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寒夜》中的少者形象汪小宣

2022-05-30 18:42許心怡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寒夜巴金母愛

摘要:巴金的《寒夜》是以抗日戰爭作為時代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整部作品筆調平實,講述了汪文宣一家三代人的悲劇故事,文中著墨最少的是汪文宣之子汪小宣,但他卻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存在,在家庭中“缺席”的他不僅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紐帶,還是一個家庭分崩離析的主要原因。通過對汪小宣的形象分析,審視其形象產生的原因與反映的社會教育問題,探究被忽視的少者形象設置的作用和文學史價值。

關鍵詞:《寒夜》少者形象原因教育

五四思潮下發現“人”的命題被提出后,少者的人格培養問題也成為一個關注點,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少者形象大量出現,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少者形象面臨兩種局面:一是在作品“少者本位”的觀念下變得鮮活;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被“長者本位”的觀念掩蓋,被作家忽視,或被讀者、研究者忽視。巴金20世紀30年代致力于描寫少者受到新思潮的影響沖破封建舊式家庭的強烈愿望,表現對封建制度強烈批判的主題,40年代開始轉至客觀冷靜地分析少者在社會矛盾中的性格轉變與教育的關系。在完成于1946年的《寒夜》中,巴金從大時代的普通小家庭出發,設置了汪小宣這樣一個少年老成的少者形象,不僅借助汪小宣來連接汪家的悲劇,塑造一個看似多余的重要人物,還成功將現代文學作家筆下的少者形象進行了轉變,以汪小宣形象的特殊性解釋畸形的母子關系,同時在此基礎上,巴金重新審視了家庭中子女的教育問題,為少者人格培養尋求出路,使少者這一朦朧模糊的群體形象變得有指向性,將其推向了社會問題的風口浪尖,具有深刻的文學史價值。

一、“多余”少者中的父子繼承

《寒夜》展示了汪文宣一家壓抑的日常生活,講述了每一個小人物——汪文宣、曾樹生、汪母、唐柏青等在時代大背景下的灰色人生,但其中對汪小宣的描寫卻不多,因此給人的總體印象就是不愛說話、少年老成,研究者們也很少關注汪小宣這一形象,但看似“多余”的少者汪小宣在家庭中卻是不能缺席的一個成員,他在一定程度上是汪文宣的影子,也是汪文宣悲劇的繼續。

首先值得關注的是汪小宣的名字,與汪文宣只相差了一個字,這是巴金對細節的把控,小宣“繼承”了父親的名字,其實也從側面烘托了這是作者在有意表現汪小宣與父親文宣之間性格的繼承關系。

其次,他們擁有相同的生存狀態與環境,作品借汪母之口說:“他的體質跟你差不多,他的臉色也不好看?!笔龤q的小宣和性格懦弱、飽受排擠的知識分子文宣一樣沒有生機,在文中出現之時宛如一個局外人。汪文宣在工作社交中就是一個“多余”的形象,汪小宣在家庭中也似乎成為一個若有若無的人。同時,二人都有著相同的生活背景,文宣父親的離世給他造成的是父愛的嚴重缺失,導致他成為一個精神上的少者。文宣并沒有擁有成為父親的擔當,加上他常年體弱多病,小宣到場的時候他總以臥病在床的姿態面對,因此小宣的生命中父愛也是缺失的,他難以獲得男子氣概與積極的家庭教育,成為一個性格缺失的“多余”少者。

在作品中,巴金并沒有花筆墨敘述文宣的過去,但是在對小宣的描寫中不難推測汪文宣的“少者時代”,他們在時間段上的相互彌補縱向解釋了兩者不健全的男性性格,因此,汪小宣在面臨母親的離開和父親的離世時,始終站在父母紛爭之外,過分成熟和壓抑給讀者展現了一個未老先衰的少者形象。這是家庭教育的嚴重畸形,也預示著汪家悲劇循環的成因,汪文宣的“老好人”形象,在母親和妻子之間躊躇兩難,與汪小宣的從不積極參與家庭問題、置身于家庭以外、缺乏所處年齡段的少者性格特點相互照應,由此可知,汪小宣繼承了父親的悲劇性格。

二、“畸形母愛”下少者的性格成型

汪小宣和他的父親一樣都擁有畸形的母愛——母愛的缺失和母愛的過剩都是畸形母愛的表現。小宣和樹生有著遙遠的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一點也不親熱,好象是他的后母一樣”。在汪文宣看來,妻子樹生“并不關心小宣,小宣也不關心她,他們中間好像沒有多大的感情似的”,這些往往成為許多論者證明樹生是一個缺乏母愛、自私的人的證據,小宣性格中形成的“冷”和無個性也讓樹生的母愛無處表達。他們忽視了彼此的存在,樹生的母愛曾多次在無意識的時候被喚醒,讓她想到小宣,但她缺席了小宣的孩童時代,讓這個少者在殘缺的母愛中成長。樹生對小宣只是盡到了撫養的義務,她盡最大努力和財力供小宣到貴族學校上學,但她對小宣的精神關愛是非常少的,感情上的疏離直接導致了小宣沉默寡言、消極冷淡的性格。

相比之下,汪母對文宣的母愛則是另一個極端,巴金用“妒忌和憎恨”來形容汪母對樹生的感情,她不愿意任何人分去兒子文宣的愛,這樣的母愛已經超出了傳統母愛的范疇而變得畸形,反而深化了悲劇性,對兒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因此,造成汪文宣性格的懦弱和對母親反常的依戀與包容。汪母的愛完完全全地傾注在了文宣身上,有著近乎病態的“俄狄浦斯情結”,同時又將這種畸形母愛轉移到后代少者小宣的身上。一次樹生想帶小宣出去吃飯,得到了“那么不約婆一道去?”的回應,這句話“激怒”了樹生,也側面烘托出小宣和祖母之間的感情已經超過了和母親樹生之間的感情,祖母的母愛轉移是對小宣這一少者自我個性的“蒸餾”,使其身上應有的青春、熱情被刮凈,形成性格與年齡不相稱的矛盾個體。

畸形母愛的背后是新舊思想的矛盾沖突,也是教育的缺失。兩代女性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道德規范影響下,對少者的培養及其產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但結果卻都是使悲劇上演的導火線,這種悲劇甚至將戰爭的時代大環境排除在外,家庭子女教育中無論是缺失的教育,還是過度的保護,無疑都會推動少者成為封建家庭文化的犧牲品。

三、少者教育的表層觀照和深層逆反

《寒夜》中,汪文宣和曾樹生夫妻都通過抗爭獲得了接受新式教育的機會,所以當他們作為父母時,也很重視小宣的教育問題,在戰爭情況下,汪家四人生活在一個經常停電的出租屋里,小宣的學費還會額外增加,汪文宣的工資連日常生活開銷都難以支撐,即便如此,樹生依舊堅持讓小宣在貴族學校學習,甚至在小宣入學考試落榜時,不惜花錢托人情?!八瑢W都是闊人子弟,只有他是窮家小孩,處處比不過別人。她又不肯多給他花錢,小宣常常叫苦”道出了小宣對于在貴族學校接受教育是并不情愿的,這是物質精神的雙重匱乏。

表面上,汪文宣夫妻對小宣的教育是崇尚“新”的、加以觀照的,但他們忽視了小宣敏感脆弱的心理,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不愿意上貴族學校的小宣身上,并不能對小宣產生積極的作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小宣說跟不上學校的功課,所以父母一廂情愿的決定還有可能傷害少者的求知欲和自尊心,這是少者在接受教育、自身想法訴求方面的被忽視,久而久之,會產生少者的逆反心理。同時,樹生將小宣送到貴族學校也是她對孩子教育責任的逃避,在文本中,樹生從未詢問過小宣的課業、學習的心態,而面對貴族子弟,小宣在心智仍不成熟的年紀,很容易將自己的貧苦轉化為自卑或是攀比心理;加之圖書費和伙食費的欠繳,小宣面對學校的催促以及向父親提出后的遲遲未寄,都有可能導致小宣的封閉心理,因此,在表層觀照教育問題的背后,是嚴重的逆反和背離。

四、家庭黏合劑與分裂借口

這樣一個被忽視的少者卻是一個家庭得以存在的黏合劑。作品中交代了汪文宣和曾樹生二人因為新思想的驅動追求自由戀愛而并沒有結婚,汪母也多次以此為借口稱“曾樹生只是她兒子的姘頭,遠遠比不了她是轎子抬過來的尊貴”,汪母是受過舊式教育的保守老人,但是她卻沒有直接趕走樹生。兒子汪文宣和曾樹生不合傳統地同居了十四年之久,原因之一正是汪小宣這一少者的存在。盡管汪母認為樹生奪走了兒子的愛,但在爭論中時常會用“你可以不管我們母子,但畢竟小宣是你的親生孩子”之類的話來對樹生進行道德施壓,而樹生雖然認為兒子小宣壓抑沉悶,和自己“不親”,但每次想要出走的時候都會想到小宣,并為自己的逃離而猶豫。尤其在作品的尾聲,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時發現汪家不見了蹤影,方太太嬰兒的哭啼喚醒了她的母性,“我總要找到小宣”一句側面反映了小宣在樹生心中、在整個家庭中的看似“多余”的重要地位。雖然樹生厭惡壓抑的家庭,試圖逃避教育的責任,但是在潛意識里對小宣的母愛成為自己忍受“姘頭”這么難聽的罵語的安慰,也是忍受在壓抑的家庭生活十四年的安慰,少者小宣是她心中深存的倫理,是她和汪文宣愛情的結晶,小宣時刻提醒著她和汪文宣曾經的理想。從一定層面上看,汪小宣這一少者形象,反映了忍受與逃離的矛盾關系,反映了青年出走的羈絆問題,如果說汪文宣對樹生的影響僅存在于同情之上,那么小宣則是她出走的阻礙,是拉其回歸家庭的決定性力量。

汪小宣催化了汪家婆媳矛盾和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婆媳關系是導致樹生出走的重要原因,是《寒夜》先于其他現代文學作品提出的中國社會一直以來的問題,巴金深刻地描述婆媳之間的矛盾。除了汪母和樹生二人的正面沖突、汪文宣在二人中間徘徊不定之外,很少研究者從少者的角度來思考家庭關系問題。首先,在汪小宣的教育問題上,汪母和樹生就產生了分歧,汪母認為小宣不必就讀貴族學校,而樹生堅持花錢將小宣送入,看似是傳統教育與精英教育的沖突,實則是一個爭論的借口。汪母借此和小宣灌輸母親失職的思想,加之樹生的應酬與晚歸讓小宣在無意識中產生了厭煩和疏離,甚至在樹生主動打破與小宣的尷尬處境時,小宣以“那么不約婆一道去”進一步激化了二人的僵持局面,這句話刺痛了樹生,可以說小宣無意間強調了這個家庭的不和諧,同時也導致樹生在小宣身上看到了和這個壓抑的家庭相符,和文宣的軟弱相稱的特點,最終推動了樹生的出走。

五、“救救孩子”主題的回歸

由于封建家庭中由來已久的祖先崇拜意識,家庭中很容易出現少者被冷落和被置于“地位鏈條”最后的情狀,正如小宣的教育問題,看似汪母站在小宣的角度反對他接受新式教育,但實質上不論是樹生還是汪母,她們都在替小宣做選擇。而汪家壓抑的氛圍,使小宣的成長過程也充滿了沉悶,成為家庭、長者的犧牲品?!逗埂放c很多作品一樣,并沒有將少者作為一個獨立體來審視,但巴金直接從小宣的教育問題進行審問,反而深化了中國家庭文化的主題,并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蘊藏了“救救孩子”的呼喚,“家長制”的視角很容易將少者置于被忽視的境地,少者形象很容易被冠以“幼稚、缺乏思想、缺乏鑒別力和判斷力”的標簽,這是一個異常深邃的社會問題。

作為讀者、研究者,甚至作者,常常以俯瞰者的姿態審視少者的行為,但少者的教育問題是社會問題中較為重要的部分,是“救救孩子”的解決點?!逗埂分型粜⌒砩象w現的教育問題避不開三方的誘因:制度思想、學校與家庭。20世紀40年代的教育思想是在傳統文化崩潰之后重建的社會教育體系,中國傳統倫理下的思想促使成人教育者不顧少者的心理經驗能否理解道德規范,強制灌輸給少者相關知識,將其當作“縮小的成人”,以“長者本位”來解釋教育。被忽視的少者精神需求的認知在社會政治角度并沒有被賦予獨立的價值,最終導向少者的話語喪失,他們的社會地位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對于學校來說,作為機構,并沒有將少者的成長作為學校成立的意義,而是將經濟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正如汪小宣在貴族學校各處都需要繳納費用,這不僅給少者家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困境,還給少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壓迫。汪小宣的家庭教育也將少者悲劇推向了高潮,父母的壓抑和矛盾、汪母與樹生的爭論與惡意、父親的軟弱不作為與不可控的疾病、戰爭時代背景下社會的動蕩不安、極度貧困和生存壓力的威脅……都讓汪小宣處于一個需要處處“提心吊膽”的環境中,家庭并不能讓他松一口氣,所以他的思想傾向本身就是存在缺陷的。于是,“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三者交織的矛盾中被重提,社會問題的回歸是巴金對少者教育問題的審視與思考。

“救救孩子”主題的回歸將少者的真實性還給了作品和人物本身,《寒夜》不僅是對女性曾樹生出走的敘寫,它更是對少者的“娜拉走后怎樣”問題的反思,具有時代性的鼓舞與激勵,不言而喻的是汪小宣的結局是文宣悲劇的延伸,文本并沒有繼續敘述汪母帶著小宣回到老家后的場景,這是在激發少者在悲劇發生之后意識上的反射和回聲,也是對少者出路的探尋,對少者未來的留白,具有深刻的文學史價值與意義。

六、結語

《寒夜》是巴金直面社會各種復雜問題的轉折之作,也是他對家庭與少者關系的思慮。他對少者隱蔽陰暗內心的挖掘和獨特性書寫,折射出巴金對少者教育問題的重視,他對舊家庭的批判是冷靜理性的,少者沒有急迫張揚地逃離,而是純粹地展現悲劇的誕生,在新舊倫理交錯的環境下,被忽視的少者形象的出現,是對家庭新倫理下出現和諧的父母子女關系的呼吁。

參考文獻:

[1] 徐逸文.中國現代小說中被忽略的少者形象——以巴金的《憩園》和《寒夜》為中心[J].安順學院學報 ,2017(2).

[2] 洪佳梁.《寒夜》中汪小宣形象的設置和作用初探[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5(4).

[3] 王仁鳳.《寒夜》中兩對母子關系探秘[J].青年文學家 ,2011(3).

[4] 巴金.寒夜[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5] 孫偉彥.殘缺的母愛:重讀巴金《寒夜》[J].大眾文藝(理論),2009(15).

[6] 王兆勝.少者形象與中國舊文化的老化——兼論《寒夜》中的小宣形象[J].山東社會科學 ,1990(4).

作者:許心怡,南京師范大學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輯:康慧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歡
寒夜巴金母愛
巴金在三八線上(外四篇)
一生
母愛大于天
母愛
母愛的另一面
《寒夜》之寒:《寒夜》“家中人”的隔膜問題
《寒夜》中的沖突藝術
《寒夜》中的沖突藝術
小巴金“認錯”
向巴金學習講真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