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德至善”:“雙減”背景下中學教師人文素養提升的新路向

2022-05-30 10:48董敏達
關鍵詞:教師發展人文素養

董敏達

摘? ? 要:教師人文素養是指教師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體現的關心學生生存、促進學生發展等方面的修養,是教師人文知識積累與內化的結果。當前,有部分教師由于內在和外在的原因,教育教學理念陳舊,不注重積累,人文需求不高,人文素養相對欠缺。在“雙減”背景下,學??赏ㄟ^對《大學》的思辨與解讀,從先賢的文化經典中汲取智慧和養分,以“明德至善”建構和表征教師人文素養的核心要素,探索教師人文素養提升的可能路徑。

關鍵詞:教師發展;人文素養;“明德至善”

教育不僅是知識內容的傳授,還包括對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和靈魂的啟迪[1]。中學教師肩負著傳承文明、培養未來人才的歷史使命,他們不斷地將一代代新人引領至人類優秀的精神文化中,并以其自身的人文素養感染與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心靈感化。國家推出的“雙減”政策,是從根本上治理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和因資本介入教育而導致教育生態畸變的頑瘴痼疾。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制度性保障。要使教育回歸立德樹人本源,亟需重新審視中學教師人文素養的現狀,明晰教師人文素養提升的意向與行動指南。本著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學??赏ㄟ^對《大學》的思辨與解讀,從先賢的文化經典中汲取智慧和養分,以“明德至善”建構和表征教師人文素養的核心要素,探索教師人文素養提升的可能路徑。

一、“明德至善”與人文素養提升的邏輯關聯

(一)“明德至善”的學理辨析

《大學》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盵2]何為“明”?一是“照亮”?!墩f文解字》云:“明,照也?!倍恰肮饬痢??!兑住は缔o下》云:“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比恰暗谝弧??!妒酚洝v書》云:“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薄懊稀薄爸佟薄凹尽奔础耙弧薄岸薄叭?,這里的“明”有“第一”的意思。

“明德”一詞始見于《尚書》,意為“高尚的德性”?!懊鞯抡?,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盵3]明德受之于天,人人皆具,是心中所具的光亮、明白的東西,不會為私欲所泯滅。它只會被遮蔽,并且永遠不可能完全被遮蔽。即使被遮蔽,其體尚在,且為一完整存在,故曰“本有”[4]。朱子曾言,“蓋所謂明德者,只是一個光明底物事。如人與我一把火,將此火照物,則無不燭。自家若滅息者,便是暗了明德”(《語類》十四,呂壽錄)?;鹕行枰柚饬c燃,更有熄滅之可能,但明德卻是本自光明的。人因被后天“欲所蔽”,“本性之德”被遮罩了,需要我們“因其所發而遂明之”,自明其德,以回歸最初的本體之明。

“明明德”是動詞加名詞結構。第一個“明”是動詞,意為發光、彰顯;第二個“明”是形容詞,與“德”相連組成名詞,意為“光明的德行”,是指人生之為人本有的德?!懊髅鞯隆币饧础罢蔑@光明的德行”。如何“明明德”?對于“明德”,要“也且就切近易見處理會,也且慢慢自見得”(《語類》十四,程端蒙錄)。此對“明德”之見乃是“明明德”的起點。但在踐行過程中,人卻不能時時保持清明之心,故而在“義理差互處有似是而非者”,便不易分別。因此,要“見得真確”,就不能單靠所謂的“察識端倪工夫”。故而,朱子將大學之“明明德”落實在格物致知處,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人經過學習,更易于體察自己的本心發端處。故而,格物致知首先便是能夠令人“知覺此明德”。同時,由于“氣稟物欲”的存在,人在進行道德判斷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偏差,而格物致知正是要使人明辨易混淆之處,使人由已知之理不斷擴充,從而克服“氣稟”之偏,最終達到“心之虛靈明覺”狀態?!爸扉T高弟”陳淳亦指出:“此大學‘明明德之功,必以‘格物致知為先,而‘誠意、正心、修身繼其后?!盵5]

“親民”中的“親”,“從辛從木從見,情之最至者也”。朱子將“親”作“新”解,“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新有革新、除舊之義。新民,是指通過教化使人能去其舊的陋習,使之振作起來,人人自新[6]。與朱子的“新本”《大學》主“新民”不同,王陽明則主古本的“親民”。王陽明反對朱子的“新民”而主“親民”,因為儒家教化的根本宗旨就是“親民”,強調“教養合一”,而朱子的“新民”說偏重于“教”的一面,而忽視“養”之一面。王陽明言:“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薄坝H民”正是“萬物一體”精神的具體運用與表現?!坝H民”所體現的也正是對生民之困苦荼毒感同身受的一體感通之仁[7]。

“止于至善”中的“止”,兼有“趾”與“止”二義,相反而相生?!爸骸北怼白邉印?,“止”為“到達”?!鞍铉芮Ю?,維民所止”中的“止”偏“走動”義;“緡蠻黃鳥,止于丘隅”中“止”則偏“到達并停留”義。所以“止于至善”“止于仁慈孝敬信”等,是說人應朝此目標力行之,最終到達并停留在那里。由于人須不斷朝此目標前進,故“止”便蘊含了人應不懈努力之意。大學之道要“止于至善”是總說、總目標。但人處在各種不同時位上,就有不同的善行可為、當為,因此又分說君、臣、父、子等該如何,這是儒家說善的特色。學為大人者要知止,止于至善。

(二)教師人文素養的內涵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學、史學、哲學和藝術等人文學科知識和由此所反映出來的精神在人身上的綜合體現。目前,人們對人文素養的理解見仁見智??茖W層面,人文素養是指對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以及對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理解,是人的一種內在品質和能力的體現;但是從人性角度出發,人文素養則是一種與生俱來并在后天環境中潛移默化、自覺自發形成的良知良能,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或愛)的表現,是一種自動、自發、自愿的禮讓與愛意,是善良與真心的表達。人文素養的核心,不僅是駕馭和掌握知識的能力,而且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表現,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德性”“價值觀”與“人生哲學”,包含了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人文素養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8]。

教師人文素養是指教師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關心學生生存、促進學生發展等方面的修養,是教師人文知識積累與內化的結果。它的基本框架包括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它顯現了人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對真善美人生境界的追求,也是實現人生責任、生命價值所需的德智情能的支持力量。諸如教師對教學、科研的虔敬態度,對人生與社會的點滴評說,乃至待人接物的儀態風貌,都對學生產生著深刻的教化作用。這種影響與熏陶是自然、非強制性的,而其作用卻是巨大、長遠的。它能夠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潛移默化地發生作用。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是《大學》的三個核心要素,是古代修身立德教育的核心所在,蘊含深刻的思想內涵,幾乎是伴隨中國傳統文化的源起而產生。其意義也在不斷地生長、轉化和豐富?!懊鞯轮辽啤笔菍Α洞髮W》中三個核心要素的概括與提煉,富有倫理內涵和哲學特質,其本義是以道德感化、道德教化為中心的人文教化和人文化成。這種通過教育、教化等方式,合乎道德性和審美性的感化、涵化人自身內在的鴻蒙屬性(動物性的本能、蒙昧渾噩),以體現人的尊嚴感的“人文化成”,正是“人文素養”觀的中國范式解讀。

二、中學教師人文素養提升的現實困境

當下,大多數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浸潤的中學教師,注重個人修養,能對傳統美德和現代價值觀兼收并蓄,正確對待學生、學校、社會發展與個人價值的關系。其關注時政,關心民族命運和世界發展趨勢,并具有超越民族立足全球的意識;在教育教學中關愛學生,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對標“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主動承擔起了教書育人的責任。但也有部分教師由于內在和外在的原因,教育教學理念陳舊,不注重積累,人文需求不高,人文素養相對欠缺。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學功利,缺乏人文情懷

長期以來的中、高考評價機制,使得部分中學教師缺乏人文情懷:在課堂上傾向于只講具體的高考考點,而鮮少注意向學生傳授學科思維方法;習慣于以考試成績區別對待學生,對考試成績好的學生不論其個人修養的好壞,倍加寵愛。這就直接導致如下情況: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只顧埋頭學習課本,缺乏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學習有困難、暫時落后的學生則喪失信心,一蹶不振。

(二)故步自封,匱乏人文知識

部分中學教師較少主動關注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和動態,課堂上所講知識完全照搬教科書所給定的內容,甚至還有部分老教師多年都使用同一套教案授課。課堂上對學生提出的質疑或獨到見解不加理會,要求他們以老師所講為準,隨意否定學生觀點。這嚴重違背了求真求實的基本原則,更是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與創新精神。

(三)職業倦怠,缺乏正確的價值追求

近年來,關于中學教師生存狀況的各種調查資料表明,中學教師普遍面臨著工作成效、社會期望和家庭負擔等方面的種種壓力。這些壓力導致如下情況出現:有的教師對本職工作敷衍了事,卻對課外輔導或培訓機構兼職情有獨鐘;有的教師缺乏自信,害怕面對工作,不關心學生發展。同時,教師自身成就感大大降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師人際關系緊張、教育教學工作質量下降等情況。這些負面情緒的產生體現了教師人文素養水平低,無法正視生活和工作中出現的困難與挫折。

三、提升中學教師人文素養的基本路徑

面對部分中學教師人文需求不高、人文素養相對欠缺的現狀,筆者以為,應緊緊圍繞“明德至善”精神內核,踐行踐思,逐步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

(一)明理感悟,提升教師職業歸屬感

集體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對人文素養的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學校要努力營造優質的學校文化氛圍,幫助教師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如筆者所在的寧波市效實中學(以下簡稱“我?!保┎扇×艘韵麓胧憾喾N途徑優化學校人文環境;充分發掘校史資源,使入職新教師了解百年名校的發展歷程,感受學校文化和歷史使命感;邀請知名校友入校宣講,引領教師享受職業榮譽感;實行名師帶徒制,請名師分享成長經歷與感想,倡導團隊合作精神,提升教師的職業歸屬感。學校要挖掘具有高雅情趣、儒雅品味,富有童心、愛心、同情心,帶有親和力的教師作為典型,弘揚宣傳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優秀品質:尊重同事,關愛學生,體諒領導,善待家長;熱愛學生,猶如熱愛自己的孩子;高度關切學生的未來命運,尊重學生的發展意愿,全力維護學生各方面的利益。學校要引領教師以“人性化”的方式把握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

(二)學習內化,建構利于教師自由發展的“生命空間”

人文知識是人文領域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文學、歷史、哲學、道德和藝術等知識,是教師人文素養的基本組成材料,具有怡情養性、陶冶身心等作用。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知識,不僅影響教師個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影響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

1.閱讀經典文本,厚實人文底蘊

古人云:“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睂W習是現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師的人生必修課。沒有學習,就沒有教師的成長;不吸收人類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創造和積累的文化財富,教師在教學和管理活動中就無法做到從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不汲取人類幾千年來積累的智慧和道德理念,教師就無法抵御物欲和聲色的誘惑,遠離浮躁的心態,寧靜致遠,也無法在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保持冷靜和克制,把握教育的契機。因此,教師要學會學習,在博覽群書中思考、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思想。除了學校及相關部門提供的相關培訓外,人文知識的積累主要靠教師自覺自愿和積極主動地讀書。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說:“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弊x書對于畫家尚且如此重要,更何況是教師。教師可以依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文化經典潛心研讀。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傳統源遠流長,文化典籍汗牛充棟,充溢著濃厚的人文色彩。如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健有為、以義為上的理想人格,倡導忠、孝、友、悌等人倫價值,探索勤勞、樸實、和諧的道德觀念,崇尚適應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等。西方人文流派眾多,人文典籍豐富,對人文思想有新的闡釋角度。教師閱讀中國文化經典和西方文化經典,可以從中吸取精神養料,開闊視野,豐富自己的認識和思考,使自己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識底蘊,為在教育實踐中落實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積蓄足夠的精神能量。

2.修德求真,提升教師的人文情懷

志不強者智不達,情不溢者根不深。教師的人文素養這棵大樹需要人文情懷之根來滋養。人文情懷是教師人文素養的主要內涵之一,它能使教師擁有真誠的情感,并使之自然地流露而產生理想的情感教育的效果。如果一位教師不具備人文情懷,在教育過程中只表現出理性和冷漠,教育就會演變為機械的“說教”和缺乏人情味的“管教”。教育過程應當是師生之間和諧共處和相互影響的過程,是心靈的相遇和思想的溝通。因此,學校應積極引導教師形成崇高的師德、美好的心靈,具有對學生的未來命運及人生幸福負責的教育責任感,使教師逐漸形成基于豐富人文知識的文化積淀,做到談吐儒雅,興趣廣泛,在工作中體現文化人所具有的儒雅氣質。學校要讓教師的人文情懷體現于教學內容的呈現、教學手段的選用、教學程序的設計上,以美激智,以美發辭,以美冶情,以美育德,以美立人,成為潛移默化熏陶學生的一種意象、氛圍、力量和磁場。

3.愛崗敬業,強化教師的人文精神

教育的真諦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養成道德和培養人文精神。人格、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獲得更多地依靠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師必須道德高尚、人格完整,而且這種道德、人格必須是建立在上述知識、觀念和意識綜合融通的基礎上的,這樣的道德人格才具有巨大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個性。

人文知識是人類認識、改造自身和社會的經驗總結;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學體現出的對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的理解、把握和關懷,著重想象性和多樣化的生活追求。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化育而成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成果,它蘊含于人的內心世界,見之于人的行為動作及其結果。錢理群教授說:“教師不是教書匠,區別就在于教師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信念,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追求?!苯處煿ぷ鞅举|上就是為民族和人類生命的健全發展盡義務、做貢獻。

教育是頓悟的藝術,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因此,中學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還應結合當下基礎教育“雙減”改革的背景,以“明德至善”作為提升自身人文素養的行動指南,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注重人文素養的養成,增強自主發展的自覺意識,在“以情育人”的同時關切“育人之情”,通過教化、修養、陶冶,真正實現對學生的人文化成和價值引領[9]。在廣大教師中形成“明德”的思想脈絡,使其向著“至善”的境界前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完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卡爾·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

[2]黎靖德.朱子語類[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268.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3.

[4]龔鵬程.儒家“止于至善”解[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1-20,59.

[5]陳淳.北溪字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3:77-78.

[6]孫以凡.解析大學之道“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J].新一代,2020(4):1,62.

[7]鄧國元.“新民”與“親民”[N].光明日報,2013-08-12(15).

[8]王靜華.信息網絡時代的大學生文化修養[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6:50.

[9]黃文武,戴雨婷.專業發展視域下教師人文素養提升的路徑[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9(6):65-67.

猜你喜歡
教師發展人文素養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
教師發展自律動力問題探討
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地區大學英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的問題和對策
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
高校人文素養教育勢在必行
教師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的影響
高校 《大學語文》 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