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有效推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2022-05-30 22:31武敏
中國新通信 2022年10期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互聯網+

摘要:根據教學改革的要求,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必須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數學是一門建立在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學科。具有嚴謹、環環相扣、注重細節等特征。如果教師在教學當中不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建構,而是盲目采取“題海戰術”的話,那么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很難提高的。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本文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平臺給數學教學轉型提供對應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教學策略

一、引言

通過“互聯網+”來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一條重要出路。很多教師都覺得小學數學的教學具有相當的難度。主要在于數學對于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方面都要求比較高,學生接受起來確實較為困難。假如學生的思維能力不足的話,在數學知識的理解方面就會感到“云里霧里”,給學習帶來障礙。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優化的主要要求

(一)優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的學科體系比較抽象,對于小學生來說難免會比較枯燥、艱澀。所以很多小學生容易對數學缺乏興趣,積極性不高。而學習積極性的缺乏也是造成學生對數學學習效果不佳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的第一步。而想要改變數學知識那枯燥無味的局面,真正地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當中的樂趣,那么教師就要充分地把握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點,把數學知識與平時生活當中一些比較有趣的情境進行融合,把數學知識體現為較生動、愉悅的形式。

(二)實現對數學思維的建構

事實上很多學生出現數學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在數學思維上面沒有得到充分的建構,沒有建立起數學學科應有的思維能力。而數學是一門需要以熟練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基礎性工作的學科。如果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的話,就會難以正確地理解數學當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體系,那么他們在課堂上聽講就容易出現“云里霧里”的局面,遇到具體的題目也會難以找出合適的突破口進行思考和求解。所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以往很多教師往往不注重這一點,一開始就盲目地進行對數學知識的灌輸,這當然是不利于學生接受能力的提高的。

(三)實現合作性、交流性的教學方式

這是在常規的教學手段當中最為欠缺的一個方面。學生在課堂當中缺乏合作交流,這樣一方面不利于他們的獨立思考,不利于他們通過在課堂上進行的對數學知識的討論和分享,來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在促進當中進行提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學生在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的培養。而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同樣是學生應當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

三、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的主要原則

(一)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

這是發揮出“互聯網+”之功能的最基本要素,是在運用“互聯網+”開展教學時首先應注重的環節,是提升數學課堂效率的第一步。因此,建立在“互聯網+”平臺上的教學,首先必須給學生營造一個形象性強且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教學情境,從而有效地突破常規教學當中的局限性,對教學資源進行優化重組。

而多媒體教學情境需要從教學導入、教學過程開展、課堂總結和課后拓展等多個方面,分別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和拓展知識視野,幫助他們把數學知識上升為數學能力。

(二)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相對于其他的科目,數學本身是一門容易拉開學習差距的學科。特別進入五年級之后,因課程難度越來越大,教學效果很容易產生較明顯的差距。一個班上有上十名學生,其數學基礎和接受能力都是有區別的。所以,教師一定要針對不同學生,做好在學情上的關注,分別采取有差異的教學方式。

比如,一些學生的抽象思維不足,這就容易給數學方面的思考力帶來困難。那么教師首先應當從建構他們的抽象思維入手,幫助他們提升對數學的思考力。這樣他們接受起數學知識來就會變得效率高地多。

如,在進行關于“年、月、日”的課堂教學當中,由于二月份存在著28天和29天兩種狀況,根據教材上的要求,需要對最近十年來分別的二月份天數進行探究。但是,教師自然不太可能直接給學生找到近十年的臺歷、年歷。此時,就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來尋找出課堂上所需的臺歷,并讓他們自主地制作出對照表,自主地發現二月份存在著28天和29天兩種狀況的規律。然后教師再讓學生根據該規律的成因來進行思考,為什么不同的各年份會存在著這樣的狀況?然后學生再通過對教材知識的探究,一步步明白“閏年”和“平年”的概念。

四、“互聯網+”有效推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策略

教師在運用互聯網+的同時,應遵循以下策略:

(一)教師要不斷地強化自身的信息素養

想要將“互聯網+”的價值在課堂教學當中實現最大程度的發揮,教師首先必須對自身的信息素養進行提高,從而提升對各種新的教法的駕馭能力。為此,教師必須要對“互聯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究,并結合教材的編排和自己所任教的班級的具體學情,規劃出一個大致的基于互聯網+的教學計劃,從而實現互聯網與數學教學有計劃的融合。

其次,教師在通過互聯網+來輔助開展數學教學當中,也要注意做到階段性的總結和反思。比如,在教學了一個單元之后,教師就要注意反思一下這個階段運用互聯網+的教學效果如何?還存在著哪些地方效果不佳?應當怎樣進一步針對效果不盡人意的地方進行改進,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功效,進一步彰顯出“互聯網+”對提升課堂效率所發揮出的功能?

(二)對課堂觀念進行及時調整與轉換

教師必須明白,采取“互聯網+”來開展數學教學,其最終的訴求就是要提升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動權。所以,教師及時地調整、轉換自身的教學思路,是必須引起重視的一個方面?!盎ヂ摼W+”畢竟是一種工具,而達到教學改革的目標才是目的。教師應當將過去那種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啟發為主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多激勵學生進行思考,少代替學生進行思考。另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進度的制定。首先由教師制定出一個總體的教學進度框架,再由學生來進行完善,在保證教學內容完整性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當中,如果學生本身基礎較弱的話,那么課后必須再次進行強化。而學生如果本身基礎比較好,那么自然也會希望得到更多的“養分”。那么教師就要把關于這部分知識內容的要點提取出來,制作為難度不同的短視頻,再運用通訊軟件和通訊終端,發送給班上不同的學生,專供學生在課下進行復習和提高時觀看。其中,掌握的比較好的學生可以觀看一些難度較大的短視頻,而掌握的相對吃力的學生可以觀看一些難度比較小的短視頻。這樣學生在課下進行復習時,也就有了針對性較強而短小、概括性強的資料。培育他們的數學素養以及綜合技能。

(三)教學中充分挖掘出“互聯網+”的優勢

根據前面所開展的闡述,“互聯網+”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所發揮的優勢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而教師在教學當中也要充分地挖掘出“互聯網+”對教學活動所產生的價值,從而使這方面的優勢充分地得到體現。所以從這個來講,通過“互聯網+”來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策略,并不是一些淺層性的運用,而是要求教師開展一些較深入的探究。

為此,教師首先要挖掘出“互聯網+”的視圖功能,對于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知識點,通過一些視圖來進行“解剖”,以形象化的方式來呈現給學生,這樣可以加快學生的理解速度,幫助他們盡快地接近于不同知識點的中心部分。其次,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構建出完善的線上信息交流平臺,在平臺當中定期地發送一些當前正在講解的一些數學知識要點教學微視頻,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視頻來進行課前預習以及課前復習,然后教師在課上提出一些視頻當中所包含的問題,進而保證數學教學質量。

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當中,一開始學生可能會感到關于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形狀等要點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那么教師可以通過課程平臺,將這些知識點整合為視頻資源,從而促進學生理解。由于視頻一般比較生動、形象,所以學生觀看了視頻之后,自己理解起來就會容易得多。視頻的周期要注意保持在約十分鐘。另外,學生在觀看視頻當中,教師還要隨時通過通訊軟件與他們保持互動。這樣一方面確保他們出于學習節奏當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他們的接受狀況。

再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可通過教學平臺當中的動態箭頭,對圓柱側面進行展開,接著就安排學生自主探索、驗證圓柱體的側面形狀究竟是怎樣的,形象的動態演示為學生的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樣,學生可以在課件演示的啟發下,根據課件上面所展示的圖片進行思考。小學生本身探究能力還處于很有限的階段。通過課件演示所打下的鋪墊,這樣他們在進行探究當中,能夠更加具備思維的指向性,避免探究時出現“思維雜亂”的狀況。

(四)對課堂教學情境實現優化性的創新

關于教學情境的優化,教師一定要注重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探究當中去,在課堂上把進行鉆研與思考的機會,真正地讓渡給學生。所以,課堂開展方式的改革不僅僅是形式的調整,更是要在實質上進行革新。

所以教師要注意通過互聯網+的手段,讓過去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比較形象的形式,給學生進行呈現,如,視頻、圖像以及動畫等。這樣,可以快速地幫助學生實現化難為簡,從而降低他們進行思考和理解的難度,以幫助他們縮短知識理解周期。

例如,教學“搭配中的學問”時,可通過下面這個故事導入教學:“有個農夫過河,但他帶著一只狗、一只小羊和一顆青菜??啥纱苄?,因此一次只能攜帶一樣東西過河。然而有個情況讓他卻很煩惱:一旦他不在,小狗就要欺負小羊,小羊也會把青菜偷吃了,那么怎樣才能順利地渡河?”然后,教師可運用教學平臺播放視頻,并中途暫停播放,引導學生邊思考邊交流,最后再播完數學故事,讓學生看看是否如他們所想。教師巧妙地引入這個故事,讓學生充分體驗合理選擇、有序搭配的重要性,如此一來“搭配中的學問”的導入水到渠成。這樣的情境創設,使學生不僅能夠具有新鮮感,而且能讓學生在新鮮感當中對本堂課的知識進行思考。

(五)通過“互聯網+”拓展學生知識面

學生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的45分鐘,課后和課外是對學習的一種有益補充。所以,教師還要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上面下功夫。不同學情的學生,在課后和課外學習上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比如,學情相對較弱的學生需要通過課后進行強化,而學情相對較好的學生則需要通過課外的時間,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對此,可以選擇“微課”這種既短小精悍又內容豐富的資源來幫助學生進行課后拓展。微課的制作也要體現出區分性和層次性,讓不同學情的學生能有多種選擇。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通過微課進行復習?;蚴菑浹a自身在課堂上存在的薄弱點,或是在課堂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提高。

再如,從課程改革的要求來看,想要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廣度更加豐富,那么除了課堂學習之外,課后也要積極地對他們進行拓展。比如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時,教師就要搭配這方面的微課資源,引導小學生明確整數乘法的有關規律和知識,并鼓勵他們通過互聯網來查詢到更多的資源,與教師一起對課件進行完善。教師也需要直觀地讓小學生感知到整數乘法間存有的遞進關聯性。讓他們在通過微課進行課后復習當中,從不同知識所形成的前后關聯當中,一步步地強化頭腦當中的知識框架,進一步對知識產生體驗感,從而有效地強化復習效果。

五、教學當中應當注意的一些細節

(一)優化課堂設問的環節

為了提高數學課堂中提問的有效性,需對課堂提問的方式進行改進。提問不是要盲目追求數量,而是要通過精煉的問題來真正的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所以教師首先也要對課堂當中師生關系的定位進行微調。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的課堂姿態,以平等的姿態進行點撥和答疑。教師更多是一個“引導者”而非“灌輸者”,是學生在學習當中的“合作者”。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更多地鼓勵學生主動進行發問,通過發問的過程對課堂知識進行思考,進一步生成知識素養。

1.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并給學生主動地營造機會進行提問。特別是要重點引導那些積極性偏低或者性格較膽小的學生積極進行提問。當學生長久地處于這樣的課堂氛圍狀態,提問的積極性也會得到提升。2.鼓勵學生大膽置疑。教師應當鼓勵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在課堂上進行發問,進行置疑。這是促進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一個重要手段。就算學生提出的問題并不算很成熟,教師也要積極進行肯定。

(二)適當地進行問題教學

通過開展問題教學,一方面對學生的獨立思考有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課堂互動、合作教學的開展。所以,教師要善于運用合作教學,在課堂上設置一定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行討論。

對此,教師設置的問題一方面要針對性強,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能夠快速地理解知識點并有效地朝著能力的方向進行轉化。另一方面,問題的設置也要留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間。

比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當中,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問題:讓學生將過去所學的能整除的算式,自主進行變式,改為有余數的除法。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感受到前后知識之間的關聯,進一步提升他們對知識體系的駕馭程度。

六、結束語

通過“互聯網+”的資源來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是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的深度思考能力生成、培養學生的數學高階思維的一種重要手段。對此,教師要有效地為學生建構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平臺,并將各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引入到教學當中。從而讓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地得到升華,符合新課標的培養要求,讓學生從數學課堂教學當中能真正受益。

作者單位:武敏? ? 嘉祥縣實驗小學

參? 考? 文? 獻

[1]侯慶紅.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18):108-109.

[2]劉春霞.探究估算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Z2):117-118.

猜你喜歡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互聯網+
利用電子白板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應用分析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高職單片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微課時代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