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課程屬性,相機滲透德育

2022-05-30 02:20陳鋼
江西教育C 2022年5期
關鍵詞:品德教育小學語文

陳鋼

摘? ?要: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圍繞語言文字進行機械生硬的訓練,而需要緊扣文本的價值意蘊,關注文本所蘊藏的德育資源。教師要相機滲透德育,真正落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的課程定位,讓學生在歷練語言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本文提出:依托單元設置,明確德育滲透的方向;梳理故事情節,探尋德育滲透的內涵;發揮語言載體作用,開掘德育滲透的內容;設置多維活動,搭建德育滲透的平臺。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程屬性? ?品德教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圍繞語言文字進行機械生硬的訓練,而需要緊扣文本的價值意蘊,關注文本所蘊藏的德育資源,相機滲透德育,真正落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的課程定位,在歷練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探究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把握課程屬性,相機滲透德育。

一、依托單元設置,明確德育滲透的方向

統編版教材在每個單元都設置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這是統編版教材雙元并進的價值體現,更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效融合。教師要分析每個單元編選的課文,厘清文本和單元人文主題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教材的范例和載體作用,明確德育滲透的基本方向。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編者所設置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所設置的人文主題是“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里”。結合單元課文《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進行審視,就能洞察編者編排這一組課文的核心用意,即在歷練學生點面結合寫場面的語文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借助文本的內容,從紅色革命類文本中,感受人民英雄的英勇無畏,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鑒于此,教師就可以從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入手,將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作為德育滲透的主要目標。

教材單元中的課文,雖然都有著共同的人文主題和情感指向,但每篇課文承載的具體感情還是不同的,這就意味著不同的課文能生發出不同維度的情感。每篇課文能喚醒學生不同的情感,但這些情感都具有鮮明的指向,即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在德育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在教學單元中的課文時,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課文,激發學生不同的愛國情懷。

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就需要抓住課文中對人物言行的描寫,讓學生感受抗日戰士英勇無畏的精神,并了解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都是這些英雄人物用生命換來的;在教學《開國大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從文字表達中,感受開國大典的宏大場面,以及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人民的激動心情,以此喚醒學生內在的愛國熱情;在教學《燈光》時,教師可以依循作者的創作思路,借助戰火紛飛的場景與天安門廣場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和平年代來之不易,真正感受到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與自豪。

二、梳理故事情節,探尋德育滲透的內涵

喜歡讀故事、聽故事,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因此,很多故事類文本,如童話、神話、寓言等,都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天性,組織學生讀故事,梳理故事情節,感受人物的言行舉止,進而感知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傾向,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在梳理故事情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情節發展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依循故事發展的方向,探尋故事背后蘊藏的豐富內涵,并相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德育知識不能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梳理情節的過程中,走進人物內心,實現學生與人物之間的對話,讓學生深入體會故事的內涵。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都是童話故事,編選的童話都是想象力豐富、美感十足的故事。以《巨人的花園》為例,故事中的巨人先是拒絕孩子們來到花園中,直到最后完全接納了孩子們,其主要原因就是巨人真正認識到:如果沒有孩子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春天。如果強行灌輸這樣的道理,學生就會以機械被動的方式將道理儲存在腦海中,但是并不能真正融入認知體系,更無法轉化成語言系統。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故事的情節進行梳理,尤其要關注巨人前后言行和態度上的變化,走進人物的內心,探尋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將道理內化,進而影響學生的行為。

三、發揮語言載體作用,開掘德育滲透的內容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這一理念主要體現在文本的語言上。語言的表達形式,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而語言的內容和蘊藏的情感,則指向語文的人文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就需要充分發揮語言的載體作用,在開掘德育滲透的內容中落實德育。

以《狼牙山五壯士》為例,作者在描寫五位壯士在峰頂殲滅敵人時,用石頭“砸”向敵人,看似簡單的一個“砸”字,卻蘊藏著豐富的內涵。筆者給學生拓展了日本帝國主義奉行的“三光政策”,并用直觀的圖片、鮮明的數字展示了抗日戰爭對我國人民造成的傷害,讓學生與課文中五位壯士的內心處在了相同的頻率。此時,筆者相機組織學生品味“砸”字,他們便能感受到這一動詞背后所蘊藏的豐富內涵。一個“砸”字,既有對連隊和群眾安危的關心,也有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無比憎恨,同時更有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有了這些情感作為補充,學生就能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

這一案例的教學充分發揮了教材課文的語言效能,在引導學生了解具體的背景之后,學生不僅能從工具性層面感受作者語言表達的精妙,更能走進人物的內心,實現情感的內化和人格的提升,使學生的德育落到實處。

四、設置多維活動,搭建德育滲透的平臺

學生是具有鮮明的主觀能動性的生命個體,德育的落實與滲透,需要相應的平臺。這種平臺應該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具體學情設置的多維性活動,能更好地推動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首先是多種形式的朗讀。朗讀不僅是用聲音再現語言文字,也是讀者體會文本內涵和人物情感,與文本進行對話的渠道。例如,在教學小古文《伯牙鼓琴》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以多種形式朗讀鐘子期贊嘆伯牙琴聲的語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從而讓學生走進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了解知音的內涵,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友誼觀、交往觀。

其次是搭建實實在在的辯論平臺?!袄碓睫q越明?!比魏蔚览砗蛦⑹?,都不應該以直接告知的方式讓學生獲取,而應該讓學生在實踐中辯論,才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內在認知體驗和思維,讓學生在辯論中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以《橋》為例,這篇課文描述了老支書為了拯救群眾,犧牲了自己和兒子的故事。老支書面對搶在群眾前面的兒子,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兒子最后離開,最終導致父子雙雙遇難。作為一個父親,老支書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如果直接得出老支書嚴于律己、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答案,學生的認知就只能停留在標簽化的層面。為此,教師可以搭建辯論平臺,以“老支書這樣做是否值得”為論題,將嚴于律己、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道德品質置于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在辯論中體會鮮明而立體的人物形象,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與認知,進而提升德育的效果。

總之,語文教學不能停留在原始化的訓練層面上,而要借助語言的平臺,將語言訓練和德育滲透有機融合,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這樣,語文教學就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真正落實了新課程標準所明確的“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的課程定位,為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平.語文課堂與德育的有機結合[J].貴州教育,2015(14):33-35.

[2]秦曉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活資源利用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18):169-170.

[3]白泉源.對小學語文德育的新思路探析[J].新課程(小學),2019(10):227.(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王浩小學)

猜你喜歡
品德教育小學語文
通過家園共育提升幼兒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注重培養體系構建 提升品德教育質量——基于“互聯網+”的品德教育實踐策略
淺談小學品德教育
圖畫故事書對兒童品德教育有積極作用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語言溝通探析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