙江省少有的保存完整、面積較大的天然次生常綠闊葉林(陳征海等,2020)。

1.2 紅外相機布設

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仙霞嶺保護區利用紅外相機開展野生動物調查。將保護區劃分為1 km × 1 km 的網格,按照網格全覆蓋和重點區域加密的方式在89個位點布設了紅外相機(圖1),相機間距不小于100 m。相機設置模式為“拍照+錄像”,連續2次拍照最短時間間隔為1 min,采用24 h監測。利用繩子將相機固定在樹干約80 ~ 100 cm處,相機鏡頭與地面平行或與地面呈小于5°的俯視角,鏡頭水平方向與獸徑走向的夾角約為45°,清理相機前的干擾物,使相機視野開闊。對每臺相機進行定位和編號,同時記錄生境信息。每4~5 個月更換1次電池和儲存卡,期間共收集數據2次。

圖1 2018—2019年浙江江山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布設位點示意圖Fig. 1 Location of camera traps in Zhejiang Jiangshan Xianxialing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from 2018 to 2019

1.3 數據處理及分析

對紅外相機拍攝的照片和視頻進行重命名和物種鑒定。物種鑒定參照《中國獸類野外手冊》(Smith 和解焱,2009)和《中國鳥類野外手冊》(約翰·馬敬能等,2000)。物種名稱及分類體系參考《中國獸類名錄》(2021 版) (魏輔文等,2021) 和《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 (鄭光美,2017)。物種保護等級參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農業農村部,2021)、《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2019) 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

將同一相機位點上時間間隔小于30 min 內拍攝的同一種動物的連續照片或視頻作為1張獨立照片。單臺紅外相機在野外工作24 h代表1個有效相機日。采用拍攝率(photographic rate,PR)作為其相對多度指數,計算公式如下(姬云瑞等,2021):

拍攝率=獨立照片數×100/總有效相機日。

2 結果

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0 月,89 個位點紅外相機累計工作14 906 個相機日,共獲得獨立照片4 778 張,其中72%為獸類,28%為鳥類。紅外相機共拍攝到50 種野生動物(表1),隸屬于9 目24 科;其中,獸類19 種,隸屬于5 目12 科,包括食肉目7 種、嚙齒目5 種、偶蹄目4 種、靈長目2 種和兔形目1 種;鳥類31 種,隸屬于4 目12 科,包括雀形目22種、雞形目6種、啄木鳥目2種和鸻形目1種。拍攝的部分物種照片見附錄1。

附錄1 浙江江山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監測部分動物照片Appendix 1 Some photos of captured species by infrared cameras in Zhejiang Jiangshan Xianxialing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表1 浙江江山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調查記錄的獸類和鳥類物種名錄Table 1 List of mammals and birds recorded by camera trapping in Zhejiang Jiangshan Xianxialing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續表1 Continued from table 1

續表1 Continued from table 1

本次調查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 種,分別是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和黑麂;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 種,分別是獼猴(Maca‐ca mulatta)、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亞洲黑熊、豹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中華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白眉山鷓鴣(Arbo‐rophila gingica)、勺 雞(Pucrasia macrolopha)、白鷴(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鶇(Pitta nympha)和畫眉(Garrulax canorus)(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農業農村部,2021)。依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黃腹角雉、仙八色鶇、亞洲黑熊和黑麂為易危(VU)。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2019),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亞洲黑熊、黑麂和中華鬣羚被列入附錄Ⅰ;仙八色鶇、畫眉、獼猴、藏酋猴和豹貓被列入附錄Ⅱ。本次調查記錄到中國特有獸類有黑麂;中國特有鳥類有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白眉山鷓鴣、灰胸竹雞(Bambusicola thoracicus)和華南斑胸鉤嘴鹛(Erythrogenys swinhoei)。

分析結果顯示,拍攝率最高的前5種獸類依次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鼬獾(Melogale mos‐chata)、豬獾(Arctonyx collaris)、野豬(Sus scrofa)和花面貍(Paguma larvata)。拍攝率最高的前5 種鳥類依次是白鷴、灰胸竹雞、黃腹角雉、紫嘯鶇(Myophonus caeruleus)和勺雞。紅外相機拍攝位點數最多的前5種獸類依次是小麂、野豬、鼬獾、花面貍和豬獾。紅外相機拍攝位點數最多的前5種鳥類依次是白鷴、灰胸竹雞、黃腹角雉、紫嘯鶇、勺雞和黑領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

3 討論

本次調查紅外相機共記錄到19 種獸類,31 種鳥類,分別占該區域歷史記載的獸類總種數(n=63)的30%和鳥類總種數(n=153)的20% (陳征海等,2020)。紅外相機拍攝到大量小型嚙齒目動物,但由于它們體型較小,行動迅速,并且主要在夜間活動,而無法被鑒定到物種。本次調查記錄到的食肉動物主要以花面貍、鼬獾和豬獾等中小型物種為主,僅記錄到亞洲黑熊1 種大型食肉動物,而未記錄到歷史資料記載的云豹(Neofelis nebulo‐sa)、豹(Panthera pardus)、金貓(Catopuma tem‐minckii)、豺(Cuonalpinus) 和狼(Canis lupus) 等物種。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浙江鳳陽山—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仙霞嶺保護區同屬于浙江西南區域,近年在其范圍內進行的野生動物調查中也未發現大型貓科和犬科動物(鄭偉成等,2014;李佳等,2018)。食肉動物在維持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穩定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Ritchie and Johnson, 2009)。由于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過度開發以及人類的干擾,食肉動物在全球范圍內種群數量大幅下降、地理分布范圍急劇收縮(Rippleet al.,2014)。這說明該區域大型食肉動物種群密度極低,但這些物種的存在與否仍然難以判定,仍需開展進一步的專項調查。

由于受捕獵和棲息地破碎化的影響,亞洲黑熊野外種群數量逐漸下降,在浙江乃至華東地區分布區狹小且呈島嶼狀分布(鄭偉成等,2021)。近年,浙江省內僅開化、遂昌、江山和常山四地有確切的亞洲黑熊影像記錄(章書聲等,2017;鄭偉成等,2014,2021)。在本次調查中,亞洲黑熊僅在1 個位點上被記錄到1次。仙霞嶺保護區作為亞洲黑熊華東種群重要分布區,促進了華東地區亞洲黑熊監測保護網絡的形成,有利于亞洲黑熊種群的恢復。本次調查還記錄到中國特有獸類、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黑麂。黑麂的種群分布范圍非常狹小,在全國僅有皖浙和遂昌兩個分布中心(程宏毅等,2008)。仙霞嶺保護區作為遂昌分布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境內有豐富的黑麂資源。此外,棲息地的片段化阻礙了兩個黑麂分布中心其種群之間的交流(程宏毅等,2008),仙霞嶺保護區為兩個分布中心之間建立生態走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整個黑麂種群的保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次調查紅外相機共拍攝到6種雉科鳥類,其中5種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種是中國特有鳥類。這表明仙霞嶺保護區擁有豐富的雉類資源,它是多種珍稀瀕危和特有雉科動物的棲息地(鄭光美,2017)。黃腹角雉和白頸長尾雉都是中國東南部特有雉科動物,由于其分布范圍狹窄和種群規模持續下降,受到全球立法的保護,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CITES 附錄Ⅰ(CITES, 2019;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農業農村部,2021)。本次調查紅外相機共在25 個位點拍攝到95 張黃腹角雉獨立照片,黃腹角雉處于位點分布最廣和拍攝率最高鳥類的第三位。由此可見,仙霞嶺保護區內的黃腹角雉數量多,且分布廣泛。但本次紅外相機僅在3 個位點拍攝到6 張白頸長尾雉獨立照片,可能的原因是調查的空間取樣沒有覆蓋到白頸長尾雉的棲息地以及調查時間不夠長,因此今后保護區需擴大調查范圍和增加調查時間。特有種負載著適應特殊環境的基因,在研究物種的演化、新種的產生和物種滅絕時發揮著重要作用(盛大勇等,2012)。仙霞嶺保護區作為多種特有雉科動物的棲息地之一,在保護我國種質資源及其遺傳多樣性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本研究初步掌握了仙霞嶺保護區地面活動的大型獸類和鳥類的物種組成、相對豐富度和空間分布范圍,發現該保護區擁有豐富的野生獸類和鳥類資源,尤其是珍稀瀕危和特有動物。建議保護區在后續工作中,加強多種監測技術的應用,建立覆蓋保護區全區的標準化、系統化監測網絡,實現對野生動物資源動態的長期監測。此外,針對珍稀瀕危種和特有種,要采取專項調查深入研究其種群動態狀況、棲息地選擇、活動節律等特征,為仙霞嶺保護區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長期監測策略提供更加全面的科學數據。

猜你喜歡
位點紅外保護區
Pd改性多活性位點催化劑NH3-SCR脫硝反應機理研究
多環境下玉米保綠相關性狀遺傳位點的挖掘
網紅外賣
“資源一號”02衛星可見近紅外相機、寬幅紅外相機在軌順利開機成像
閃亮的中國紅外『芯』
相信科學!DNA追兇是如何實現的?
西部兩地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
湄公河淡水魚類保護區
一種改進的多聚腺苷酸化位點提取方法
攝影欣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