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心理視域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路徑探析

2022-05-30 19:03曹文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學習心理親和力思想政治理論課

摘要:親和力是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時的直接心理感知,是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第一印象,關乎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真正進入學生頭腦、走進學生內心,直接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成效。從學生學習心理視角分析,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生成以感知認同為基礎,以情緒感染為關鍵,以需要契合為核心。在此基礎上,親和力作為一種親近的力量,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影響力的提升和實效性的增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要從教育者、教育內容和心理環境入手,抓住學生心理興奮點,契合學生心理需要,提高學生心理舒適度,全方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學習心理;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18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2)04-0103-04

2020年9月1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文章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親和力是促進學生了解和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關鍵和保障。從本質上講,思政課親和力是學生學習思政課時的直接心理感知,是學生對思政課的第一印象。因此,本文從學生學習心理角度,深入分析和把握思政課親和力的生成機理、重要作用與提升路徑,以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思政課親和力的生成機理

親和力就其本質而言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是一種想要親近的力量,思政課親和力就是學生對思政課的親近感,想要了解、接近和學習思政課的傾向性。從學生學習心理視角分析,思政課親和力的生成必須以感知認同為基礎,以情緒感染為關鍵,以需要契合為核心,三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親和力的生成。

1.感知認同是思政課親和力生成的基礎

感知認同是指學生對思政課的直接感知、印象和初步認同情況,主要包括對教師的感知認同和對教育內容的感知認同。感知是大腦對刺激信息的最初加工和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初步認同。初步認同還不穩定,但只有得到初步認同才能促進親和力的生成。

感知認同是親和力親近力量形成的開端。感知促進形成最初印象,但印象有好壞之分,必須通過進一步的了解形成初步認同才能促進親和力生成。對教師的感知認同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教師的身份權威性、教學能力、人格品行、思想理論水平等方面的認可與接受。教師身份的權威性通常直接代表了可信度,教學能力強的教師能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興趣,教師常常是學生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所以高尚的人格品行是思政課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師的思想理論水平是學生判斷思政課是否值得學習的重要標準。對教育內容的感知認同主要體現在教育內容是否有趣、是否貼近生活、是否能滿足學生需要、是否有思想性和真理性等方面。有趣的教育內容自然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貼近生活的教育內容能使學生產生親近感,滿足學生需要的教育內容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有思想深度的教育內容能促進學生感知認同的深化,進而產生穩定的認同感。

2.情緒感染是思政課親和力生成的關鍵

親和力在本質上作為人的一種感受,其生成的關鍵是情緒感染。情緒感染是指在思政課上,學生受教師或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與教師或環境較一致的心理體驗,有時情緒感染也發生在學生與學生之間。

情緒感染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加工過程,主要包括低級加工與高級加工。情緒感染的低級加工是自動化完成的,主要包括模仿與反饋過程。模仿是指人們會不自覺地模仿觀察對象的表情,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姿勢表情或語調表情等。在思政課上,學生會較多地模仿教師的面部表情,如當學生看到教師在講愛國主義精神時情緒激昂,他們的面部肌肉也會產生類似情緒激昂的收縮。反饋是指表情模仿所帶來的情緒體驗,即學生在模仿教師表情的同時也會產生與教師類似的情緒體驗。情緒感染的高級加工主要發生在學生對課程內容充分學習和理解之后,產生與教育內容情境相似的情緒體驗,這一過程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與意志努力。情緒感染的低級加工與高級加工并不是完全分離的,在思政課上,學生通常會從低級加工開始慢慢進入深度學習與思考,進而產生高級加工的情緒感染。情緒感染通常會加強學生對教育內容的認同感和接受度,因此,這一過程是學生對思政課產生親近感的關鍵。

3.需要契合是思政課親和力生成的核心

需要契合是指思政課能準確擊中并滿足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思政課育人功能的發揮程度直接取決于契合學生需要的程度,正如馬克思曾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2]。

需要作為人體內的一種不平衡狀態,總是指向能使這種不平衡狀態得到滿足的事物,需要可以是對物質的需要,也可以是對精神的需要。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轉化說明新時代人民的需要更多的是對思想、精神和心理的追求,而思政課正是滿足學生這些高級需要的重要渠道,學生思想、文化等現實需要也恰恰是思政課價值性的確證。[3]具體來說,思政課要關注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了解他們的優勢需要,合理安排和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努力做到契合每一個學生的需要。習近平曾強調,思政課要“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4]。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思政課要滿足的是學生的精神需要,是高層次需要,也正因為如此,能契合學生需要的思政課才具有持久穩定的親和力。

二、思政課親和力的重要作用

新時代,我國發展處于新的歷史方位,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突顯。教育是保障意識形態安全的重中之重,“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5],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思政課影響力的增強和實效性的提升均有賴于親和力。

1.親和力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思政課影響力

近年來,西方媒體和受西方錯誤思潮控制的新媒體常常公開發表各種迷惑性、煽動性甚至反動性言論,鼓吹虛假的“民主”“自由”,企圖在我國滲透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進而瓦解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面對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和各種錯誤思潮,思政課似乎吸引力不足、影響力不強,而究其原因是缺乏親和力。親和力能有力增強思政課影響力,使其在信息爆發的環境中脫穎而出。第一,親和力能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親近感,激發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自愿、主動地了解進而學習思政課。思政課與新媒體相比,其教材內容的更新常常有滯后性,且內容多具有思想性、理論性,了解和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思政課形式也沒有新媒體多樣。但親和力的發揮使思政課比普通新媒體更能打動學生,具有選擇上的影響力優勢。第二,親和力能有效保持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動力,維持思政課“熱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總有某些信息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但一條信息能保持“熱度”的時間卻越來越短。新媒體便以持續的信息更新來吸引人們的注意,但這種信息在本質上是缺乏營養的,難以維持大眾的持續關注。而親和力可以使思政課維持“熱度”,發揮其思想性和理論性優勢,保持學生持續學習思政課的動力,使思政課具有長期穩定的影響力優勢。

2.親和力能消除學習心理障礙,提升思政課實效性

思政課目前已經實現了對大中小學的全方位覆蓋,但其實效性仍需高度重視。親和力在助力提升思政課實效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親和力能有效拉近學生與思政課的心理距離,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的偏見,消除學習心理障礙,使學生從內心接受、認同思政課。有些學生對思政課了解不夠準確甚至有偏見,而消除偏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觸。親和力能使學生產生親近感,促使學生親身接觸和了解思政課,進而從根本上轉變對思政課的態度,從內心接受并認同思政課,這是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首要任務。另一方面親和力在使學生產生親近感的同時能有效貼近和聯系學生生活,促使思政課教育內容真正進入學生的頭腦和內心,實現教育內容與學生已有思想、觀念的聯系和轉化。有效的思政課教學是在促進學生取得良好成績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思政課的教育內容具有較強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論性,學生學習起來需要付出較多的認知努力和意志努力,并且從表面看思政課有高高在上遠離學生生活的假象,而親和力恰恰能使思政課貼近學生生活,促使相關思想信息進入學生的頭腦和內心,進而實現相應的轉化,有力提升思政課實效性。

三、思政課親和力的提升路徑

思政課親和力的提升要以親和力的生成機理為基礎,合理利用親和力的重要作用,從教育者、教育內容和心理環境入手,力求抓住學生心理興奮點,契合學生心理需要,提高學生心理舒適度。

1.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抓住學生心理興奮點

教師是教育的關鍵。習近平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6]。同樣,思政課親和力作用的發揮與提升關鍵也在教師,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第一,轉變教育觀念,促進發揮學生潛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調節的潛能,如自我監控、自我指導等。[7]因此,思政課教學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尊重學生成長、學習規律。一方面要在掌握教育主導性的前提下,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師要充分了解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準確抓住學生的心理興奮點,合理協調教育主導性和學生自主性。另一方面要給予學生積極的期望。學生通常會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對學生要懷有積極期望,促進學生潛能的充分發揮,增強學習思政課程的積極性。

第二,提升理論素養與人格魅力,做到以理服人。思政課教師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就像馬克思所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8]。要使理論“徹底”,就要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并能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熟練運用理論來解讀社會熱點、解答學生的難題,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思政課教師要有積極、正向的人格魅力,“有人格,才有吸引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9]。同時,教師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道德行為、道德評價、拒絕誘惑的能力等均可以通過觀察學習來獲得,因此思政課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10]。

第三,掌握教育技巧,增強思政課吸引力,做到以情動人。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與時代發展同步,多以學生熟悉的方式來呈現不同的教育信息。如多媒體教學、短視頻、在線直播、虛擬實踐[11]等,不僅從內容上,更從形式上貼近學生,進入學生生活,使學生能自然地感受到親近感。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善于用語言、表情等技巧來表達和傳遞教育信息。將思政課中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或理論原理以日常、易懂的方式做出解釋,并輔之幽默、生動的表達,更好地做到以情動人,最終達到提升思政課親和力的效果。

2.增強教育內容時代性與針對性,契合學生心理需要

教育內容對思政課親和力的提升有根本性影響。習近平強調,“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12]。因此,要根據時代發展特點與學生心理需要來有針對性地教授思政課,提升思政課親和力。

第一,增強教育內容時代性,使思政課富有時代感。思政課教育內容有較強的思想性和理論性,而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思政課教育內容要在吸收經典的同時,及時整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增強教育內容時代性。思政課的教育對象是生活在當下的時代新人,因此要使學生對思政課產生親近感就要使教育內容符合時代發展特點,并能促進時代發展與進步。即教育內容要與時代同發展與社會共進步,及時吸收、整合、更新教育內容,力求做到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學生生活,使思政課富有時代感,進而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與親和力。

第二,增強教育內容針對性,使思政課具有高接受度。多數學生學習思政課困難是因為難以消化復雜而豐富的教育內容。這就需要突出教育內容的結構與重點,增強教育內容針對性,使思政課具有高接受度。要注意,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興趣偏好、人格特點、學習風格和教育背景等,思政課教育內容要在普適性的基礎上增強針對性。并且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心理接受特點,適合他們學習的教育內容自然也不同。因此要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心理特點來增強教育內容針對性,使思政課具有高接受度。

3.創造良好心理環境,提高學生心理舒適度

心理環境是指影響一個人心理感受的實際環境,學生學習思政課程時的心理環境受到當時物理環境、個人想象、記憶等的綜合影響。因此,提升思政課親和力要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心理舒適度,創造良好心理環境。

第一,凈化學校環境,創造學習思政課的積極心理環境。學校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與管理直接影響思政課的質量和效果,營造高質量、高吸引力的思政課課堂環境是學校以及思政課教師的重要任務。同時,要注意其他課程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各科教師都應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敏感度和教育意識,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氛圍。在課堂環境之外,學校還要重視校風、班風和宿舍風氣建設,營造良好的精神環境與學習氛圍,使學生對思政課有積極的態度。

第二,凈化家庭環境,創造學習思政課的愉悅心理環境。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有重要作用,學生對思政課的感知也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應加強對家長的相關教育。一方面提高家長的政治素質,促進其在思想、觀念等方面對子女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家長是整個家庭氛圍的營造者,家長的政治素質直接影響子女的政治觀念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另一方面提高家長對子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重視,不能只關注學習成績而忽視道德教育。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應該是科學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面提升。

第三,凈化社會環境,創造學習思政課的輕松心理環境??贪逵∠蠖鄟碜陨鐣蟊妼δ骋粚ο蟮母爬ㄐ愿兄?,同樣,學生對思政課的直接感受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要重視社會大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加強對社會環境的凈化。習近平曾強調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13],一方面要注重實踐,充分利用“社會大課堂”,為學生創造更多社會實踐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社會氛圍的影響,積極舒適的氛圍必然能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好感度和探索欲,從而提升思政課親和力。

結語

綜上所述,思政課親和力的提升要從親和力本質入手,從學生學習心理視角深入分析和把握思政課親和力的生成機理和重要作用,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提升對策。具體而言,思政課親和力是感知認同、情緒感染和需要契合三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而生成的,因此親和力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消除學生學習心理障礙,對增強思政課影響力和實效性有重要作用。所以,提升思政課親和力要求教育者準確抓住學生心理興奮點,教育內容契合學生心理需要,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心理環境優化。

參考文獻

[1][6][9][12][1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2][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0.

[3]李忠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9(3):7-11.

[4][10]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5]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7][美]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M].呂紅梅,姚梅林,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213.

[11]楊麗艷.虛擬實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研究與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2):97-10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效度及提升策略研究”(20CKS033);重慶市高等教育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雙元育人模式下高職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研究”(GY201058)

作者簡介:曹文秀(1990—),女,山東濟南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學習心理親和力思想政治理論課
高端訪談節目如何提升親和力
高端訪談節目如何提升親和力探索
職業高中生數學學習心理研究與對策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藝術探究
基于綜合能力測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卷考試改革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親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微課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應用
公開課與常態課學生學習心理和行為的表現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