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地到天空:宋寧剛詩歌論

2022-05-30 17:05熊英琴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詩人詩歌生命

摘要:陜西“80后”詩人宋寧剛近年出版《你的光》《小遠與阿巴斯》《寫給孩子的詩》等多部詩集,同時因其哲學博士的學理背景和相當分量的詩學論集受到學界關注,筆者立足當代詩學著重考察宋寧剛詩歌創作在語言體式、內容意蘊和精神趣味等方面的立體呈現,以此體認宋寧剛新詩寫作的詩美特性和文學價值。

關鍵詞:宋寧剛詩歌寫作精神性語言藝術

作為詩歌創作與詩歌評論兩棲發展的青年學者,宋寧剛認為:詩是超越人生命所能企及的高度之外、詩神臨照于寫作者精神飽滿的時刻,詩歌寫作的心路過程往往是從情緒高漲走向凝神靜美。a 透過《你的光》《小遠與阿巴斯》等詩集,可見其簡素高貴的詩歌精神和沉靜洗練的詩美意志。從心的仰望到語言潛沉,簡素與高貴構成宋寧剛詩歌美學的內質要素,沉靜洗練更作為一種藝術理想觀照參與了他詩歌體驗的所有細節。尤其,宋寧剛對詩與思的開拓和處理,對詩歌純粹性的持守和信任,在當下詩壇尤為可貴。

一、簡凈明暢的語言藝術

關于詩人,有兩種概括:一為早慧、早熟的“天才”型,他們生而不凡,一生為詩,恰似蘭波、狄蘭·托馬斯、顧城或海子;一為慢熟、生長的“后天”型,比如高適、艾略特、R.S.托馬斯等。宋寧剛把自己歸于后者,他自謙沒有前者電光火石的天分,但十幾歲學習寫詩,因韓東等后朦朧詩人啟蒙,從在南方求學時確立“直接、簡單、明暢而又克制”的寫作原則來看,他知己知詩,具備自我養育和自我成就的能力。歷經嘗試、漸已確立寫作自信和詩學理路的宋寧剛說:“明暢是寫作的道德'之一'?!惫识?,他的詩語表達直接明了、簡素克制,同時不乏智性清明和簡凈明暢??傮w而言,突出表現如下。

其一,以小詩為主,體式簡約。宋寧剛的詩以小詩為主,近年漸有所得的“制令”詩,也是小詩的變體和升級。據筆者統計,詩集《你的光》《小遠與阿巴斯》的詩作多在16行以內,占比80%以上,最短的詩《蜂蜜》僅兩行18個字,《天空》也不過4行20個字,可謂充分展示了詩人的精簡克制。應該說,以題領綱、分節獨立、整體渾成的“制令”詩,代表了宋寧剛詩歌創作的初成和特色,比較不凡的有《夏雷前后》《夜》《山行》《灰色賦格》《碎光錄》《秋的二題》等篇。這些詩相對純熟,詩語清澈,詩境剔透,從字詞擇取、句節斷頓、章節排列到意境構建上均體現了詩者的用心,是宋寧剛詩作中最閃亮的星辰之一。

其二,語言淺近,取材日常。首先,為自然而詩。詩人習慣借助自然物象的詞匯入詩,詩集里出現概率最高的字眼是“天”“風”“山”“雨”“樹”“夜”“星”“月”“水”“太陽”“林葉”“森林”“雪”“草木”等實物實景。詩是語言的“宗教”,宋寧剛為自然物象而詩,甚至一首詩只描寫某一個景象,如《雨中的黑喜鵲》《十一月的風》《天空》《冬天》等純粹物景之作,語言淺易通俗,言盡于字。其次,為動物而詩。詩人在詩里寫了各種小生命,如“黑喜鵲”“蟬”“貓”“熊貓”“駱駝”“烏鴉”“蝸?!钡?,這些小生命的加入大大增強了詩的趣味。又憑借對小動物毛發、趾爪、眼睛等細節的刻畫增加了語言質感和語意層次,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空間。最后,為植物而詩。詩人描寫了各種植物,像他會以《雨中的黑喜鵲》《海豚》《一只螞蟻攪動的黃昏》《母鹿》《蝴蝶》《拱雪的豬》《貓》為題為動物而詩一樣,詩人也以植物為題,為植物寫詩,比如《牡丹》《竹子》《玉米》《白茅》等篇。宋寧剛為一切“自然之物”寫詩,以心觸摸,以筆描繪,以情體悟,這是他熱愛生命,垂憫萬物,對宇宙天地懷有一份赤子的寬宏和詠贊的初心。

括言之,宋寧剛的詩多取材生活,以簡明樸素的語言寫烏云落日、蟲鳴鳥唱、孩童嬉鬧等“光耀時刻”。對此,詩人臧棣說:“寧剛的詩寫得很純粹,這種純粹又不同于純詩的純粹,它踐行的是詩的一種古老的功能,通過言述內心的志向,來完成一種生命的自我教育?!眀 然而,純粹并非容易,安靜也非輕松,因為寫詩是詩人與自我的搏斗,通過自我質詢以到達自我克服,是一種精神向度的自我完成。對此,詩人曾說:“寫作者被詩照得通透、真實,生活被詩照得明徹、單純。同樣,通過被照明的自身和生活,我似乎也看到了些許來自詩的珍稀的光源?!?/p>

二、純凈透亮的天機詩趣

生命充滿迷津,有天機有神靈的地方,就有詩。相比普通人,詩人更懂得如何領悟萬境之妙,并用語言去書寫記錄它。對此,每個詩人又有各自的特別之處,宋寧剛的詩趣體現在天真的童趣、純美的情趣和清逸的禪趣等多個向度。

首先,天真的童趣。近年,宋寧剛先后出版了《你的光》(2017年)、《小遠與阿巴斯》(2019年)、《寫給孩子的詩》(2020年)。其中,《寫給孩子的詩》受到包括樹才、遠子、王宜振等諸多詩人學者的關注。宋寧剛的兒童詩多從孩子的言行中直接提取記錄,言語靈動逗人,富有童趣,且內涵豐富,機警幽默,讀來朗朗上口,妙趣橫生。對此,著名的兒童文學家安武林稱:“寧剛的親子詩令人耳目一新,它清新、活潑,別具一格。我喜歡這樣干凈、洗練、清澈的詩,它幾乎是豐厚的生活底蘊和精湛的詩歌表達藝術的完美結合。富有童心,童趣,童情?!眂

其次,純美的情趣。宋寧剛的詩,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他寫的抒情詩很少,描寫愛情的幾乎沒有,但關于情思、女性和情愫的并不缺失,比如《你來》《賽琳娜的三支歌》《雪后的蘆葦》《致山莊女子》等。這些詩寫得極深婉含蓄,如“羞怯的新婦想起昨夜失態/桃花散落一地”(《驚蟄之后》)、“而江北,你的溪流/無數的同心圓/向外擴散,掀起波浪”(《深水》),多以這樣純凈優美的詩句一筆帶過,清淺切近地記述,好像沒有婉轉深沉的情思意切似的。相對直接、明朗的有《母鹿》,“她坐在我近旁,訴說/自己的失戀,投入,忘我……/既難為情,又不忍打斷。/她從未活得如現在這般真實/赤裸,竟有幾分動人/叫我幾乎有一種沖動,想去/擁抱她”,從此詩里我們明了,詩人之所以成為詩人的根祗——真和誠,我們也會被這樣干凈純美的詩心打動,被這樣原初美好的情思感染,或沉醉于這樣唯美純粹的癡念意趣中。

最后,清逸的禪趣。宋寧剛說他的詩多寫于自己被照亮的時刻。他認為:“一個理想的詩人,應該總是活在悟當中。一個現實中的詩人,要盡可能地通過自身的修為和努力,走出迷的泥淖,盡可能地活在悟之中。這樣,才可能看到大千之靜美與微妙所在,詩是詩人的自我教養,是詩人在自我教養、自我修行之余的衍生品?!眃因為詩歌本是詩人生命郁積或生命熱情的一種釋放,詩人悟力之大小決定著詩歌境界之高下。宋寧剛在哲學系讀書多年,熏習感染,對人類及其存在多有思考,但直接表現在詩里的哲思理趣卻很少,很多結合語境物象化為禪意。所以,禪詩在宋寧剛的詩中占有相當比重。

作為語言發問的方式,詩與思缺一不可,當“詩的自我只是通過自己的無明來照耀天上的靈性,詩從來不在語言的直觀里顯出自做的自形,詩只在自身中直接為自己求得一種無身”e,禪應運而生。探析宋寧剛的詩歌創作,可知他詩歌語境之內容和詩理意趣體現在兒童詩、制令詩和狀物詩的創作背后詩人立心在先、立言在后的自省自律中。何況詩與思的融通完成,只能是一份自我與詩歌的天機獨處,是詩人的際遇時刻,正是他們仰望在大地與天空之間,思考著大千世界的意義,人們才讀懂了遙遠星辰的開示。

三、神思流轉的詩質精神

偉大的詩人把自己靈性的某部分寄寓在宇宙浩渺弘博的深處,當一種神韻靈力涌現,詩人便被詩所寫,詩人自己最本質的詩化部分便同蒼穹浩瀚、眾生萬物一起,在存在之維無窮開啟。如同詩一樣覺知眾神閃耀,思不僅是對內在構成的超出,也從“無”的明澈中展開“有”的深意,因為藝術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對內在靈性的訓練。解讀宋寧剛的詩,思想性是一個繞不過的路向,比如時間性、存在性、精神性。

第一,時間性。時間,無休止地流動,前不屬于古人,后亦不屬于來者。每個人的一生,都在這段“借住”里生活、思考,然后死去?;蛟S,生活從不辜負任何人,但詩人拒絕成為“時間的平庸”。宋寧剛以一個哲人的銳利保持著思考的姿態和寫作的自覺,持守在他一直以來高質量的詩學評論和詩歌寫作里?;蛘哒f,對時間的敏感、對文字的信任和對自我的誠實是其成為一個詩者的核心要素。以時間為題的詩篇除《6月15日夜,法門寺》《年末的晴日》《三月之夢》《六月一日訪朝天宮》《十一月的風》等,還有《八月》一篇如下:

漫長的犬吠聲/掙脫/系縛它的繩索//主人提燈/巡視/安撫//秋夜/重歸/蟲鳴的靜寂//犁鏵翻過的田里/夜色/撫平溝壑

風聲在林葉間傳響/一片鼓掌擁抱的合奏/擦響秋哨

草窠間藏匿/黑亮的蟋蟀/頭頂赫然白光的星

夜里的風/從敞開的窗進來/與睡夢中的人/撞一個滿懷/悄然退去

黎明/送來/墻外的腳步

早起的行人/褲腿/被露水打濕

有時/風會躡手躡腳/穿堂而過

在夜里/或鮮有人跡的/午后

太陽/在吊嗓子的人/一聲高似一聲的唱練中/升起

作為對時間的切問和把握,《八月》截取秋夜從黎明到太陽升起這一時間段,通過描述主人、犬、蟲、農人、耕牛、樹、蟋蟀、星、行人、太陽、吊嗓子的人和物的細節表達情感,以微知著。尤其詩人反復寫了具有多層隱喻意義的物象——風:自然時節之風、萬物生長之風、社會遷變之風,并且風成為時間的顯形和造化的承載,指向流動不拘、無從把握的精神實在。以詩境呈現在“安撫吠犬”“犁鏵翻地”“林葉傳聲”“草間蟋蟀”“早起行人的褲腿”“做早飯的煙囪”等于時間之流中倏然而逝、永不重復的細節中。更重要的是,這些細節相互綰成的“結”,不僅構成生活時間、記憶時間和文本時間的多重鏡像關聯,也喻指時間—空間、人—世界、永恒—現在、詩—思的多維邏輯關聯。正如沈奇所言:“寧剛有些詩的'結',結得特別老到,不顯山不顯水,細讀進去,喜然會心,那山高水遠的景深所在,其潛隱于許多詩中的互文技法,得法而不炫技,頗見少年老成的心境與功力?!保ā赌愕墓狻贩獾祝┛傊瞥磺腥斯ば问?,確切地把握隱藏在物質形式背后的時間實質,正是宋寧剛詩歌所追求的古雅之氣和樸寂之美。

第二,存在性。卓越的詩歌似詩人生命話語內部斗爭與祈禱在輪回之淵中飛閃而過的鷗鳥,它直面精神的可能和生存的暗夜,它超越時間與歷史的鴻溝,穿越我們破碎的塵世和沉重的肉體,向上飛升。宋寧剛詩歌旨在對存在的逼問與回答,《八月》《雷前雨后》《夜》《山行》《葬禮之后》《一只螞蟻攪動的黃昏》等都圍繞這個主題?!独浊坝旰蟆穼Υ嬖跁r間線上的所謂前后、早晚、晨夜、來回等概念進行思辨與消解,《葬禮之后》“早晨/埋葬死者的人們/扛著掀回來//許多人家的煙囪里/做早飯的炊煙/剛剛升起”,表達詩人對生死輪回與無常的體驗,一種對世界周而復始運行中眾生之累的悲憫和觀照。不過,與詩相比,宋寧剛認為,生活更有詩性,所以存在、詩性才是他真正在意的,他曾說:“詩是生活的提純、自我的修正、生命品質的保證——如果不是生命品質本身的話?!?/p>

第三,精神性。詩歌作為生命與存在的共相展示,它的本體方式是語言,主體所應展露的則是詩人的靈魂。事實上宋寧剛詩歌的精神維度不是“向前”,而是“向上”,即對精神性的關注和抒寫,才是宋寧剛穿過哲學而入文學的發愿與初衷,正如他對詩歌所持的敬畏、虔誠和野心。證據在其早年詩作《梵高之死》中:“迎著一片金黃/你走向麥地/走向大地的心臟/——大地承受成熟的收割之痛/你承受燃燒的清醒之苦?!痹娭袑Ξ嫾诣蟾哌M行刻畫,寫他將死亡對準自己,把絢爛的畫作、熱烈的麥子留給眾人。相較而讀,此詩比《八月》“安撫”“靜寂”“撫平”“悄然退去”的平靜幽淡要激烈昂奮,也不同于《山行》中山物“照臨”“靜立”“夢境”“喧響”“顫動”“長起”的和煦安然,它寫得更撕心裂肺,更顯精神的震顫激蕩??梢?,一首好詩總是同時具有“最永久的普遍”和“最內在的親切”。

根本來講,精神與自然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難以消除的對立性關系,宋寧剛通過消解主客地位,使主體消弭存活于自然之中,以無我之精神,使“我”被自然萬物包圍、融合,以詩呈現他對現實世界的一種“直觀把握”,并“將這種直觀把握加以深刻化、表象化、假定化,體現人的最終本質的世界……被視為超越現實世界的本然的'存在',也是一種形而上學的世界”f 。因而,很多時候,詩賦予物象以精神乃至宗教的意味,詩人有意讓我們從客觀世界的實踐主體、行為主體的直接反應關系中超脫出來,返回一種自由的、靜觀的態度,以一種深沉的愛心面對人間世界的真執。

最后,宋寧剛的詩看似平易的敘述之外,常有跳脫、跨越的轉折,有極強的思想張力和精神質地,這得益于他獨特的詩思,也是他多年沉浸在中西哲學中諸種思想集結所散發的燦爛星輝。而要理解和欣賞一件經過持久的煎熬和強烈的專注所創造出來的藝術品,我們必定需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和更大的努力。宋寧剛詩里高揚著的人的精神與肉體、內在生命與外延生命的融合狀態,正是他給予當下現實世界的詩美品質和藝術食糧。宋寧剛認為正是因為詩的不期而遇和驚喜邂逅,才使得生活沒有那么難以忍受。一個人雖不可能時刻生活在詩里,但可以選擇詩意的方式,至少保持詩性的人生觀以偶爾住進詩的光里,便是“詩意的棲居”。

基金項目:陜西省區域人才項目“當代陜西作家經典研究”;陜西省教育人文社科專項“新世紀陜西詩歌研究”(21JK0109);商洛文化暨賈平凹研究中心項目“媒介與生產”:陜西詩歌研究(21SLWH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熊英琴,商洛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當代詩學。

編輯:康慧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歡
詩人詩歌生命
詩歌不除外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詩歌島·八面來風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詩人與花
詩歌過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