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

2022-03-24 06:44陳鳳蘭譚紫荊
北京印刷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研究生學院人才

陳鳳蘭,譚紫荊

(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北京 102600)

隨著新技術的應用,數字媒介改變著傳媒業的環境,并成為傳媒行業的主力軍; 電視、廣播、報紙及圖書為主導的傳統媒體面臨網絡媒體的挑戰。根據《2021年中國傳媒市場調研報告》,2019年中國傳媒產業規模約2.29億元,其中,網絡傳媒占市場比重達八成。[1]艾媒咨詢發布的《中國傳統新聞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創新報告》顯示,2020年Q3新聞資訊移動端月獨立設備數861百萬臺,PC端覆蓋人數327百萬人,互聯網為當下新聞資訊傳播的主要渠道,APP是其中的核心端口。[2]以人為新聞生產實踐主體向人機協同的智能化新聞生產實踐過渡。傳統傳媒人才能力培養主要集中在“采、寫、編、評、攝、策”方面。新媒體環境下對傳媒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經演化為“策、采、編、發、管、饋、評、治”的生產、傳播和服務全過程。[3]傳媒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從單一轉向復合。不僅要求傳媒從業者具備基本的新聞傳播能力,同時也需要有相應的數據處理能力、信息可視化能力和用戶運營能力。高校作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主要的途徑和供給渠道,倚重以理論為核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方式在技術的迅速變遷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中愈顯乏力。高校理應在教育內容和形式上對技術的變革做出及時的回應,避免產生學界業界脫節,向社會輸送的人才無法滿足傳媒業需求的困境。本研究基于國內外開設新聞傳播專業高校的相關培養方案,分析國內外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現狀與特點,為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制定滿足社會需要的實踐能力培養方案提供參考。

一、國內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現狀

根據教育部新聞與傳播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2019年9月最新統計資料,全國設有新聞傳播學一級碩士點為115個,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授權點為165個。[4]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取得長足進步,為社會與業界不斷輸送具備一定知識與技能的專業人才。然而,媒介形態的革新與劇變對傳媒人才能力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傳媒人才崗位青睞“一專多能”的全媒體人才。高校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挑戰。為應對新形勢,相關高校紛紛推出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新方案。

(一)靈活實踐形式,實踐環節采用學分計算制

為了充分了解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路徑,本研究依據第四輪新聞傳播學科評估的結果,隨機選取了六所國內開設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校進行分析。[5]

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科屬性決定其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全媒體人才的培養,自然也離不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分析發現,六所高校都對研究生實踐能力訓練設置了明確的要求,鼓勵研究生深入媒體行業和社會組織進行實踐,形式上多采取比較靈活的集中式和分布式實踐形式,并且均推行學分計算制確保實踐環節的開展。實訓基地、實驗中心、校園媒體實踐與校園競賽成為實踐環節的開展平臺和培養實踐能力的主要形式(見表1)。

表1 國內樣本大學新聞傳播專業實踐訓練要求及實踐形式

可以看到不同院校在校園實踐環節均開辦有各自的校園媒體,部分高校開辦的校園媒體依靠優質的內容,已經跳脫校園媒體的限制,成為了有社會影響力的公共媒體。因此,校園媒體將選題范圍擴大到校園之外,更多關注社會事件,讓理論扎根于社會實踐之中,更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觀察力與復雜事件的分析能力。學院應該更新實驗室設備,結合院校內的專業比賽,并增加實踐過程中相應設備的可借取數量,降低學生參與實踐的設備獲取難度,以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同時也應采用高校聯合舉辦專業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從同質背景中跳脫出來,通過作品與其他不同院校的學生進行交流,提供同輩經驗的分享渠道。

(二)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學碩專碩差異化培養

新聞傳播專業擴張發展,市場對傳媒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為了新聞傳播專業的良性發展,相關部門做出了明確的引導,出臺了《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6]該意見提出“邁向一流新聞傳播專業新目標:主動適應信息社會深刻發展和媒體融合深度發展趨勢,加快培養會使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蔽覈膶W位類型按照授予學位的學術要求、性質和特點可劃分為“學術型學位(Academic Degrees)”和“專業型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s)”兩種。授予學術型學位的學生在培養過程中側重于進行理論研究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的提升,包括含有扎實的本學科的理論知識認知以及有能力開展創造性學術活動同時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等。[7]自2010年以來,國家層面一直在探索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規律和模式,致力于分類培養和分類管理。專業碩士是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的需要,為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設置的一種碩士學位類型。[8]專碩學碩培養目標上有根本的不同,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對專業型碩士和研究型碩士進行區分,并增強學碩、專碩細分方向上差異化設置,便于開展側重性的教學實踐。

為了應對市場對全媒體人才的需求,不少院校通過強勢專業加新聞傳播專業聯合培養,增設新聞傳播細分方向來打造多元人才,增加人才與市場需求的適配度。如為應對新聞生產實踐中偏好數字新聞的發展趨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及中國人民大學等不少院校開設了數據新聞學。各院校利用自身優勢學科與新聞傳播學科結合,進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如復旦大學利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資源和條件,聯合國內外頭部媒體機構、知名金融機構和社會組織,連通課堂與業界,共同培養財經新聞+金融分析人才。南京大學則為應對全球化、數字化和媒體融合新形勢下的廣播電視新聞傳播事業發展需要,開設廣播電影電視系。中國傳媒大學建立計算傳播學專業,回應數字智能時代對傳媒人才的需求。但目前國內部分新傳院校,只區分專碩學碩的學制和具體名稱,對專碩的培養延續傳統學碩的培養方式和師資結構,引發傳媒行業對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差異能力的質疑,有學者指出,專碩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學術漂移”現象,即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教學環節設置偏離“應用型”轉向“學術型”。[9]

二、國內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新媒體環境之下,任何一家新聞院系都很難獨自培養出所有類別的傳媒人才。任何一個學生也很難兼具全部的新聞傳播實踐技能。因此,現代新聞學教育是一種協同化的、優勢互補的培養體系,不同院系可以通過課程模塊的組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不同學生根據自身潛質掌握和鍛煉各自的特殊才能。分析發現,國內部分開設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校比較注重實習實踐平臺或基地的建設,為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與水平,構建起了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訓、創新性實踐為一體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見表2)。

表2 國內樣本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細分研究方向A

(一)借助現代傳播技術,打造實驗教學平臺

為應對市場對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國內高校共設立了240個左右的國家級一流新聞傳播專業點、增設了20個國家級新聞傳播融媒體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各高校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實踐教學中心。如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實踐教學中心建有廣播實驗室、網絡傳播實驗室、電視實驗室及資料室,其中廣播實驗室為國家廣電總局專項資金建設,并成為國家廣電總局授牌的國家廣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的重要支撐平臺,滿足數字信息傳播與設計類本科教學要求。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建設了紀實攝影實驗室、大數據傳播實驗室、交互媒體設計中心等實驗室集群,以及谷河傳媒、谷河青年空間、公共傳播工作室等實踐平臺,是廣東省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配置了數字出版系統、音視頻采集系統、信息處理系統等實驗設備。

(二)校企聯合培養,豐富師資結構

國內新聞傳播學界與業界長期存在某種程度上的脫節發展問題。為了擺脫這一困境,高校主動與業界加強聯系,邀請新聞行業組織、業界人士參與全媒體新聞人才培養。業界獨立或與高校聯合舉辦數據新聞工作坊或將學生派到業界相關崗位實習。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網易傳媒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建立學術與技術合作機制,建立學生實踐、實習機制和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入駐“網易號”等三個方面展開合作。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上海廣播電視臺簽約合作建設實踐基地,并與澎湃新聞、網易、騰訊等媒體建立了合作關系。雙方將各自在新聞傳播專業領域的高端優勢整合起來,培養具有新聞理想、國際視野、掌握中國國情、具有深入新聞分析能力及專業知識背景的高端新聞傳播人才。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學界和業界合璧的“雙導師制”,聘請了來自上海市新聞單位、市政府新聞辦、中央媒體駐滬機構、金融企業及國際廣告公關公司、新媒體公司共38位業界翹楚擔任專業碩士校外導師。[10]云南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一起舉辦了“外國青年看中國”活動,接待了來自意大利、塞爾維亞的青年學生十余名,到云南拍攝電視紀錄片,最后完成了十部作品。北京印刷學院以應用型高級出版傳播人才為培養定位,在眾多出版傳媒集團建立了實習基地,有國家級實習教育基地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三)搭建校園媒體,舉辦專業競賽

依靠學校資源打造校園媒體矩陣,開辦全國性的學科相關的競賽,是非常有效的實踐能力培養的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基本的采寫編評策的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下,也可以提高學生對熱點的把握能力與信息和數據的追蹤能力。如南京大學校園媒體與澎湃湃客、虎嗅等平臺合作稿件渠道分發,并在微博平臺同步分發,新建立了抖音、知乎賬號投入運營。此外與茅臺、康佳等多個企業合作,撰寫媒介質量報告。[11]也有不少高校通過舉辦記者節活動加強學界與業界的溝通,如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與學院校友共同發起,旨在提高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國情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鍛煉調查、研究和寫作能力的專業實踐活動。[12]

總體來看,國內新聞傳播專業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上的比重有所增加,各院校開始利用自身院校的優勢廣泛開展獨特的新聞傳播教學方向。開始有意避免紙上談兵式的傳統純理論教學的模式,廣泛開展新聞傳播實踐,使得新聞實踐與新聞理論共同發展。但是由于各新聞院校間的師資力量、實踐資金的資源差異,地方院校存在實踐師資隊伍組建難、實驗經費供給不穩定、學生自主實踐效果保障難、地方性高校資源匱乏的問題。

三、國外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現狀

根據QS世界大學傳媒與媒體研究專業的排名來看,榜單前50名當中,美國占據23個席位,英國占據8個席位。[13]從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作為世界上主要的發達國家,美國、英國等國的新聞傳播教育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層次,代表了新聞傳播學在國外高校的發展情況。因此,在國外大學的選取上主要以英美體系國家為主。引他山之石,為我國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方式提供參考。本研究在QS世界大學前100名的排名名單中選取了五所開設新聞傳播專業的國外高校。

2017年10月開始,美國希拉姆學院對其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諸如此類的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并稱之為“新文科”教育理念。[14]新文科背景下需充分強化新聞傳播專業教育過程中的實踐技能因素。實踐課程逐漸呈現出專業性、技術性、綜合性和多層次性等特點,實踐型人才也需要向跨學科、綜合性、智慧型人才轉變。表3表明,國外新聞傳播高校在研究方向劃分的方法反映出對技術和數據的發展的回應。學科交叉、跨學科和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已成為相關高等教育的共識與目標。

四、國外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國外開設新聞傳播專業的院校對于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一直尤為重視,單從他們的專業師資隊伍的構成就略見一斑。在密蘇里大學的新聞傳播學教育中,來自業界的師資非常多,知名媒體的編輯、記者進入學院任教是非常普遍的??ǖ戏虼髮W教授多來自BBC、泰晤士報、衛報等英國知名一線媒體行業。再如,雖然早稻田大學新聞學院的師資隊伍多數由理論、史論研究實力雄厚的學者組成,一些教學也偏理論。但是,其實踐教學任務主要依靠“非常勤講師(兼職教師)”,主要包括《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共同通信社、時事通信社、NHK、TBS等新聞媒體機構的業界專家。

引入從業經驗豐富的媒體從業者可以從實踐的角度給學生以指導,在理論與實踐沖突之時,可以憑借自身豐富的媒體實踐經歷做出解答,并且能夠為學生畢業求職給出建議??偨Y來看,國外高校對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方式有如下幾點。

(一)產學界資源互通,師資實踐經驗豐富

國外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主要特點與優勢在于充分利用相關業界資源,構建多元師資隊伍結構。比如,卡迪文大學新聞學院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師資多來自BBC、泰晤士報、衛報等英國知名一線媒體行業??ǖ戏虼髮W新聞傳媒學院和BBC的影視劇制作部門在同一個區域,互相共享資源,演播廳、實驗室互相共享,而法國巴黎二大新聞傳播學院踐行獨特的學徒制培養模式。這是一種在法國政府支持下將學校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培訓有機結合的職業型教育模式。[15]在學徒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學徒合同框架下,學徒的學生身份允許他們在學校接受常規的教育以獲得國家認可的文憑,而企業員工身份不僅促進他們在準備文憑的同時不斷適應職場,而且幫助雇主培訓了公司的候選人以實現最終的聘用。日本的新聞教育主要在新聞單位進行。高校畢業生應聘進入媒體機構,用人單位并不看重是否專業對口,而是從好奇心、品質意志等素質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參加工作后經過單位的培訓再成為獨當一面的記者。

(二)跨學科交叉培養,打造復合型傳媒人才

雖然各國高校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理念不盡相同,但是打造復合型人才確是共識。英國高校新聞傳播院系設置秉持“統合主義”理念,強調人文博雅教育,即主張新聞傳播教育與人文、藝術、社會學等傳統強勢學科院系統合而設,通過學科交叉培養,吸收傳統優勢學科的知識底蘊。

與我國新聞傳播學中清一色的文學學位設置不同,英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學位更強調多樣性。碩士教育的學位呈多元化,專業方向細分。見表3,如卡迪夫大學新聞傳媒與文化研究學院在碩士階段設置了10種碩士學位類型。[16]日本的新聞傳播研究生教育中,相關媒體學專業的研究生招收學校和人數都有限。東京工科大學、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和北海道大學這五所培養新聞專業碩士或博士的大學都沒有單獨設立新聞傳播研究生院,而是把新聞和政治經濟、旅游觀光、工學、信息專業融合起來,旨在培養專業性強又通曉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科學技術多學科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17]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設立數據新聞理學碩士項目,同時與本校工程及應用科學學院合作,推出和新聞學-計算機科學的雙碩士學位項目,兩個學院共同設定課程,開設大數據和編程課程,培養學生數據處理和圖表制作等技能。

表3 國外樣本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細分研究方向

(三)學校即媒體、作業及作品

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特色是將課堂教育與新聞實踐相結合,偏重于新聞業務層面的專業技能訓練,“密蘇里模式”的核心是邊做邊學。該學院擁有自己完整的新聞傳播媒體系統,該系統不僅包括大學校園內的新聞機構,而且還面向社會的傳媒界。新聞學院商業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從管理者到記者、編輯、主持等都是新聞學院的教師與學生,每天進行三小時的新聞直播,學生參與從新聞采編到傳播的 全程,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得到加強。[18]

表4 國外樣本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形式

應當借鑒各高校校園媒體的實踐形式,讓學生作業實踐形式多樣化,不拘泥于結課論文的方式。如電影作品、播客作品或者設計類作品,都能幫助學生從做作業向做作品集轉化,幫助學生日后就業。密蘇里新聞學院有九大實踐基地,學生在這些媒體中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到畢業時,不但有完整的學術訓練,還有非常專業的實踐經驗,對社會的發展變革也具備較深的了解。

五、國外新聞傳播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對我國的啟示

新聞傳播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人才培養要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實驗教學和實踐實訓是新聞傳播專業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重要環節。國外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形成了特色鮮明、層次多元的立體化教育體系,其做法對我國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有多重啟示。

(一)差異化培養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

學術型學位和專業型學位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學位。我國的新聞傳播學專業雖然做了學碩專碩的區分,但是課程設置、師資結構、培養目標上無明顯差異,看不出培養模式的差異,導致專業碩士與學術型碩士的區分形同虛設。不少高校實行雙導師制,即學術導師加業界導師,一個負責理論指導,一個負責實踐指導。但是也存在雙導師制有名無實的現象,校外導師人員不夠穩定,且他們都還有自己的本職工作,無法像校內導師一樣系統、全面地培養學生,到最后往往都是校內導師單獨培養學生,使得“雙導師制”變成“單導師制”。[19]媒體曾對于專業碩士的差異化培養有過質疑,直指專業碩士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20]無差異培養模式不能滿足理論層面的深入研究以指導實踐,也不足以培養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全媒體新聞傳播人才。

(二)細分專業方向,跨學院聯合培養

通過對比中外樣本高校的研究方向可以發現,國內培養方向不夠細分,且只有資源相對優渥,綜合實力較強的高??梢月鋵嵓毞址较虻尼槍π耘囵B,如差異化師資團隊的組建和專業實踐硬件設備的布置。部分高校的細分方向也是流于形式,并未在學生選擇特定方向后,在后續的培養中有所體現,還是所有細分方向的學生上同樣的課,讀同樣的書。目前不少高校的培養方案只是一個整體性、方向性和概括性的培養指南,不足以應對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新聞傳播專業的培養方式應從大眾傳播模式轉化到分眾傳播模式。比如密蘇里新聞學院碩士生階段的教育學科設置比本科階段更加細化。在本科教育六大方向的基礎上,學院又將新聞學與社會學、法學、管理學結合,交叉形成28個專業方向。研究方向更加細分和多元,有利于培養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市場需求的人才。

(三)靈活設置選課機制,隨新聞傳播實踐更新教材

國內國外高校都已經意識到跨學院培養的重要性,跨學院培養可以采取學院強勢專業與新聞傳播專業結合的形式,提供差異化培養方式。哥倫比亞新聞學院積極將新聞專業與計算專業結合,培養計算傳播學人才,從新聞學和計算兩方面為學生提供基礎課程和應用課程。國內部分高校因為資金短缺,師資力量不足,未能實踐跨學院培養,可以從跨學科選課的方式來實現。鼓勵新傳學生,以興趣為導向,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豐富自身知識結構。全媒體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與綜合學科背景密不可分。新聞傳播實踐一直依靠技術推動,可是傳統的新聞傳播教材內容更新不夠迅速,書本案例陳舊。新聞傳播學學生僅學習本學科的知識是完全無法應對技術變革迅速的媒體環境的。

(四)引入業內經驗豐富的傳媒人授課

對比國內外新聞傳播專業的師資團隊構成可以發現,國外大學理論知識講授和實踐技能培訓的任務是由不同類型的教師完成的,與實踐內容相關的課程會讓業界人士進行講授。而國內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專職教師以國內一流大學培養的學術型師資為主,他們業界實踐經驗較少,這樣的學術型師資隊伍結構使得我國新聞傳播教育容易產生產學脫節的畸形發展。[21]在如今媒體轉型的大背景下,能夠承擔全媒體教學的教師團隊匱乏。因此,國內高校需要激發教師參與多元融合協同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創新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高校與企業間的人事交流壁壘,暢通外界人員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合作渠道,允許教師參與企業的生產、研發等活動,提高高校教學的可實踐性。[22]

六、結語

技術不斷更迭,已經改變了原本的傳播環境,新聞生產實踐的方式與形式隨之創新。新聞傳播作為一個技術導向型的學科,應當在教育實踐中增設技術基礎知識以及技術實踐形式的相關課程內容。不但要培養理論基礎雄厚的學術型人才,更要注重培育掌握新聞實踐新技術的專業型人才。打造國際新型主流媒體,是對所有傳媒人的要求。在對比分析國內外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差異后,應當意識到國內外高校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上有部分共識,雖然國外高校對新傳碩士實踐能力培養方式相對成熟,國內外還存在著國情的差異以及媒體體制的差異,且國內高校間資源占有本就不盡相同。因此,在借鑒經驗時,應當結合院校自身的情況,構建具有特色的、可以踐行的方案。

猜你喜歡
研究生學院人才
人才云
人才的開發和使用是一門科學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伍小東研究生作品選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選登
沈銘存研究生作品選
海盜學院(12)
海盜學院(7)
毛遂自薦
西行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