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技術的應用分析

2022-04-24 12:45齊孝峰
農村實用技術 2022年3期
關鍵詞:穴距間作行距

齊孝峰

(臨沂市農業科學院,山東 臨沂 276012)

間作套種是一種較為傳統但十分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指在有限農業生產空間內,根據不同農作物生長特性、環境需求等按照合理布局種植2種及以上農作物。伴隨著農業現代發展、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顯著提升,各地區結合本土地理環境、地質條件及氣候特點積極嘗試玉米大豆間作種植,在品種選擇、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且研發出帶狀間作等新型間作套種種植技術,為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技術的廣泛普及與深度應用提供了經驗、實踐成果支撐。

1 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技術效益分析

伴隨時代進步與社會發展,人們對農產品產量及質量的需求顯著提升,加之我國農田資源有限,若想切實提供優質農產品,便需要深入研究可高效率利用農田、保證農產品質量的農業生產技術。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技術可滿足上述需求,且其帶來的效益十分客觀,具體體現在兩大方面:其一,玉米為高光效C4作物,大豆為C3作物,二者間作可以高效率利用空間資源,實現協同增產。玉米植株通風、透光性較強,可提升光能利用率3% 以上。研究表明,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模式下,玉米產量與單獨種植玉米的產量相當,但大豆產量可由900kg/hm2提升至1200~1500kg/hm2,種植收入顯著提升,可見玉米大豆間作種植可帶來增產增收效益[1];其二,玉米大豆間作種植可以改善農作物的群體結構,大豆具有固氮特性,平均每年固氮量最高可達150km/hm2,能夠優化土壤生態環境。同時,玉米大豆間作可提升農業作物抗病蟲害能力,減施農藥10%至15%,可避免農藥過度使用破壞周邊環境??梢娪衩状蠖归g作種植可帶來顯著的生態效益。

2 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技術應用基礎

為推進我國農業向好發展,我國農業專家致力于研究間作套種技術,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模式,并且該模式能夠根據氣候條件、農作物的種類、農田規模、地勢地形、土壤特性等進行靈活調整,不同地區也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深入研究、細致推廣、勇于實踐,為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技術的應用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與此同時,當前玉米大豆間作種植配套技術也十分成熟。尤其是在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下,玉米間作種植過程中品種選擇科學性顯著提升,注重控制化學肥料、藥劑的使用量,重視田間管理與科學栽培,所形成的科學種植技術方案具有極強的適用性,并且盡量對農藥、肥料等的使用進行量化,能夠為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技術的應用提供更加真實、可靠、完善的依據[2]。

3 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技術應用策略

雖然當前我國玉米間作種植技術較為成熟,但在實際應用中依然存在大豆徒長、化學藥劑使用不當、病蟲害防治效果較低等問題,制約了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此,應當以本土氣候條件、環境等為導向,把握以下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技術要點,以更加科學、高效的種植栽培切實發揮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應用價值。

3.1 精選品種

選擇品種是玉米大豆間作種植的前端環節,也是玉米大豆間作種植的關鍵技術之一。玉米大豆間作種植的要義在于合理利用農田、光照、水分及土壤養分,通過玉米與大豆之間的優勢互補達到高產、穩產目標,并顯著提升玉米、大豆的質量。因農田空間有限,玉米與大豆之間的種植距離較小,宜優選緊湊耐密、抗倒、抗病、具有優質高產特性的玉米品種;耐陰耐密植、矮桿且早熟大豆品種。同時,應當根據本土氣候環境、土壤特性、地形地勢等選擇適應性強、抗性高、產量高的玉米及大豆品種。如在光照、水源充足,適合玉米及大豆生長的區域,可以選擇登海605、鄭單958等玉米品種;齊黃34、冀豆17等大豆品種。

3.2 精細整地

首先需要對種植地土壤特性進行檢測,保證土壤有效水含量、微量及大量元素含量、土壤結構及空隙率、土壤內微生物與有機質含量等能夠滿足玉米間作種植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需求。其次,根據不同的種植模式進行整地。目前玉米大豆間作種植主要包括兩種模式。一是3行玉米間作3行大豆,玉米行距約為60cm,穴距為35cm,一穴雙株。同時,玉米與大豆之間的行距為40cm,大豆行距為40cm,穴距為20cm,同樣一穴雙株。在整地時需要借助農業機械深耕耙碎,保證土壤內無雜草、平整并且土壤顆粒大小適中、均勻。因玉米與大豆之間行間距較小,需要做好整畦工作。二是2行玉米間作4行大豆,將玉米行距控制在50cm、穴距控制在30cm;玉米與大豆間行距為40cm,大豆行距40cm,穴距20cm。相對于第一種模式而言,玉米種植密度降低,大豆種植密度顯著增加。在玉米適播期間宜選擇深耕+旋耕整地方式,保證深松深度超過40cm,旋耕深度超過15cm,整地后將表面土壤壓實,形成上部緊實、下部疏松的土壤結構,可以促進大豆種子萌發[3]。

3.3 足墑播種

足墑播種時提升種子出苗率、植株成活率的有效措施。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模式下,播種耕層深度一般為20cm以內,播種耕層土壤有效水含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便是較為適宜的墑值,此時進行播種即為足墑播種。玉米與大豆通常以條播形式為主,其中玉米可以采用寬窄帶播種方式,先播種玉米,在玉米寬帶之間播種大豆,保持玉米行距、穴距,大豆行距、穴距以及大豆與玉米之間的行距適中即可。同時,保持每行玉米博深為3至5cm大豆播深為3~4cm。

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模式下,除保證足墑播種、控制播深及距離之外,還需要高度重視播種期間的水肥投入。通常情況下,玉米播種時應當施足底肥,可選擇玉米專用復合肥,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選擇綠色肥料,并將底肥施加量控制在30kg/667m2。隨著玉米的成長發育,應當實時進行追肥,重點在玉米大喇叭期間追施尿素,用量約為30kg/667m2,且需要關注田間狀況,根據玉米生長習性對其進行灌溉;大豆播種時可將大豆專用復合肥作為底肥,施加量約為15kg/667m2。在大豆開花期追施尿素,用量約為10kg/667m2,同樣應保持水分充足。

3.4 除草技術

玉米大豆生長速度較快,尤其是早熟型大豆,在其生長中會發生較為嚴重的草害,生長茂盛的雜草會爭奪土壤水分、土壤養分、光照及生長空間,威脅農作物的健康成長,并且田間通風不足很容易滋生病蟲害,進一步威脅農作物品質與安全性。為此,在播種后、出苗前應做好除草工作,通常以化學除草方式為主。宜選擇50%乙草胺乳油,將乙草胺乳油與水混合,每100ml乙草胺乳油兌水30kg,視實際情況可對其用量與兌水量進行適度調整,每畝噴施即可達到除草效果。

3.5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是玉米間作種植的重要技術之一、玉米大豆病蟲害種類較多,不僅會威脅植株的健康成長,還有可能造成葉片枯萎、發育不良乃至全株死亡。為此,需高度重視玉米間作種植模式下的病蟲害防治,控制化學藥劑用量。綜合來看,玉米、大豆主要病害、蟲害及其防治措施如下表1所示。

表1 玉米大豆間作種植中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4 結語

玉米大豆間作種植可以有效擴大農業生產的增產增收效益、生態效益,對于提升農田利用率、提高農作物產量及品質具有重要價值。目前我國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技術愈發成熟,配套技術及農業機械設備也更加完善,但仍然需要精選品種、精細整地、足墑播種、定期除草、加強病蟲害防治,以此充分發揮玉米大豆間作種植技術的應用價值。

猜你喜歡
穴距間作行距
不同間作模式對山蒼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養分的影響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試驗研究報告
“縮行擴株”對重慶丘陵山區玉米植株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寬窄行不同播量試驗示范總結報告
核桃柴胡間作技術
會寧縣玉米等穴距不同減穴增株模式效應研究
不同穴距對機穴播“秀水134”產量的影響
不同播量、行距對“藏青320”產量的影響研究
機穴播不同穴距對“秀水121”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棗棉間作系統光合特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