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小學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

2022-04-15 22:21董萍萍
課外語文·下 2022年3期
關鍵詞:教學策略小學語文

【摘要】如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更加強調人性化教學,而“動態生成”也是在此背景下所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本文詳細敘述了小學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構建的教學策略,以此來為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與參考,從而促進我國小學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9-086-03

【本文著錄格式】董萍萍.構建小學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22,21(09):86-88.

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需要重視學生的精神成長與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動態生成性課堂的提出,則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對學生個性的解放與張揚,是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一種直觀體現。那么究竟該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嘗試動態生成性課堂的構建,其策略要領有哪些,正是本文的寫作目的。

一、深入挖掘動態生成點

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課堂永遠是其主陣地。想要建立動態生成性課堂,就必須在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中,挖掘他們的潛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并在思維碰撞過程中找尋與挖掘其動態的生成點。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有關實驗研究發現,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生對語文課程往往更具有興趣,并且對其課本的內容也會存在更多的期待。教師在對動態生成性課堂進行開展的過程中,應積極考慮小學生對語文課程的這一心理特點,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精心設計來達到滿足學生好奇心,從而使教學符合學生心理期待這一要求。具體來說,需要教師設計出符合當下時代感且十分生動的文本內容,并始終堅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增加學生的表達機會。同時,在課堂上還應加強對學生的表揚與鼓勵,給予他們一些富有賞識性的評價,賦予他們更加自由的語文閱讀時間,以此來滿足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心理期待。此外,教師還應借助合適的教學策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構建符合學生心理期待的教學情境,這樣就能使整個課堂氛圍變得更為和諧,真正使課堂成為學生探求新知的舞臺。

(二)聯系生活實際

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所見所聞往往都是從生活中汲取而來的,小學語文教師如果想要構建動態生成性課堂,那么就需要聯系生活實際,拉近課本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比如,在教授《題西林壁》這一節課時,通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一句詩,教師可以嘗試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引導學生了解到生活中所存在的這種現象,從而讓學生明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一思想,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三)平等對話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所采用的都是傳統的教學方式,而這種教學方式甚至仍然還存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過去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實現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以教師“一言堂”貫穿始終,學生更多地只能根據教師提問來表述自己的觀點,缺乏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實際上,語文課程的教學是非常強調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的,因為只有平等的對話,才能使情感相互交融,才能使思想得以碰撞,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且富有趣味性的對話往往還能激發課堂的靈性與活力,營造出更為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對此,教師應避免走進“預設式對話”的誤區,通俗一點來說就是避免通過對話把話題引入教師心中已有的答案上來,這樣一來,就能充分尊重學生思想觀念的多樣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從對話中找到自己的體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二、恰當運用動態生成法

從當今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要求上來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避免在教學時原封不動地使用原先所安排好的教學思路,應基于實際的課堂情況來靈活地對自己的教學思路與策略進行調整,從而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生產一些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這樣就能更好地促進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的構建。

(一)教學結構

通常來說,語文課文教學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教學結構,一種是以情節線索為導向的“線性結構”,另一種則是多內容整合的“塊狀結構”。其中,前者的教學設計往往是基于文章的情節而設計的,往往將問題的設計作為其教學過程中的連接點,然后對文章一段段地進行分析與講解。這種教學結構往往所采用的是教師主問、學生主答的教學模式。長此以往,很容易使語文教學變得刻板化,而學生的思維往往也容易受到限制。而“塊狀結構”則與線性結構剛好相反,通常是圍繞著一個主題,然后再將學生的生活經歷與課文內容相銜接,從而對其內容進行重組與整合。而這種教學結構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往往為:先通過情境化的課程導入將學生引入課文內容與課堂氛圍中,然后再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最后再對其重點進行深入的閱讀。這樣的教學結構給了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從而防止了教師出現面面俱到的分析和煩瑣簡單的串聯式提問,使學生能更多地通過自己的閱讀來對文章進行分析,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二)問題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不僅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運轉,而且對推動課堂進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也有著諸多裨益。首先,課堂教學問題設計往往被分為“單向思維”與“多維讀悟”,如果想要構建小學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那么教師應更多地運用“多維讀悟”這一問題設計模式,嘗試將問題由外在的呈現形式逐漸轉變為向內在價值挖掘的深層次研究。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提前設計出富有趣味性的問題,使其更具有人文性與兒童性;其次,還需要開發問題設計的功能性,使其所設計出的問題能達到“以問促讀”“以問促疑”等效果;最后,還應對問題積極進行優化,并對其提問的時機做好安排,研究提問的技巧,盡量將“問答”轉變為“對話”,這樣一來既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又能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感悟,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教學語言

除教學結構的設計與問題的設計外,教學語言同樣是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著名教育學家羅素就曾說過:“教學語言應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催化劑,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彼?,小學語文教師,應對自己課堂教學語言進行認真打磨,盡量將語言的知識性、趣味性甚至是激勵性融合到一起,這樣才能對學生的思維產生沖擊。同時,還應使自己的語言表達具有足夠的動情度,這樣就能使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得以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引起共鳴。只有在這種為之動情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才能積極迸發,學生的情感才能得以流露,而這些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幫助。

三、樹立正確的教學意識

想要構建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師應首先形成并強化自身生成性的教學意識,從而更多地發揮教師在課堂上引導者與服務者的作用,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由于其所涉及的知識非常廣闊,在教學時往往也會出現很多教學安排之外的變化,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跳出語文學語文”“跳出教材用教材”,主動去尋找教學突破口與知識切入點,這樣才能使動態生成性課堂得到更有效的構建。比如在教授《將相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引出《史記》中的相關知識,并根據課文中所展現的“和”字,使學生得到對“和”的不同理解,甚至在課堂上還可以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進行聯系,從而形成對課文知識的拓展,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還能豐富教學內容。

四、課前彈性設計

想要構建小學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就必須在對課程資源進行預設的過程中,堅持彈性設計原則。語文課程資源,其實并不只指教材,還包括教材之外的課外資源,尤其是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課外資源不僅變得更為豐富,在質量上也有著一定的保障。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就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善于“引導學生能舉一反三,‘一’是課本,‘三’是自己閱讀課外的東西”。小學語文教師除注重對課內教材的內容挖掘之外,還應重視課外教學資源的拓展。在對課內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的過程中,教師應對編撰者的編撰意圖認真揣摩,從而找準教材重點、難點。而后再根據學生實際的理解能力與學習情況,對所教學的內容進行一些取舍,并對自己的課程設計做一些合理的調整。具體來說,對學生可以自主通過預習所獲得的知識,可以讓學生自行學習與理解。而對課文中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則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重點研讀,從而使學生從中獲得更深的認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鼓勵學生開闊自身視野,閱讀一些與課內教學資源有關聯、相類似的課外資源,這樣就能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在使學生經驗得到豐富的同時,使文本的內涵也得到外延。比如,還是在對《將相和》這一篇文章進行學習時,一些學生很可能早已經對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以及秦王的強暴、專制、蠻橫的特點有著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對文中人物特點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就能通過一些課外所學習到的知識對文中人物的性格進行準確的把握,這樣一來對提升教學效率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五、有效調動動態生成度

如果想要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動態生成,那么就必須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展現出動態性、建構性、多元性的特點,而要實現這三點,就必須要求教師與學生形成高質量的教學互動。尤其在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閱讀時,很可能會出現思維混亂、沒有頭緒的情況,這時教師需要發揮引導者與組織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有序思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實現條理化,這樣有助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一)捕捉策略

捕捉策略,就是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精準的判斷,并積極發現學生所存在的一些學習上的問題,這樣就能給學生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使師生之間能得到更有價值的互動。同時,通過了解學生所存在的學習問題以及他們的學習狀態,還能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因為這樣教師就能過濾一些沒有價值或者意義不大的信息,從而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引導,使教學也向正確的方向上轉變。

(二)追問策略

對學生進行追問,也是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所常用的一種方法。所謂“追問”,就是對上一次提問的延伸以及拓展,如果教師能設計出好的追問,往往能深入地發散學生的思維,從而利用小學生的求知欲與創造力,引導其興趣的產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一些需要深入探討的內容進行提問時,可以對追問內容進行巧妙的設計,從而解決學生的重點、難點問題,掃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同時,還可以在思維需要進行轉折的地方追問,從而更好地實現學生思維的轉變,促進知識的遷移。但是在進行追問時,教師還應注重自己的追問方式,并把握好追問的時機,否則不僅難以達到預想的效果,還會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

(三)點化策略

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加上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存在著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從而導致難以實現教師所預定的教學目標。對這種現象的出現,教師應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學生進行啟發式引導,比如“借用”學生的錯,因勢利導;或者巧用學生的困惑,對難點進行化解;以及借助于學生的提問,趁機追思。同時,在對學生進行點化時,還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動態生成性課堂,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煥發生機。

六、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對動態生成點進行深入的挖掘、恰當使用動態生成法、樹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意識、課前進行彈性的設計以及有效調動動態生成度,才能構建動態生成性課堂。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動態生成性課堂的建設更符合教育發展的特征與時代的特點,相信在未來會得到更為廣泛的推廣。

參考文獻

[1]王迎春. 構建小學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的教學策略[J].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A),2020(9).

[2]徐林敏. 淺析智慧學習環境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生成性教學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1).

[3]褚震. 學會傾聽,構建生成性語文課堂[J]. 小學教學研究,2020(7).

[4]譚承安. 智慧學習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生成性教學策略淺探[J]. 讀天下(綜合),2020(12).

[5]韓惠玲. 學會傾聽,建構生成性語文課堂[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4).

作者簡介:董萍萍,女,1980年生,山東德州武城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

猜你喜歡
教學策略小學語文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語言溝通探析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