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藝術精神的當代闡釋

2022-07-11 00:51黃永健
藝苑 2022年2期
關鍵詞:藝術精神傳統文化

黃永健

摘 要: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指出: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藝術精神,需要我們結合當代審美追求,進行貼合時代話語環境的新闡釋。論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以“中庸和諧”“生動活潑”“圓融自如”“自然天成”“情性通達”“剛健有為”等六個價值理念,對中華藝術精神進行新的闡釋。

關鍵詞:中華藝術;傳統文化;藝術精神;當代闡釋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漢詩創新詩體研究”(19BZW113)階段性成果。

一、當代文化語境中的中國傳統藝術

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100年的發展,已經徹底改變了積貧積弱的狀態。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梢哉f,中國在物質財富積累、城市化進程、高科技創新等“硬實力”方面,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建立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但實際情況卻是,一些中國人不但沒有完全建立起文化自信,有的甚至還陷入對自己文化認同的“危機”。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人面臨文化認同危機的同時,西方強勢文化也在“冷戰”之后的多元浪潮中,產生了自我懷疑,甚至自我譴責的危機意識。西方世界的文化危機首先來自其學術界的文化反思?!拔鞣降娜祟悓W家、文化評論家、歷史學家、哲學家等,在最近二三十年間頗多質疑于所謂‘啟蒙心態’,因此不再奉直線社會進化論、極端實證論、現代化理論等為金科玉律?!币灾劣?,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以39票對4票取消了該校唯一的“西方文化”共同課程,而代之以“文化、觀念與價值”的新課程。[1]36

正是在這種特殊的國際背景和當代中華文化認同“危機”與“契機”并存的語境之下,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傳統藝術,也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猶如對于自己的文化曾經失去自信和定力一樣,當代中國人對于中國傳統藝術同樣失去了自信和堅守的勇氣。在今天的中國藝術界(包括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界),仍然存在“尊西人若天帝,視西藝如神圣”的藝術自我矮化心態,傳統藝術(民間工藝、地方戲曲、傳統建筑、傳統服飾、方言文學等)被現代化、城市化浪潮所削弱、消減,有的甚至有被徹底消滅的趨勢。如,某些當代藝術家為了迎合國際市場特別是西方人的文化想象,牽強附會地拼貼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元素,制造“偽藝術形式”。有研究者指出,當代中國藝術的總體發展趨勢是:文化符號越來越集中,藝術家逐漸走向自我,藝術空間也越來越狹窄。北京的798和宋莊的藝術家們在表達他們的“中國化”的訴求時,有意無意地對中國各個時代的文化符號進行借用、變形和操作。但是,這種“借用”往往將這些“中國符號”拔離了原來的根基,隨意到將其徹底空洞化。由于剔除了中國語境和中國氛圍,這就好似將中國傳統文化這根“蘿卜”徹底拔出了土,然后去泥、切割、烹飪而成為了一道道地道的“西餐”或者“中西餐雜拌”。 [2]

正因為如此,包含“正能量”的中國傳統藝術并未能積極有效地參與國家的“軟實力”建設。有人指出,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傳播和其移民數量難以成正比,甚至不如日本文化和韓國文化傳播得更順利和深刻。在那里,中國的繪畫展覽不算多,規模也很小。雖然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經濟地位的提升,中國藝術也逐漸受到某些美國人的重視,但對于普通的美國人來說仍是陌生的。相比于當代中國的作品,美國人更重視中國具有歷史價值的傳統藝術,比如瓷器、園林、剪紙以及古代繪畫和傳統書法,大型博物館舉辦的也多是傳統中國藝術展。[3]以民間工藝而言,一方面當今環境不利于民間工藝的生存,一方面當代藝術教育形式也在阻礙著民間工藝的良性傳承,比如中國當代的設計藝術教學體系源于德國包豪斯學院,影響至今鮮有變化;繪畫基礎教學模式來自于蘇聯。雖然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有其獨特性與實用性,但對傳統藝術資源的淡忘,正是對數千年藝術遺產的漠視。[4]

盡管如此,中國當代藝術經由“去中國性”“非中國化”發生了“再中國性”“再中國化”的微妙變化。一批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感應時代的文化召喚,告別“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的文化自我矮化心態,以特立獨行的杰出之作對當代中國的文化現實和藝術現狀作出“反省性”的反映,如吳為山的雕塑、國產動畫電影《熊出沒》等創新之作,都是在全球化語境下,在中國文化意識的引導之下,回歸本土語境,深層鑄造中國藝術意境和中國藝術品味的精品。

正如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那樣,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長期而艱巨的偉大事業。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實現這個偉大事業,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中國當代文藝必須傳承中華文化,“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當代文藝應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5]

二、中華傳統藝術中蘊涵的信念和價值觀

“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6]上升到國家層面,中國“正能量”文化,是反映中華民族精神、主流意識、正確審美觀,倡導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深受廣大人民歡迎的具有正面價值和積極意義的精神產品的總和,一般表現為格調健康、情趣美好、振奮精神、發人深省、催人向上的文化特質。[7]中國傳統藝術作為中華文化價值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地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正能量”,發揮著中華文化的“正能量”效應。

藝術在其五光十色的形式背后,包含著人類的情感,在人類的情感深處,又蘊含著思想、信念和價值觀。原始藝術以其激烈的情感性和直覺性,表達初民對于宇宙和生命的認知和想象。進入文明社會之后,各民族的藝術文化以其各具個性的藝術形式或藝術語言,表達各民族人民對于宇宙、生命和生活的認知和判斷,由于“藝以載道”“藝以載情”,各民族的藝術所載之“道”和“情”必存差異。如果其所載之“道”為“正道”“正見”“正念”“正思維”,則其藝術精神是“正能量”;相反,如果其所載之“道”為“歪道”“邪見”“惡念”“乖思維”,則其藝術精神是“負能量”。如果其所載之“情”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給人力量、令人充滿希望,則其藝術情感是“正能量”;相反,如果其所載之“情”消極顢頇、陰暗昏沉、令人失望迷茫甚至痛苦絕望,則其藝術情感是“負能量”。一件藝術作品如果包含著作者真摯的情感,通過閱讀、觀看、聆聽和感悟,能引起接受者的強烈共鳴,進而加深接受者對宇宙人生的理解層次,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身心愉悅、精神升華,達到了真善美的和諧統一,則這件藝術品的精神品質是“正能量”的,其社會作用也是“正能量”的。

當代文化學者皮特·N·斯特恩斯在《全球文明史》一書中指出:“研究藝術創作是探索一個文明所蘊涵的信念和價值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盵8]413我們在探索中華文化正能量、研究如何發掘傳統文化的信念和價值時,將目光投向中華傳統藝術,博觀約取,深長思味,同樣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歷代藝術家以不同的語言風格、形式意味、意象系統和符號系列表現世界、詮釋生命的奧妙,同時他們的藝術創作也深深地印刻著這個古老民族的宗教信仰、哲學理念、道德倫理、風俗習慣以及民族智慧。我們探求中華文化之道,除了可以運用宗教、哲學、道德、倫理、社會習俗等不同視角之外,還應該且必須運用藝術文化學的視角來研究藝術,這既是我們加深對于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加深對于藝術研究的重要途徑。

中華藝術作為中華文化價值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地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文明)的正能量,即在當下及將來仍然具有普適價值的文化理念,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悌、忍、善”;如被張岱年先生稱之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指導作用的、推動歷史前進的積極健康的要素:“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1)“敬、誠、信、忠恕、仁愛、知恥、和而不同”(2)等。而傳統藝術通常又是以特殊的風格、品相和氣貌來委婉間接地表現中華文化中的正能量價值成分。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人類性意義的價值理念,在新的話語環境下,得到了新的詮釋和踐行,如新加坡全民教育教材《儒家倫理》,將“五倫”中的“父子”改稱“父母與子女”、“君臣”改為“國家與人民”、“兄弟”改為“兄弟姐妹”等,顯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強大再生能力。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在1978年的國慶獻詞中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先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的價值體系?!盵9]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如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耙怨湃酥幘?,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3)

我們當今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融合了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部分,又進行了現代化和當代性的轉化,如其中的“富強”“和諧”“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承接中國傳統文化“剛健有為”“崇德利用”“和而不同”“天人協調”“仁愛”“敬、誠、忠恕、讓、忍、善”等價值理念; 而 “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等核心價值,秉承傳統,融合中西,推陳出新,基本上契合人類對于美好未來的祈求和盼望。同理,當代中國藝術在承接傳統文化的價值基因的基礎上,在全球文化對話大環境中,也有意或無意地借鑒融合非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進行必要的藝術創新,從而真實地表現時代的精神底蘊和道德指向,如譚盾音樂的“中西異合”[10]“西音中韻”[11],就是較為典型的案例。

彭吉象先生在其《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一文中,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概括總結成了六個字,即“道、氣、心、舞、悟、和”,具體為:“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氣”——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性;“心”——中國傳統藝術的主體;“舞”——中國傳統藝術的樂舞精神;“悟”——中國傳統藝術的直覺思維;“和”——中國傳統藝術的辯證思維。[12]彭吉象試圖用現代美學范疇如“生命性”“主體性”“辯證思維”“直覺思維”等來詮釋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不失為試圖打通中西藝術范疇,并對傳統藝術精神進行現代轉化的有益嘗試,但是用“道、氣、心、舞、悟、和”這六個單音詞,或者用“虛、靜、明”等單音詞來概括中國藝術精神[13]536-565,在單音詞已經不占優勢的現代漢語語境中,與普通大眾的閱讀理解終隔著一層。如,“和”作為中國藝術精神的重要特質,內涵豐富,如果我們用“中和”這個雙音詞來說明中國藝術的特質,則閱讀及理解上更為順暢;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性表現的“氣”,如果換成“剛健”這個雙音詞,不僅閱讀及理解上更為順暢,在藝術創作實踐和文化傳播等層面,也可以與國家的藝術振興和文化復興有力地對接。當代學者聶振斌在《中國藝術精神的現代轉化》一書中探討了中國藝術精神的禮樂教化根源,在歷史語境中分析了禮樂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闡釋了儒道禪的審美境界與藝術理想:儒家的“美善相樂”境界、道家的“美真合一”境界、禪宗的“識心見性”境界以及藝術理想的創構。從歷時性的角度看,中國古代藝術精神表現為感性活動中的理性精神、美感形式中的生命意識、自然山水中的人生樂趣、現實環境中的自由境界。[14]聶振斌所提煉出的六個價值理念,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對于現實的指向性,但是其中沒有充分顯現中國文化中“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內涵,因此有必要對其提出的相關中華藝術精神價值理念進行充實改進。

三、中華藝術精神的新闡釋

我們認為各個傳統藝術門類的優秀作品集中表現出了“道、氣、心、舞、悟、和”的中國藝術精神。而“道、氣、心、舞、悟、和”又通向中華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悌、忍、善”,以及“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敬、誠、信、忠恕、仁愛、知恥、和而不同”等價值理念。盡管徐復觀認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虛、靜、明”,主要表現在傳統繪畫與文學兩個藝術門類之中,且繪畫又是莊學的“獨生子”,但是,我們認為莊子的“虛、靜、明”的藝術心靈,實存在于中國傳統藝術的整體大全之中,也散存于中國傳統藝術的各個門類藝術之中。

郝伯特·里德的《藝術的真諦》一書專辟《中國藝術》一節論述了中國藝術和中國藝術精神。他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那樣,享有如此豐碩的藝術財富,從全面考慮,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中國藝術的卓越成就相媲美。然而,中國藝術也有其缺局限性,從我們將要分析的原因看,中國藝術缺乏雄渾宏偉的作品?!?[15]63-71他認為中國建筑比不上希臘或哥特式建筑,但是繪畫和雕塑完美無缺?!坝惺芬詠?,中國藝術便是憑借一種內在的力量表現有生命的自然,藝術家的目的在于使自己同這種力量融會貫通”,中國藝術浪漫而傷感,但是“中國藝術家總是奇跡般地從這種傷感主義的困擾中解脫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應歸功于具有高深哲理特質的中國宗教”“盡管藝術家不一定要像哲學家那樣遵守一條不受情感擺布的理性原則,但卻要遵守一條如上述的技巧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我們一定會找到關于浩大無際的中國藝術精神的完整而篤實的解釋”。[15]63-71郝伯特·里德的論述中斷斷續續地表達了他對于中國藝術精神的判斷,如中國藝術精神中“浪漫”“傷感”“生命性”“解脫”“情理并重”等,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華藝術精神的部分特質。但是正如大多數西方藝術史論家那樣,郝伯特·里德也認為中國藝術缺乏“雄渾”悲壯之美,這是對中華藝術精神的片面認識,當代中國藝術理論家必須予以澄清和糾正。

被西方話語所遮蔽的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道”和“器”兩個層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超越性智慧。在當代語境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精神并沒有過時,相反,中華之藝所承載的中華之道、中華之美,不僅喚醒了民族的文化身份意識,更激發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因此,我們探討藝術如何積極參與構建當代中國新文化,首先必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參照文化界、哲學界有關中國文化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參照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立場和觀點,重新研究界定中國傳統藝術所承載的中華文化精神和價值理念,重申其對于當代文化建構的重要作用。因為中國傳統藝術通過不同的風格、氣象、品貌委婉曲折地傳達中華文化之道,我們在分析中國傳統藝術作品對于中華文化價值的承載之時,可以就各個門類藝術的主要風格、氣象、品貌進行研究和綜合歸類,從不同的方面突出中華藝術之道和文化之道。中國古代音樂、戲曲、舞蹈、書法、水墨畫、篆刻、雕塑、建筑、工藝等有效地承載著中華文化形而上層面的價值理念。在今天人類文化對話和全球文明共建過程中,這些價值理念依然具有不可磨滅的參照價值,可以作為中華文化和中華藝術的“正能量”發揮積極的建構作用。

通過分析對比、綜合歸納,并參照前人的經典分類,我們分別以“中和”“生動”“圓融”“自然”“情性”“剛健”等范疇與各藝術門類相對應,由此,我們可以詮釋中國傳統重要藝術門類體現出來的文化“正能量”?!爸泻汀?,如中庸和諧的音樂藝術;“生動”,如生動活潑的國畫藝術;“圓融”,如圓融自如的戲曲、舞蹈藝術;“自然”,如自然天成的園林藝術;“情性”,如情性通達的書法藝術;“剛健”,如剛健有為的雕塑、篆刻藝術。當然,藝以貫道,道藝相濟,實際上 “中庸和諧”“生動活潑”“圓融自如”“自然天成”“情性通達”“剛健有為”等藝術精神存現于中國傳統藝術的各個門類,只不過我們認為某一類或某幾類的藝術更為突出表現出上述的不同風格,并以此種風格通向中國文化之本——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

這種“以點帶面”“由點及面”“點面結合貫通”的研究推理思路,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學術結論具有學理上的邏輯性和闡釋的清晰度。用“中庸和諧”“生動活潑”“圓融自如”“自然天成”“情性通達”“剛健有為”這六個價值理念來闡釋中華藝術精神,相對于已經取得的相關成果,如彭吉象 《中國藝術學》所提出的“道、氣、心、舞、悟、和”,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所提出的“虛、靜、明”,以及聶振斌《中國藝術精神的現代轉化》一書所提出的美善相樂、美真合一、識心見性、理性精神、生命意識、人生樂趣、自由境界[14]等,更加具有藝術門類的針對性,也更貼近中國當代的審美追求。

注釋:

(1)參見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4-15頁?!疤烊藚f調”主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崇德利用”主要解決人自身的關系,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關系;“和與中”解決人與人的關系,包括民族關系、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人倫關系。而四者以“剛健有為”思想為綱,形成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體系。

(2)參見劉夢溪《馬一浮與國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第7頁。劉夢溪先生認為這七種基本的價值理念,成為中華民族兩千年來立國和做人的基本依據。

(3)參見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這兒的“中華美學”“中華審美風范”,在當代藝術學已經升格的學術語境中,也可以稱為“中華藝術”“中華藝術美學風范”。

參考文獻:

[1]余英時.現代危機與思想人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2]劉悅笛.當代中國藝術:建構“新的中國性”——從“去中國性”到“再中國性”之后[J].藝術百家,2011(3).

[3]付陽華.當代中國藝術與國家形象塑造[J].黨政干部學刊,2014(4).

[4]王剛.中國傳統藝術資源的保護與發展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12(3).

[5]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宋海芽.“正能量”一詞的翻譯和語義延伸的認知闡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7]常勤毅.中國“正能量”文化內涵與構成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4(1).

[8]皮特·N.斯特恩斯,邁克爾·艾達思,等.全球文明史(上)[M].趙軼峰,等,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9]王殿卿.新加坡的文化再生運動與國家的共同價值觀[J].思想教育研究,1994(4).

[10]張娜.譚盾音樂的中西異合[J].音樂創作,2014(5).

[11]龔佩燕.電影《臥虎藏龍》中的音樂藝術[J].影視傳媒,2014(1).

[12]彭吉象.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N].光明日報,2015-11-05(11).

[13]李維武.徐復觀與《中國藝術精神》[M]//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4]聶振斌.中國藝術精神的現代轉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5]赫伯特·里德.藝術的真諦[M].王柯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萬書榮)

猜你喜歡
藝術精神傳統文化
混合型文化模式下龍江劇獨立的藝術精神
漢代陶塑的時代風格與藝術精神探析
清初遺民萬壽祺書法研究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試析中國傳統戲曲的藝術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