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 融入民族文化的實踐研究

2022-06-09 12:12黃祖興
廣西教育·B版 2022年3期
關鍵詞:壯族民族中職

【摘要】本文以廣西民族中等專業學校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地方民族文化的實踐研究為例,論述中職學校應大力挖掘當地優秀民族文化的育人因素、發揮優秀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出將民俗風情、民間故事和傳說、民歌和民族舞蹈等元素融入語文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研發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等實施策略。

【關鍵詞】中職語文 地方民族文化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8-0110-04

地方優秀民族文化是指某個地區的帶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地域文化,包括一個地方的民歌、民謠、民間傳說、民間戲曲,以及當地的文化名人、歷史古跡、地方特產等。地方優秀民族文化是某地歷史發展的產物,經過時間的洗禮、歲月的沉淀,具有濃厚的人文歷史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南寧市武鳴區是廣西最大的壯族聚居地,是壯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深厚的壯族文化底蘊,被譽為“中國壯鄉”。近年來,武鳴區政府著力開展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搭建文化活動載體、加強民族文化研究開發等工作,為當地壯族文化的保護、傳承、發揚營造了良好環境,使傳統民族文化散發出新的活力。武鳴區還通過搶救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舉辦文化論壇、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線路等方式,加強民族文化的傳承與開發,在原有的文化基礎上產生了一些新的民族文化元素。其中,當地歌圩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備受當地群眾喜愛的娛樂形式之一。為了傳承這一民族文化樣式,武鳴區利用每年的“三月三”舉辦盛大的歌圩活動,除了開展對歌、舞獅、搶花炮、舞龍、頂竹杠、拋繡球、扁擔舞、板鞋舞等精彩紛呈的傳統項目活動,還將其開發成當地一個頗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吸引眾多游客前往觀光、了解當地文化。如今,武鳴區的歌圩已經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歷史最久的民族歌圩,“三月三”歌圩入選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鳴區也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中國壯鄉文化研究保護基地”。

廣西民族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廣西民族中專)位于武鳴區,是一所少數民族中職學校,在利用武鳴區優秀壯族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筆者在進行“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實踐研究”的過程中,積極收集整理武鳴區的民歌、民謠、民間傳說、民間戲曲及當地文化名人、歷史古跡、地方特產等文化內容,并將這些優秀文化融入語文教學,開展以壯族文化為主題的特色語文教學實踐研究,把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打造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了地方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

一、將壯族文化元素融入中職語文教學

(一)將傳統民間風俗、民間工藝融入教學

廣西民族中?,F在使用的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的教學是可以與優秀民族文化進行融合的。如在《專業——助我點燃信念的燈》一課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筆者首先組織學生觀看制作五色糯米飯、壯族粽子、壯族服飾的視頻,讓學生對武鳴區的民族風俗、民間工藝有初步了解,激發學生了解、學習壯族文化的興趣。觀看視頻后,筆者組織學生根據視頻展示的步驟,學習制作五色糯米飯。在此過程中,學生采集楓葉、紅蘭草等進行燒煮,然后用煮出的汁水浸泡糯米,最后都順利完成了五色糯米飯的制作。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實操了解了五色糯米飯的制作流程、方法,不僅很好地理解了《專業——助我點燃信念的燈》一文中“專業”一詞的具體內涵,還深入了解了本地的壯族文化,民俗文化與課堂教學得到了有效融合。

(二)將壯族民歌的學習與語文教學融合

壯族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表現方式上通常采用排比、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是很好的語文學習素材。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壯族民歌的內容,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詩經·關雎》時,便可與壯族情歌的學習相融合?!蛾P雎》是一首描寫男女愛情的民間情歌,詩歌以關雎鳥的相向合鳴、相依相偎興寄男女間的愛情。由于《詩經》中詩歌的寫作年代距今久遠,而且采用上古漢語寫作,學生學習、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壯族情歌中有一首名為《思念歌》的歌曲與《關雎》很相似,于是筆者便將兩首歌曲進行比較教學。

《思念歌》的內容如下:“日頭落嶺妹莫慌,日頭落了有月光;月光落了有星子,星子落了天大光。夜里點燈影在墻,說是兩人又無雙;白天下地無人伴,思前想后好心傷。鴨嘴不比雞嘴尖,哥嘴不比妹嘴甜;若還討得甜嘴妹,煮菜不用放油鹽。送哥送到分水灘,分水容易分情難;扯起衣袖問一問,幾時才能再回還?生不丟來死不丟,我兩連情萬千秋,石灰窯里打跟斗,我倆結交到白頭?!边@首壯族情歌以日、月、星做烘托,采用朗朗上口的口語描寫了勞作生活、夜間相思、離情別緒,表達了阿妹對遠在他鄉的阿哥的思念和阿哥阿妹的忠貞愛情。

教學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誦讀和學習《思念歌》,分析歌曲的語言、修辭、構思等,體會歌曲的意境和情感,然后為學生講解《關雎》的內容,并讓學生分別找出兩首歌曲的相似和不同之處,通過比較學習學生深刻理解了《關雎》的寫作手法、情感內容。

(三)將壯族民間故事作為教學內容

壯族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民間故事體系,如各種名人故事、始祖傳說、民俗傳說等,這些是中職語文學科應當充分挖掘并利用的教學素材。如從《瓦氏夫人的故事》中可以了解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的抗倭歷史,從《壯族“三月三”的來歷》《劉三姐的傳說》《五色糯米飯的來歷》《繡球的傳說》等故事中可以了解壯族的節慶婚戀習俗和地方風物文化,從《布洛陀》《百鳥衣》《一幅美麗的壯錦》等故事中可以知道壯族先民的奮斗史、壯族發展史,從《稻作文化》《“岜萊”文化》《銅鼓文化》等故事中可以了解壯族的宗教文化、飲食習慣、建筑風格、文化藝術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壯族民間故事元素,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和潛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廣西民族中專為了更好地傳承這些民俗文化,研發了學前教育專業的“壯族民間故事校本課程”,編寫了壯族民間故事集和校本教材,讓學生在傾聽、學習民間故事的過程中受到壯族文化的熏陶,理解壯族民間故事的深刻內涵和豐富哲理,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語感和鑒賞能力,提升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感悟與理解能力。

(四)將地方自然、人文資源融合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中職語文教材所選錄的課文,有不少描寫了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教師應善于挖掘當地的自然、人文資源融入教學,開展豐富、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寫作能力,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如教學《雨中登泰山》一文,筆者首先讓學生從導游的視角閱讀、理解文章內容,然后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資料,了解南寧本地的旅游資源,最終選擇大明山作為描寫對象,要求學生模仿《雨中登泰山》寫作一篇題為《雨中登大明山》的文章,最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資料,寫一段關于伊嶺巖景區的導游詞,并開展課堂模擬導游競賽,由此完成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經過訓練,不少學生寫出了比較優美的導游詞,如一名學生這樣寫道:“伊嶺巖景區位于武鳴區,距南寧市18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因地處伊嶺村而得名。伊嶺巖壯語叫作‘敢宮’,意為宮殿一樣美麗的巖洞。溶洞位于山腹中,原為一段地下河道,因地殼上升形成了巖洞。經過千萬年的溶蝕作用,洞中鐘乳石密布,進入洞內,便可看見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花、石幔,與現代聲光結合之后,形成了許多形象各異、絢爛瑰麗的景觀,有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有波光映襯、魚帆點綴的‘海島魚家’,有掛滿‘金谷’‘蔬菜’‘瓜果’的‘五彩豐登圖’。游覽伊嶺巖山寨,我們還可以跳竹竿舞、對唱山歌、品嘗壯族風味小吃……真是看的、玩的、吃的應有盡有,有趣至極!”文字比較簡潔優美,較為全面地介紹了伊嶺巖景區的景觀和當地的民俗風情,是一篇合格的導游詞。

為了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引導學生關注家鄉文化,同時落實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筆者組織了以“我愛家鄉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家鄉風俗、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進行比較全面的分析,然后根據分析提出自己未來的就業方向和發展目標。經過分析,學生對自己的家鄉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明確了今后的人生發展方向。其中有學生這樣寫道:“未來30年里,我要努力學習壯族文化,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壯漢雙語幼兒教師,努力讓幼兒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在引導壯族地區幼兒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讓他們學習壯族文化知識,傳承壯族文化?!币灿袑W生寫道:“未來20年里,我將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中職學校音樂教師,以傳承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為己任,廣泛學習廣西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特別是壯族文化,學習少數民族的音樂和舞蹈,積極探索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興趣的方法,使學生感受到少數民族音樂與舞蹈的獨特魅力,使他們受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舞蹈文化的熏陶和浸染,激發他們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p>

在教學中引入地方民族文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學生在交流、寫作中對生活進行觀察、對社會人生進行思考,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溝通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辨思維、判斷能力、創造能力。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在現代社會中,能力是生存的首先條件,語文學科是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媒介。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等是學生必備的素質。要發展學生的這些能力,單純依靠課堂教學是很難實現的。因此,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讓學生回歸生活大課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全方位、多元化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近年來,筆者引入壯族文化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一)開展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近年來,廣西民族中專以開展多彩的校園活動為抓手,著力引導學生學習本地優秀民族文化,如舉辦了以學習本地優秀民族文化為主題的知識課堂,開設民族文化朗誦課,開展了民族文化知識競賽、征文比賽、黑板報比賽、手抄報比賽,組織了各類以傳播地方民族文化為目的的講座、詩歌朗誦會、演講競賽和山歌對唱等活動,組織學生觀看地方民俗表演影片、參觀地方民族文化紀念館和文化遺跡等?;顒又?,學生主動參與、踴躍表現,通過多種形式學習、展示自己家鄉的民族文化,不僅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增長了學生的地方民族文化知識積累,加深學生對地方民族文化的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營造了濃厚的民族文化學習氛圍。

除了舉辦全校性文化活動,廣西民族中專還要求各學科教師積極將學科教學與文化傳承對接。如中職語文學科教學要積極與壯族傳統節日活動文化對接,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主題研究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學習壯族民間文學、民風民俗。如結合學校每年舉辦的“三月三”活動,筆者組織了如下語文主題研究活動:首先布置學生從網上收集“三月三”的相關信息、資料,了解“三月三”的來歷及相關民俗活動、民間傳說,如壯族民眾如何祭祀先祖等;然后引導學生了解壯族的稻作文化、花山文化、銅鼓文化,進行課前研究、討論;最后,在上課時,開展“壯族文化茶話會”交流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分享研究成果、心得體會,既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加增強了學生了解壯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情。

(二)組織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

語文學科教學要回歸生活和現實。語文知識在我們的生活大環境中無處不在,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壯族傳統文化,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處理活動內容方面,教師要關注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聯系,密切關注學生的道德觀念、社會觀念、審美觀念和人生觀念,讓學生充分認識、了解、感受和思考生活。在知識傳授方法方面,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創設生活情境,帶領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讓學生體驗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廣西民族中專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開展社會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廣西民族中專組織開展了“探尋家鄉民族文化”等系列社會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實地觀察、走訪民間、參觀壯族古跡或博物館等?;顒又?,學生親身經歷社會生活,感受家鄉自然風光的美,了解家鄉人文歷史、風土民情,加深了對家鄉優秀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逐漸培養起傳承當地優秀民族文化的使命感;活動后,學校還開展了征文比賽、黑板報比賽等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出來,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三、研發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

在全球化時代,弘揚本土民族文化,有利于捍衛各國文化的多元性,進行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共享。中職學校要想落實好文化傳承工作,就要從本土文化視域進行校本教材的開發與應用。

壯族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將之作為校本課程資源進行深層次開發,既充實了學校的課程資源,又能讓這些寶貴文化資源生生不息、發揚光大。近年來,廣西民族中專將壯族文化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文化價值和課程價值進行分析,并在調查學生對本土文化了解情況及學習需求的基礎上,研發了壯族文化語文校本課程及配套教材。將壯族文化作為校本課程資源進行開發,一方面有利于傳承和弘揚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開發壯族文化語文校本課程過程中,廣西民族中專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景觀、民俗文化和著名人物事跡等資源,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學習語文,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良好審美情趣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激發了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近年來,廣西民族中專結合學校實際,積極研發了壯族文化、壯族民間故事等校本課程,編寫了《多彩的壯族文化》《壯族民間故事匯編》等校本教材,為傳承和弘揚壯族文化奠定了基礎。其中,《多彩的壯族文化》設計了壯族、壯語、壯文、歌圩、民歌、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民族樂器、服飾、傳統工藝美術、傳統體育、民居、傳統節日、飲食、婚俗、民間信仰、醫藥、稻作文化、“岜萊”文化、銅鼓文化、傳說故事等板塊,對壯族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農業文化、婚俗文化、宗教信仰等進行了全面介紹,內容非常豐富?!秹炎迕耖g故事匯編》則選入《布洛陀》《姆洛甲》《馬勒訪天邊》《一幅美麗的壯錦》《劉三姐的傳說》《繡球的傳說》《五色糯米飯的來歷》《銅鼓的來歷》《百鳥衣》《壯族“三月三”的來歷》等80篇壯族民間故事,供廣西民族中專學前教育專業開展實踐教學使用,也供其他專業學生閱讀壯族民間故事使用。這些教材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學生,通俗易懂,在學校語文教學中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壯族文化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不但增長了學生的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培養了學生傳承、發揚壯族文化的能力。

壯族文化豐富多彩,筆者主要以壯族的民風民俗、名勝古跡、民歌、民間故事等為素材進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引導學生積累壯族民間故事作為作文寫作素材,如一位來自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學生在習作中寫道:

周末,特別是沒有月亮的夜晚,天空像一塊深藍色的絨布,上面點綴著寶石一樣的星星,寨子里的小伙伴們就擠在卜婭家里,圍著火塘,聽卜婭講故事……卜婭很老了,一頭白發,滿臉皺紋像核桃皮,只剩幾顆牙了……待我們坐定,卜婭往火塘里添了幾根柴,咕嚕嚕吸了一口水煙,才緩緩抬起頭來:“從前哦,在那個黑水潭哦,有條黑龍啵,黑龍幾兇幾兇呢……”卜婭開始講故事了,似念似唱,那沙啞的聲音仿佛來自遠古,火塘里的火忽明忽暗,照著每個人的臉,紅紅、黃黃的,小伙伴們擠成一團,眼前出現了布洛陀大戰黑龍的場景……很晚了,直到媽媽們在寨子的那頭呼喚了,我們才戀戀不舍地從卜婭家走出來,不知誰先跑起來,于是吧嗒吧嗒奔跑的聲、尖叫聲、嘻笑聲響成一團,回響在整個寨子的上空,也回響在我的整個童年……

——節選自學生的習作《童年》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地方文化,加強本土民族文化的學習,讓學生充分感受壯族文化的魅力,讓壯族民歌、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浸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壯族文化知識內涵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質,促進壯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參考文獻

[1]蔡娟.民間義化資源在語文教材中的分布探究:人教版初中教材[D].河南:信陽師范學院,2016.

[2]徐春花.民間文學在語文課程資源中的開發與運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3]王雙梅.《民間文學》課程教學策略:以培養學生民俗文化素養為中心[J].語文學刊,2016(5).

[4]初瀅瀅.民間文學融入語文教學的意義與策略[J].文學教育,2016(5).

注: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壯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研究——以廣西民族中等專業學校為例”(GXZZJG2020B1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祖興(1964— ),廣西三江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實踐。

(責編 蒙秀溪)

猜你喜歡
壯族民族中職
“課程思政”下中職《基礎會計》的教學改革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新疆中小學和中職學校全面開學
《Cat’s book》
MINORITY REPORT
壯族迎客歌
壯族山歌
多媒體技術助力中職美術教學
中職數學作業批改中的問題及對策
傳承 民族 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