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文本為“媒”,提升學生深度閱讀能力

2022-04-27 12:59丁芳
語文周報·教研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思辨深度閱讀認知

丁芳

【摘要】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是一套空前重視“閱讀”的教材,筆者認為學生深度閱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語文學習的載體——文本,要深入文本,找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來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梢跃o扣一個詞語,串起一段教學歷程;可以利用一幅插圖,激活多次語言實踐;可以感悟一個人物,構筑一個群體形象;可以循著一篇文章,開啟一段研討之旅。

【關鍵詞】閱讀教學;深度閱讀;文本;情感;認知;思辨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是一套空前重視“閱讀”的教材,自從2019年秋季全國推行這套教材以來,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一直在學習使用這套教材,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尤其重視促進學生“深度閱讀”能力的提高,使學生逐步擁有敏銳深刻的情感體驗、準確嚴謹的認知水平、清晰多元的表達思辨。

筆者認為,深度閱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學生語文學習的載體——文本。深度閱讀不能拋開文本另起爐灶,而要深入文本,找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來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具體如何操作呢,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緊扣一個詞語,串起一段教學歷程

王崧舟老師曾幽默地說,教師對于文本的語言要有林黛玉進賈府的那種高度敏感,對于文本語言的深入鑒賞不能浮游于表層,師生都要深入字里行間,從語言的聲音節奏、色彩氛圍、數量語調,甚至是語序排列中去推敲,體察作者是如何精確傳神地運用語言的。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作家陳忠實的一篇散文,有嚴謹清晰的結構、凝練厚重的語言、豐富多變的筆法、深邃高遠的意境,閃爍著作者精心雕琢的智慧。無錫市毛海鷹老師在執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時,緊緊扣住“鍛鑄”一詞,貫穿整節課的教學。首先默寫引出“鍛鑄”,用多種方法理解“鍛鑄”,再抓住工具書中對“鍛鑄”的解讀,來撬動全課的教與學,“鍛鑄”這株柳的熔爐(青海高原)是怎樣的?“鍛鑄”成了什么形?經歷了怎樣的“鍛鑄”過程,你從哪里感受到的?問題指向內容、語言、精神多個維度,話題開放答案多元。

學生通過研讀文本,讀懂句子的言外之意,從想象高原嚴寒和雷轟電擊中高原柳頑強抗爭的動作,練說高原柳的內心獨白,發現這是不可思議、堪稱奇跡的無比艱辛的“鍛鑄”過程。學生生動的朗讀,多元的聯想與表達,學生的理解從表層一步步走向深刻,高原柳堅貞不屈的生命力也從淺顯一步步走向豐富。

一個詞語“鍛鑄”,串起全文教學,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激發學生多元的聯想和表達,確實妙不可言。

二、利用一幅插圖,激活多次語言實踐

統編版小學語文課文配有精美的插圖,有的是一幅,有的是一組,它們也是文本的一部分,在教學時,如能抓住這些插圖,巧妙勾連文章的語言文字,學生的觀察、表達、思辨能力也能得到快速生長。

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走月亮》是一篇充滿著詩情畫意的散文,寫了“我”和阿媽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展現了月光下美麗的景象,體現了“我”和阿媽濃濃的親情。課文的插圖正是“我”和阿媽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散步的情景,筆者是這樣利用插圖開展教學的:

初次接觸文章時,筆者就出示插圖,問學生:圖上畫的什么地方?有哪些人物?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感受?這樣課題就自然地出來了。

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插圖可以是問題的發源。帶著問題“這是一個怎樣的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媽走月亮時,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閱讀課文。閱讀分享時,圖文比照,體會“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來了,從洱海那邊升起來了”的寧靜和諧的美好畫面,用上文中的詞語和自己的語言概括我們走過的地方,看到的景物。

之后,繼續觀察插圖,觀察人物的神態,你有什么新的發現?為什么“我”仰著臉兒看向母親的神情這么甜蜜,這么幸福?當時我們可能在說些什么?到文中找找相關語句讀一讀,和同伴模仿“我”和阿媽的對話。學生興趣盎然,讀呀,說呀,情感和語言都得到了提升。

利用插圖,把它和語言文字串聯起來,把它和學生的觀察、想象和表達勾連起來,學生對題目《走月亮》的主旨理解就更深刻了:“我”和阿媽走在柔和的月光下,邊走邊聊,秋蟲鳴唱,夜鳥撲翅飛,花香果香,多么甜美,多么幸福。

利用插圖,能導入課題,能理清課文脈絡,能勾連語言文字,能培養觀察想象能力,激發表達創編熱情,激活多處語言實踐。使用教材時要把插圖好好利用起來。

三、感悟一個人物,構筑一個群體形象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寫人的文章,如何使學生從這樣的文本中感悟人物形象,促進深度閱讀能力的提高呢?

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特級教師張祖慶老師聚焦本文最具特色的教學內容——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從“窮人”這一主旨線索,設計了“對話經典,做閱讀發現者、積極表達者”的整體情境,引導孩子們緊扣“窮人真窮”“窮人不窮”兩大核心話題,展開閱讀、批注、思辨、交流和語用實踐活動。張老師先后設計了兩個開放性的話題:“老師讀完全文,字里行間找不到一個‘窮’字,這些窮人真的窮嗎?”“窮人雖然很窮很窮,但他們擁有什么呢?”學生直面文本默讀批注,從字里行間去捕捉信息,展開深度思考。一番對話、一個動作、一處細節,甚至一個標點,以及環境描寫、內心獨白,讓孩子們不斷有了新的發現:窮人的確很窮,但在精神上,他們勤勞、善良,充滿了愛,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在分享交流閱讀感受的同時,學生充分領略了經典文本言簡意豐的語言藝術的魅力,領悟到心理描寫對表達人物內心世界彰顯人物形象的巨大作用。

接下來張老師將學生的目光由第一主角桑娜引向了配角——西蒙,創設寫話情境,讓學生還原西蒙臨死前的心路歷程,傾吐西蒙的心聲。于是,似乎毫不起眼的西蒙復活在同學們的讀寫實踐交流中。窮人西蒙同樣善良勤勞,有著偉大的母愛,臨死之前她既希望鄰居收養她的孩子,又不忍心增加鄰居的負擔,真是左右為難,愁緒萬千。

由閱讀文本學習課文的心理描寫,到自己的心理描寫實踐交流,學生深刻體會到:托爾斯泰改寫雨果的長詩《可憐的人們》并題為《窮人》的初心,在于刻畫一類窮人群像,而不是一個窮人。窮人雖窮,但善良仁慈,他們才是真正高貴的人。

深入學習文本,設計有價值的開放性的問題,由一個人物構筑一個群體形象,讓學生的思維向深度延伸,學生有了更深刻的情感體驗,更準確嚴謹的認知水平,有了更豐富多元的表達能力,深度閱讀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循著一篇文章,開啟一段研討之旅

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氣勢磅礴,感情充沛,讀來激情澎湃、振奮人心。這篇課文后有道習題:課文訴說了中國人的強國夢想。百年來在強國夢想的激勵下,涌現出大量的優秀人物,為國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如地質學家李四光、核物理學家鄧稼先、數學家華羅庚、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祿、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查找資料,讀一讀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學做一份手抄報。

這道題目的編排可謂用心良苦。編者緊緊扣住《少年中國說》文本,引導學生把由文本激起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適時引向建設了少年中國的優秀人物,由文本走向生活,走近一位優秀人物,開啟一段研討之旅,既延續了學生的深刻情感,又實現了文本與生活的鏈接,開展了有一定深度的語用訓練。

完成手抄報以后,老師還可以開展分享和評比“最佳手抄報”的評比,分享閱讀經驗,樹立閱讀榜樣,延續深度閱讀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

學生“深度閱讀”能力的提高非朝夕之功,必須緊緊依托文本多方推進。這值得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思考摸索,不斷總結。

猜你喜歡
思辨深度閱讀認知
從學情認知“思辨”教學內容
淺析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
《紅樓夢》隱喻認知研究綜述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戴著鐐銬起舞
“騎驢”出發在思辨中前行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多元化引導促學生深度閱讀的研究
高中語文教學中深度閱讀的探索與實踐
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深度閱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