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觀視野下巴蜀地區典型線性文化遺產體系研究

2022-06-24 09:33杜春蘭
建筑遺產 2022年1期
關鍵詞:巴蜀古道線性

杜春蘭

陳丹陽

1 引言

巴蜀文化是華夏文化的重要分支?!鞍褪裼蓙砉?,殷周已見傳”①郭沫若在重慶市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前身)題寫的詩句。,以四川盆地為核心的巴蜀地區是中國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長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1]?!捌涞厮娜?,山川重阻”②唐魏征《隋書》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 · 地理上》(中華書局出版社2019 版第三冊第924 頁)。,巴蜀地區四周山川環繞、路途險阻,但它處于青藏高原與江漢平原、黃河流域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故而成為東西、南北先民經濟往來、部落遷徙、文化交融的重要匯集點,文化上高度開放與繁榮[2-4]。蜀道雖難,蜀道仍通[4]256,巴蜀先民努力沖破盆地限制,積極開辟通道進行內外交流,數千年來積淀了眾多線性文化遺產。對巴蜀地區線性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對理解巴蜀地區內部的交往發展,以及巴蜀與國內其他地區乃至巴蜀與世界的文化交流歷程都十分重要。

線性文化遺產由國際文化線路遺產保護與國內遺產保護情況相結合進而延伸和拓展而來,綜合了遺產廊道等相近理念,指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形或帶狀區域內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族群,真實反映了歷史上人類的活動及其交流互動[5]。目前對于線性文化遺產的研究多集中于概念發展梳理與內涵解讀[6]、國內外線性文化遺產的整體特征分析[7]、典型個案的遺產構成及時空演變[8-9]、空間格局構建[10-11]、保護與發展研究[12]等方面,受到了眾多學科的關注。雖然已有不少學者注意到,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巴蜀地區線性文化遺產數量眾多且景觀價值高[7,13],但基于大歷史觀、聚焦系統性結構梳理和整體性價值識別的研究仍較為有限,制約了文化遺產走廊保護的精準性、全面性與有效性。

本文通過挖掘梳理散碎的歷史史料,基于歷史的座標和景觀視野,結合自然資源與文化稟賦的介紹,客觀辨識并進一步研究巴蜀地區典型的線性文化遺產,對其生成的自然與人文條件、景觀特征、整體價值、系統結構等進行剖析、提煉和總結,希望為進一步認知巴蜀地區文化景觀價值助微薄之力,并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貢獻在地研究的學術積累。

2 巴蜀地區線性文化遺產的生成條件

“巴”和“蜀”最早指代古代的兩個部族,春秋到戰國時期分別以今重慶和成都地區為中心建立國家,其后秦并巴蜀,并于舊地設立巴郡和蜀郡,“巴”“蜀”經歷了從部族名到國名再到地名的轉變,并沿用至今[3]。巴蜀的地域范圍,狹義來說主要指今以四川盆地為核心的四川和重慶地區,廣義則是指歷史階段中曾屬于巴蜀以及與巴蜀文化同俗的區域,即除上述所指范圍外,還涉及陜南、湘鄂西部、隴南、云貴北部及金沙江與橫斷山脈以東等區域[14-16](圖1)。

圖1 狹義和廣義巴蜀地區范圍示意Fig. 1Scopes of the Bashu region defined narrowly and broadly

融入大一統國家版圖后,巴蜀地區進一步發展了同中原以及周邊地區各種文化的關系[17]。在自然與人文條件、社會發展更迭的共同作用下,巴蜀地區形成了蜀道、南方絲綢之路、川鹽古道、三峽遺產廊道、茶馬古道等眾多價值極高的線性文化遺產。

2.1 自然資源與人文稟賦

地區內地形地貌豐富,擁有豐沃的平原、連綿的丘陵、縱橫的峽谷、壯麗的雪山、樹狀交織的河網,且物產資源豐富。而懸殊的海拔高度差異、顯著的氣候垂直變化,又締造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與棲居于此的多元民族一同造就了多彩的地方文化。優渥的自然和文化環境為古代先民的遷徙與交流創造了物質基礎和眾多自然通道,為線性文化遺產的生成創造了理想環境(圖2)。

圖2 巴蜀地區自然地形地貌特征示意Fig. 2Natural topography and geomorphic features of the Bashu region

2.1.1“西番東漢,北秦南廣”①明楊慎《全蜀藝文志》卷之四十八《蜀山氏紀論》(線裝書局出版社2003 年版第1473 頁)?!獪贤ㄋ姆降牡乩韰^位

巴蜀地區處于黃河和長江兩大古代文明發源地之間,北接秦嶺、南抵云貴高原、西鄰青藏高原,東部出巫山后與長江中下游平原聯通,自古便是西部地區與中原、沿海等地聯系的重要孔道,南北文明在此匯聚,區域內眾多民族棲息和遷徙,留下了內容豐富的文化遺產[3]。

2.1.2“崇山峻嶺,江峽相通”——山嵌水繞的山水基底

四川盆地北緣大巴山和米倉山、南緣大婁山和大涼山、西緣岷山和邛崍山、東緣巫山和武陵山,周圍山體海拔1 000 ~3 000 m,崇山峻嶺間形成眾多江河峽谷、山地隘口與外界聯通[17]。起伏的山地造就了樹狀的水系網絡,且水源充足。大小河流超過540 條,可以通船的河流有92 條,在河網體系中,97%的河流均為長江水道的支流[18]。取水與漕運之便,使得悠悠的長江水道孕育出初期的聚邑與后期的城市,將盆地內八方居民聯成一體,經濟發展歸入同一網絡,文化發展納為同一系統[4]。

2.1.3“山林竹木,蔬果之饒”——富饒多樣的物產資源

“若以四川盆地與黃土之黃河平原比則無亢旱之虞,與沖擊平原之江浙平原比則無卑濕之苦,與三熟之廣東平原比則無水潦之患,與肥沃之松遼平原比則無霜雪之災?!保ㄈ文藦娬Z)[4]21適宜的氣候條件促進地區農業發展,在先民經營之下,巴蜀地區歷來被稱為“膏腴之地”“天府之土”?!渡胶=洝分忻枋龀啥计皆半加懈噍?、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儛,靈壽實華,草木所聚”②晉郭璞《山海經》第十八《海內經》。。巴地“百谷所聚”且因川東豐富的井鹽資源“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③晉郭璞《山海經》第十五《大荒南經》。?!稘h書 · 地理志》中也形容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④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蜀布、邛杖、蒟醬、井鹽、茶葉等物資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源源不斷地經巴蜀地區的線性走廊流向中原、江南、嶺南及南亞等地。

2.1.4 “多元民族,崇文重教”——多元豐富的文化構成

地區內自古以來就有若干民族共存,秦并巴蜀后,四川盆地內的巴蜀先民逐漸與漢民族融合,而川西北、川西南、川東南的巴蜀先民則與往來的民族融合而成眾多少數民族[2]。形成在盆地中以漢族為主體,在丘陵、山地間眾多少數民族聚居的分布格局。其中藏、彝、土家、羌、苗、回、納西、傈僳、布依族等在區域內廣泛分布。同時區域內自古學風鼎盛,文化發達,如西漢有文翁興學,在全國形成頗具影響力的蜀學,東漢張陵在大邑鶴鳴山創立中國本土發展的宗教道教,再如唐代“天下詩人皆入蜀”,以及兩宋時期“人文之盛,莫盛于蜀”。同時巴蜀先民在天文、水利等方面也多有建樹。

2.2 歷史發展背景

悠久的文明發源、深厚的歷史積淀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多次移民融合,都極大地促進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技術和多元文化的輸入及廣泛交流。

2.2.1 先秦早期輝煌的文明發源

早在200 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資陽、巫山等地就已經發現了早期人類活動的痕跡,巴山蜀水中還形成了大溪文化、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擁有輝煌的早期文明積淀[2]??脊叛芯堪l現,巴蜀地區與國內其他地區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有了經濟文化的往來[19]。

2.2.2 歷史過程中多次移民融合

地區內自然資源富饒。歷朝歷代多種原因造成移民持續發生,包括自發、仕宦、軍事、民族移民等類型,或和平安定時移民遷入開發以求發展,或區域內戰亂造成人口喪亡減員而需人口補充,或其他地區戰亂災荒時“避難入蜀”以求生存,對于保存人口、資源開發、民族融合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20]。區域內經歷了多次移民高潮,包括秦代的“萬家實蜀”、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抗戰前夕的移民入川等六次大移民[21]。

巴蜀地區也多次成為促進國家統一與穩定的重要基地,如唐中葉安史之亂之后,“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揚一益二”局面。又如20 世紀30-40 年代,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巴蜀地區成為全國抗日的大后方。再如“三線建設”時期,中國現代工業建設向西南腹地內遷,川渝也成為該時期建設的重要基地[22]??偟膩碚f,移民的遷徙和交流成為巴蜀地區不同文化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巴蜀地區典型線性文化遺產景觀特征與價值

3.1 巴蜀地區典型線性文化遺產提取與分類

山地峽谷、河流、道路等都是重要的景觀構成要素,也是線性文化遺產的重要空間載體,代表了早期人類運動和交流路線的同時,也體現著地區文化景觀的發展歷程。對巴蜀地區典型線性文化遺產的研究經歷了多個熱點時期,例如:20 世紀40 年代出現了西南地區古代交通線路研究熱潮;20 世紀80 年代后涌現了一批交通線路文化研究的著作,基本構建了巴蜀地區的宏觀交通網絡系統研究[23]。又如:隨著三星堆、大溪文化考古的進展,現代史學家對南方絲綢之路進一步探索,人們認識到在北方絲綢之路開通以前,四川盆地區域就已經與南亞、西亞等文明有所交通和交流。

本文立足于既有的巴蜀地區線性文化遺產的相關研究,對其中涉及的典型線路進行挖掘、分析、提取、整理。通過對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主題詞“巴蜀”“四川”“重慶”以及“線性文化遺產”“文化線路”“遺產線路”“遺產廊道”等組合搜索的文獻檢索結果,以及對相關論著進行梳理和歸納,結合線性文化遺產的概念內涵和相關研究,整理得到了巴蜀地區涉及的15 條典型的線性文化遺產線路及其中包含的眾多通道,并按其形成的總體時空特征劃分為三種主要類型(表1)。雖然不能完全涵蓋地區內數量豐富的線性文化遺產,但通過對文中例舉的典型線路的分析研究,可以一定程度窺探巴蜀先民的內外交流發展及其形成的高價值的遺產類型。

表1 相關研究涉及的巴蜀地區典型線性文化遺產Typical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Bashu region in relevant studies

3.2 典型線性文化遺產景觀特征和整體價值分析

本文以1994 年馬德里會議上提出的判別文化線路的功能、時間、空間、文化特征的四個標準為基礎,進行地區內線性文化遺產的景觀特征及整體價值分析。(圖3)

圖3 巴蜀地區典型線性文化遺產景觀特征和整體價值框架Fig. 3Framework of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overall values of the typical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Bashu region

3.2.1 功能特征和科學研究價值

地區內的線性文化遺產功能豐富,根據主導功能類型,可分為:(1)交通型,如長江上游水系、蜀道、成渝古驛道、黃葛古道、老成渝鐵路、三峽遺產廊道等;(2)商貿型,如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川鹽古道、滇銅京運路線等;(3)宗教型,如長江流域道教文化線路等;(4)遷徙型,如入川移民線路、藏彝走廊、巫山-武陵走廊等;(5)軍事型,如紅軍長征線路等。

遺產線路的功能一般由基本的交通運輸功能和特定的功能用途組成,往往具有功能復合性[24]。區域內大部分線路的交通功能以及部分商貿、遷徙等特定功能時至今日仍在發揮作用。且巴蜀地區自然環境復雜、景觀風貌多樣,線路常穿行于崇山峻嶺與深山峽谷間。如沿江開鑿的蜀道棧

道、鑿于崖壁的川鹽古道、穿越峽江的三峽遺產廊道等,這些遺產線路工程浩大、技藝精湛、選線合理且有效利用線路周邊的山形、水勢、古塔、場鎮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進行風景營造,具備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25-27]。

3.2.2 時間特征和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研究價值

區域內線性文化遺產產生時間早,大部分線路形成于清代及以前。其中長江上游水系、蜀道、川鹽古道、南方絲綢之路、藏彝走廊、巫山-武陵走廊、三峽遺產廊道形成的時間都超過2 000 年,長江流域道教文化線路、茶馬古道持續超過1 000 年。由于時間跨度大、類型豐富,為人類歷史的進步留下了濃墨筆跡,體現出傳統智慧和社會經濟烙印,具有重要的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研究價值。

遠古時期巴蜀先民便沿著川江水系逐水而居。早在夏代,蜀國運往夏王朝的貢品沿嘉陵江經漢水、渭水和黃河進行運輸。唐宋時期,商品運輸繁盛;清代因鹽運、銅運等進一步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內河航運空前繁榮[18]。但隨著近代陸運交通發展,水運交通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藏彝走廊、巫山-武陵走廊的形成也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是古代人類遷徙的重要通道,藏、羌、彝等眾多族群的先民在該區域遷徙和定居[28-29]。川東地區井鹽資源豐富,在巴國控制的上千年時間中逐漸開辟出川鹽古道,至清代全川產鹽地遍及40 州縣,清代中后期以及抗戰時期的兩次“川鹽濟楚”使鹽業產銷進一步擴大,直到近代海鹽的提煉技術提高逐漸取代井鹽才逐漸衰敗[30]。蜀道在新石器時代已有萌芽,戰國中期以前,蜀人通過故道、褒斜道與中原通商;經過秦漢到魏晉的發展逐漸形成“棧道千里、通于蜀漢”,并于隋唐兩宋達到興盛;經過元明清的變革之后,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特別是近代川陜公路的開通,蜀道逐漸衰落[31]。茶馬古道因唐代的馬貨貿易、茶馬互市逐漸形成,但隨著近代滇藏、川藏公路的建成逐漸廢棄[32]。巴蜀地區的郵驛制度在秦漢已逐漸完備,并經過歷朝歷代持續發展。清代盆地內驛路東路干線,也即成渝東大道,是區域內驛路的典型代表,也是聯系成渝地區最重要的通道,但是隨著驛傳制度淘汰以及現代化交通發展也逐漸衰敗[33-34]。成渝鐵路于1952 年全線通車,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第一條鐵路。近年來,隨著沿線動車、高鐵的發展,老的成渝鐵路也逐漸衰落。

遺產線路的興衰發展史、線路本身遺存,以及沿線城鎮、村落等景觀的時空演變,都成為區域社會發展和人類交往歷史的重要見證,生動講述著巴蜀地區的傳奇故事。

3.2.3 空間特征和生態學、地理學及旅游價值

地區內線性文化遺產按空間規??梢苑譃閲H性、全國性、區域性、地方性幾種類型(表2),由于地理單元中豐富的山水峽嶺與民族遷徙走廊的疊合,表現出跨越地理界限的不同層級的特點,且空間上串聯了眾多擁有高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景觀區域,因此對他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生態學、地理學及旅游價值。

表2 巴蜀地區典型線性文化遺產空間規模類型Scales of the typical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Bashu region

盆地內部涵蓋了長江上游水系中的上游干流、嘉陵江、烏江、岷江、沱江、雅礱江、金沙江、洞庭湖等水系區域,水陸和陸路通道相互交織,貫穿整個區域范圍(圖4)。已有研究發現中國的文化線路聚集在費孝通先生從民族學角度提出的族群流動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三大走廊區域[7]。而四川盆地位于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以六江流域為主的藏彝走廊及其后由其他學者拓展的巫山-武陵走廊之間,并在空間范圍與兩大走廊有所疊合,擁有多樣的民族遷徙的自然通道。如茶馬古道從四川、云南的茶葉產地出發,翻越橫斷山脈及六江流域中復雜的高山峽谷景觀帶向西延伸至南亞次大陸[5,35]。南方絲綢之路聯系川、滇、黔三省,沿途串聯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九寨溝、三江并流、南方喀斯特地貌等世界遺產[36]。三峽遺產廊道經過重慶市區、涪陵、萬州、宜昌、土家苗族聚居區等區域,兩岸奇峰峭壁陡立,沿線包含瞿塘峽、夔門以及白鶴梁枯水題刻、大昌古鎮等眾多自然和文化景觀[37]。紅軍長征線路從四川盆地南緣和西緣通過,經過赤水、西昌、瀘定、甘孜、阿壩等地區,穿過金沙江、大渡河、青藏高原、大草地向延安會師[38]。黃葛古道為川黔古驛道的一部分,位于南山風景區中,聯系了曾經的海棠溪碼頭、老君洞等重要景觀點。

圖4 巴蜀地區主要涉及的長江上游水系線路示意Fig. 4The water system and river basin distribu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走廊中遺產線路主線的景觀空間呈現網狀和單線狀兩種主要結構,長江上游水系、蜀道、川鹽古道、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成渝古驛道等呈現網狀結構,三峽遺產廊道、老成渝鐵路、黃葛古道等呈現單線結構。區域內遺產線路空間跨度大,穿越深山、峽谷、丘陵、平地等地形多樣的景觀區域,串聯眾多生物多樣性高的景觀地帶,匯集了豐富的旅游資源。

3.2.4 文化特征和文化傳承價值

這些線性文化遺產將區域內的多元民族聯系起來,連接著不同文化的人群,產生廣泛的跨文化影響,對于遺產保護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

藏彝走廊的核心川西高原中的藏、羌、彝等民族文化與古代巴蜀文化存在密切關系,也是當代巴蜀區域文化的重要部分[39]。在川、鄂、渝、湘、黔等廣大地區進行的川鹽行銷過程中,土家、侗、苗、羌、布依族等眾多少數民族被聯系起來[30]。在茶馬互市的過程中,巴蜀、荊楚、中原的文化和藏、彝、納西等數量眾多的少數民族的文化進行交流、互融,并不斷與傣族的貝業文化、彝族火文化、白族本主文化、納西族巴東文化、藏族雪域文化等交融[35]。在歷朝歷代的移民過程中,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客家文化以及盆地周邊少數民族文化不斷傳入,豐富了區域內的文化內涵。區域中多元民族間彼此的經濟文化聯系往來,促進了沿途經濟、藝術、風俗、宗教等方面的交融。

4 巴蜀地區典型線性文化遺產的景觀系統結構特征

區域內線性文化遺產的發展興衰交替,其景觀系統結構的形成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在遠古時代基于區域內原始的自然環境特征,形成了主要以長江上游水系為骨架的結構基底。其后在此基礎上又拓展出了川鹽古道、蜀道、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以及不同時期的古驛道,進一步打通了區域中南北和東西方向的連接,構成了區域內基本的水陸相通的網狀景觀格局(圖5)。后又因巴蜀地區內外交流的拓展,更多的交流和運動線路基于以往的交通路網得以生成,并且在先前路線的基礎上重新組織路徑,使區域內線性遺產網絡得到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最后形成了目前巴蜀地區線性文化遺產網狀的景觀結構系統,總體來說呈現以下特征。

圖5 巴蜀地區典型線性文化遺產網狀分布格局示意Fig. 5The indicative network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Bashu region

4.1 豐富性

交通線路本身和沿線的歷史城鎮、山形水系等物質要素以及相關背景事件、民俗文化等非物質要素都是區域內線性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區域內線性文化遺產景觀系統結構中,不僅遺產線路的數量和類型豐富,而且線路沿線分布著眾多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單位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包含復雜的自然生態系統、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圖6-圖8)。

圖6 主要遺產線路周圍國家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的分布Fig. 6The national scenic spots, forest parks, and nature reserves along the primary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圖7 主 要遺產 線路 周圍國 家歷 史文化 名城、名鎮、名村 分布Fig. 7The national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towns, and villages along the primary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圖8 主要遺產線路周圍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分布Fig. 8The national Protecte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PCHS) along the primary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routes

長江上游水系流傳著大禹治水、巫山神女等傳說,串聯著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遺產。川江水系兩岸西沱、淶灘、石寶場等沿江場鎮及鄉土聚落、充滿市井生活氣息的水碼頭景觀、順勢而布的大量寺廟景觀等也都是區域內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見證[40-42]。蜀道線路除了數量眾多的古道外,沿線有豐富的古柏植物景觀、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歷史城鎮以及相關聯的風俗、曲藝、神話、特色飲食、傳統手工等文化景觀要素[43-44]。川鹽古道沿途經過烏江畫廊、利川的騰龍洞、張家界的石林等自然景觀,以及龔灘、鳳凰、里耶等歷史文化古鎮等,自然與人文風景兼備[45]。長江流域道教文化線路不僅具有自身的宗教文化價值,沿線貫穿了青城山、鶴鳴山、豐都名山,并且在線路上存有眾多的牌坊、石碑、道觀等豐富的物質景觀要素[46]??偟膩碚f,區域內遺產線路將巴山蜀水之間的自然地形、城鎮、民族村寨等內容串聯起來,展現了多樣化的景觀風貌。

4.2 變化性

區域內文化遺產線路在時空上存在著一定的延續性和層積性,這些文化遺產線路通常與交通線路密切相關,線路網絡格局的重要性也受到整體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影響。巴蜀地區受歷史上全國政治中心東移南遷的影響,四川盆地內經濟文化中心也逐漸向東南推移,從宋代之前以北部出入四川盆地的金牛道和南部的靈關道、石門道為重,自宋代長江峽路的交通功能日漸提高,成為了四川盆地對外交通的主要通道[47]。清代以前溝通盆地內部聯系的驛道系統以北線為主,而自清代,驛道的南線即成渝東大道的重要性日漸增強,成為聯系川渝地區的主要交通線路[33]。巴蜀地區遺產線路發展時間長,且在空間分布上有所重疊,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背景下,不同線路的重要性也產生一定的變化。在線路的更迭變化中,部分線路及其沿線連接的民族村寨、歷史城鎮等景觀點,也會因線路重要性的變化而得到發展或受到忽視,因此需要全面分析線路發展不同時期的背景條件及歷史狀況,才能更充分地理解其特征以及更好地保護遺產線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4.3 滲透性

巴山蜀水的多山環境中,城鄉分布極不均衡。水陸相通的遺產線路交織滲透,完成了區域內的系統聯通,并有效地將區域內的城鄉節點連接起來。蜀道、川鹽古道、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等遺產線路,除了主干線外,還有眾多支線密布,這些支線滲透到山地環境中,聯通城鄉區域,使其

圖9 松茂古道(茶馬古道支線)沿線城鄉分布Fig. 9Distribu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 along the Songmao Ancient Road (A branch of the Tea Horse Ancient Road)

圖10 松茂古道線路走勢及其道路沿線鄉村聚落景觀點分布Fig. 10Route of the Songmao Ancient Roa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ural landscape along the road

圖11 清代成渝東大道及其沿線城鄉分布Fig. 11The Chengdu-Chongqing East Avenue and the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 along it in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圖12 秦巴山區地勢與蜀道主線走勢及其沿線城鄉分布示意圖Fig. 12Terrain of the Qinling and Daba mountains area and the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 along the main routes of the Shudao Roads

4.4 輻射性

圖13 巴蜀地區典型線性文化遺產輻射范圍示意Fig. 13The indicative impact scope of the typical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Bashu region

5 小結

圖14 結合景觀特征的遺產線路景觀單元劃分示意Fig. 14The indicative landscape units of the heritage routes with their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聚焦于這些線性遺產對目前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可能發揮的潛在作用,慎重處理遺產傳承與未來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實現城鄉結合、區域聯動,共同講好古今傳承的巴蜀故事。

圖片來源

圖1:作者據參考文獻[14][15][16]中內容及戴彥《巴蜀古鎮歷史文化遺產適應性保護研究》(博士論文)17 頁插圖繪制,底圖來自http://bzdt.ch.mnr.gov.cn/,審圖號GS(2016)2884 號

圖2:作者據底圖〔來自http://bzdt.ch.mnr.gov.cn/,審圖號GS(2016)1609 號〕及中國地形圖〔來自http://m.onegreen.net/maps/,審圖號GS(2011)1537 號〕改繪

圖3:作者自繪

圖4:作者據底圖〔來自http://m.onegreen.net/maps/,審圖號GS(2008)1304〕改繪

圖5:作者據參考文獻[31][32][33][36][49]等內容,以底圖〔截取自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地圖》2021 版,審圖號GS(2017)3537 號〕繪制

圖6-圖8:作者據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gov.cn/xinwen/2017-04/28/content_5189476.htm)、保護地平臺(http://www.cnnpark.com/res.html)、中國世界遺產網(https://www.sinowh.org.cn/Home/Picture?ColumnId=b4 ab4f351f4a4b60838105daac855aa8)、國家文物局綜合行政管理平臺(http://gl.ncha.gov.cn/home)、《中國文物地圖集:重慶分冊》(文物出版社2010 年版)、《中國文物地圖集:四川分冊》(文物出版社2009 年版)等相關數據信息繪制

圖9:作者據底圖(來自https://www.tianditu.gov.cn/)繪制圖10:作者據孫松林《岷江上游的大地景觀與藏羌聚落》(建筑工業出版社2020 年版)第68、87 頁插圖改繪

圖11:作者據參考文獻[33]中內容,以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 清時期》(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 年版)第39-40 頁地圖為底圖改繪

圖12:作者據史念海、蕭正洪、王雙懷《陜西通史:歷史地理卷》(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年版)第347 頁圖改繪

圖13,圖14:作者以圖5 為基礎繪制

猜你喜歡
巴蜀古道線性
走古道
青年共建“雙城圈” 攝影同話“巴蜀情”
川渝兩地攜手共建“巴蜀電影聯盟” 聯合打造巴蜀特色電影
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二階整線性遞歸數列的性質及應用
線性回歸方程的求解與應用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書法綜述
非齊次線性微分方程的常數變易法
?N上帶Hardy項的擬線性橢圓方程兩個解的存在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