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民族音樂學觀點淺談琵琶音樂文化

2022-06-20 19:10朱琳
藝術評鑒 2022年9期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文化背景文化內涵

朱琳

摘要:琵琶作為我國最著名且優秀的民族樂器之一,距今已經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其豐富且多變的演奏技巧與無與倫比的音樂感染力、表現力深得廣大樂迷喜愛,并且琵琶音樂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元素與文化內涵。鑒于此,本文針對民族音樂學視域下的琵琶音樂文化展開一定分析與探究,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 琵琶音樂? 文化背景? 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9-0024-03

琵琶,作為一項優秀的傳統民族樂器,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愛好者眾多。琵琶從以彈撥樂器類總稱逐漸發展成為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優秀中國樂器,堪稱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嬗變與流傳過程。在這一歷史長河中,不僅誕生了諸多經典優秀的琵琶樂曲,而且琵琶自身的演奏技法與音樂感染力和表現力也在不斷提升。新時期站在民族音樂學觀點,分析與解讀琵琶音樂文化意義重大,不僅能夠針對琵琶音樂的歷史、特點、文化內涵與未來發展進行更加深刻的認知與領悟,而且能夠讓琵琶音樂文化得以良好傳承與延續,讓這一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的重要文化遺產在新時期綻放出璀璨的藝術光芒。

一、琵琶簡述

根據我國歷史書籍和文獻記載,琵琶這一音樂文化的初步形成與創新發展年代為我國的漢代。琵琶因其獨特外觀與獨有的演奏特點聞名天下。從琵琶的外觀制作來分析,琵琶在誕生初期主要有兩種外型:一種是直頸、呈圓形的共鳴琴箱,具體的音位與弦數不固定;琵琶的另一種是共鳴琴箱與頸相連呈梨形。隨后,在我國的東晉時期,由波斯經傳入到我國的曲項琵琶與此前原有的各類琵琶進行了完美融合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擁有四條弦,需要橫抱演奏的琵琶,演奏過程中需要演奏者運用撥子演奏。隋唐時期,琵琶音樂得到了較為繁榮且空前的全面發展。唐朝時期,我國的琵琶藝術發展到巔峰,琵琶成為一種當時社會的主流樂器,并且被廣大百姓所津津樂道與高度喜愛。宋代時期,琵琶開始由宮廷逐漸廣泛的延展,且深入到了民間。隨后的明清時期,琵琶在具體的樂器制作以及演奏技巧等細節方面都獲得了較為創新化的進步與發展。新中國成立至今,琵琶音樂也一直備受國家與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重視,諸多優秀藝術家、音樂家對我國琵琶音樂的創新發展與升級注入了大量心血與精力,并且創作了諸多優秀、經典、悅耳的琵琶音樂作品,也讓這一經典民族音樂藝術開始向規范化與專業化道路大步前進。

二、解析琵琶音樂的獨有藝術特點

從琵琶音樂的藝術特點來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首先,琵琶音樂具有與眾不同的聲音特點。聲音對于琵琶音樂而言,堪稱為一項極為明顯且獨特的外在特征。琵琶聲音能夠真正意義上形成“以點成線,以線帶面”,完美彰顯和展示出一種“點”狀化的聲音特色。與此同時,正是因為這種獨有的“點”狀音色,才使得演奏者能夠在忘情動情的演奏過程中通過琵琶的彈奏訴說各種情感與故事,進而樹立一種獨有的藝術風格與音樂風格。與此同時,琵琶音樂中能夠完美呈現出針對“音腔”進行美化與修飾后的各種音樂特色,進而讓這種樂器在不同形式的演奏過程中散發出一種濃厚的、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其次,針對琵琶音樂而言,其自身能夠展現出一種“剛柔并濟”的音樂特色,演奏者能夠按照琵琶音樂自身蘊含的文曲與武曲不同音樂風格展開不同的演奏方式,并且在各種演奏實踐過程中往往又可以展示“文曲武彈”“武曲文彈”的演奏習慣,讓琵琶音樂完美呈現出剛中有柔、柔中帶剛、剛柔并濟的特色化音樂特點。最后,琵琶音樂自身擁有極為出色的旋律性特色與特點。站在民族音樂演奏角度上來分析,琵琶這一民族音樂形式對旋律性極為關注和重視。其蘊含與體現出的旋律性涵蓋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琵琶音樂能夠將獨有的旋律性完美呈現于琵琶演奏中,讓演奏者更好地把控和掌握,讓音與音之間能夠完美銜接和流暢過渡。二是琵琶音樂的獨有旋律性能夠呈現于各類優質音樂作品之中,比如說經典的《漢宮秋月》《陽春白雪》等等。三是琵琶音樂能夠將自身的旋律性滲透與融入到戲劇性之中。演奏者可以借助各種琵琶演奏技巧以及一種較為自由的節奏和旋律展示出各種各樣充滿戲劇性的沖突與矛盾,進而讓聽眾全身心沉浸其中,體驗這一音樂形式的無窮魅力。

三、解讀文化大背景下的琵琶音樂

針對琵琶這一樂器的傳入,曾經有著這樣一種說法:“琵琶是秦漢之際由西域傳入。琵琶有直項和曲項、四弦和五弦之別,四弦曲項琵琶是‘豎頭箜篌之徒,非華夏舊器。它起源于西亞的融合著波斯和印度文化的犍陀羅文化地區,經天山南麓的于蒖,于漢代傳入中國的?!贬槍Ξ敃r我國的文化大背景而言,絲綢之路的全面開啟,讓各類文化生活用品與物資大量的物資能夠形成一種良好的交流,琵琶無疑就是當時文化交流的一種特殊產物。從西方正式傳入我國之后,琵琶開始形成一種漢化趨勢,主要表現在“品”上。針對西方最為古老的一種彈撥樂器之一“馬德”來講,在相關史料記載之中未曾出現過“品”,然而中國的琵琶是有“品”的。眾所周知,隋唐時期,琵琶開始盛行,并且在加入“品”之后,成為了“四項六品”的琵琶,這一轉化形式與個性極為符合隋唐時期的人文背景,并且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琵琶在唐朝時期的盛行。針對琵琶這一樂器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倘若將其形成、發展與變遷放置于整個文化大背景下,這一樂器的全面盛行客觀上展現出唐朝文化極為開放、交流極為頻繁的特殊人文環境,具有較深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值得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究。

四、民族音樂學視域下的琵琶音樂文化內涵

(一)琵琶音樂具有“虛實相生”文化內涵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疤珮O”堪稱為中華文化的一種精髓思想,太極注重“陰陽相對,陰陽相生”,這也堪稱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本。顯而易見,對于民族音樂學視域下的琵琶音樂文化而言,最顯著、最直觀、最具體的一種文化內涵體現無疑就是“虛實相生”。接下來,筆者從三大角度針對琵琶音樂文化的“虛實相生”進行細致化分析。首先,站在琵琶的指法角度所展現出的音色與音域談論“虛實”。針對琵琶彈奏指法所造成的音色細致化觀察,往往都是將“虛與實”的不同演奏技法作為琵琶音色上一種主體對比概念。琵琶演奏技巧涵蓋和營造出的虛實音色豐富多彩,且種類繁多,比如明與暗、濃與淡、軟與硬、寬與窄、薄與厚等等。諸多“虛實”音色都需要借助演奏者通過推、拉、揉、吟、綽、注、擻、打、帶等不同琵琶演奏技巧來全面體現。其次,站在音韻角度針對“虛實相生”展開分析與探討不難發現,琵琶文化藝術內涵講究“音與韻”,而大多琵琶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都會以“音為實,韻為虛”,將諸多“韻之音”進行一種殘響化展示,也都是由琵琶演奏者通過手指彈奏的不同變化以及不同指法展示所形成的優美余音。最后,站在留白或者強弱的角度針對“虛實相生”這一文化內涵精心分析與探究,琵琶音樂極為講究完美的留白,以及音響的強弱虛實之分。楊靖在《劉德海教學與藝術思想衍論》(2005)一文中極為主張這樣一種“虛與實”的琵琶音樂對比關系。楊靖將“虛實相生”藝術內涵表現通過兩個不同層面進行解讀與探究。第一層面就是情緒與音響效果的“強與弱”?!疤摗笔桥靡魳费葑噙^程中著重表現微弱的音響與低沉的情感與思緒。第二層面就是針對琵琶音樂留白的“有與無”。楊靖認為,在琵琶演奏具體過程中,針對音樂停頓之處以及氣息轉換之處,音與音之間的具體“留白”(比如休止符)皆可定義為一種“虛”。AE567013-933E-4A94-B2A5-95FF874CBB73

(二)琵琶音樂蘊含著深邃雋永的“詩性”

毋庸置疑,中華民族堪稱為一個極具詩性與藝術天賦的優秀民族。翻看中華文藝歷史不難發現,中國原始樂舞都堪稱為“歌、樂、舞”完美結合、三位一體的,這也成就了中華民族古代藝術發展史的最高形式——詩歌、音樂與舞蹈。對于中華民族悠久文化歷史而言,無論哪個朝代或者歷史階段,中國人對于音樂和文學的認知、審美與領悟都具有較高的關聯性,這種關聯性和我們中國美學自古以來具備的一統性和融合性息息相關。在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流淌與傳承過程中,中國音樂已經逐漸形成了自身獨有的作曲、作詞與創作方式,這與音樂和詩、詞、曲之間完美交融、相得益彰不無關系。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就是音樂和文學之間自古以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完美關系之所在。舉例說明,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大詩人不僅自身寫詩作賦能力極強,而且都堪稱為當時那個朝代的優秀琵琶演奏家,比如說唐明皇,比如說白居易等等。眾所周知,白居易的千古佳作《琵琶行》,無疑堪稱為一顆“詩中有樂,樂中有詩”的璀璨明珠。此外,我國各個時代的經典琵琶古曲中耳熟能詳的曲目如《瀛洲古調》《塞上曲》以及后期的經典琵琶改編曲《春江花月夜》等作品無不展現出中國人血液中流淌的深邃詩性,完美呈現出中國文學的一種詩意美。

(三)雅俗兼具的音樂審美特征

民族音樂有雅俗共賞的說法,因此自然被分成“雅”和“俗”兩個領域,以追求音樂“中和之美”的稱之為“雅”,風格特點表現為:“清”“微”“淡”“遠”,深受文人士大夫喜愛;以追求“粗獷質樸之美”的稱之為“俗”,主要風格特點是直抒胸臆,深受普通百姓和庶民喜愛。每一種樂器都具有獨特的演奏風格和特點,有些講求“雅”,有些表現為“俗”,而琵琶則不同,它不僅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更受普通勞動人們歡迎,因此其音樂表現具有雅俗兼具的音樂審美特征。

琵琶音樂俗樂特征的形成,主要源于其與民間元素的緊密聯系,包括民間藝人與民間音樂,很多琵琶曲目都是在民間音樂發展和流行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昭君怨》《水龍吟》《蝶戀花》等。在民間琵琶音樂整個形成過程中,民間藝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艱苦的努力,為琵琶這一音樂藝術表現形式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比較著名的民間藝人包括:阿炳(華彥鈞)、曹東扶、張步蟾、白鳳巖等。在長期的民間藝術創作與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的,以“質樸之美”為主要追求目標的音樂審美特征;體裁以小曲為主;在音樂結構、旋律音調等方面,具有簡明樸素的特點;全曲反復出現同一種節奏型,運用同一種指法,音樂特性解明;音樂情緒多明朗樂觀,但亦有少量情緒較為哀怨低沉的曲目。

琵琶雅樂特征的形成,主要源于其與文人士大夫,以及他們所創作音樂間的聯系。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常以“琴棋書畫”作為自我完善與娛樂的消遣方式,當中的“琴”泛指多種樂器,其中就包括琵琶,而不僅僅指七弦琴。因此,琵琶音樂自然與文人士大夫聯系緊密。進入近現代后,我國琵琶演奏者多為中青年知識分子,由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均學習過西方音樂,因此演奏和創作中或多或少會融入些許西方音樂元素,從效果看,既有繼承傳統的一面,又有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變化、發展的一面。但無論怎樣,這些近現代知識分子在創作和演奏新內容時,始終追求以“中和之美”為特征的音樂審美,堅持古代美和文化美的指導原則。

五、民族音樂學視域下的琵琶音樂文化圈結構淺析

對于琵琶音樂這一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而言,無論哪一時期的發展、創新與傳承,都和人民生活緊密聯系,息息相關。從各類優質琵琶作品曲目名稱中不難發現:現代曲目《渭水情》這一作品能夠展示濃郁的西北風情;經典柔美的琵琶作品《江南三月》則充分體現出江浙一帶的音樂風格婉轉、柔美、悠揚的特點;《彝族舞曲》,顧名思義,必然會具備云南彝族的少數民族特色與音樂風格。顯而易見,在不同文化背景與文化氛圍下,琵琶音樂更具文化的特殊性和民族性。并且琵琶音樂的文化圈結構也會在民族音樂的全面創新化發展帶動下獲得更加廣闊的空間與契機。

六、結語

綜上所述,琵琶這一經典傳承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不斷變遷、發展、融合與完善。經過千年歷史流傳與發展,琵琶音樂所展示出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魅力、影響力、生命力令人欽佩與稱贊,并且琵琶音樂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變遷與升級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精髓,涵蓋了“虛實相生”與“深邃詩性”。當前階段,以民族音樂學觀點針對琵琶音樂文化展開探索與研究具有深遠意義,必然能夠全面推動和促進我國琵琶音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讓這項民族音樂文化能夠完美傳承。

參考文獻:

[1]桑瑞.琵琶文化屬性的歷史演化[J].音樂創作,2017(03):107-108.

[2]崔曉君.中國傳統文化與琵琶藝術[J].大眾文藝,2017(03):247-248.

[3]婁斯佳.琵琶藝術與大眾音樂文化的融合與創新發展[J].民族音樂,2017(05):19-20.AE567013-933E-4A94-B2A5-95FF874CBB73

猜你喜歡
民族音樂學文化背景文化內涵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謠教學策略——以中班語言活動《茶口粉干》為例
民族音樂學視角下儀式音樂的探索
簡論區域民族音樂田野調查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對比分析
東北大鼓與地方民俗文化
淺談法語習語的文化內涵
哈哈鏡
哈哈鏡
新目標英語中考總復習文化背景知識自測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