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出導向法結合主題意義探究在高中英語新教材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2022-06-09 11:38賴中平黃賽艷
廣西教育·B版 2022年3期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新教材寫作教學

賴中平 黃賽艷

【摘要】本文介紹產出導向法的基本理念及內涵,分析主題意義探究對高中英語新教材單元話題寫作產出活動的靶向作用,結合兩個教學實例闡述運用產出導向法結合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途徑。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 主題意義探究 新教材 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8-0089-04

隨著全國不少?。▍^、市)先后進入新高考并使用新教材,對新課標理念的理解和對新高考題型的研究,以及如何在使用新教材教學時踐行新課標理念,適應新高考的要求,成為廣大高中英語教師面對的新課題,各種積極的教育研究行動應運而生。在此背景下,衍生自逆向設計理念,并且已經在很多高校外語教學中逐步推行的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簡稱POA)開始被部分中學教師關注,在高中課堂教學中嘗試應用。在2021年12月舉辦的全國第十五屆高中英語教師基本功大賽中,來自江蘇和重慶的幾位教師在說課和展示課的寫作教學設計中均采用了產出導向法,引起了線上觀摩教師的興趣,引發了積極反響。

一、POA的基本理念、內涵及其在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研究現狀

(一)POA的基本理念和內涵

作為中國本土原創和生長的外語教學法,產出導向法外語教育理論體系由文秋芳教授于2007年提出,文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在部分高校開展持續多年的研究和實驗,于2020年將其初步完善。

POA力圖克服外語教育研究碎片化和片面化造成的學用分離和文道分離的弊端,以提高外語教學效率為宗旨,以立德樹人、教師發展為終極目標,強調學中用、用中臻于完善,在國內外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POA的理論體系由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等3個部分組成。其中,教學理念是其他兩部分的指導思想,教學假設是教學流程的理論支撐,教學流程是前兩者的實現方式。教學理念歷經調整和完善,最新的修訂版本包括“學習中心”“學用一體”“文化交流”以及“關鍵能力”;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性學習”和“以評為學”;教學流程包括驅動、促成、評價等3個環節。

POA一方面融合了國外可理解性輸入和輸出的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和我國外語學習者自身需求等理論內容,既強調語言知識的可理解性輸入的基礎性,又營造輸出的氛圍,促使學習者主動吸收自己為了完成輸出活動所需要的語言形式。另一方面突出了4個中國特色:一是融合了課程論視角和二語習得理論視角,消除了兩種理論割裂、兩個領域的學者缺乏對話的弊端;二是始終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三是根據中國具體國情“對癥下藥”,綜合施策,而不是機械地照抄照搬西方理論;四是抓住課堂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POA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任務繁多的痛點,改變教學中重文本理解和接受性技能訓練輕產出技能培養、重教學數量和容量輕教學質量和產量的現狀。POA的內涵可以外化描述為:教師教一點,學生用一點,使所學和所用能夠有效對接,實現輸入和輸出一體化,在有限的單位教學時間內,達成最大化的教學目標。

POA的內涵在具體課堂教學的表現形式分為3個環節:驅動、促成和評價。驅動是指在主題意義的框架下,設定輸出目標和場景,指導學生進行產出嘗試,找出已有知識和產出目標之間的認知差距,激發輸入動機;促成是指為了完成產出目標而設計的系列微活動,每個微活動又包含驅動、促成、評價等3個環節,多個微活動形成若干個循環;評價是指對輸入和輸出活動的結果與質量的調控,決定補償教學的必要性。

(二)POA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研究現狀

筆者通過分析中國知網文庫搜索結果發現,近年來在中學英語教學領域,關于POA的研究論文呈增加的趨勢,其中以碩士學位論文居多,一線中小學教師撰寫的文章相對較少。碩士學位論文中涉及寫作教學研究的超過一半,中小學教師撰寫的文章內容主要與口語、語法教學相關,極少涉及新教材寫作教學及相關案例研究。由此可見,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POA已得到關注,但在高中英語新教材教學中,特別是對寫作教學的理論和案例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二、主題意義探究對高中英語新教材單元話題寫作產出活動的靶向作用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課堂教學,就是圍繞一定的主題設計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活動?!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將主題語境列為英語課程內容的六大要素之一,而且是第一要素?!墩n標》還指出,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的內容,直接影響學生對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語言學習的成效。新教材的新,就體現在所有的語言學習活動都應該在一定的主題意義引領下進行,構成六要素整合的綜合學習活動觀。

寫作活動作為單元學習的后期輸出和評價階段的學習活動,必須緊扣本單元的主題意義開展,才能夠不偏離單元的總目標。主題語境不僅規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還為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并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主題語境的確立幫助學生理解和提煉單元大概念,把控正確的教學方向。從整體角度看,教師教案設計的最大缺陷就是在課堂單元以及整個課程學習中缺乏重點之間、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沒有強調對大概念的深入理解,沒有培養完成核心表現性任務所需的能力,而僅僅是陷入成千上萬的零散知識和技能教學之中。

POA強調從輸出端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輸出場景進行學習驅動,進而再根據輸出需求對語言學習材料進行選擇,設計輸入階段的學習活動和評價活動。所以,為了保證教學活動不偏離目標,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單元主題語境的大概念上做頂層解讀和歸納,發揮主題探究意義的靶向作用。

三、POA在高中英語新教材寫作教學中的實踐案例與評析

【案例一】

本案例為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的陳老師的說課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為譯林版高中英語新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三冊UNIT 1 Integrated skills板塊。

(一)教學內容與主題語境

本單元的主題語境為“人與社會”,話題為旅行。Integrated skills板塊以“為外賓制訂旅行計劃”為中心,包含四個具體活動:A部分要求學生通過聽Ms Zhao對即將來訪的外賓基本情況、旅行目的,以及她的旅行建議等的介紹,填空和回答問題;B部分要求學生讀Ms Zhao所制訂的上海旅行計劃,了解旅行計劃中應該包含的主要內容;C部分要求學生兩人一組,以對話問答的形式討論如何安排外賓的鎮江二日游;D部分為寫作任務,要求學生根據前三個活動積累的知識,給外賓寫一封電子郵件,介紹鎮江二日游的具體安排。

(二)學習目標

1.通過聽讀的活動,學生能說出旅游計劃的要素和特點。

2.通過討論的活動,學生能夠收集鎮江的景點和特色文化的信息,并分享他們的鎮江二日游計劃。

3.通過寫的活動,學生能夠辨別正式和非正式語氣,能夠回復郵件并根據受眾特點正確選擇合適的語言和語氣。

4.通過思考,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家鄉和祖國的美好,燃起強烈的愛國愛家鄉之情。

(三)教學過程

1.輸出驅動(Output-driven):Write an email informing a foreign friend of a 2-day travel plan to our hometown.

Step Ⅰ Play a self-made video about our hometown being the happy planet.

Step Ⅱ Receive an email from a foreigner,asking for a 2-day travel plan.

2.輸入促成(Input-enabling):Write the required plan.

Step Ⅲ Make a 2-day travel plan.

(1)(listening)Call Steven for more information.

(2)(reading)Study the sample travel plan about Shanghai.

(3)(speaking)Discuss the 2-day travel plan in pairs.

Step Ⅳ Write the travel plan in the email.

3.以評促學(Assessment for learning):Assess their emai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structure and tone.

Step Ⅴ Assess the email by peers and teachers.

Step Ⅵ Email the letter to Michael and ask students:how will Michael feel?

Step Ⅶ Receive a reply email from Michael and ask students:how do you feel after reading his email?(highlight,a trick)

Step Ⅷ Reflection and homework.

【評析】通過為外國友人制訂旅行計劃來介紹家鄉,使旅行這一單元主題意義得到凸顯,具有完整交際情境意義的郵件來往,使得課堂首尾形成交際閉環。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有明顯的產出導向意圖:首先,在驅動環節的預設中,請學生為教師的外國朋友制訂一個游覽教師家鄉的兩日旅行計劃,目標符合真實情境,具備交際功能,提供了文本知識的應用契機和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寫作動機;其次,在最重要的促成環節中,通過多樣的聽、讀、說活動,搭建完成寫作任務需要的語言支架,并且有意識地復現和強化目標語言知識,輸入做得非常扎實;最后,在貫穿整個輸入促成活動過程和最終寫作輸出完成的評價環節中,兼顧了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保證了評價效度和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教學建議】

1.分享驅動目標后讓學生預測完成目標的可行性和困難,提高完成目標的挑戰性,引起對目標語言知識的主動關注、選擇和學習。

2.在促成環節及時通過聽材料和閱讀文本搭建結構、邏輯和語言腳手架。

3.增加評價的頻度,活動的評價形式要多樣,及時提供評價的工具。

【案例二】

本案例為江蘇省蘇州中學徐老師的展示課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與主題語境

教學內容選自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 2“Let’s talk teens”的寫作部分:A letter of advice 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話題為學習解決青春期的親子關系問題,文本是3名高中生寫給電臺節目主持人Cynthia傾訴親子矛盾的3封電子郵件。

(二)學習目標

1.任務目標:學生完成一封有說服力(persuasive)、用語得體(proper)、有實用價值(practical)的建議信,幫助校內有親子關系問題的同學解決實際問題,并在此過程中成為一名問題發現者、問題解決者和建議提供者。

2.語言目標:學習并練習使用建議信中常見表達,如“I understand your feelings.”“Try these pieces of advice and see if they help.”“Everything will turn out all right,I promise.”等。

3.能力目標:學生能熟悉建議信的寫作格式:開頭(共情)、主體(建議)、結尾(鼓勵);能掌握使用具體事例和個人經歷的技巧,增強建議信的說服力;學會使用連接詞來串聯整文。

4.思維目標:學生能從多維角度分析問題,學會換位思考,體諒對方;通過思考,找出多種方法走出困境。

(三)教學過程

1.Motivating(驅動)

Activity Ⅰ Mini survey.

驅動前的學情調查:校園“解憂雜貨鋪”和心理俱樂部的活動參與情況調查。

Activity Ⅱ Challenging task assignment.

驅動目標:為受“雙減”政策影響的郁悶男孩解憂,寫一封心理輔導建議信。

2.Enabling(促成)

(1)Enabling IDEAS(促成理解)

Activity Ⅲ Be a problem spotter(做問題發現者).

Reading:read 3 emails and state the problems.

Activity Ⅳ Be a solution seeker(做問題解決者).

Listening: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d possible solutions.

(Group discussion for more solutions)

(2)Enabling LANGUAGE(促成語言)

Activity Ⅴ Build your language.

Reading:read a sample letter of advice and pick up useful expressions.

(Group discussion for more expressions.)

(3)Enabling STRUCTURE(促成結構)

Activity Ⅵ Build your structure.

Reading:read the sample again and figure out the structure features.

Activity Ⅶ Be an advice expert (做建議專家).

Writing:write a letter of advice cooperatively.

3.Assessing(評價)

Activity Ⅷ Class demo.

Homework:Complete and polish up the letter,write with your best calligraphy and put it in the“解憂雜貨鋪”.

【評析】教學圍繞單元大概念“親子關系”,緊扣本課“提供解憂建議”的主題,探究如何從學生的角度理性地分析矛盾成因,并找到解決矛盾的辦法。整個教學過程在主題意義的脈絡下緊密地關聯了驅動、促成、評價的產出導向三要素:首先,驅動環節的情境設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觸動學生聯系和思考自身家庭存在的親子矛盾,促發學生的同理心;其次,促成環節的5個活動巧妙地設計了“成為問題發現者—成為問題解決者—成為建議提供者”的邏輯鏈,緊扣主題,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在密集的輸入活動中獲得逐步提升,明確建議信的結構概念、交際語氣、邏輯連貫以及語言得體等內容;最后,在合作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環節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照使用在促成環節中討論形成的結構、邏輯、語言得體性與豐富性等評價標準,利用思維導圖工具,再一次形成“驅動—促成—評價”的循環。

【教學建議】課后寫作活動的完整性和延時評價需要及時跟蹤完成,保證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的檢測效果。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符合外語學習規律,教學效果顯著,教學效率高,能滿足教學實踐需求,POA在高中課堂教學的嘗試就是有意義的。隨著POA教學優勢逐步顯現,越來越多的一線高中教師將會采用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以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文秋芳.產出導向法:中國外語教育理論創新探索[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2]文秋芳.“產出導向法”與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18(3).

[3]程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8(10).

[4]吳慶玲.主題語境下的高中英語學習活動設計思路探究[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9(6).

[5]威金斯,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6]邱琳.產出導向法促成活動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注: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主題意義引領下的高中英語教學設計實踐研究”(2021C6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賴中平(1971— ),教育碩士,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職前及在職教師培訓;黃賽艷(1972— ),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

(責編 劉小瑗)

猜你喜歡
產出導向法新教材寫作教學
地理新教材封面圖像解讀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課本之中的“樹”
產出導向法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研究
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讀寫結合教學嘗試
淺論“產出導向法”研究及其應用
民族預科生寫作教學的對策探究
積累,為學生寫作增光添彩
架設作文橋梁,探尋寫作源泉
淺論高中語文寫作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