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劇《張謇》編劇理念的得失

2022-05-30 10:48郭豐濤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張謇話劇

摘要:話劇《張謇》的編創者以張謇與日本銀行家的斗爭作為主要戲劇沖突,將張謇塑造為“以一人敵一國”的民族主義英雄形象。揆諸史實,張謇的悲劇不僅僅是國家貧弱招致外國資本勢力的壓榨,更值得反思的是當時民族資本家的見死不救,然而此為編創者所忽視。另外,編創者將張謇與沈壽的曖昧情感、張謇參透佛理以及張謇鬻字籌款等個體細節穿插其間,呈現張謇豐富的內心世界,不過,反予人瑣碎之感。如何在當代講好歷史典范人物的故事,值得深思。

關鍵詞:話劇《張謇》民族主義私人性情感

2016年6月12日晚,2016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前后歷經5年創作、編排的話劇《張謇》,終于登上了南通更俗劇院的舞臺。該劇由李明華執導,中國梅花獎得主康愛石主演,這是百年來,更俗的舞臺上首次迎來自己始創者的故事。近代,中西文化對撞,中華文化遭千年未遇之危機,各路知識分子紛紛尋求強國富民之徑,“洋務”“改良”“革命”接踵而至。作為傳統知識分子,張謇數次科舉,終得狀元,然而他卻打破了士子一心仕途的正路,抱定“村落主義”,回鄉經營南通的實業,教育、水利、交通、慈善諸端,在江北一隅打造了一個現代的桃花源,南通被吳良鏞先生贊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作為一個對當下時代精神有積極導向價值的歷史典范形象,如何借助各種媒介,講好張謇的故事,是很值得實踐的課題。2016年話劇《張謇》的展演,無疑是很有意義的嘗試與探索,然而也存有不少可商榷之處。

話劇《張謇》的編劇沒有按時間順序逐年講述張謇的一生,而是擇取張謇七十大壽這一時間節點。這一節點原本應是老人享受耳順之福時,而張謇卻驚聞自己半生所締造的實業陷入困境。接下來,話劇的演出主要圍繞張謇如何面對、應付這一困境來展開,張謇如何籌措錢款,以與日本商人駒井德三之間構成主要戲劇矛盾,其中穿插著對沈壽的思念、設計逼迫士紳捐資辦學、賣字籌辦第三養老院等情節。話劇《張謇》所擇取的諸般情節多取自史實,不過都做了一定程度的處理,而這一處理正可以見出編劇的意圖。

一、“主動向日人借貸未果”與“日人貸款而拒接”

話劇《張謇》的核心情節是:當張謇的大生紗廠深陷債務危機之際,日本人駒井德三受澀澤財團的委托主動向張謇貸款1000萬,而且還打算收購大生40%的股權。對于此時的大生紗廠而言,這無疑是雪中送炭。令人不解的是,在諸位股東都已贊成的情況下,張謇卻嚴詞拒絕,而將大生股份全部抵押給國內四大銀行。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子的嗎?筆者細查史料,所載卻是如此:

1922年7月1日,張謇七十大壽,各地名流顯貴云集,仿若盛大節日。然而,這卻是最后一場豪門盛宴,此時的張家已債臺高筑。這一年,大生一廠結虧為39萬多兩,二廠結虧為31萬多兩,大生資本集團向銀錢業抵押借款已達397萬兩之多。在如此困窘不堪的境況下,張謇只得把“得救”的希望寄托于舉借外債。大約在1922年8月間,張謇委托裕華鹽墾公司經理陳儀、大有晉鹽墾公司經理章亮元、大生紗廠高級職員張同壽前往日本,向“日本工業之父”澀澤榮一的財團商借八百萬元。駒井德三就是這個時候派往南通實地考察,并寫下一份詳細的《張謇關系事業調查報告書》。但日方對于貸款問題態度相當謹慎,一直等到1924年,日本的資金始終沒有盼來,同時,張謇向美國資本家借款也沒有成效。無奈之下,張謇只好向上海資本家求助。1922年10月,大生一廠以500萬兩作抵押向銀行借款70萬兩;1923年,大生副廠以全部資產作抵押借得40萬兩,此后兩年又連借五筆,合計近100萬兩。每次借款,條件都極其苛刻,并非資本家雪中送炭,更似趁火打劫。到1925年,大生集團已經資不抵債,僅大生一廠負債就達906.9萬兩之巨,最終,張謇只好忍痛將企業交由債權銀行和錢莊接管,他深深哀嘆:“不幸而生中國,不幸而生今之時代?!盿

張謇的哀嘆絕非怨天尤人的推脫,在國運衰微的洪流中,民族企業如一葉扁舟,傾覆由命??梢哉f,沒有民族的獨立,中國民族資本無法自由發展。在喪失獨立主權的情況下,當然也談不到按照本國的利益和需要發展對外貿易、利用外資,等等。大生的失敗絕不只是個人或一個城市的失敗,而是整個中國實業的縮影。話劇《張謇》中,編劇設定了國內四大銀行主動貸款給張謇的情節,細審之,已有貸款,那么為何大生又亡了呢?如此,前后邏輯矛盾否?話劇編創者這樣的改編,固然旨在讓我們感受張謇高漲的民族意識與濃厚的家國情懷,遺憾的是,張謇對于當時時代控訴的深意,特別是由此折射出的無關時代的人心的復雜被簡單化了,張謇無過成了一個民族主義的英雄,當然這本是該劇的核心主題。

二、張謇與沈壽的曖昧情愫

“八尺峨峨蓋代墳,一亭山角易黃昏。生愁五日新魂怯,秋風秋雨滿闕門?!边@首《過雪宧墓值雨》,是1921年張謇于沈壽下葬后五日所作。話劇以張謇七十大壽之際口誦此詩開場,緊接著“本以為我的挽聯要勞你繡成,怎知你的墓志竟由我書寫”“瞧您這衣肘又磨禿了,脫下來我補補”……寥寥數言,觀眾開場所直接感受到的無疑是二人一段曖昧不明的男女情愫。

沈壽與張謇相識于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在江寧(今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的大型博覽會,張謇被任命為總審查長。沈壽是工農商部的部邀評審員,負責審查各類繡品。由于她評審公正,辦事干練,對古繡也有很高的鑒識能力。她刺繡的《意王后愛麗娜像》更是栩栩如生,在眾多刺繡品中最為突出,因此得到張謇賞識。次年,清政府倒臺,沈壽去天津自立女工傳習所維持生計。惜才愛才的張謇為使沈壽的刺繡技藝能在通州大地流傳,給通州女子自力更生的機會,就發函天津,聘沈壽來通任教。1914年農歷八月,沈壽來通擔任南通女工傳習所所長。至此,南通女工傳習所的創建,為刺繡由民間走向專業播下良種,外來藝人安心工作盡職傳藝,一批批南通刺繡藝人也很快地成長起來,涌現出劉采繁、宋馮、宋金苓、巫玉、張元芳、莊錦云等刺繡術家,這些都和沈壽的努力密不可分。沈壽終日操勞,身體羸弱。1918年,張謇深恐病體沉重的沈壽一旦不測,“仿真繡”將會失傳,便請她總結多年的繡藝經驗。半年時間,撰成《雪宦繡譜》,并由翰墨林書局出版發行。全書對前人的針法及沈壽獨創的“仿真繡”進行了詳盡的闡述,是中國刺繡工藝理論的經典。b

張謇與沈壽之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因才相惜”應占大部比例,當然,二人由此夾雜著些“互慕之情”也可以理解,沈壽用自己長發秀成的張謇手跡多少表明些心跡。沈壽的結發丈夫余覺與張謇針鋒相對的筆墨官司,更讓這民國最大“緋聞”至今為人樂道。c 編劇以張謇難忘曾經的知己開場,自然是為了呈現張謇內心壓抑過的一段感情,從而豐富張謇的人物形象,另外,也正合乎“才子佳人”的民族審美傳統。不過,當歷史的面紗拂去,我們更希望行于筆端、留與舞臺的是前人孜孜不倦的求索創新精神。往事如煙,早成歷史,又何必為了“舞臺效果”“文學效應”妄自推測呢?

三、張謇與了然和尚

劇中,緊接張謇吟誦紀念沈壽的詩句之后,在以燈光營造的虛幻的舞臺情境中,一人悠悠行來,張謇情動之處喊了一句“是雪君嗎?”雪君乃指沈壽,顯然此舉,又是強化了張謇與沈壽之間的曖昧情愫。結果,行來的是一個“禿子”,法名了然和尚。其后,二人一番禪機,和尚為張謇留下一則偈子:“一樹菩提滿眼花,煞時明滅露煙華。千絲萬縷剪難斷,興也在它敗亦它?!贝速室庵忌趺?,就是人間所為功業,不過都是“明滅煙花”,要能夠參破真理,滿眼皆是菩提,若是參不透,則為其所擾。這一橋段的安排,自然是了然和尚勸慰張謇要看破紅塵,方得自在,當然這正應合了張謇七十大壽所遇到的人生危機。然而,查諸史實,張謇雖與佛教有著較深的關系,但絕無了然和尚此人。

或許是編劇深覺若以“民族主義”編撰此劇,頗顯得張謇形象僵硬。故而,以此頗有“太虛幻境”般的場景開場。不過,編劇安排張謇與沈壽的曖昧設定以及了然和尚兩個橋段,觀眾所能直觀感到的是,張謇真正的內心世界,似乎就是一段沒有結果的感情與透徹塵世的悟道。似乎曾經的熱心實業、興辦公益,到頭來都成了空幻,如果將張謇的境界置于此般,則頗顯狹隘。以佛教空無之說統論張謇的失敗,由此,其背后的社會復雜性未能得到深層挖掘。

四、狀元慈善家的無奈

張謇曾言:“有錢人的焰勢實在難受,所以我非有錢不可。但那般有了錢的人是一毛不拔做守財奴,我可抱定有了錢非用掉不可?!眃 張謇興實業,旨在將錢用到教育、公益慈善上,他對于南通的營建完全按照西方現代城市的理念來。他興辦了博物館、圖書館、體育場、氣象臺、公園、劇場、醫院、養老院、育嬰堂、盲啞學校、殘廢院、“濟良所”、貧民工場等一系列公益事業。這么多卓著的功業,自然很難被全部納入話劇中。話劇編創者主要設計了張謇逼迫士紳捐款辦學校以及張謇鬻字籌款創辦南通第三養老院等情節。

劇中,張謇想要繼續擴大學校,只是苦于無錢,而多數的股東士紳們卻只管自家財產無心于公益。于是,為了讓這些人捐款做公益事業,話劇編創者讓張謇以計謀將他們騙入廠房內,繼而關閉廠房。在諸位士紳幾欲窒息的情況下,逼迫士紳們簽字捐資。編劇以此,自然是為了凸顯張謇興辦公益事業的偉大,然又無力。只不過,該劇讓張謇出此下策,實在難以凸顯出張謇的高尚人格。

另外,張謇為了籌款創辦第三老人院,苦于沒有資金,無奈整年賣字。史料中的確記載諸多張謇為辦公益籌措錢款鬻字的史實,在上海、南通的報紙上曾連續刊登著張謇的鬻字啟事,如《為殘廢院盲啞學校鬻字啟》《繼續鬻字啟》《為慈善鬻字啟》等。劇中雖然本之史實,但是卻將重點放在只要出錢,張謇勿管何種身份,來者不拒,包括老鴇、俗客。張謇賣字與俗客雖出自于徐潤周《張狀元賣字趣聞》,然而賣字與老鴇似乎沒有史料留存。另外,張謇賣字的逸聞,絕非是張謇陷入財政危機時所為,而編劇將其特意置于此,且以整場展演之,當然旨在說明張謇為公益事業,不顧自家身份、不計較字落誰家。不過,劇中花費整個場次展演張謇賣字的情節,雖有諧謔之趣,卻又屹立于歷史轉折關頭的狀元張謇來”g。

話劇《張謇》雖然在取材上存在可以提升之處,但是作為舞臺藝術,該劇在表演、舞美、音樂等各方面都體現了較高的審美追求。比如舞臺以整個背景的大屏影像配合,并以繁簡程度各異的線條組成抽象的門,直接從舞臺平面上豎起,形成了參差錯落的表演空間,豐富了舞臺構成。主題音樂的旋律哀怨悲傷,似是喃喃講述,觀眾伴隨音樂融入劇情,通過旋律演員與觀眾實現了心靈相通,共同感受著劇中人物波瀾壯闊的內心情感。話劇《張謇》無疑凝聚了南通話劇人的熱血真情,在今后的演出中可以繼續打磨、不顯得輕重有失。

五、如何講述典范人物?

透過以上幾個史實的考察,可以看出話劇《張謇》的編劇既要努力去塑造一個以個體之力承擔國家民族重負的民族主義英雄,“在強烈的戲劇沖突中,再現了張謇一生懷揣實業救國的抱負,以一己之力做一城之事、編織一國之理想”e ;又想呈現張謇豐富的內在情感世界。這種編劇理念試圖兼顧到一個人的內、外世界,是很可取的。但是,在具體呈現上,不免有些剖掘不深、擇材不善的問題。比如過于強調張謇與日本資本家的斗爭,忽略了民族資本亦是造成張謇失敗的重要因素。若是能夠對民族資本的逐利本性加以揭示,由此更可以凸顯張謇作為民族企業家崇高的民族大義。至于張謇的情感世界,不必再去藻繪一段沒有定論的情感公案以及闡發視一切功業為虛空的佛教觀。而為籌措錢款,張謇的計謀卻顯其人格有虧。如何更深層次地挖掘張謇的精神世界,在張謇充滿傳奇的一生中,實在有著太多可以加工的素材,而這取決于編劇的精神境界與藝術修養。實際,李建東亦指出其中問題所在:“作為一名生活、成長于風雨如晦的末代狀元,盡管他都有種種可能與種種選擇,但他并未熱衷于此道,或沉浮于傳統的仕途,或標領一代文壇。而是傾力于中國民族工業的崛起。篳路藍縷之功,以啟山林之業。卻以雄心始,以悲壯終。顯然,作為實業家的張謇,是其一生中最宜濃彩重墨的一幕。因此,編導者的選材是典型而有意義的。問題是如何理解宏大敘事與日?;年P系?!眆 可以說,話劇編創者抓住了“民族主義”的宏大敘事,然而對于“日?;钡募毠澾x取上,顯然是有待商榷的。所有的細節應是為主題敘事來服務,而不是枝蔓叢生。因此,“張謇的科考之路是復雜曲折的,張謇的實業救國之路也是復雜曲折的,甚至他的感情之路與家庭生活也是復雜曲折的。不論其主觀動機如何,其在仕途與工商間的合理擺蕩,無疑展現了那一時期的國勢民生,與那一時代仁人志士的心路歷程。這些都需要作家的苦心孤詣去進行新的創造。在細節與日?;拿鑼懼?,寫出一個更加真實、更加自然流動而又屹立于歷史轉折關頭的狀元張謇來”g。

話劇《張謇》雖然在取材上存在可以提升之處,但是作為舞臺藝術,該劇在表演、舞美、音樂等各方面都體現了較高的審美追求。比如舞臺以整個背景的大屏影像配合,并以繁簡程度各異的線條組成抽象的門,直接從舞臺平面上豎起,形成了參差錯落的表演空間,豐富了舞臺構成。主題音樂的旋律哀怨悲傷,似是喃喃講述,觀眾伴隨音樂融入劇情,通過旋律演員與觀眾實現了心靈相通,共同感受著劇中人物波瀾壯闊的內心情感。話劇《張謇》無疑凝聚了南通話劇人的熱血真情,在今后的演出中可以繼續打磨、不斷完善,真正成為新時期南通話劇的扛鼎之作。

基金項目: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二十世紀屈原題材戲劇研究”(20ZWC001)

作者:郭豐濤,哲學博士,南通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戲劇戲曲學。

編輯:康慧 E-mail :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歡
張謇話劇
話劇《坦先生》
狀元實業家張謇與其兄張詧
張謇家訓一則(書法作品)
基于張謇文創產品開發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與探索
論張謇的日本觀
話劇《二月》海報
張謇發奮
聯墨雙馨六
現代話劇繁榮時期(一)(1935-1937)
現代話劇繁榮時期(二)(1935-193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