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傳統手工藝融入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2022-04-26 13:02李穎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3期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傳統文化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與文化的蓬勃發展、文化自信的樹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已成為新時期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許多高校響應號召,利用自身教育資源優勢,開設與傳統手工藝相關的課程,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本研究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例,對其課程體系、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如何將傳統手工藝融入大學校園,更好地將傳統服飾手工藝與藝術設計作品相融合,以期為實現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與地方傳統文化共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統手工藝;服裝與服飾設計;教學實踐與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敝腥A泱泱數千年的文明歷史孕育了各地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歷經歲月的洗禮,形成了如今形式不同的文化符號?!叭魏畏N類的藝術設計從本質上講均是以符號為信息傳達的媒介,而符號的表達層面和內涵層面又因各自不同的門類而呈現出多層次性和多樣性”。

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內核是文化符號所要傳達的內涵,而諸如刺繡、拼布、年畫、篆刻等傳統手工藝,則是蘊含著民族精神的豐富文化符號。將傳統手工藝融入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既能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符號的了解與應用,使服裝設計的藝術形式更為豐富,又能讓學生從精神層面領會其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課程的現狀分析

隨著國內藝術設計的蓬勃發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強,國內許多高校藝術設計相關專業開始著眼于傳統文化的開發、創新與傳承,但一些問題也顯現出來:部分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完全西化,缺乏傳統文化課程;部分高校雖開設了一些傳統文化課程,但這些傳統文化課程僅停留在理論講授階段,缺乏與設計實踐的結合,難以激勵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深度挖掘和相關創作。

通過對全國不同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調研分析,筆者發現以下問題:

其一,通識教育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培養方案強調專業課程與實踐環節的重要性,而人文素養類課程無論課時還是數量,都處于弱勢地位。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屬于多學科交叉專業,因此,優秀的服裝設計作品不僅需要創作者具備良好的美學基礎,還要求創作者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藝術生文化成績偏弱的特點,使其相對缺乏自我提升文化素養的能力,更難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他們在進行藝術設計時,普遍表現為設計前期對主題的把控能力較弱,設計思路發散面不夠開闊,并且對主題的理解和設計思想的挖掘不夠深入。

其二,專業理論方面。雖然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普遍設置了諸如中西服裝史等理論課程,但由于課時限制,龐大的服裝史論內容只能進行走馬觀花式的講解。學生淺嘗輒止,對相關的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手工藝的了解浮于表面,無法深入挖掘,更缺乏實踐應用。

其三,課程實踐方面。缺乏與傳統文化、地域特色、民族手工藝的系統性聯系。課程實踐環節一般包括企業調研、專題設計、外出寫生、面料考察等幾個部分,這些強調實踐的課程雖會涉及一些傳統文化內容,但并未建立起將傳統文化與知識相融合的實踐課程體系。此外,實踐教學內容多為虛擬化課題,缺少真實的項目實踐,導致含有傳統手工藝的實踐課程不能與市場良好對接。

二、傳統手工藝融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

(一)重視通識教育思政教學,提高傳統文化的比重

在設計專業教育課程時,大部分高校的培養方案在通識教育環節只強調專業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忽視了人文素養類課程。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課程與實踐課程起著關鍵作用,而技能的學習也離不開思想內容的引導,因此應當結合專業特色,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內容,滲透式地融入思政教育。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例,教師在講授大一通識課程平面構成時,可以以中國傳統紋樣忍冬紋為對象,介紹其歷史背景、象征意義及古人關于忍冬紋的應用案例等。此外,教師還可以以“中華傳統紋樣”為主題布置調研任務,啟發學生自主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幫助學生提升對祖國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品位。

(二)多種形式保障理論課程中傳統手工藝內容的教學效果

目前,關于傳統文化的理論課程多為史論類課程,內容涵蓋中華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歷程。然而理論講授的授課方式形式單一,學生對于手工藝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學校不僅要增加理論課程課時,還要豐富理論課程的授課形式。以中西服裝史課程為例,可采用翻轉課堂等形式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地域特色擬定傳統手工藝方面的調研主題,帶領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實地調研,充分利用所在地區的特色傳統手工藝資源,鼓勵學生深入研究、動手實踐,最終通過網絡平臺、校內展覽等形式展示調研成果和學生的相關手工藝作品。

(三)系統化實踐教學中的傳統手工藝項目

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一般以校企合作、外出考察為主。其中,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更貼近市場,但缺乏傳統手工藝方面的特色內容。學校應結合地方特色,挖掘當地在傳統手工藝與市場結合方面進行深耕的企業,促進校企合作與設計成果轉化,讓學生參與企業的真實產品開發項目,學習將傳統與現代結合,體會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價值。外出考察實踐環節則可挖掘不同地區的特色傳統手工藝,給學生創造調研和學習機會。學??梢詫嵭泄潭▽熤?,定向培養校內教師向技藝傳承人學習,使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傳統手工藝,并在考察結束后繼續在校內帶領學生進行相關產品設計開發工作。

三、傳統文化融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的創新探索

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應參考其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因地制宜,積極挖掘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將與專業關聯性較強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如河南開封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剪紙、汴繡等,融入教學體系,帶領學生多角度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促進學生在作品中融入民族符號,進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創新。

(一)教學實訓基地建設

為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可在非遺單位建立教學實訓基地,組織學生到傳統技藝誕生地參觀學習,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從而加深對傳統技藝中各種民族符號的理解和熱愛。

(二)非遺項目傳習中心(雙師制課堂)建設

為方便學生高頻次接觸和實操相關傳統手工藝,高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可在校內建立非遺項目傳習中心,并采用雙師制課堂的模式。校內教師講解非遺技藝相關理論,幫助學生在已有的知識體系里梳理出與該手工藝相關的知識點,建立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的聯系。校外導師主要由非遺技藝傳承人、行業資深設計師、實訓基地導師構成,教授傳統手工藝要領,啟發傳統手工藝與市場結合的思路。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引導學生設計、實現實踐課題,將傳統手工藝應用到現代服裝產品的開發中。

(三)師資建設

為滿足傳統手工藝與高校服裝設計教學的系統化結合,師資隊伍的建設主要圍繞以下幾點:首先,思想認識要高度統一。高校教師應當理解在當前國際局勢下樹立青年一代民族自信、提升其傳統文化認知的重要性。其次,學習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的提升。為實現傳統手工藝的系統化教學,校內教師應當主動學習,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一定的實操能力。由于傳統手工藝教學強調雙師制課堂,重視設計產品的開發,所以需要校內教師緊密聯系企業、手工藝傳承人、行業協會等,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進度,并監控項目進程。最后,高校應鼓勵教師以相關內容為科研對象,聯合社會資源及研究機構,對地域傳統文化及手工藝的保護和發展創新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教師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時刻不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領學生從民族傳統手工藝中汲取精華,提煉屬于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符號。在新時代多元化的藝術設計環境中,教師要孜孜不倦地進行探索,用豐富巧妙的方法將文化符號融入當下設計創新中,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的有機融合,為培養新時代的設計人才助力。

參考文獻:

[1]馮鋼.藝術符號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

[2]王超義.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中的研究:以文創品牌設計課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3).

[3]宇文塔曼.文化自信視域下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探索[J].陜西教育(高教版),2020(4).

責編:瀚 海

基金項目:2022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封汴繡進高校的實踐研究”(編號:2022-ZZJH-470)

個人簡介:李穎(1987— ),女,鄭州輕工業大學易斯頓美術學院服裝系教師,研究方向為品牌營銷和針織服裝設計。

猜你喜歡
傳統手工藝傳統文化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開發
淺析中國傳統手工藝在文化創意產品中的“再設計”
試論在高?!爱a、學、研”中發展現代傳統手工藝文化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重建的路徑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