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京族文化傳承的“五體共育、 四課聯動”美育模式

2022-06-09 11:38盧俊林
廣西教育·B版 2022年3期
關鍵詞:美育

【摘要】本文基于中職學校忽視美育的狀況,以廣西物資學校探索基于京族文化傳承的“五體共育、四課聯動”美育模式為例,論述美育助推中職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作用,闡述“五體共育、四課聯動”美育模式的具體內涵,提出研發科學完善的教材、教學資源庫,以及建設京族非遺技藝傳承實訓基地、打造“師匠型”師資隊伍、將京族文化融入美育等策略。

【關鍵詞】美育 京族文化傳承 五體共育 四課聯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8-0044-05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美育,即審美教學或美感教學,目的在于通過美學教學,指導學生開展審美實踐活動,提升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創作美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美育是新時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施力點,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面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京族文化是由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創造的文化,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京族人民以獨特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明,形成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落實美育的重要載體。廣西物資學校作為京族非遺文化傳承教育基地,承擔著傳承和發揚京族優秀文化的責任。近年來,學校將美育和京族文化傳承進行了有機融合,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一、中職學校美育存在的問題

(一)美育定位不夠精準、認可度不高

定位不夠精準、認可度不高,是中職學校美育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目前,有部分中職學校認為,美育是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和德育工作的內容,甚至普遍將美育等同于德育,美育得不到學校層面的重視,教師對美育的認識也存在誤區,認可度不高。主要表現為:學校層面,缺少對美育的投入,無論是教育資源的開發,還是經費、人力等方面的投入都十分薄弱;教師層面,大部分專業課教師認為音樂、美術、書法、舞蹈等與學生的專業學習、就業無關,學生是否掌握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與在今后的就業競爭中能否占得先機關系不大。

(二)缺乏教材指導,教學內容不成體系

通過對我區部分中職學校進行調研,筆者發現,部分中職學校的美育存在教學比較零散、未能構建科學系統的教學體系、缺乏專業教材指導等問題。首先,部分中職學校主要將美育融入音樂、美術、書法、形體、禮儀、攝影等藝術課程,這些課程的教學相互脫節且課程結構不穩定,美育只能在不成體系的課程教學中得以零星體現,未能形成一個系統完善的體系。其次,部分中職學校的美育缺乏專業的教材。目前,關于中職學校美育的專業教材還比較少,這就導致部分學校在設計美育內容、美育目標、美育方式、美育標準時隨意性大,嚴重影響了美育的效果。再次,沒有制訂統一、有效的美育考核評價標準,美育沒有納入督導評估,缺乏評價機制的支持。因為存在這樣的問題,致使中職學生認知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特別是缺乏對真善美、假丑惡的辨別能力,容易出現個人審美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的情況。

(三)美育缺乏民族文化的浸潤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文化,包含民俗和民族服飾、禮儀、音樂、舞蹈、詩歌、繪畫、手工藝品等內容,是民族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更是中職學校開展美育的鮮活素材和實踐載體。由于大部分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差,心智發展不成熟,鑒賞、辨別能力較弱,這就導致學生極易受到各種潮流文化、新奇文化的影響,甚至盲目崇拜外來文化,認為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是過時、跟不上時代的文化,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度較低。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職學校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忽視,傳承、發揚優秀民族文化的意識薄弱,未能有效利用優秀民族文化這一重要媒介開展美育,美育缺乏民族文化的浸潤。

二、“五體共育、四課聯動”美育模式的內涵

京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由古駱越部落發展而來,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民族發展的過程中,京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民間文藝,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色。其中,獨弦琴是京族獨有的樂器,是京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傳承獨弦琴文化不僅有利于京族文化的發揚光大,還有助于中職學校深入推動美育的開展。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曾說:“教育必須反映本民族的精神、傳統和特點,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民族性,就等于一個沒有靈感的軀體。在文化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教育的根在民族文化?!本┳逦幕俏覈ㄒ坏暮Q笪幕?,獨弦琴是京族獨有的樂器,獨弦琴只有一根琴弦,卻能彈奏出千變萬化的音調和樂曲??梢哉f,京族獨弦琴文化是我們了解京族發展史、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窗口。廣西物資學校著力傳承京族文化,其中重點突出了京族獨弦琴文化的學習與發揚,并將之與學校美育有機融合,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欣賞獨弦琴的美妙音色、了解獨弦琴的神奇傳說的過程中,感受獨弦琴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傳承和發揚優秀民族文化的意識和信念。近十年來,廣西物資學校始終致力于京族文化傳承、京族文化與美育融合的研究,聯合企業、博物館、社區等共同制訂課程標準,聯合研發京族獨弦琴藝術等校本課程及其配套教材和教學資源,通過內培外引建成了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結構優化、技藝精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并逐步構建了“五體共育、四課聯動”美育模式(如圖1所示)。

所謂“五體共育”,其中“體”是指在民族文化創新傳承中落實美育這一主體思路,“五”是指中職學校、博物館、傳習基地、企業和社區(包括中小學、青少年活動中心、青少年基地等)五方。具體而言,就是在主體思路的統籌下,實現五方聯動,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推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效發揮民族文化的美育功能。廣西物資學?;诰┳逦幕瘎撔聜鞒械摹拔弩w共育”模式(如圖2所示),具體內涵如下:首先找到并確認“五”,五方具體為廣西物資學校、東興市京族博物館、京族獨弦琴傳習基地、東興市一弦天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弦琴制作企業)、南寧市江南區淡村小學,并明確這些單位在美育中的職責與作用;然后由五方聯合成立“美育課程建設委員會”,根據學校美育需求共同制訂美育課程標準,研發美育校本教材、教學資源庫,開展美育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主要有體、訓、展、演、賽等)。通過五方聯合、共同努力,廣西物資學校目前開發了基于京族文化創新傳承的6門美育課程及配套教學資源,建成了校內、校外京族文化實訓傳承基地,有效解決了中職學校美育課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要想落實美育,關鍵還在于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近年來,廣西物資學校通過“四課聯動”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開發,著力建成科學合理的美育課程體系,將美育落實到課程教學中?!八恼n”主要包括第一課堂,即理論課程,主要開展藝術理論、美學鑒賞等教學;第二課堂,即活動課程,主要開展藝術體驗、展演和比賽等活動;第三課堂,即實訓課程,主要開展藝術技能訓練和設計等實訓教學;第四課堂,即網絡課程,通過搭建美育在線學習平臺和教學資源庫,拓展美育內涵。廣西物資學?!八恼n聯動”模式(如圖3所示)的具體操作如下:首先,由美育課程建設委員會的各方安排專業人員,分別落實理論課程、活動課程、實訓課程、網絡課程的教學工作,組織學生進行藝術鑒賞、藝術體驗、藝術實訓、藝術拓展4種藝術活動,促進學生5種美育素養(感受美、鑒賞美、體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發展;其次,落實教學效果評價,即通過對5種美育素養的評估反饋,改進、完善“四課聯動”構成和操作體系,提升美育效果?!八恼n聯動”美育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種教學資源,激活了學生“學”的狀態,有效解決了美育效率低下問題。與此同時,廣西物資學校還配套設計了“以演代考”的課程評價方式,通過學(學習)、體(體驗)、展(展示)、演(表演)、賽(比賽)、訓(訓練)、設(設計)、評(評價)等具體環節,不斷提升學生感受美、鑒賞美、體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綜合素養和能力。

三、“五體共育、四課聯動”美育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廣西物資學校的“五體共育、四課聯動”美育模式,本質是以京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為抓手,通過確立美育實踐的“一體”,挖掘和開發“五方”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構建“四課聯動”教育模式,從而完成從理論到實操再到效果評價的美育全過程(如下頁圖4所示)。為了更好地發揮“五體共育、四課聯動”美育模式的教育功能,學校采取如下措施進行模式的構建和實踐。

(一)研發科學完善的教材、教學資源庫

廣西物資學校聯合東興京族博物館、京族獨弦琴傳習基地、東興市一弦天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南寧市江南區淡村小學等單位,整合各方的優勢資源,共建教學資源庫,搭建混合式教學平臺,形成了品牌課程,推動了基于京族文化傳承的美育的全面開展。

1.利用“五體”合作平臺開發美育教材

近年來,以廣西物資學校為主導,“五方”共同研發了京族民歌、京族獨弦琴藝術、京族舞蹈、京族手工藝品、京族傳統文化、京族服飾、京族藝術鑒賞等課程,根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陸續開發了相應的校本教材并實施相關課程的融合教學。比如,在學校的音樂、美術、書法、禮儀等公共課程中融入京族文化元素,如京族民歌、京族藝術鑒賞、京族傳統風俗、京族服飾、京族美食等,各門課程分單周、雙周交替進行;在社會文化藝術專業、幼兒保育專業開設的聲樂課程中,植入京族民歌的演唱、獨弦琴彈奏技巧等教學內容;在舞蹈課程中融入京族服飾、舞蹈等元素。

2.依托“五體”合作平臺共建美育教學資源庫

具體措施如下:一是以發展學生美育素養為導向,在構建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整合京族優秀文化,確立推動美育素養階梯式發展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目標;二是從不同藝術形式、不同層次、民族特色等多維視角出發,構建由京族獨弦琴藝術、樂理、美術基礎、攝影、聲樂、舞蹈、書法、禮儀、京族民歌、京族手工藝品、京族服飾等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集中建設4門核心藝術課程,同時研發課程標準、授課計劃、電子教材、教案、課件、微課、視頻、拓展知識等教學微粒資源,并將碎片化資源整合形成知識鏈;三是整合行業企業優質資源,融合京族的服飾、民歌、禮儀、獨弦琴、舞蹈等文化元素,校企共建體驗式美育課程教學資源庫,使學生深度感受和體驗京族文化中的服飾美、禮儀美、行為美、音樂美及形體美的內涵,激發學生踐行美育的興趣與參與度;四是建設推動美育素養遞進、拓展式發展的資源,打造師生共享、開放共生、動態完善的資源服務平臺。

(二)建設京族非遺技藝傳承實訓基地

廣西物資學校依托廣西獨弦琴京族文化創新傳承職業教育基地和藝術體驗園兩個項目,建設了8個校企融通的集學習、體驗、實訓、實習于一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京族非遺技藝傳承人才培養基地、社會文化藝術專業實訓基地。其中,在校內成立了由蘇春發、蘇海珍為引領的京族文化傳承大師工作室,建成京族文化傳承展演廳、京族獨弦琴訓練室、京族手工藝訓練室、京族服飾展示柜等;在校外則主要與東興市京族博物館、京族獨弦琴傳習基地、東興市一弦天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在具體教學中,校內、校外實訓基地聯合開展京族文化傳承教育,具體如下:在每次京族獨弦琴理論課程教學結束后,學生利用每天下午的第7節、第8節或晚自習、周末等時間到實訓室進行京族獨弦琴彈唱、手工藝品制作、京族服飾走秀等訓練;每年5月份定期舉行京族文化傳承活動、京族非遺文化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廣泛開展京族非遺文化傳承的宣傳;邀請蘇春發、蘇海珍大師進校園傳授技藝、分享京族哈節活動項目等;組織學生到博物館、中小學、老年大學、社區進行公益展演。學生通過校內、校外的教學活動和實訓,在跟崗實習、頂崗實習中把在校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生產,并與企業師傅,分享京族文化帶來的快樂。

(三)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

廣西物資學校提出了教育理論與藝術技藝相融合、學校培養與企業培養相融合的“雙融合”教師隊伍培養模式(如下頁圖5所示):一是通過聘請企業專家、非遺傳承人、工藝大師、高技能人才到校兼任教師,為學生授課,傳授技巧,讓師生能近距離與大師交流學習。比如,學校定期邀請京族獨弦琴演奏技藝傳承人蘇春發、蘇海珍大師進校,分期、分批對教師進行獨弦琴彈奏技法、京族民歌彈唱等培訓,不斷提升學校專業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二是采取“走出去”的培訓方式,安排學校教師到企業進行藝術技藝的深造,掛職參與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參加企業舉辦的交流、演出、展示等活動,讓教師在實踐中提升和成長。比如,學校每年定期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一個月或者一個學期。其間,教師要嚴格按照企業的規定開展崗位學習活動,包括上班記錄、學習內容、會議記錄、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務等,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近年來,學校通過建立校企“雙向融合”師資培養機制、企業專家庫等措施,打造出一支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結構優化、技藝精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近年來,學校培養出7名正高級講師、45名副高級講師、116名“雙師型”教師,其中包括1名行業指導委員會專家庫成員、6名特聘講師、2名碩士研究生。不僅如此,學校教師近5年發表了200多篇論文,完成了45個課題的立項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四)將京族文化融入美育

廣西是京族唯一的聚居地,擁有豐富的京族文化資源。近年來,廣西物資學校依托京族文化傳承基地的建設,廣泛收集、整理、開發京族文化,大膽提出基于京族文化創新傳承的美育理念,把京族服飾、民歌、禮儀、獨弦琴和舞蹈等文化元素融入美育,開展了成效顯著的教育教學實踐。以學校的禮儀課程中“個人形象展示”一課的教學為例,上課前,任課教師按教學計劃將學生分成8個小組和評委小組,每個小組設小組長1名,小組長從準備道具、服裝道具規定、展示過程要求、評分標準等方面,組織組員進行自我形象設計,組員則自主選擇最能表現自我形象的服裝(校裝、職業裝、運動裝、休閑裝);上課時,教師組織課堂展示活動,要求每個小組必須有一人展示京族服飾,學生在展示中要進行京族服飾的特點、文化、寓意等的解說,評委小組根據評分標準評出3個“最美小組”;最后,教師結合美育要求和特點講解本課的亮點和應注意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有效將京族服飾文化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既提高了學生利用京族文化元素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有效達成了本課教學的美育目標,又提高了學生對京族文化的認識度、認可度和自豪感。

從2011年開始,廣西物資學校開展了基于京族文化創新傳承的美育模式研究,2019年形成了獨具校本特色的“五體共育、四課聯動”美育模式,如今該模式已逐漸成熟并得到推廣應用。經過10年的實踐研究,京族文化創新傳承發展和學校美育實現了有機融合、共生共長,師生精神面貌、學?!叭L”實現了良好轉變。10年間,學校受益學生達2.5萬人次,學生綜合流失率降低至12%以內,學生違紀率降低至16%以內,對口升學率提升至40%以上,就業率提升了3.6%。而且,該模式如今已在區內、區外的15所學校進行推廣應用,輻射受益學生達8.6萬人次。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五體共育、四課聯動”美育模式在推動中職學校美育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田經.蔡元培美育視域下的中職藝術教育反思[J].職業,2018(19).

[2]黃立晴.中職學校美育應用性的改革與實現途徑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12).

[3]張開心,牟弘量.新時代關于加強中職美育必要性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9(10).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規劃課題“五年制中高職銜接教育體系建設研究——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2021B33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盧俊林(1987— ),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德育教育、思政教育和語文教學。

(責編 蒙秀溪)

猜你喜歡
美育
“新美育”的內涵與實踐路徑探索
德潤童心 雅美育人
淺談美育對特殊兒童的影響
廣西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回顧青年學者們的思考
新時代我國美育研究的進展與使命
挖掘繪本美育功能 培養幼兒審美能力
試論文學美育中的審美評價能力——兼論“多元解讀”和“多元有界”
“研教”轉向“研幼”的三個著力點——以基于本土資源的幼兒美育課程構建為例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