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向奔赴”實現“幼小—小幼”科學銜接

2022-05-30 22:11許毓茹
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教育實踐幼小銜接基礎教育

【摘 要】《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和小學教育密切聯系,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苯K省常州市鐘樓區是全國第一批基礎教育改革實踐區,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和常州市勤業小學聯手實踐,從科學銜接角度出發,聚焦幼兒從小班至小學一年級的適應性,探索“幼小—小幼”“雙向奔赴”的幼小銜接互動模式,幫助幼兒完成從幼兒園階段到小學階段的過渡,以期為基礎教育改革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幼小銜接;基礎教育;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24-0224-03

眾所周知,幼兒在不同年齡段的特征各不相同,如何讓他們更好地從幼兒園過渡至小學,如何做好科學的幼小銜接,對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以及提高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都有著重要意義。劉曉東教授曾說:“兒童身上的天性資源是人世間最為寶貴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對與兒童年齡相對應的天性資源不予充分珍愛顧惜,這是最大的暴殄天物?!睂Υ?,教師應樹立“兒童發展中心”立場,以此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尊重幼兒的發展規律,順應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

當幼兒從幼兒園的小朋友轉變為小學生,他們的身份變了,需求也會慢慢跟著改變。小學和幼兒園的生活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活動的組織形式、學習的方式等,幼兒剛進入小學往往會不適應。因此,如何科學實現幼小銜接,如何使幼小銜接不再局限于大班這一年,而轉變成一個漸進的過程、一個培養的過程、一個成長的過程,成為教師要思考的首要問題。于是,筆者所在學校,即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再學習出發,有目的、有計劃地從各個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入手,嘗試與常州市勤業小學溝通,著手推進銜接的社會性適應與學習適應教育,幫助幼兒在幼兒園的三年時光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社會習慣和學習習慣,跟蹤幼兒進入小學后的發展變化,同時以幼兒園和小學的雙向銜接工作的開展為契機,引導幼兒逐漸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變化,減少家長的焦慮和擔憂,為幼兒順利過渡打好基礎[1]。

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聯合常州市勤業小學,將幼小銜接工作上下延伸、內外拓展,從小班到小學一年級逐步銜接,全方位、立體式幫助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階段。具體主要通過縱橫貫線打破時空限制:縱線——制作“我的成長時光手賬”,橫線——打造“幼小—小幼”體驗模式。

一、多元架構,健全網絡

首先,成立領導小組。組建以勤業幼兒園園長、勤業小學校長為組長,副園長、副校長為副組長,幼兒園保教主任、小學課程教學部主任、一年級組長和班級教師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落實目標,分工合作,責任到人,確保各項工作實現定時間、定內容、定責任人、定活動方式、定活動地點,保證活動順利開展。

其次,打造共同體。組建教師幼小銜接共同體,通過兩校教師組建的幼小教師學習群、“幼小—小幼”科研共同體等,采用分享交流、沙龍研討、互動教科研等形式,掌握各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點、教育要求,科學銜接、雙向奔赴,為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完善家長資源庫建設,做好家長工作,形成教育合力,使家長能夠主動配合幼兒園,并能積極地參與到幼小銜接工作中來。

二、多通道實施,形成合力

(一)縱橫貫線打破時空限制

1.縱線——制作“我的成長時光手賬”

幼兒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念頭,還有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因此,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制定了“我的成長時光手賬”,引導幼兒去探索、發現,主要由保教組、年級組負責,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將幼小銜接從原來固有的大班活動上下延伸、左右拓展,深入滲透到小班、中班、大班及小學一年級不同年齡段的體驗活動中。

2.橫線——打造“幼小—小幼”體驗模式

(1)多邊環境創設。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園、校多邊銜接環境,如幼兒園優化前閱讀、前書寫環境創設,在班級的圖書區中增設舒適閱讀和規范閱讀兩種形式的環境布置;在游戲和學習活動中,規范幼兒的握筆和書寫姿勢。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豐富小、中、大年齡段和不同領域圖書區適宜性繪本的種類,精心設計制作有關閱讀書寫方面的材料供幼兒體驗,同時做好家園溝通,引導家長通過家庭環境的更新、創設,同步滲透幼小銜接的理念[2]。在小學嘗試增加各個活動室,豐富課間游戲,增添運動器械、游戲材料,保障運動時間;調整課桌椅擺放形式,通過“圍坐、小組坐、兩兩坐”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銜接準備。首先,身心準備。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以及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明晰自己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不應再過多地依靠教師和父母,要逐漸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3]。其次,生活準備。引導幼兒在學習生活中學會自主規劃、自主體驗、自主嘗試、自主評價和自主控制等,嘗試管理自己的一日生活。最后,學習準備。通過游戲培養幼兒前閱讀、前書寫的良好習慣,讓他們懂得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做好,合理控制自己的行為,養成“每天記一記”的好習慣。如在集體活動結束后,利用5分鐘主動回憶內容要點;在離園前,利用10分鐘回憶一天發生的事或感受。

(3)多元主題活動。開展“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銜接主題活動,幫助幼兒做好入小學前的心理準備。通過主題活動的開展,讓幼兒知道為什么要上小學,小學與幼兒園有什么不同,激發幼兒上小學的欲望?;顒影闹饕獌热萦袇⒂^常州市小學及各個中學、職校等,包括特色場館、特色課程等,觀看升國旗儀式和廣播體操,體驗與幼兒園生活的不同,激發幼兒升學的向往。同時,借助“家庭賦能活動”“開蒙活動”“入隊系列活動”“幼小銜接活動質性評價”等節點主題活動,確保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落實。

(4)適應性課程設置。首先,關注課程審議。重點關注幼小銜接課程審議,通過前、中、后審議的逐層推進,促使課程計劃更具導向性,教師在逐層審議的過程中也提升了專業能力。分層審議的意義在于幫助教師個人和級部團隊深度思考、分析問題、尋找答案,以增強和提高銜接課程的適宜性,幫助教師通過審議互動形成自己的想法。首先,依托園本教研。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也成為保證幼小銜接科學性的關鍵因素,因此,幼兒園必須重視園本教研的開展,通過關注幼兒發展和銜接課程觀念的前瞻性,逐漸落實到課程開展的實踐中去,然后科學指導這一實踐過程,通過環境的支持和技術的輔助,從而指導教師更加科學地開展課程實踐,進一步提升課程質量。其次,搭建多元平臺。幼兒是課程實踐的主體,教師同樣也是課程實踐的主體。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通過搭建多元化平臺,組織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分享交流實踐中的優秀經驗,使雙方體驗成功的喜悅,共同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幫助教師樹立開展銜接課程的專業自信,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

(二)形成家園合力

幼兒園要注重家園形成銜接教育的價值認同,從而達成行動同向、同步,優勢互補,合力教育。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通過專題培訓、活動展示、案例分享、主題研討等方式,傳遞新時代兒童教育觀念,發揮家園共育優勢,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取得良好的銜接教育成效[4]。

1.“雙向奔赴”“幼小—小幼”共課共研模式

結合幼兒園原有教育教學模式,通過邀請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雙向走課,小學教師走進幼兒園感受游戲課程,幼兒園教師體驗小學教學活動,使師生進一步了解幼兒園與小學生活學習的真實狀態,雙向了解幼兒及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尋找適合的引導方式[5]。對此,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打造了一支基于雙向需要的教研共同體,通過共研優化了作息時間、區域空間、活動內容,使原有課程更完善。同時,要做好系列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問題,尋找方向。如入學前后的調查分析,深入跟蹤幼兒進入一年級后過渡時期的優點與缺點,使銜接更適度。

2.“易家小能手”課程滲透

首先,以勞動教育理念為核心,整合構建勞動銜接課程框架。從設計創作、技能練習、工藝制作、職業體驗等方面入手,打造“易家小能手”課程。

其次,營造氛圍,創設“易家小能手”環境。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希望利用環境特色,著力開設家庭“種養小能手”活動,使幼兒園課程實施回歸幼兒生活的同時,也能提升園本課程實施效益。對此,幼兒園積極打造環境,讓環境成為教材,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再次,結合主題,生成“易家小能手”課程。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的蒙氏主題“4+1”課程中,每個學期每個年級有4個主題,教師可結合主題生成家政生活課程,著力打造“家政小能手”。另外,還開展了“娃娃家”“小幫廚”等一系列活動與游戲,成立了家政服務站,嘗試各種新型家政服務,豐富了幼兒對新時代家政服務的認知與體驗,同時增強了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最后,利用資源,構建“易家小能手”文化?!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币虼?,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挖掘園所周邊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以豐富園本課程資源,同時利用網絡平臺,招募家長志愿者參與指導幼兒生活服務、自我服務活動,為“易家小能手”課程的實施出謀劃策。

3.“小、幼、家”協同育人

在了解幼兒園、小學生活的基礎上,把握關鍵點,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社會習慣,如培養幼兒良好的聆聽習慣、專注習慣,培養幼兒前書寫、前閱讀習慣,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游戲、活動中加強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另外,通過召開家長會,利用公眾號、微信、QQ群、家園聯系欄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幼小銜接的相關知識,完善家長資源庫,邀請家長成為幼小銜接合作人,走進幼兒園、小學的游戲、學習活動中,充分利用家長的特長、優勢和資源開展多元活動。同時,利用“慧讀伴侶”“趣配音”“喜馬拉雅”等各種軟件輔助幼小科學銜接。

多元主題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幼兒進入小學的興趣,通過談話和調查發現,幼兒都很向往小學乃至中學的生活。通過幼小、小幼教研共同體的打造,使兩校的教師都對各自年齡段幼兒的學習特點、身心特點以及幼小課程和目標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過學習“幼小—小幼”“校園—教師”雙向銜接的相關知識,掌握了科學銜接引導的實施策略和方法。幼兒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傾聽習慣、閱讀習慣等)、生活能力(自主服務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并形成了基本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通過各種體驗活動,“幼小—小幼”雙向聯動,兩校師生及家長了解了一定的幼小銜接相關知識,形成了初步的共同體,共同推進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

但在活動開展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在與教師的互動中發現,幼兒升小學后存在著一些共性和個性的問題,如何及時溝通、及時調整成了下一步要思考的重點;在與家長的互動中發現,幼兒園在著重關注幼兒的身心準備的同時,忽視了家長的過高期待,家長的身心準備似乎成為影響幼小科學銜接的關鍵問題。對此,幼兒園將繼續關注家、園、校三方聯動,探究如何精準把握幼兒的個性差異和當前的發展水平,并對其進行適度引導,使三方能進一步配合和支持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

【參考文獻】

[1]虞永平.全面科學準備,自信快樂入學[J].幼兒教育,2019(16).

[2]李健軒.幼兒園小學傾向化的思考[J].新東方,2006(11).

[3]陳開顏.科學做好入學準備[J].早期教育,2021(15).

[4]尹芳.新時期幼小銜接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早期教育,2008(6).

[5]華愛華.不要把入學準備教育變成提前教育[J].幼兒教育,2016(16).

【作者簡介】

許毓茹(1982~),女,漢族,江蘇常州人,本科,幼兒園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園教學管理。

猜你喜歡
教育實踐幼小銜接基礎教育
何謂教育理論聯系實踐
簡談大班幼兒跳繩能力的培養
大班幼兒感恩教育實踐與探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話語的遷嬗
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對高校傳統音樂教育落實到教育實踐的思考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頂崗實習支教學生評價問題探究
基于微課應用的專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五步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