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面現實的人性與人生:汪曾祺晚期小說思想片論

2022-05-30 18:42聶于超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汪曾祺人性現實

摘要:汪曾祺晚年的小說創作有前后兩個高潮期,本文將其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的所有小說作為晚期小說的討論范疇。通過分析發現,汪曾祺在晚期小說中改變了早期小說的理想化態度,他直面現實,一方面用各種“小惡”表現人性的幽暗和異化,另一方面透過不同的人生遭遇表現人生的苦悶與荒誕,在生命末期表現了自己的真性情和真思考。

關鍵詞:汪曾祺晚期小說陰暗人性苦悶人生直面現實

一、前言

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1980—1983)的個人小說創作高潮后,從1984年到1992年,汪曾祺平均每年創作的小說數量不超過3篇。但從1993年起,一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1996年,汪曾祺卻又連續寫出了相當數量的短篇。所以,單從數量分布來看,汪曾祺晚年的小說創作有前后兩個高潮期?!妒芙洹贰洞竽子浭隆返裙J的代表作便寫于前一時期,對于汪曾祺的文學史評價,大體也是以這一時期的作品為主導:“汪曾祺的作品平淡恬靜、和諧溫馨,充滿田園牧歌的抒情色彩……”a 但是,伴隨著汪曾祺小說創作數量波動的,還有其作品氛圍、思想上的改變。

事實上,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就已經有研究者注意到了汪曾祺90年代小說和以往作品的不同,近年來,也陸續有研究者提出了“汪曾祺晚期小說”的概念,但或許是因為受到以往文學史評價的影響,對于汪曾祺晚年后期的小說研究,時間跨度雖不短,但成果不多。需要說明的是,關于“汪曾祺晚期小說”的范圍,學界并無定論。有研究者以1990年為界,將90年代后的作品劃為晚期小說 b,也有的是以1985年為轉折點,認為此后的小說為晚期小說。c 筆者認為,整體看汪曾祺的新時期小說,90年代的第二個高潮,即“衰年變法”后的作品,或許才具有相對成熟的晚期風格,但有鑒于“變法”在前一個創作消歇期中已有所預示,因此,本文在論述過程中,將以第二個高潮為重點,但也會時時調整視線,兼顧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

已有研究的探討方向主要是主題思想和藝術特征兩大方面。而就主題思想這一角度而言,研究者多從人物、題材的分類入手,切入點略微淺顯,缺乏對汪曾祺晚期小說思想意蘊的總體提煉和把握,還有一定的闡釋空間。在我看來,其晚期小說的思想,主要是在直面現實的前提下,對真實人性和人生的審視、思考和回應。因此,本文將以文本細讀和宏觀把握兩種方式,從人性、人生兩個角度出發,分析汪曾祺晚期小說的思想意蘊。

二、人性的幽暗和異化

汪曾祺20世紀80年代初的《受戒》《歲寒三友》等小說,充分展現了人性的健康、舒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但從80年代中期開始,汪曾祺對人性的態度逐漸從稱頌變為了冷峻的審視甚至是逼視。

最明顯的,是他對某些古代短篇小說的改寫。如《擬故事兩篇·螺螄姑娘》,雖然汪曾祺沒有標注其母題,但這篇小說的基本情節和《搜神后記·白水素女》的幾乎一致,均寫了一個孤獨、貧窮但勤勞的農夫撿回一大螺螄,從此每天勞作回家,家里都已飯菜端整,農夫生疑,終于有一天發現是一女子從螺中出來為她做飯。行文至此,原作中的女子因“形已見,不宜復留”,遂離開,但為農夫留下了一個米可不乏的螺螄殼,幫助農夫最終娶妻謀官。反觀汪曾祺的改寫,卻是讓相遇的兩人成親,男人后來“得溫飽,不免驕惰”,甚至用語言羞辱女子,最終,螺螄姑娘憤然離開,留下呆滯的男人。原作的意圖,大約是“貧窮但勤懇者終會有福報”,而汪曾祺的改寫則打破了這種浪漫的色調。通常,“文本的再生產使得改文本與前文本之間,既有顛覆解構,又有匯通認同”d,就此篇的改寫情況而言,汪曾祺當然認同了“好心者”的人道同情,但他更要展現的,是受惠者心理的不良可能。這一筆改動,顯示出此時的汪曾祺與考慮“娜拉出走后怎樣”的魯迅一樣,有清醒、敏銳的現實感知神經。類似的改寫,還有《聊齋新義·瑞云》,原作中的才子賀生不因瑞云變丑而改變心意,正是有“不以妍媸易念”的真情,可汪曾祺偏偏在結尾處讓賀生面對重新變美的瑞云時感到若有所失,這一小改一下就揭開了賀生純情掩蓋下的“憐憫式的占有心理”e 。賀生之所以愿意和丑陋的瑞云在一起,一方面的確有他的情感參與,但細思,對于一個一無所有的窮書生來說,原本遙不可及的瑞云發生了如此變故,他恐怕也有了某種心理上的平衡甚至是拔高。

帶著改寫時直面真實人性的冷峻態度,汪曾祺進入90年代后再寫他熟悉的市井小人物時,筆鋒就變了。雖然在過去的小說中,有如《大淖記事》的劉號長、《歲寒三友》的王伯韜等霸道行惡的反面人物,但是,這一類人在小說中往往只起到襯托主要人物和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汪曾祺并不著意表現他們的品性。而在晚期小說中,汪曾祺卻能夠專門花筆墨來塑造袁大夫(《紅旗牌轎車》)和狗八蛋(《狗八蛋》)這類負面市民。袁大夫騎車闖紅燈被罰后一直記恨于心,后來坐上紅旗牌轎車,就仗勢發泄、報復——辱罵交警;同樣讓人感到可恨的狗八蛋,他看管單位傳達室,但除了為領導“直呼其名”地傳話,他不會為其他任何人工作,有電話來找人,直接撂話“不在”。盡管篇幅短小,汪曾祺還是用簡單幾筆就描繪出了這些人的地痞無賴氣質,深刻或許談不上,但那一絲絲黑色幽默的味道與以往所謂的“抒情的人道主義”一相比較,作家對人性的批判態度就可見一斑了。

這種態度,越到生命末期,似乎就越強烈,甚至連一向溫柔相對的女性,汪曾祺也要撕下他曾經親自披上的美好外衣?!逗襄\》中的二奶奶表面安慰病危的大奶奶能痊愈,卻暗暗收起了管家的鑰匙,當家后,她吝刻多疑,最后使整個家庭都失去了昔日的活力;《百蝶圖》中,陳三的媽堅決不讓陳三娶人尖子王小玉。這兩位女性,前者未生育,且久居妾位,后者生性要強,年輕守寡,又患有眼疾,在心理上均有些扭曲。這不禁令人聯想到蘇童《妻妾成群》中那幾位奶奶和張愛玲《金鎖記》中曹七巧的陰暗與變態。更為重要的是《百蝶圖》結尾所寫的,“她為什么有如此惡毒的感情,連她自己也莫名其妙”——到這時,1996年,汪曾祺終于在小說中較為直白地表達了他的人性論斷:其本身具有難以把控的丑惡。

從剛復出時的浪漫審美到晚期的冷峻審丑,京派的詩意在汪曾祺的小說中一點點消退。不論是虛構的改寫還是回憶的加工,他都把人的隱秘心理和外在丑態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如果說早期的小說如《受戒》屬于汪曾祺創造的夢境,那么晚期的這一系列改寫、原創的作品則應當是他對“現實”的錄像切片。實際上,關注人性的復雜也只是汪曾祺直面現實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其后期主動進行“衰年變法”的前奏。在晚期的許多篇目中,他更是將筆觸深入了人的生存現實,觀照到了人的“存在狀態”。

三、人生的悶苦與荒誕

“衰年變法”,汪曾祺早在1983年就已提到,當時的態度很明確:“目前還沒有這個意思?!眆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時,汪曾祺卻頻繁使用此詞,逐漸流露出了“變法”的渴望。在1991年,他最終明確了自己的變法思路:“在作品里融入更多的現代主義?!眊 其實,汪曾祺早在20世紀40年代的小說中,如《復仇》《禮拜天早晨》《瘋子》《小學校的鐘聲》等,就大量使用了意識流技巧。而在思想上具有現代主義色彩的,則是這些小說中的存在主義思想。解志熙在《生的執著——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一書中就專章論述了汪曾祺彼時小說中“人的某些存在體驗”h 。事實上,晚年主張“回到民族傳統、回到現實主義”的汪曾祺,在藝術形式上極少明顯、主動地使用現代主義手法,所以他的“變法”,更多的是在思想上參照現代主義,而且在我看來,主要是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哲學家們所言的“存在先于本質”,按照薩特的說法,即“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現出來——然后才給自己下定義”i。也就是說,人如何活著,是人自由選擇的結果。這在早年小說《復仇》中的“復仇者”身上——放棄“復仇”使命而“成了一個自為的存在”j——已得到充分體現??傻搅送砥?,同樣涉及“自由選擇”的問題時,汪曾祺卻刻意剝奪了小說人物的自我意識?!读凝S新義·蛐蛐》一篇,闖禍的兒子為了自己的父母變成了蛐蛐,死前,他給父母投夢,明確地說“我一定要打贏,為了我爹,我媽。我拼命”,這與復仇者一開始“誓為父報仇”的心理是相同的,但關鍵就在于,復仇者最后放下了被定義的身份,回到了自我,而男孩最終沒有這么幸運,“我想變回來。變不回來了”。不妨再看原作《促織》的收尾,小男孩變成蛐蛐后,不僅為家庭帶來了轉變,最后也活了過來,結局圓滿。汪曾祺以“變不回來”的悲劇作結,一方面是想實現蒲松齡揭露黑暗的初衷,同時,他也把“去自我化”的悲哀,客觀地表現了出來。和《聊齋新義》同一時期的《小學同學·少年棺材匠》,結尾的“你為什么要當棺材匠呢?”很可能也是作家針對“同學身份被迫確認”這一事實的質詢。當汪曾祺放下故作詩意的浪漫,面對真實的人海時,也許他才發現,自在的存在,即一種被決定的人生才是普遍的現實。

在此基礎上,人生的失落感、荒誕感或者說人生困境就成了汪曾祺晚期小說經常傳遞的思想內容。如《憂郁癥》中的裴云錦,從貧寒的家庭嫁入看似富足的龔家,以為生活會有所轉機,可當家后才發現龔家也只剩下一個空架子,于是,她“又要照顧一個窮困的娘家,又要維持一個沒落的婆家”,她單薄的身子怎么能承受兩方家庭的重壓呢?最終,“遲遲不能生育”這一根思想稻草將她逼至憂郁,乃至死亡。還有《露水》中的那對患難相逢的“露水”夫妻,他們互相扶持,才在一起一個月,男的就患病死掉。這種情節設置,表面上看是一種苦難敘事,但它們的相似之處在于,人物剛從一處困境中走出,很快又陷入新的困境。文本背后并沒有呈現出任何必然的悲劇邏輯,那么對于受難者來說,他們的遭遇就是生命的偶然,而“偶然”在薩特眼里與“荒誕”同義。k《露水》結尾處,女人對死者重復呼喊的“你是個好人哪”,不可謂不是對這種荒誕人生的反諷。

與加入苦難敘事相比,汪曾祺的《撿爛紙的老頭》《要賬》等篇目,則進一步增強了無厘頭的荒誕感以及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前篇中的老頭衣衫破爛、生活拮據,可他死后,卻還有八千塊錢存款,敘述者對此忍不住發問:“他攢下這些錢干什么?”換一種問法,也許是:“他這么辛苦地活著有什么意義?”可以佐證的是,這個老頭每次在餐館吃完飯,就會道一聲“回見”,卻不知道他說話的對象是誰,而且,當一個年輕人看了他一眼,說了句話,他便惱羞成怒,跳出餐館約架。老頭這看似勁頭十足的生活,其實潛藏著一種無處安放的緊張和焦慮,他只能為情緒和外物所掌控?!兑~》中的張老頭年老糊涂,但他“是人,腦子里總要想一些事情”,于此,人類那“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特殊崇高感被凸顯出來,可情節隨即一轉,原來老頭一刻不停思量著的,是找朋友要本來不存在的賬,并“會想這件事想十年”,于是,人類的尊嚴在此又被消解掉了,無聊、荒唐、虛無才是人生的真相。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壇,不少年輕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存在主義思想的痕跡,生命末期的汪曾祺和他們有部分相似的旨趣,不同的是,汪曾祺沒有夸張變形的虛構或對當下生活的入微觀察,他仍在書寫過往的生活記憶并賦予這些記憶與以往不同的想法。因此,乍看汪曾祺的晚期小說,小人物如故,但存在主義的荒誕與失落是他新的表達內容。另外,他筆下的平常人,絕沒有像早年小說中的部分人物那般,發現了自我(如《復仇》)或是痛苦地反?。ㄈ纭抖Y拜天的早晨》),他們在艱難的人生中并沒有意識到存在的焦慮,他們只是默默背負著人生的荒謬,苦悶地活著,很少有聲嘶力竭的呼喊,他們哪里知道包裹著自身的那一層不可見卻又實存的虛無呢?汪曾祺的高明也在于此,他沒有用多少現代主義的手法,只是通過合乎本土現實的表現方式,就展現了“各有不幸”的荒誕人生。

四、結語

和早期的小說相比,汪曾祺的晚期小說無疑凸顯出了作家對人世間的真切感受,他直面人性的幽暗和生存的悲苦,情感或批判或悲哀,可絕不會營造烏有的浪漫和溫馨。1990年汪曾祺曾談到,小說里邊“最重要的是思想”l,現在看來,他也的確在晚期小說

中加強了對現實的哲思。盡管由于小說的篇幅短小、直面現實的筆力有限,但汪曾祺能在晚年跳脫出早期的“單純美好”,表現出自己的真性情和真思考,這不能不說是對他自己的超越。實際上,汪曾祺對人的深度關注,也充分彰顯了其堅定的人道主義立場,當然,“抒情(的人道主義)”或許不再貼切,可同樣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作家的真情。

作者:聶于超,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編輯:杜碧媛 E-mail :dubiyuanu63.com

猜你喜歡
汪曾祺人性現實
情同父女 親如一家——汪曾祺與“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湯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施松卿與汪曾祺 云淡風輕走一生
功能與人性
當年為汪曾祺治印的兩位篆刻家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