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借助課余時間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思考與實踐

2022-03-24 00:48劉雅蘭
黑龍江教育·中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玩中學雙減

摘 要:“雙減”政策中的“減”,“減”的是學生和家長負擔,不是“減”質量,而是“減”中有“提”,回歸學生成長本源——提高學校的育人質量,加強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各學校和教師積極從備課、上課、作業布置等方面思考、實踐,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本文為大家呈現了一些與“教材核心概念”及“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相匹配的拓展類研究課程,希望學生和家長在一起“玩”“做”“悟”中體會到數學的有趣和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玩中學;做中悟;核心概念的理解;課后的拓展課程;數學素養提升

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推進,教師、學生和家長都對“雙減”的內容及要求有了更深入地理解與思考?!半p減”工作之一就是要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并在作業時間和形式上做了具體的規定: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學年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在嚴格控制作業時間與作業量的同時,實行“5+2”模式,即要求學校每周5天,每天開展2小時的課后服務。這兩個要求相結合,就有一個非?,F實的狀態,即學生回家沒有作業。沒有作業的學生回家后做點什么呢?作為教師的我們是否應該做些思考并對家長進行引領或指導呢?

一、“課后做點什么”的困惑

“雙減”政策的執行,最高興的莫過于學生了。作業都在學校做完,回家后應該做點什么呢?家長的困惑往往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對于學生是否掌握知識有焦慮,不知道如何了解或督促;

2.家長想讓學生看些書或做點題,學生表示老師沒有留作業,不想做;

3.家長關注學生持續學習能力的發展,但是不清楚在課余空閑時間該做些什么。

新事物、新困惑,需要教師思考,需要教師積極應對,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發展服務。

二、“課后做點什么”的定位

“雙減”政策落實的過程中,教師普遍感覺是“減中有增,增中有提” ?!皽p”之一是減少作業總量和寫作業時間,“增”的是課后服務和優質資源,“提”的是教育質量和保障能力。也就是通過“雙減”政策減負增效,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提升,從而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什么樣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呢?或是說適應未來生活和發展的學習樣態是什么?

1.“玩”和“學”的差異

孩子愛玩是天性,家長經常做的是讓孩子學習,認為“玩”是浪費時間。那“玩”真是浪費時間嗎?我們就以“搭積木”活動為例, “搭積木”——“積木倒塌”——“重新再來”——越搭越高、越搭越穩定。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學習、沒有經驗的累積嗎?學生在搭建的過程中通過手的拼擺,對積木的“體”的觸摸,對于數學中要認識的“形”有了一定的感知。在“城堡”倒塌的“教訓”中,他們了解到要讓城堡“搭”的高大,什么“形”的積木可以做底座,什么樣的積木可以放在上面做裝飾,怎樣擺放建筑才會結實穩固。這些不是建筑學的基本原理嗎?

“玩”與“學”都會有知識的獲得,但區別最大的就是“目標的模式”。學生自己確立一個目標,通過游戲去實現與創造,在分享與對話中實現思維進階,帶著反思和解決問題的經驗進入下一個目標的探索和實踐中,這就是再創造(見圖1)。

為了引領學生主題式研究的客觀性、有效性、反思性,我們又設計了對活動過程的自我評價和反思的內容及環節的引領(見表2),并在欄目中設計了“他評”欄,讓學生與家長在互動交流、對話碰撞中分享彼此的所思、所得,促進親情和心靈的溝通。

我們認同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知識的指數級增長,任何存量的知識,都應付不了涌現出來的大量的新問題。而“目標模式”揭示了未來學習的樣態,讓學生在“玩”這一自主目標設定中不斷挑戰、探索、發現中獲得終身發展的成長力。

2.芬蘭教育的啟示

芬蘭教育最顯著的特點是“高質量、輕負擔” ?!案哔|量”表現為芬蘭在OECD亞太經合組織的PISA測試中一直名列前茅?!拜p負擔”表現為芬蘭的學生上學最晚、假期最長、作業最少。

在芬蘭教育領跑全世界的諸多原因中,有兩個原因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其一,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努力在課堂上讓學生理解知識,而不是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大量的作業來消化知識。課余時間學生可以去好好地玩,在玩的過程中探索和學習,不斷提升和發展自己。

其二,學生的學習方式。他們在中小學的課程設置中有10%的主題式學習,即大家圍繞一個目標,開展研究、信息搜集、問題解決,并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發展學習力。

基于以上認知,我們是否可以把“目標模式”的“玩”作為我們課后的主要研究活動方式?讓學生在自己選定的目標及任務中,積極參與、獲取相應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三、課后我們在做什么

劉雅蘭小學數學工作室一直在帶領學生“玩”數學——即開展很多主題式、項目式的活動,我們把這些活動分成兩類:

第一類活動:基于“教材核心概念理解”的拓展類實踐活動

在課余時間可以讓學生做一些與教材內核心概念的理解相關的實踐活動,在動手做、動手感悟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如:我們在“圓柱的認識”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對圓柱的結構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讓學生“搞破壞”。學生在“切”和“玩”的過程中,有長方形、圓形、梯形、橢圓形等各種平面圖形的呈現,在“撕”圓柱的包裝紙的過程中,發現圓柱側面包裝紙的“形”的奧秘……神奇“圓柱特征的探索之旅”對于學生了解、認識圓柱的“形”的特征,從而更深入地學習圓柱提供了感性素材,也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起到支撐的作用(見圖2)。

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學習內容是“數的認識”,而數的認識和表達是一個從“具體”逐步“抽象”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借助“數形結合”來完成的。從“10個小方塊”到“數10”(見圖3)的抽象需要借助計數器來完成,也就使計數器成為學生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載體。

學生回家自己制作一個計數器,對于學生理解數位、位值、相鄰數位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下圖是學生自制的簡易計數器(見圖4)。玩中學、做中研、趣中思,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提升素養與能力。

第二類活動:基于“學生素養能力提升”的拓展類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會用數學思維思考,會用數學的語言去表達。這些素養的形成需要主題式、項目式的活動的引領。我們團隊設計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在課后拓展的“玩”的課程。如低年級我們設計了“小小改造家”的拓展類課程,意圖通過對學生課余“玩”的指導,培養他們會觀察、能思考、愛動手、想分享、善反思等關鍵能力。

我們在購物和收快遞包裹的時候,會有很多物品有包裝盒。有裝物品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包裝盒,還有一些塑料瓶等(見圖五)。

很多人都會將用完的包裝直接扔掉,其實它們還可以有其他用途。本次活動就是將這些廢棄的包裝材料進行加工,改裝成具有新用途的物品,開動你的大腦一起來試一試吧!

(一)素材選擇

1.主材料選擇:廢棄的紙板箱、包裝盒、塑料瓶等

我選擇的是(? ? ? ? ?)。

2.輔助工具(在你需要的用品下面打“√”)

(二)實驗步驟

1.問一問(我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呢?)

如果你不會提問題,可以像我一樣來提幾個問題。

我想改造什么?

我想讓這個物品變成什么樣?

改造后它有什么功能?

2.想一想(我該怎樣想呢?)

如果你不知道怎樣想,可以像我一樣思考。

我用哪些材料進行物品的改造呢?

怎樣操作呢?

3.畫一畫(選擇一個想法,把你的想法畫出來。)

4.做一做(按照你的方案進行實驗,你是否成功了?)

想一想你的制作過程,在合適的選項后面打“√”,可能不止選一個呦!

(1)我在制作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我又重新調整了想法,重新設計和制作,終于做出來了。 (? )

(2)我邊做邊動腦筋,把自己的想法實現了。(? )

(3)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上網查閱資料,借助查閱到的信息解決了問題。(? )

(4)我和我的好朋友想法一致,合作完成了一個作品。(? )

5.說一說(找一個好朋友或家人,把你的作品介紹給他吧?。?/p>

如果你不知道怎樣說,你可以像我一樣說。

(你在“改造”的過程中,最難做的是什么?你怎樣做的?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你能介紹一下改造后物品的用處嗎?)

在上面的課例中,我們為低年級的學生提供學習的路徑:問——想——畫——做——說,并對每一個環節如何思考進行了指導和幫助,這樣的主題式學習促進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素養的提升。

在中、高年級的主題研究活動的設計中,我們設計相應的操作模板,用科學研究的方式引領學生的“玩”,引領學生圍繞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研究,讓隱性思維顯性化,關注過程的痕跡呈現和思維的變化。通過操作單的使用,培養學生系統、有邏輯地思考問題的步驟,提升研究意識和品質。下面(見表1)以《打包裝》為例呈現學生實驗的步驟。

著名的教育專家沈祖蕓教授說:“世界不是按照領域來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組織起來的?!弊寣W生在主題式、項目式活動中開展有興趣、有思考、有創造、有挑戰的研究,是直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及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關鍵和有效的策略,這恰恰也是教師和家長應該多做思考與嘗試的。

編輯/魏繼軍

猜你喜歡
玩中學雙減
“雙減”重構義務教育格局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在玩中學,學中練,打造小學體育活力課堂
關于優化教學策略和建立空間觀念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小學體育之玩與學
探索和總結出中職學前美術“玩中學 學中玩”課程內容、結構和模式
如何開展學習性區域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