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傳統禮儀習俗融入酒店服務禮儀的教育理論研究

2022-07-01 22:13周菁
三悅文摘·教育學刊 2022年12期

周菁

摘要:中華傳統禮儀習俗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民眾生活中傳承至今,攜帶這中華民族的優秀基因。酒店服務禮儀教育是當代社會作為第三產業的酒店業發展的基礎,在將中華傳統禮儀習俗融入酒店服務禮儀教育研究中,文章發現了兩個教育理論極為有效,一是“認知行為理論”、一是“生活即教育理論”。將中華傳統禮儀文化體系融入酒店服務禮儀教育,并利用這兩個教育理論去指導踐行,可提升酒店服務禮儀教育的深度和高度。

關鍵詞:中華傳統禮儀習俗;酒店服務禮儀;教育理論研究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華傳統禮儀習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傳承和弘揚其優秀文化內涵對提升社會主義禮儀文化教育有著實質意義。在這個酒店業發展欣欣向榮的時代,酒店服務禮儀教育備受重視與關注,通過對“認知行為理論”“生活即教育理論”的分析,筆者發現,將中華傳統禮儀習俗融入酒店服務禮儀教育,并利用這兩個教育理論去指導踐行,可提升酒店服務禮儀教育的深度和高度。

一、中華傳統禮儀習俗概述

中華傳統禮儀習俗,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日常生活習俗,如行走禮、入座禮、拜賀禮、奉茶禮、傳統服飾禮等,其作為中華民族社會交往、行為立事的重要內容,幾乎貫穿了民眾全部的生活歷程,在其流程儀式中蘊含著中華傳統禮儀中禮以“敬”為本質、禮以“端莊”為外顯、禮以“和諧”為宗旨、禮以“適度”為原則的思想內涵。

(一)行走禮

行走禮伴隨著人的一生,在中華傳統禮儀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肚ё治摹分杏性唬骸熬夭揭齽?,俯仰朝廟,束帶矜莊,徘徊瞻眺”意思是,一個人走路的時候要昂首挺胸、抬頭和低頭時要像在寺廟朝拜那樣端莊,行走時要著裝整齊,目視前方。在《禮記·玉澡》中也論述過,日常行走要腳步平直穩健,身體不能左搖右擺。古人為了保持行走的規范性,還在身體左右兩邊佩玉,以發出環佩叮當的聲音展示步履的韻律之美。而如與客人同行,走到門口要恭請客人先進??梢?,古人對行走之禮非常重視,將其看作一個君子基本的修養和德行。

傳統行走禮體現了中華傳統禮儀文化中禮以“端莊”為外顯、禮以“敬”為本質的思想內涵。真正的君子不僅要著裝端正、還要有端莊的行走姿態。而在與人同時進門的時候,要恭請他人先行,體現君子不僅要走姿端莊還要有“以人為先”的謙讓。

(二)入座禮

中華傳統禮儀文化中的座次,是有主次尊卑之分的,安排位置,需要跟對象的身份相匹配,哪種身份就座哪種位置。在室內就座時,以坐西面東為尊,一般主人坐東邊,尊貴的客人坐西邊,年長者坐北邊、晚輩坐南邊。在入座以后,沒有開始就餐之前,要靠著椅子背往后坐,即“虛坐盡后”,開始就餐以后,則要身體前傾靠近餐桌,有貴客中途到達,要起身歡迎。

入座禮是中華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不管是接待客人、參加宴席、還是在公共場合入座,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種禮儀規范,其中體現了中華傳統禮儀文化中禮以“敬”為本質、禮以“和諧”為宗旨的思想內涵。

(三)拜賀慶吊禮

在中國傳統民間,拜賀禮一般是在節日期間進行,主要為晚輩對長輩、地位低者的人對地位高者的一種拜訪活動,也有同輩之間的互相拜訪,如官員朝賀、民間拜年等活動。在進行拜賀之時,不僅要口中念拜賀之詞,還要奉上賀禮,體現對主家的真誠之心。而慶吊禮,主要圍繞著中國人的人生大事進行施行,如誕生、婚嫁、逝世、慶壽等,人們對他人這些重要的人生節點進行慶?;虻跹涞亩Y儀,就是慶吊禮。

拜賀慶吊禮,在“禮制社會”的中國,是最為盛大最受重視的一系列的禮儀習俗,它們貫穿了人的一生。這些禮儀習俗展示了社會民眾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的團結風貌,其集中體現了中華傳統禮儀文化中禮以“和諧”為宗旨的文化內涵。

(四)奉茶禮

“君子之交淡如水”,中國傳統社會,飲茶是一種普遍流行的社會交往活動??蛠砭床?,是中國人的傳統,茶禮有緣人,古已有之。奉茶時主要由女主人上茶,并雙手連同杯托一起舉起奉給客人飲用。茶水只斟茶杯的三分之二,俗語云:“酒滿敬人,茶滿欺人?!辈枵宓锰珴M有逐客之意。古代中國還有待客之茶不過三杯,一杯為敬客之茶、一杯為續茶、一杯為送客之茶的講究。

奉茶禮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禮儀習俗,其中體現了主家對客人滿滿的尊敬,是禮以“敬”為本質的另一種詮釋和表達。

(五)傳統服飾禮

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隨歷史演變發展,經歷了夏商周的華夏族服飾、春秋的胡服、漢代的冠服、隋唐的唐服、宋代的宋服、明清的明服和滿服等時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漢服及漢元素文化。

民族服飾作為一種文化記憶,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審美觀、價值觀等深厚思想觀念。中國傳統服飾則經歷了各個朝代的演變,形成了豐富的類別,在不同的禮俗儀式上穿著的服飾不盡相同,要適宜場合需求;傳統服飾體現生產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尊卑貴賤等。這些禮儀規范體現了傳統服飾禮儀中禮以“敬”為本質、禮以“適度”為原則的思想內涵。

二、將中華傳統禮儀習俗融入酒店服務禮儀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

(一)關于“認知行為理論”及運用研究

認知行為理論是認知理論及行為主義兩種理論在社會實踐中整合而成的理論:行為主義理論的基礎來源于巴甫洛夫(Pavlov)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其認為,我們的行為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先天的反射行為、一種是后天學習所獲得的行為,我們的主要行為除了先天反射行為,其他行為都可以用后天反復學習和練習的方式來實現。很顯然,行為主義關注的主要內容為人的行為習得;認知理論則源自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社會生活形態塑造人的行為這一理論思想,其認為,行為與思想是密切聯系的,人的行為受思想認知的控制,認知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認知行為理論則是將以上二者的觀點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集行為、情緒、認知三方面內容于一體的全新理念,其內容為,認知、情緒和行為不可分離,情緒和行為在認知的協調下得到平衡發展,個體的情緒和行為來源于個體對事物的判斷和認知,另外,當個體認知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慣性,其行為也會變成一種習慣,這就是所謂的“自動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由以上理論可以得知,正確的認知能改善情緒、產生良好的行為,長期積累正確的認知,能養成良好的心態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A5CA35C1-245B-4A3A-97DB-E800BBFB6C0D

將認知行為理論運用于中華傳統禮儀習俗融入下的酒店服務禮儀教育,可實現酒店服務禮儀教育效果的提升,而這一教育實現路徑必將以認知這個根源性環節為出發點。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內涵豐富,外延明確,這些思想精髓和禮俗儀式展示著中華民族這一“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如“程門立雪”“孔融讓梨”“倒履相迎”等禮儀故事就是中華民族以禮立身、以禮待人的習俗的展現,它們從根源上實現對受教育者的品德塑造和認知提升,促使受教育者在情緒上、行為上受到認知的協調和影響,產生良好的情緒和傳統禮儀行為,并在長期積累中養成良好的酒店服務禮儀習慣,如在對客服務中能夠傳承中華傳統禮儀中對人謙虛、尊敬、仁厚、寬容等思想觀念,以及舉止文雅,穿著傳統端莊等行為規范等。

(二)關于“生活即教育”理論研究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根據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約翰·杜威(J.Dewey)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相關教育理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纳罱逃碚撍枷?,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為教育之本,教育要圍繞生活這個中心才有意義和價值,他反對脫離現實生活場景去空談的書本教育,提倡將教育融入生活。從理論上來看,“生活即教育”有三層邏輯:一是真正的教育源自社會生活,教育需要在生活中開展,不能孤立于生活而存在;二是教育在源自生活的基礎上,又能反作用于生活而對其產生影響;三是生活與教育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活中本就包含著教育,教育本就存在于生活,也不可能脫離生活。而“社會即學?!币蔡N含了三層思想:一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校不僅是狹義上對人進行學校教育的校園機構,而是整個社會。社會就是一所大學校,其中包括個人一生必經的三個階段的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社會承載了廣義教育的責任;二是“社會即學?!贝蚱屏藢W校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的壁壘,聯通了二者的功能,社會可以為受教育者提供社會化實踐的場所來檢驗校園學習的理論知識;三是“社會即學?!碧岢龅慕逃龑ο蟛粌H是在校學生,而是包含學生的整個社會的民眾,社會教育形塑了大眾風貌,社會意識形態、社會文化具有大眾教育功能。

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來看,酒店服務禮儀教育是不能脫離生活而孤立存在的,它必須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成為受教育者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將中華傳統禮儀習俗融入酒店服務禮儀教育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以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為根基的理論講解及民族特色化的實操訓練,更需要將其融入受教育者各種生活的真實場景來學習和運用:首先,融入受教育者的校園生活場景。將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表現層中的行走禮、入座禮、稱呼禮等內容融入其日常校園生活,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儀容儀表儀態及語言習慣,如在校園中推廣文明用語、規范校園儀表儀態、提倡校園服飾文明,拒絕學生著裝膚淺暴露等,這樣不僅提升了校園文明禮儀風貌,還能通過校園生活促進受教育者對酒店服務禮儀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實操能力的提高;其次,融入受教育者的社會生活場景。根據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會即學?!边@一理論思想,我們要把中華傳統禮儀文化融入酒店服務禮儀教育這項專業教育過程從課堂延伸到受教育者的社會文化生活,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如受教育者學習特殊傳統節日習俗,包括中秋節、端午節、新年等;受教育者學習中國傳統社會的奉茶、飲酒、拜訪等禮儀習俗等,在這樣的融入和學習中,社會這所“大學”用真實的傳統文化生活來深化受教育者對禮儀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提升了受教育者對酒店服務禮儀教育內容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其教育效果在社會生活中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洪鎮濤.千字文[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167—168.

[2]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A5CA35C1-245B-4A3A-97DB-E800BBFB6C0D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