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宋代騷體賦題材內容的復與變

2022-05-30 17:05王雙景紅錄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屈原題材內容

王雙 景紅錄

摘要:宋代騷體賦在題材內容上,既有對前代的模擬和學習,也有屬于這個時代的新特點,這種既繼承又創新的創作現象,即所謂的“復”與“變”。宋代騷體賦題材內容上的“復”,體現在前代騷體賦中的悼騷、言志、詠懷、詠物、述行等題材,在宋代騷體賦創作中都得到了繼承和發揚;而宋代騷體賦題材內容上的“變”,則是宋人以騷體賦論政、論史、論學。這種新變擴大了騷體賦的表現范圍,拓展了其表現功能,但也存在著忽略騷體賦本身的文學特性和美感功能的缺陷和不足,這體現了復與變之間的矛盾對立性。

關鍵詞:宋代騷體賦題材內容復與變

根據《宋代辭賦全編》所錄統計,宋代騷體賦約有二百四十多篇,數量可觀,而且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受時代和文學創作風氣的影響,宋代騷體賦在題材內容上,既有對前代的模擬和學習,也有屬于這個時代的新特點。這種既繼承又創新的創作現象,即所謂“復”與“變”的問題?!皬汀?,即復古,側重于對傳統的模擬和繼承;“變”,即新變,側重于對傳統的顛覆和突破。本文即圍繞“復”與“變”這兩個方面,梳理宋代騷體賦的題材內容,對其創作內涵進行一定的分析、總結。

一、宋代騷體賦在題材內容上的“復”

宋代騷體賦作者承續漢唐以來騷體賦的創作傳統,凡前代騷體賦所涉及的題材,如悼騷、言志、詠懷、詠物、述行等,在宋代的騷體賦創作中都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可謂能復古人之能事。

首先,騷體賦自產生以來,就與屈原有著不解之緣。賈誼《吊屈原賦》,因其遭受貶謫,情似屈原,故作賦相吊,兼以自傷,開了悼騷賦的先河。這種以悼騷為主的創作在宋代騷體賦中也有,如蘇軾、蘇轍的《屈原廟賦》即為前代之繼響。蘇軾從屈原廟經過,有感于屈原被放逐、遠離故國之遭遇,認為“人固有一死兮,處死之為難”a,抒寫屈原被貶時心中徘徊矛盾之情狀。這里說的是屈原,其實反映的是蘇軾在仕隱之間、報國與獨善之間的矛盾心理。蘇轍的《屈原廟賦》是同時之作,但描寫內容和思想立意卻有所不同。前半部分想象屈原之神靈遨游天地,與古圣先賢相往來,由此感悟人生命運之艱難:“古固有是兮,予又何怪乎當今?”b 后半部分申述屈原為國而死的高尚情操:“宗國隕而不救兮,夫予舍是安去?”c 文筆空靈而飄逸,不同于蘇軾的深刻峻切。這樣的悼騷賦還有鄒浩《憤古賦》、周紫芝《哀湘累賦》、王灼《吊屈原賦》等,大多贊美屈原的品格和才華,為他忠貞報國卻不為世俗所容而感嘆。

其次,宋代騷體賦作家學習屈原《離騷》等作,用騷體賦的形式來書寫自己的人生遭遇,傾吐生平志向和現實感慨。如晁補之的《求志賦》,自敘仕宦經歷和求學問道的心路歷程。作者希望尋訪四方,得遂志向:“攬九州而顧懷兮,夫安知余力之不足?”但是“悲世俗之近市兮,余安能忍而與之皆往”d,于是只能安守鄉里,感時光之變遷。但他最終明白“士生各有遇兮,吾何為侘傺乎此時”,遂決定“修忠信以抑躁兮,夫安知余時之后”e,以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為依歸。全文洋洋灑灑,跌宕起伏,學習《離騷》之跡顯然。陸游《自閔賦》,抒發自己空有報國壯志卻無處施展的悲憤情懷,中間敘及散關之戍、蜀中之游的經歷,結果“登高以望兮,慷慨涕流。畫策不見用兮,寧鐘釜之是求”f,自己不能如賤丈夫阿諛趨勢,最終只能歸返故里,守節而死,全篇詞氣慷慨,筆力雄壯。張耒《遣憂賦》先抒發世無知己、仕途坎坷的感慨,再寫鄉居生活的安閑清淡,最后說:“惟達觀其超忽兮,等廢興于一視”g,表現出達觀忘憂的樂觀心態。這種擬騷賦還有鄭獬的《勵志賦》、劉黼的《遂志賦》、劉攽的《寫憂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屈原及漢唐同類賦作的影響。

再次,宋代許多騷體賦作者往往借助于對山水田園景物的描述來表白心跡、寄托情感。如毛滂《擬秋興賦》追擬潘岳之賦作,借秋天之景象抒寫人生之牢騷,寄托用世之情懷。張嵲《續囚山賦》接續柳宗元《囚山賦》而作,抒寫自己困局山林而難有作為的幽憤,所謂“仰天俯地了不見其隆寬兮,懷壹郁而增憂。嗟余生之不辰兮,偶托跡而淹留”h 是也。相比于這些對個人窮通得失的感嘆,身當南宋亡國之際的鄭思肖《泣秋賦》則側重抒寫國破家亡的深悲劇痛,激蕩著愛國志士的血淚呼號:“每泣血漣如兮,為大恥未報;誓挺空拳兮,當四方驅馳!”i表現出慷慨不屈、至死不渝的報國志向和人格品質,堪稱屈原愛國精神的真正傳承。

與側重借景抒寫憂愁牢騷不同,宋代有些騷體賦則是在寫景敘事中表現自我閑適悠然之情,有一種安于現狀、忘懷得失、恬淡自適的情調。如朱熹《感春賦》敘寫自己歸返田園的閑靜生活,自言:“樂吾之樂兮,誠不可以終極;憂子之憂兮,孰知吾心之永傷!”j 憂喜自在,隨意無礙。崔敦禮《閑居賦》,寫自己鄉居生活的閑淡平靜:“余矯首而徜徉兮,欲飄飄而俱仙?!眐 頗有田園詩悠然恬淡的情趣。類似情趣,還體現在楊萬里《歸歟賦》、張侃《春風賦》等作品中。

還有,漢唐騷體賦中多有詠物之作,如曹丕《柳賦》、曹植《蟬賦》、楊炯《幽蘭賦》、宋之問《秋蓮賦》等,所詠之物從自然之花草蟲禽、風霜雨雪到生活所用之器物裝飾,種類繁多,不一而足。宋代騷體詠物多學習賈誼《鵩鳥賦》,借所詠嘆之物寄寓自我品格、人生性情或某種思想情感。如朱熹《梅花賦》模擬宋玉《高唐賦》,假托宋玉因楚襄王愛梅而進諫。文中贊美梅花“潔清姱而不淫兮,專精皎其無瑕”l ,雖生長于瘴癘肆虐之南國,但“專皎潔而未衰”“靜窈窕而自持”m,表現出在困境中堅守自我節操的君子風范。而“君性好而弗取兮,亦吾命其何傷”n的感嘆,暗含著對君王好名而無實的諷刺。其他如楊萬里《中秋月賦》、劉黼《梅花賦》、李洪《雙鶴賦》、文同《蓮賦》等,或以物自比,或借物喻人,都側重于突顯其人品格之高潔脫俗。

前代詠物騷體賦中還有一種以諷刺警世為主要目的,類似于寓言的借物諷世說理,如阮籍《獼猴賦》、羅隱《秋蟲賦》。宋代這方面的代表作是劉克莊《詰貓賦》《劾鼠賦》《譴蠹魚賦》。這三篇賦作發揚了韓愈《毛穎傳》、柳宗元《三戒》等的創作精神,以游戲之筆發鄭重其事之論,于嬉笑無稽之中寓憤世嫉惡之心。

最后,前代騷體賦中有行旅賦,以作者的遠游行旅為主線,鋪寫路途所見所聞,抒發心中之思緒,感嘆人生之遭遇。如班彪《北征賦》、蔡邕《述行賦》、白居易《傷遠行賦》、杜牧《望故園賦》等,或寫離鄉遠游的見聞和心境,或寫滯留他鄉對故園的思念和悲傷,皆從游子自身境況而生發感慨。宋代騷體賦繼承了這類創作,有寫遠游行旅的,如邢居實《南征賦》、李綱《續遠游賦》、李洪《適越賦》等;有寫身在他鄉、登高望遠的,如蘇轍《巫山賦》、秦觀《黃樓賦》、連文鳳《登高賦》等。邢居實的《南征賦》展現“歷崎嶇之九邑兮,涉川路之千里”o的行程,賦中敘述自己隨父南行途中所見各地的景物,感懷曾經的人事變化,最后申述自己的人生志向,以靜心養志為旨歸。

以上所述言志、詠懷、詠物、述行等題材內容,都可看出宋代騷體賦與前代創作之間的密切關系。雖然因為時代和文人境況變化,宋人在這些賦作中描寫的內容或表達的思想情感與前人多有不同,但總體而言,并沒有超出前人的創作范圍。

二、宋代騷體賦在題材內容上的“變”

宋代騷體賦作家也并非一味模擬前人,他們在學習前代創作的基礎上,又結合當前的社會和生活現實,對題材內容作出了新的開拓,表現出復古之外的新變趨勢。這種新變,不僅開拓了一些前人未涉及的新的題材領域,而且即使相同的題材內容,其所表達的思想立意、情感指向也多有不同,體現出宋人的文化性格和思想價值傾向。

首先,傳統的言志詠懷類騷體賦雖多涉及時政,但抒寫的內容與情感則多集中于個人的仕途失意或懷才不遇的悲憤,而并非對具體的朝廷政事進行評判或針砭。有些雖寫到朝廷的某些政治經濟活動,如潘岳《藉田賦》、韓休《駕幸華清宮賦》、徐寅《均田賦》,但不過寥寥幾篇,且寡淡無味。而議論時事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喜好和擅長。在騷體賦中,他們也要議論國家治亂、朝政得失,表現出強烈的關心天下、憂國憂民、以兼濟蒼生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意識。這是宋代政治環境下文人參政議政熱情高漲、政治意識強化反映在文學領域的必然結果。

胡寅《原亂賦》先敘自己宦游他方,欲歸而未得,于是“泝頹波以討源兮,我有云君其聽之”p 。然后歷數前代史實,系統分析了帝王寵信女色導致朝綱混亂,大興土木造成百姓流離等致亂之因由,進而又探討了宋代朝政混亂的原因。劉黼《明堂賦》鋪寫明堂的作用、宋代明堂的演變、今祭明堂的盛況,最終表達的是希望朝廷早立太子以安定國家、承繼祖先基業。曹彥約《盡心堂賦》對宋以前歷代刑法典章的優劣得失、經驗教訓進行了系統論述,而其根本目的則在于以史為鑒,對當朝典章制度的構建形成啟示,周必大評此賦“及漢、唐本末,用意尤遠,倍深降嘆”q (《與曹檢法彥約書》),即著眼于其借古鑒今的現實意義。秦觀《浮山堰賦》借浮山堰成而復潰,表達對違反自然規律之舉的反對。張榘《吊叢塚賦》針對民間停棺于寺、久而不葬之弊發表議論,希望當政者能體恤民情,祛弊揚仁。以上騷體賦作品,都針對宋代社會政治、百姓民生中的問題構思立意、發表見解,是宋代士大夫關注民生、關心時政的體現,具有現實意義。

其次,除了直接議論現實政治外,有些宋代騷體賦還借古諷今,在對古人古事的議論中引出對現實政治以及世道人心的某種希望或借鑒,這種詠史懷古類的騷體賦也是宋人在題材內容上的一種新開拓。如蘇過《思子臺賦》認為漢武帝殺戾太子是前智后愚,又引曹操殺楊修等史實,以警醒后代統治者。全文引經據典,是典型的史論作品。劉敞《在陳賦》對孔子當年困于陳蔡之事發表議論,以為孔子正道直行,非智不足以知危險,而是堅持信念,不懼危險。賦中寫道:“所貴松柏之特操兮,非以其在春夏而青青。必將歷歲寒而后凋兮,斯可以見天地之炳靈?!?!8指出困境中才能更見人的精神品格。其他如周紫芝《酹三賢賦》贊美曾居西湖邊的白居易、蘇軾和林逋三人品格高潔。張耒《涉淮賦》則感慨比較寬泛,作者有感于五代時南北割據而終歸統一的歷史往事,說:“嗟百年之幾時兮,山川儼其如新。忽人事之幾變兮,撫墟廟而湮淪?!眘 感慨歷史興亡、盛衰無常,富有懷古詩的思緒和情韻。

再次,宋人在騷體賦中不僅議論時政、評說史事,還要論學說理,闡發道學思想。宋代學術思想發達,理學體系的構建更是將宋代學術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這樣的背景下,宋代文人不僅從事文學創作,也普遍具有學者化傾向。他們用散文、詩歌闡述自己的學術思想之外,也會用到騷體賦這種文學形式。盡管漢代揚雄《太玄賦》、班固《幽通賦》、張衡《思玄賦》已開了玄理騷賦的先河,但都不如宋人做得普遍而透徹。他們摘取經傳術語,闡釋深言奧義。

如高似孫《讀易賦》寫自己讀《易經》的心得體會,認為內容深奧,妙義無窮,“知之精之者,在玄之而又玄”t 。時少章《征玄修賦》闡述遵從仁義,養性保真的道理,則是融合了儒、道兩家思想于一體。晁補之《是是堂賦》針對“是是非非謂之智”@1之言,探求是非判斷的依據,然而“物各騖其所知兮,孰為是而正汝”@2,是非殊為難斷。張栻《遂初堂賦》探求人之本心,表達去欲存理、保持初心的理念。周孚《歸愚堂賦》寫自己鑒于往昔競進之艱難,遂退守故園,以守愚退縮為人生之歸宿。王邁《六野堂賦》闡述“野”的內涵,認為“窮則以野善其身兮,如養生者之珍稻粱。達則以野救斯世兮,如大醫之治膏肓”@3。陳仁子《求初堂賦》寫自己難容于世,于是筑室山中,回返初心,抱樸守真。楊簡《南園賦》于自然萬物變化中感悟其道理,以為“斯妙兮可言而不可語,惟可弄明月兮歌清風”x 。這四篇騷體賦雖亦言理,但頗多敘事與寫景之言,有一定的文學性,不似專談性理之類枯燥乏味。

總的來說,宋代騷體賦在題材內容上對于前代創作既有復,亦有變,既繼承和發揚了前代已有的題材類型,同時又開拓和創造了不同于傳統的新的創作領域,體現著宋代文學的某些基本特征。這種新變擴大了騷體賦的表現范圍,拓展了其表現功能,使得騷體賦既可以抒情言志、寫景狀物,又可以論政說理、詠史懷古,成為宋代文學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所以,從擴大騷體賦的題材內容、增強其表現功能的角度來說,宋代騷體賦的復與變是相得益彰的。有復無有變,難以超越傳統題材的局限,獲得大的發展;有變無有復,則失去了騷體賦的傳統文學功能和本質特性。復變結合,才大大豐富和拓展了騷體賦的題材領域和表現功能。但是,從騷體賦的文學特性而言,傳統的抒情言志、寫景詠物是適合其文體特性的題材范圍,而宋代論政、論史、論學則是對傳統的一種破壞,這種題材新變和功能增強,并沒有加強騷體賦的文學色彩。祝堯《古賦辯體》卷八曰:“嘗謂自漢以來,賦者知賦之當麗,而不知賦之當則。自宋以來,賦者雖知賦之當則,而又不知賦之當麗?!眣 宋人以騷體賦論政、論史、論學,做到了思想內容的新穎、充實,但卻忽略了騷體賦本身的文學特性和美感功能,所以這些賦作無論議論多么深切,道理多么正確,邏輯多么嚴謹,卻不能給讀者以情感的激發和心靈的觸動。因此,宋代騷體賦在題材內容上的新變既有一定的優長之處,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這體現出復與變之間的矛盾對立性。

abcdefghijklmnop!8st@1@2@3x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6頁,第2528頁,第2528頁,第2924頁,第2926頁,第2949頁,第2944頁,第1072頁,第982頁,第931頁,第3027頁,第2698頁,第2699頁,第2699頁,第2995頁,第1436頁,第2525頁,第1197頁,第1724頁,第1978頁,第1979頁,第2004頁,第2140頁。

q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229冊)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頁。

y祝堯:《古賦辯體》,載《影音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25頁。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宋元騷體賦文獻整理與研究”(HB18WX024)階段性成果

作者:王雙,唐山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辭賦;景紅錄,唐山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編輯:康慧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歡
屈原題材內容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軍旅題材受關注 2022年03月立項表分析
廣電總局關于2020年4月全國拍攝制作電視劇備案公示的通知
夢見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離騷》(外三則)
2016年9月,全國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117部、4552集
主要內容
屈原送米
歷史題材電視欄目中的“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