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背景下 高中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路徑探析

2022-06-09 11:38王彤
廣西教育·B版 2022年3期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新冠肺炎疫情

王彤

【摘要】本文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中思政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和面臨的困難,論述疫情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公共危機事件的教育契機,通過堅持課內引導,融入主流價值輿論;樹立唯物史觀,厚植正確價值導向;拓寬課外實踐,強化愛國知行統一等,促進高中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高中思政課 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8-0032-03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這次社會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中,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重大損失,但從另一方面看,這次事件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特殊機遇?!缎聲r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备咧须A段是青少年“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社會大課堂、深化思政小課堂,將教書和育人相結合,充分發揮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危機事件的教育作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疫情背景下高中思政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疫情期間,在高中思政課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把愛國的種子埋在學生的心靈深處,讓學生充分認識國情,切實感受中國共產黨人在疫情防控期間對初心和使命的踐行,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感受到身處新時代的幸福感與自豪感,引發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民族自信心和責任擔當意識,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新課標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義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學科價值集中體現在學科核心素養之中,思政課要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通過學科學習不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個人的必備品格和生活的關鍵能力。疫情期間,學校加強對高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促使學生自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是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

(三)應對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必然選擇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安全危機。公共危機波及面廣、傷害性強、時效性突出,一旦發生,極易在社會上產生劇烈反應,引起大范圍轟動,甚至是災難。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疫情期間愈演愈烈,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借機不斷抹黑中國,利用疫情散布謠言、混淆視聽。在這種社會思潮的負面侵蝕下,學生的思想極易動搖。疫情期間,在高中思政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看清時代考題、書寫時代考卷、完成時代之問。

二、疫情背景下高中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網絡輿情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挑戰

網絡因其時效性、多元化、互動性等特點,已逐漸成為高中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當前,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國際形勢波譎云詭。環顧世界,一些西方國家不忘搬弄是非、顛倒黑白、蓄意挑釁,無視自身存在的抗疫問題而一再唱衰中國,試圖通過制造輿論來抹黑我們黨和政府的形象,達到思想文化滲透、稀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網絡的迅猛發展,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也容易使人逐漸淡化現實和虛擬的邊界,模糊了線上和線下意識形態的統一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認知方式、思維結構、話語體系和情感表達。一些網絡營銷號、網絡“水軍”為了制造熱點、博取眼球、獲取流量,別有用心地專門設置具有爭議性的話題或偏向性的議題,引發輿論、帶偏節奏、歪曲事實,使學生在思想上陷入混亂,行為上產生偏差。

(二)現實環境仍存在歷史虛無主義

疫情期間,西方話語不斷入侵,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泛濫不斷。在社會大環境影響下,歷史虛無主義的突出表現是戲說歷史、歪曲歷史、抹黑歷史,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否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對那些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做出英勇犧牲的革命先輩們進行丑化,以達到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的目的。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不同觀點的自由表達要建立在正確的政治立場之上,隨意發表言論,不顧客觀事實,缺失信仰、缺失家國情懷的觀點,只會迷惑學生的雙眼、動搖學生的思想、破壞學生的認知,使學生誤入歧途。因此,破解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性,是疫情期間對高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一環。

(三)思行分離導致愛國踐行口頭化

思行分離導致愛國踐行口頭化是指愛國思行不一,愛國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在實際行動中卻做出相反的反應。愛國踐行口頭化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疫情期間,其表現形式之一是口頭上說愛國,實際上卻盲目迷戀國外品牌。如新疆棉事件發生后,雖然網絡上出現各種抵制國外服飾品牌的圖片、視頻、文章,還有美妝、零食、母嬰等其他領域也大力提倡國貨優先,但有一部分個體對國貨視而不見,仍然優先選擇國外品牌??梢?,在疫情期間,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只有自覺進行愛國實踐,才能賦予愛國主義教育真正意義。

三、疫情背景下高中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路徑探析

(一)堅持課內引導,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疫情期間,人們經歷過疫情帶來的磨難,思想上容易出現松懈甚至偏差。為強化愛國主義的核心地位,高中思政課應充分發揮價值引領、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力度,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向主流意識靠攏,自覺抵制錯誤思想。

高中思政課應始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其中。疫情期間,高中思政課應講好抗疫中的中國故事,通過故事傳遞最真摯的愛國情感,發揮愛國主義的強大感召力和價值凝聚力。在學習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與法治》的相關內容時,教師應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學生在疫情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激發學生的政治認同,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比如,在學習第三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框時,教師可以播放全國抗疫的相關視頻,通過設置議題“疫情下,中國為什么能?”作為引導,并拋出問題“全國各地的醫生、抗疫物資在第一時間馳援武漢,你認為,這背后靠的是什么?”引導學生討論。待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發展性評價,并向學生講述為了抗擊疫情、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民一心、全國上下一盤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課堂討論活動不僅是學生展示個人風采的舞臺,而且也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教師要充分運用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

疫情期間,教師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自覺向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必由之路,又是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的現實要求。

(二)樹立唯物史觀,明確正確價值導向

科學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義之一,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清社會發展的規律,提高辯證思維能力。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育穗期”,他們對外界新鮮事物的感知力強,但尚未樹立正確的“三觀”。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現實為依托,以課堂為渠道,秉持立德樹人初心,創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為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圩?。

當代中國正處于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時期,高中生在這一時期要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就應當堅守初心、把握底線。在高中思政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在社會變革中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在學習實踐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力。

例如,在學習《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這一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面對疫情,中西方態度為何截然不同?”的議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討論。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安全危機。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迅速拉起警報,打響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保衛戰”。人民群眾居家隔離、聯防聯控,取得了抗擊疫情的階段性勝利。結合情境,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理解國家抗疫的決心與時代發展和人民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充分認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在我國疫情形勢逐漸轉好的縱向體驗內,在與他國疫情嚴重失控的橫向比較中,進一步看清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從而堅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養成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培養科學精神。在議題探究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及時糾正學生偏離的思想認知,使學生理解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及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等特點,從而探尋社會生活的本質,破除歷史虛無主義,尋覓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三)拓寬課外實踐,強化愛國知行統一

愛國主義的生成過程要先內化于心,再外化于行。外化于行的過程不僅是個人愛國主義生成的重要印證,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所在。疫情時期,高中生的思想經歷了多種價值觀的交鋒和相融,教師要利用疫情期間的真實場景,幫助學生反思和審視自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比較和鑒別中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知行統一,使愛國主義成為青少年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始終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培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

高中思政課要構建以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而進行社會實踐是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必不可少的一環。比如,在學習“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執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的議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學習抗疫先進模范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區,走向群眾,深入了解身邊的黨員干部為疫情防控無私奉獻的先進事跡,組織學生緬懷和紀念因抗擊疫情不幸犧牲的醫務人員、公安干警和基層工作者等,邀請參加抗疫的時代英雄為學生講述疫情期間的所見所感,將抗疫精神融入實踐活動之中,使學生逐步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有效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和公共參與的學科核心素養。在知識傳授中融入愛國主義精神,在課外實踐中拓寬愛國主義教育路徑,通過教師外在的思想引導和學生內在的自主建構,能讓學生發展主體觀念的同時,在實踐層面規范主體行為,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知行統一的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是新時代青少年面臨的一次時代大考驗。疫情期間,高中思政課教師要樹立大局意識、堅持科學導向,充分發揮高中思政課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鄒太龍,徐銅柱.后疫情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覺[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1(3).

[2]吳春霞.后疫情時代青年愛國擔當教育的困境及有效路徑[J].新西部,2021(Z1).

[3]劉勇,董靜.重大疫情治理中的中國制度優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3).

注:本文系2021年江蘇師范大學校創新項目“后疫情時代高中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研究”(2021XTK057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 楊 春)

猜你喜歡
愛國主義教育新冠肺炎疫情
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升公共危機應對能力
首都都市圈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學研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機制:信息、決策與執行
新冠肺炎疫區高校大學生的精神狀態與行為應對
公共衛生學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顯
以社團活動為載體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鄉土歷史教學應做到功在外利在內
淺談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淺談化學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