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澄之“易學”的民本意蘊及其當代價值

2022-03-23 20:21
關鍵詞:易學君主教化

張 元

(1.江蘇海洋大學 MPA教育中心,江蘇 連云港 222005;2.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錢澄之(1612—1693),字飲光,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杰出的學者、詩人和思想家。錢澄之“一生博涉多能,著述宏富,有《藏山閣集》《所知錄》《田間文集》《莊屈合詁》《田間易學》《田間詩學》《田間詩集》等,其中,《田間易學》《田間詩學》與《莊屈合詁》收入《四庫全書》得以行世,然曾于康熙年間刊行于世之《田間文集》與《田間詩集》在乾隆朝卻被列入四庫違礙書目而慘遭禁毀”[1]。錢澄之與顧炎武、吳嘉紀并稱江南三大遺民詩人,其學術成就堪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相頡頏,代表著那個時代的最高水平;同時,錢澄之與方以智同為安徽桐城人,開風氣之先,為清代桐城派之先導。錢澄之承儒學之教養,以淑世為志節,志在匡世安民,獻身家國,甘擔拯焚救溺,率其出于司徒之官,以化民郅治為天職,或出為官師,以親民治事,既已為民興利除害,又可為國報效辛勞。錢氏施治為民約有數端:其一,無論何時必自視其為儒者,欲修齊治平,為民請命,以為榮崇;其二,究心國政民生,獻身國事,經略天下,游宦四方,施展才能,以酬初志;其三,行有余力則專心學文,以從政施治之余力助文教之推廣;其四,進而謀仕,志在施治安民,退則教民;其五,若天下無所用之,退而著書立說,為民代言;其六,甘擔拯焚救溺,救世濟民。

錢澄之在詩文領域的成就是學人對其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如錢鐘書在其《管錐編》中就較為深入地論述了錢澄之的詩論,鄧之誠在其《清詩紀事初編》中贊錢澄之詩文有法且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錢澄之的研究綜述詳見楊年豐的《錢澄之研究綜述》[2]。錢澄之在詩文領域的成就之研究方興未艾,然蘊含在其“易學”中有關匡世安民、治國理政、經世致用思想之研究成果著實無多,主要有蔣國保的《錢澄之易學思想散論》[3]、汪學群的《錢澄之的經世易學》[4]、張永義《以莊繼易——錢澄之的莊學觀》[5]、陶有浩《論錢澄之史學觀的易學思想特色》[6]、黃振萍《清代學術史研究范式的反思——以錢澄之為例》[7],以及陶有浩的博士學位論文《錢澄之易學思想研究》[8]、駱永順的碩士學位論文《錢澄之易學研究》[9]。錢仲聯先生有言:“不能將錢澄之說成‘田園詩人’,如果這樣就顛倒了他一生的主要關系”[10]31。錢澄之畢生積極入世、致仕、經世,希冀以其治政思想方略與文仕致思實踐于國于民有所裨益,其“易學”思想內涵豐富的人民性意蘊,治政思想與實踐亦蘊含于其傳世至今的文章典籍中,于其豐富的“易學”思想亦可窺見一斑。習近平強調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11]。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長河中,偉大的中國人民創造了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就強調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守正創新、推陳出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2]46,建設文化強國。因此,挖掘闡釋錢澄之“易學”思想內涵的人民性有益因子,冀對新時代深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所裨益。

一、君主“自養”,方能“養民”

錢澄之“易學”集歷代易學家思想之長,尤其受朱熹《周易本義》、黃道周《易象正》等著述影響較大,其“易學”中蘊含著的人民性思想自有所承,主要體現在處理封建社會君臣之間、君民之間、臣子之間、以及臣民之間的關系等方面。

(一) 君主“自養”

錢澄之極注重君主和臣子之間的關系,并對君臣皆提有要求,他認為君王當以天下為己任,要善于招賢、納賢和任賢,以鞏固社稷之根本,這也是錢澄之提出的君主須“自養”的思想。錢澄之在解《乾》卦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時說道:“漢高祖初起沛上,明太祖初隸淮陰王軍前,于是時,豪杰皆一見歸心。兩人皆以救天下蒼生為己任,匹夫而有天下,所謂大人也”[13]卷2《乾》?!耙姟蓖艾F”,“田”謂地,龍已浮出淵池而現于地,“利見大人”即見大人有利,可得貴人相助。錢澄之之所以把把劉邦、朱元璋比作龍乃因其對國破家亡有著深切的切膚之痛和緬懷故國的民族情結,他于此尤為推崇明太祖朱元璋之舉將其明遺民心態表露無遺。錢澄之稱許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有龍德且將其予以顯現,贊其以救天下百姓蒼生為己任,因而得獲萬民擁戴而為王。在注《頤》卦《象》“圣人養賢以及萬民”時,錢澄之強調指出:“圣人求養民之賢,必先求能自養之賢,未有自養以正而不能養民者也觀者”[13]卷2《頤》。錢澄之強調君主若要養萬民則首要“自養”,“自養”即加強個人的自我道德修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錢澄之還強調君主當因時而變,時乘六龍,有潛有亢。他將《莊》《屈》合詁,以《莊》繼《易》,指出“因”乃《易》道之所在,莊子也遵循此道?!胺颉兑住分?惟其時而已。莊子以自然為宗,而詆仁義,斥禮樂,訾毀先王之法者,此矯枉過正之言也。彼蓋以遵其跡者,未能得其意;泥于古者,不能適于今。名為治之,適以亂之。因其自然,惟變所適,而《易》之道在是矣”[14]230。錢澄之認為,莊子能因時而變,而其所效法之“自然”亦是“惟變所適”,與《易》道有相通之理。錢澄之將因時而變之主旨貫穿于其對《莊子》內七篇的詁解之中,他認為逍遙講出世,與易之入世法具有一致性。無論出世入世,都要因時而變,養生主中藏刀之舉亦是待時而動,大宗師論圣人之學乃是因時處順,應帝王旨歸因時而居九五之尊。錢澄之又謂:“《乾》為君,六爻皆君事?!独ぁ窞槌?六爻皆臣道。程子謂《坤》六五與他卦以六居五者不同。比之以臣與婦而居尊位者。夫《坤》,順也,若羿、莽、武氏可謂順乎?愚謂《坤》五對《乾》言,則為臣位。就《坤》言,即為君位,文王正合此爻,文王身為西伯,率長諸侯,不可謂非尊位也。而屈于殷王之下,小心服事,有《坤》道焉。若文王可謂得黃裳之吉者矣”[13]卷2《坤》。乾為君,黃裳元吉,黃為五色之中象征富貴之色,錢澄之旨在說明文王雖居臣位,卻始終以中和之德治政,為治國安民之道。

(二) 任賢不疑,方能“養民”

君主加強道德自我的修養以樹立起榜樣,便可養賢,萬民自然皆可為其所養。錢澄之舉《蹇》卦說明正由于君主有德性,眾賢才來投歸和輔助之。錢氏認為“圣人養民必先養賢,而養之所及者始博”[13]卷3《蹇》。只有眾臣各司其職,充分發揮他們的治國之才方能為黎民百姓的生計和君主江山社稷的穩固謀劃獻策。對此,他在解《蹇》卦時指出:“《象傳》往得中也,指五而言。五本其中德以來諸賢而任之,各得其宜,故曰以中節也。凡合其宜者之謂節”[13]卷3《蹇》?!断髠鳌贰板?利西南,往得中也”,西南是《離》《坤》方向,《離》《坤》合為下坤上離的《晉》卦,利于前進,往指往西南行進,得中意指得宜適當。中,正也,亦指正道,意謂九五之尊居中心之位,君主有中德仁厚且位尊,則朝野眾賢定來歸依,且愿為輔弼。此中之“節”意謂眾賢才在其位,謀其政,各司其職,方能充分發揮其治國安邦之能,如此方能更有效地保證有德性的人才的培養和任用。 在評論《萃》卦時,錢氏寫道:“剛而中,故誠一不二,其精神可以假廟,其舉動無非順天,天下共信之為大人。如是而聚,是謂聚以正也”[13]卷3《萃》?!遁汀坟载侈o旨在說明王者該如何通過“有道”之法聚人聚財,因封建社會民眾極為崇禮,故合理運用祭祀等禮儀,可實現社會整合之功效,“假廟”謂統治者通過利用“廟祭”等禮儀,達到整合社會民心之目的。錢氏認為:“《易》于《升》、《萃》、《困》、《既濟》之卦,皆稱禴祭享祀,乃知古人于交友事上,處困濟難之時,皆修祀于鬼神。非祈鬼神以邀福也,惟誠一之志,可以質諸鬼神而無疑,斯可以信諸人事而不感耳”[13]卷3《升》,祭祀鬼神乃外在之形,實為表己之誠意,以取信于民,聚之以正,吉而無咎。

(三) “浚哲之主”,“垂拱而治”

錢澄之闡釋《臨》卦之用意乃為說明賢明的君主善于招賢納士、惟賢是用,以集當時之圣賢為其統治服務。他認為,賢明的君主若能得到有才能的大臣的輔弼,則有利于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安定。他在闡釋《臨》卦六五爻辭“知臨,大君之宜,吉”中有云“五與三陰同類,而下應九二,二非其類也,且以剛中之德,必有不便于群陰,并不便于人主者。而王任之不疑,由其胸中能分別邪正,且知天下國家之事,非剛者不能任也,知孰有大于此者乎”[13]卷2《臨》?!杜R》卦講臨民之法有“苦臨”和“甘臨”之別,君主應依據具體的情境和時境選擇不同的臨治之法。寬嚴相宜,刑德相用,以達至苦、甘適宜的最佳臨治狀態和景象,甘、苦適中可謂明智之督治,明智之君治民既不過于苛刻,亦不過于松緩,而是適中合宜。

錢澄之認為圣賢的君主要善于招賢、任賢,以為其所用,他倡導君臣之間以及臣子之間要互信互敬,協同合作共治。因君主居至尊之位,掌生殺之權,其所發之政令之所以能夠通達民間、深入民心,皆大臣所為。倘若君主過于柔弱,但能任賢用明,且得到剛強有力之大臣的輔弼,而不被奸臣部下蒙蔽圣聽,亦可垂拱而治,“圣人以順動,刑罰清而萬民服”?!顿恪窞殛庁?陰爻伏于陽下,卦爻辭亦釋順從斂伏之道,君主發布之政令首重“信民”、戒濫刑妄殺,故《訟》九五爻辭曰:“訟,元吉?!薄断髠鳌纷⒃?“訟元吉,以中正也?!薄吨芤渍x》對此釋曰:“處得尊位,為訟之主,用其中正以斷枉直,中則不過,正則不邪,剛而無所溺。故‘訟,元吉’”[15]274。若臣子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奉君令施政治民,又能取信于民眾,就能變通為溝聯君民之必備橋梁環節,而士大夫之間的勾心斗角則容易導致國家崩潰,社會根基不穩。錢澄之闡釋《臨》卦六五爻辭“知臨,大君之宜,吉”有云“浚哲之主,但用禹、皋陶,而垂拱之治已畢,此道得也”[13]卷2《臨》。錢澄之旨在說明處理好君臣關系達至君臣團結及臣子之間內部團結,君民能夠同舟共濟,國家才有凝聚力,如此,君主可拱手而治,尤其是在基業初創之時,團結民心,尤為重要。

二、以淑世為志節,治政“安民”

錢澄之主張臣子士大夫首先要立定為生民請命的志向信仰,以天下之志為己志,甘擔拯焚救溺,志在匡世安民,救世濟民,并在世俗的現實社會中堅韌不拔地予以踐履。

(一) 臣子立志高遠,上治其心志之蠱

作為臣子士大夫,錢澄之在解《蠱》卦上九爻辭“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時說道:“世運之蠱,皆由士大夫溺志于富貴以致之也。上九之高尚,固治《蠱》之一道也?!缎M》為食志之蠱。諸爻所治事固事之《蠱》,上所治者,士大夫心志之《蠱》也。聞伯夷之風者,頑夫謙,儒大夫有立志。誰謂高尚不足以治志乎”[13]卷2《蠱》?!缎M》卦卦象、卦名及卦爻辭都是講家庭內部匡正父母亂為之事,涉及正淫之艱難和先正家風后治國的先后次序。蠱為蠱亂,社會出現蠱亂皆源于君主及士大夫一味地追逐私利,不以天下蒼生為念而造成的?!爸倌?、伯玉教臣子之至論,使為世用,吾知其必有致命、遂志之忠。為其于君親義命之際所見極明耳”。這與儒家圣賢“致主澤民皆本之正心誠意之學,無以異也”[16]74相一致。在錢澄之看來,一國之君當先修心養性以正視聽,后治士大夫心志之蠱,臣子若能立定心志、狷潔自好,且持有超然于物外的清凈寡欲之清廉心態,不與昏聵君主為伍,且不依附于朋黨貴胄及諸侯,如古時伯夷,臣子當效法此等仁人志士,則民風得正,民風正則天下得治。錢澄之也在世俗世界中踐履其志向理念,其少負奇氣,有積極用世經世之志,“嘗思危難以立功名”[17]13834,雖處寒賤卻始終關心民瘼國情,“屢上書言時政得失”[18]1581。其在弘光政權敗亡之后跟隨錢仲馭起兵抗清,“以亡命獲庇,許身從軍,出入相隨,生死不避”[14]480。

(二) 臣子潔身守志,匡世安民

錢澄之在解《困》卦《大象》“君子以致命遂志”時說道:“致命遂志,只是將命置之度外,以成其一是而已。如拘羨里以衍《易》,厄陳、蔡而弦歌,皆不以生死動其心,非必殺身成仁,如比干之自靖而自獻于先王,乃為遂志也”[13]卷3《困》?!啊断蟆吩?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独А坟陨稀秲丁窛?下《坎》水,水在澤之下,且澤水下滲,有池澤干枯窘迫之象?!爸旅敝^通達天命,君子處窘境而不怨天尤人;“遂志”即成就志愿、踐行理想。人處困境之時,一是達人知命,系命于天,尋求一種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樂天知命,不喪失君子該持有的氣節;二是秉持剛健之德,積極進取以濟時困,即《象傳》中之“遂志”。錢澄之又引周文王被無端囚困于羨里,卻能以積極態度演展《周易》,孔子雖被困于陳、蔡之不測之地,而不改其志向為例,旨在說明臣子雖處于極為不利之逆境,當有舍棄身家性命去踐履其志向之勇氣和持之以恒之堅忍意志,效法先賢乃遂志。

錢澄之在解《同人》卦上九“同人于郊,無悔”時,告誡臣子士大夫當效法先賢,狷潔自好以遂志,不要喪失自己的志向,“于野者,謂其曠遠而無有限隔,大同之象也。于郊,雖在國外,其實避人世而逃虛空,蓋沮溺丈之流,藕耕偕隱為志者也。士君子隱居。求志必以通天下之志為志,若獨潔其身以為無悔,是喪志也”[13]卷2《同人》?!耙赝庵^之郊,郊外謂之野,”雖不及野之廣,但已勝“宗”“門”,故不會有困厄?!锻恕坟韵隆峨x》上《乾》,意謂聚羅人眾,《同人》卦卦辭、爻辭多講“大同”之理?!坝谝啊敝竿素赞o“同人于野”,野為郊外曠遠之地,象征著廣闊,此處喻指君王羅聚眾人之廣,可謂天下大同、美美與共之象。而“同人于郊”卻大有不同,此處之“郊”有逃禪隱居避世之嫌?!熬谀缯扇恕币鉃楣艜r之隱士。錢澄之于此強調君子當淑世勛猷,以天下之志為己志,以淑世為志節,甘擔拯焚救溺,志在匡世安民,救世濟民,獻身家國,以化民郅治為天職,若僅為了潔身自好而隱居避世,是為喪志。

三、“順其自然”,與民休息

錢澄之尚志節,敦廉恥,崇儒生事功,俱當以親民親政見其實績,既不空言義理,亦不鉆求考據,而經世安身,建制安民,施治愛民。

(一) “順其自然”,守持正固

天地萬物之作息運轉自有依理,君主應“順其自然”,在《田間易學》中,錢澄之指出:“惟變而后其道徳和以順,不變則反成乖戾也。惟變而義以理,不變則不能各得其宜也。窮理者,窮其變也。盡性者,盡其變也。至于命,則一任其自然,變而不知其所以變安于變也”[13]卷9。錢澄之指出《易》者,乃變易之學,君臣、君民、臣民之間和順相宜,當“順其自然”、“因任自然”,然萬物循環往復之自然規律實為“變易”,天地風云幻變亦不過是窮變、盡變、安于變而已。如此,“乾本乎氣之自然, 故易。坤因乎乾之自然,故簡”[13]卷7?!叭f物固已自然,圣人又何事焉!圣人猶為之領袖耳。雖然一切制作,不過順其自然,于己未嘗少動,于物未嘗少擾?!盵13]卷2《乾》“萬國”萬物遵循天道、依其法則自然而然地運行著,守持正固以保寧定安吉,“貞下起元”乃得通順、大吉,治國理政亦當如此,統治者執政之行都應遵循天道運行之規律,順其自然,守持正固,保民眾安居樂業、寧定安吉。故此,錢澄之此處的“自然”當是提倡一種“因循無為”的民治觀。

(二) 政令暢達,與民休息

錢澄之強調若想政令暢達則君臣之間及臣與臣之間要上下協調一致,他在解《巺》卦六四爻辭“悔亡,田獲三品”說“四得《巺》之正位,為《巺》之主,以上承乎五,所謂柔順乎剛者是也。凡五之政令,下達得以深入于民心者,四之為也。惟其巺入之深,為下所信,故即以之講武。而三令、五申,左之、右之,無不如命而卒能成功也。田者,所以講武。獲三品,既以見其武功,亦以見其法令,所在無妄殺也”[13]卷3《巺》。品指種類,因田獵而獲取多種野獸,自是吉兆,《巽》卦講求順從之道,君主發布政令之所以能深入人心、通達民間,皆因大臣所為,臣子上曉圣令,下達萬民,取信于民,乃成溝通君民之橋梁。錢澄之又闡發《渙》卦說“天下之渙,皆始于比,士大夫各有所比,則各私其私,而志不能以相一。分別之極,險阻以生,而國勢潰焉以散。是故《渙》之所重,在四一爻也,四者,《巺》之主也,《巺》之德為風,風以散《坎》體險阻之患?!稁叀分艦槟?木以成涉川舟揖之功,凡使《坎》之二陰不能陷陽,而九二能出險以共濟《渙》者,皆四之為也”[13]卷3《渙》。從卦象、卦爻辭來看,《渙》卦是講應付水患、乘舟濟險之事,渙卦下坎上巺,有渙散、離散之意?!缎蜇浴?、《雜卦》訓“渙”為“離散”,帛書《繆和》釋《渙》卦“渙其群”為“散其群黨”,也釋“渙”為“離散”。君主恩養天下萬民,離不開通暢的政令和上傳下達的臣子。在注《頤》卦《象》“圣人養賢以及萬民”時,錢澄之強調指出:“圣人養萬民,皆以養為道者也。圣人養民必先養賢,而養之所及者始博。圣人求養民之賢,必先求能自養之賢,未有自養以正而不能養民者也,觀者,自賢人觀之也,觀上之所養,果皆能自養者否?觀己之自養果能為上所養者否?古賢人不肯輕受人養,正惟詳于觀耳,是之謂養正”[13]卷2《頤》?!额U》卦下《震》雷,上《艮》山,雷為動,山主蓄養。雷動地以震出萬物,而山安靜以蓄養之,天地以時養萬物,圣人亦當以時養賢及萬民,養得其時即謂養得其正。養民就是要求君主不要給民眾增加負擔,與民休息。

四、“德厚載物”,刑民以誠

錢澄之以淑世為志節,故其于經典之外,又在世俗踐履中獲取閱歷,于是上自朝政典制,下至小民生計,無不究心考察。推明律令,審計得失。刃殺人一時,例殺人萬世。故錢澄之主張統治者在為政刑獄方面要以德服人、以民為貴、順從民意,以德治為主而輔之以刑。

(一) “德厚載物”,重德輕法

錢澄之倡導統治者在治國理政要以德治為主、刑法輔之、防患未然。他強調指出:“凡德不厚,不足以載物者,必不能以順物也。三分也有二之天下,非以文王之厚德載之,其能終守其順,以不失坤貞者鮮矣”[13]卷2《坤》。坤為大地,承載萬物、順應天時、化育萬物的大地具有敦厚、包容、宏大等多種寶貴品性,使萬物在其上順從天道而生生不息,君子當以《坤》卦之道來“厚德載物”,厚德與載物之間不是并列關系,而是一種因果和條件關系,只有厚德,才能載物。文王向來是以德安邦定國之典范,裳象征謙和下位之裳,錢澄之于此說明文王雖已“王”天下,但仍恪盡職守、治政以德。錢澄之認為若只依靠刑罰政令來治國理政,雖然能鞏固統治,但很難取得民眾的政治認同,只有用道德去教化、引導民眾,促進民眾將國家倡導性社會規范內化為自身的情感意志,再外化為社會行為和道德踐履。如若用刑,乃需虛心斟酌,推明律意,鉤稽研討,去其甚者,劑其寬平,重事實,講證據,力求公正允當,才能真正地穩固政權。

(二) “無事刑罰”,防患未然

錢澄之認為施法用刑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提倡慎用刑罰,以德治為主、刑輔之,對待獄訟刑法要“懲一儆百”“使蒙知懼”,防患未然,并依據《周易》有關刑律諸卦,提出其獄訟刑法思想。錢澄之強調統治者對待訟獄刑獄須以誠信之德為旨歸,慎刑慎殺,要充分利用刑罰來教化民眾,發揮刑罰教化人心的社會治理效能。在論及《需》、《訟》二卦及曹參之事時,錢氏即說明此意:“夫《需》之事,必有在于飲食燕樂之先者矣?!缎琛分磳椤对A》者‘不克訟’者,《需》之本也。曹參去齊,語后相曰第無擾獄市而已。及為漢相國,日飲醇酒,其治也,唯稱府中無事。于定國冬月治讞,飲酒益精明,而民以不冤?!缎琛贰对A》之義之有合亦可驗矣?!盵14]卷9《蓋樂堂雨集記》需、訟二卦互反,爭訟為《訟》卦之本義,因《訟》卦九二之“不克論”與“順理”有互通之處,故其為《需》卦之本?!缎琛坟载悦N含浸潤、濡澤之義,由此引申出凡事順其勢而待其成,無獄養民之義。錢澄之在解《屯》卦初九爻辭“磐桓,利居貞”說“初之磐桓難進,只為志在濟屯,算定一成局而后動,與因利乘便以取天下者不同,即此便是志行之正,便為賢士所歸,便為人心所系?!盵13]卷2《屯》總之,“民為非,皆從財起,圣人禁民為非,惟以卦爻之辭示之吉兇而已,無事刑罰也”[13]卷4《〈系辭下傳〉第一章》。錢澄之勸誡統治者無事刑罰,明慎用刑,赦過宥罪,從源頭避免犯罪,強調要把源頭防范與律法制約結合起來,以達到揚善遏惡之目的。然而,在封建社會,這種思想的貫徹落實無疑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政治—倫理—文化”工程,它是維護社會及其子系統內部結構穩定的一種重要手段,是關于刑律建設的一種“應然”思路。

(三) “中孚無象”,刑民以誠

錢澄之告誡統治者要慎用刑獄,要以誠信之德對待訟獄,刑獄之目的實為防患未然,用力“皆在初爻”,《小象》中“以正法”,旨在說明刑獄之本真為使蒙稚者知懼,不敢恣意妄為。錢澄之在解《中孚》卦《大象》“君子以議獄緩死”中指出:“中孚無象,而信之者,民心也。故不言而自喻,議獄緩死,君子豈以是說民哉!亦自盡其中之孚而已?!盵13]卷3《中孚》風拂澤水,上巽風,下兌澤,中孚表征君主廣施仁德,“言必信,行必果”,教令須于民忠信, 對待訟獄刑獄案件亦需誠信之德,方能取信于民。在解《巺》卦六四爻辭“悔亡,田獲三品”時,錢澄之指出:“四得《巺》之正位,為《巺》之主,以上承乎五,所謂柔順乎剛者是也。凡五之政令,下達得以深入于民心者,四之為也。惟其巺入之深,為下所信,故即以之講武。而三令、五申,左之、右之,無不如命而卒能成功也。田者,所以講武。獲三品,既以見其武功,亦以見其法令,所在無妄殺也?!盵13]卷3《巺》《周易》主張“法不輕出”“明慎用刑”,《旅·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本記Q刑獄之時務求公正、慎刑。對此,《周易正義》亦曾有言:“君子象此,以靜止明察,審慎用刑,而不稽留獄訟?!狈饨ㄉ鐣丶漓攵Y儀,民眾極崇禮,錢澄之亦倡導循祭祀禮儀以達到整合社會之目的,其在評論《萃》卦時寫道:“剛而中,故誠一不二,其精神可以假廟,其舉動無非順天,天下共信之為大人。如是而聚,是謂聚以正也?!盵13]卷3《萃》《萃》卦卦象為地上聚澤,說明君主需以正道聚人聚財,方可保其位,吉而無咎?!凹購R”是指統治者需要健全優化廟祭禮儀等形式,誠民信民,以整合社會人心,達到維護和鞏固統治之目的。

五、“教思無窮”,化民郅治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各級各類教育系統是實現社會教化機制中的重要一環,教化百姓是歷代統治者極為看重的用以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化思想多為倫理的或政治的,有著強烈的倫理政治訴求。朱元璋曰:“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盵19]217高級教育系統有太學、州(府)縣學等,民間教育系統則由各種書院和各類蒙學組成,這些嚴密的學校教育系統構成了對民眾進行思想訓化的組織體系。董仲舒曰:“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其事異域,其用一也?!盵20]139意即教民化俗是鞏固政治統治和維系社會穩定之根本。錢澄之較為清醒地認識到民眾力量的強大,其極為倡導上施下效,教行遷善,發揮“文”所具有“化入人心”“移風化俗”的社會治理效能,使“教成于上而易俗于下”。

(一) “教思無窮”,倡施教化

《周易》倡施教化,其以刑獄為例,循教化之規律,使民眾發乎情、遵于禮。故《訟》卦初六爻辭曰:“發蒙,利用刑,用脫桎梏”,《彖傳》有釋“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意謂用典型案例啟迪教化民眾,使民知懼敬法,從而遠離桎梏。錢澄之認為文章有經世致用、教化人心之功效,應充分發揮和運用其社會教化之功能。因此,錢澄之在《贈徐健庵大司寇解任仍總理各館序》中強調指出:“昔人謂:‘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蛭牟蛔阋越泧?烏在其為不朽哉?《詩》曰:‘辭人之輯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瘽h文帝治稱近古,其載諸史冊者,一切制作,皆謙讓未遑,惟是一二詔令,與天下吏民更始,而當時治化以成。文顧不重哉!夫亦惟文之有關于治者,斯足重也?!盵14]323錢澄之認為文章乃不朽之事,提倡 “在陽稱變,在陰稱化”,以“文”化人,倡議統治者應以典籍對民眾施以教化,刑獄與文章典籍互為依用,皆為促進教化之手段。他在解臨卦《大象》“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中說:“教思為容保之本,教有容而教思無窮。孟子曰:‘教人以善謂之忠,忠則所謂教之思也。澤上有地,澤氣陰行于地中而不知,亦無不到,所民象教思之無窮也。容保民無疆,即在教思無窮內?!盵13]卷2《臨》思即司察、督察,統治者應運用無窮之教思涵育和容納百姓,一如水潤旱地萬物,“無窮”“無疆”均說明對百姓須寬容大度,贊美君王普施仁政以惠萬民之德,以寬容之德施行教化乃成王道?!豆茏印て叻ā芬苍?“漸也,順也,靡也,久也,服也,習也,謂之化?!卞X澄之認為教化是一種用國家倡導性價值規范促進民眾精神意識和生活行為取向的滲透和轉變過程,旨在成就個體之德性的施教活動,此種在為政上重德教而輕刑罰,強調任德而不任刑,以德治教化為主,而以行政刑罰輔之的思想主張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二) 君臣皆賢,萬國咸寧

錢澄之解《屯》卦說:“初為卦主磐桓者,欲得人望以共濟耳,人望從,則民心附矣。是真能濟屯,宜為侯者也?!薄凹创吮闶侵拘兄?便為賢士所歸,便為人心所系?!盵13]卷2《屯》錢澄之在這里突出強調“人望從則民心附”,民心附的前提是君主及臣下賢明,在施政治民的過程中保障民眾的切身利益,否則,君主亡天下也。錢澄之在此是以“民心”為君主政治權力獲得的邏輯起點和來源的,君主只有在獲取民眾擁戴的前提條件下才能宜為侯者。磐桓難進隱喻君主處事業初創磐桓艱難之期,應靜居守持以固其本元,想方設法擇合適時機封臺拜相建立諸侯,使民眾及諸賢士歸而輔弼之,以壯大己之力量,渡過事業初創之艱難時關。錢澄之解乾《象》“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時指出:“動是靜,則即亨是貞,非謂功業既成后,而萬國始各得其所而咸寧也?!盵13]卷2《乾》自然界中萬事萬物都依其各自固有之規律有序的存在著,并遵循其自身運行之法則而無需人為干預。治國安邦也應效法如此,統治者之政令、舉動皆關民情,故應順應自然,與民休息,使萬民各得其所以安居樂業。錢澄之指出君王在初創基業之艱難隘口,尤要注意處理好君王與臣子士大夫之間的關系以團結民心。他在解《屯》卦初九爻辭:“磐桓,利居貞”說“初之磐桓難進,只為志在濟屯,算定一成局而后動,與因利乘便以取天下者不同,即此便是志行之正,便為賢士所歸,便為人心所系?!盵13]卷2《屯》磐桓即盤桓難取進展之意,意謂進退失據徘徊,屯者可謂為陰陽初交之時,宇宙芒芴一氣,天地渾沌一體,如草芽于萌育形態、胚胎躁動于母腹,推而言之,新生萬物的發展壯大必然有一個積蓄培育的過程,喻指國之立基、人之創業處艱難之期要使天下賢士歸輔之,以渡過創業初期之艱難階段。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與刑法獄訟相比,教化民眾更能獲取“刑殺處罰”等強制手段難以取得的統治效果。后世桐城學人多受錢澄之治國理政思想影響,當華夏民族處于社會危機深重的災難之中時,桐城后學多強調經世致用,積極入世,“關心社會現實問題,關注國計民生、強調救時濟世,倡導治學為文須服務于國計民生”[21],并身體力行之。

六、錢澄之“易學”內蘊的當代價值

傳統民本思想概指統治者在行使政治權力過程中,需顧及民眾利益訴求,既強調民眾的服從義務,也提出政治統治之正義性,即統治應得到民眾的認同。錢澄之“易學”內蘊的人民思想乃是傳統文化之有益因子,它充分揭示了民眾實為立國根本,肯定了民眾在封建社會政治統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基礎性作用,提出為政之行,重在順民,主張君臣關系“和則留”“異則去”,君主和臣民一定意義上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指出君與民是互相制約、相輔相成的社會實體,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錢澄之強調民眾在國家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要求統治者須愛民、重民、教民。錢澄之要求君主須愛民、重民,而不可輕民,君主要廣施仁政,教化萬民。錢澄之強調民眾在國家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在君與民的關系認知上,其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二是錢澄之認為政之所行,重在順民心民意,而政之所廢,亦在逆民心民意。錢澄之提倡愛民寬民貴在不侵民害民,治民應順其自然,守持正固,體恤民情,節省民力,與民休息。在刑獄方面,錢澄之主張重德輕法,慎刑用罰,以德治為主而輔之以刑。他在《田間易學》中就推重文王的治國安民之道歷來是為政以德、以民為貴、順從民意的典范,文王雖已占有大部分天下但還能恪盡以民為貴、順從民意的為政、治政之道,以此說明執政之要在于安民保民。三是錢澄之主張君臣關系“和則留”“異則去”。在處理君臣關系方面,錢澄之主張君主首先自養,方能養賢,君主若能任賢不疑,則可垂拱而治。與之相應,臣子士大夫當立志高遠,潔身守志,效法先賢,方能高尚其事。相反,若人主不能明于任賢用賢,則只能隱于野。與封建社會對君父愚忠愚孝的思想相比較,錢氏這種“和則留”“異則去”的主張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四是錢澄之認為君主和臣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錢澄之指出民眾對君主無絕對服從之義務,而君主應該尊賢使能,君臣之間也是一種共事合作關系,不應將君臣關系看成是一種主從依附關系。他提出,一切人,從圣人到民眾都是同類,人們在某種意義上是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互利互惠關系。在此意義上,君王、賢臣與百姓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民眾是國家社會之基礎?!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國家之安危存亡系于民,所以錢澄之依此主張君主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臣子和人民,使“君—民”關系處于一種可持續的良性發展狀態。五是錢澄之認為君與民是互相制約、相輔相成而存在的社會實體。錢澄之尚志節,崇儒生事功,倡建制安民,施治愛民。錢澄之奉行文以載道,倡施社會教化,其認為君主及臣下在施政治民過程中要處理好君、臣與民三者的關系。因此,錢澄之強調君主治國,同時也需治吏,通過建章立制,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緩和階級矛盾。錢澄之指出要在提升封建制度和官僚政治體制治國理政效能之基礎上,君主、臣子、工商士賈等社會多元主體應多為民眾謀福利,與人民共同分享利益,而非與人民爭利,這種思想在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無疑具有積極和重要的歷史意義。

猜你喜歡
易學君主教化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計人才培養
五張羊皮
當代皇室
和諧君主帝嚳
“適宜君王的風度”:論《李爾王》中的新舊君主
清初學者對“圖書易學”的再認識
近二十年來朱熹易學思想研究述評
《孔雀東南飛》女德教化主題探析
簡單易學的口水巾
胡瑗易學管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