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的自然災害與防災減災研究

2022-07-15 01:29李永祥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自然災害防災減災印度

摘 要:印度是全球75個災害最為頻發多發的國家之一,該國近60%的大陸容易受到地震的影響,超過8%的地區容易發生洪災,近76%的海岸線容易受到颶風襲擊,68%的面積容易發生干旱。災害對印度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態、農業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印度也針對其災害特點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防災減災工作。中印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災害類型和地理環境,山水相連,作為世界人口處于第一和第二的兩個大國、金磚國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重要國家,印度災害和防災減災方式研究對中國的防災減災具有啟發作用,對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地區減災合作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自然災害;防災減災;印度;中印減災合作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2)04 - 0031 - 13

印度是一個文明古國,是亞洲的重要國家和中國的重要鄰國。印度近期的新冠疫情再爆發和失控說明了防災減災的意義。任何一個人口大國對于災害的防治都會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災害是不分國界的,或者說是跨國界的,它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但是,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容易引發不同的致災因子,如非洲易發干旱,沿海地區易發臺風、海嘯和洪水,太平洋沿岸地區易發生地震,在致災因子轉變成災害的過程中,脆弱性和暴露具有重要作用,但災害的發生與社會文化、經濟、技術、防災減災制度等有著密切的聯系。正因為災害的發生區域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探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類型和防災減災方式對于災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探討的是印度災害類型和防災減災方式,特別是印度防災減災的國際化合作方式及其對中國防災減災的啟發意義,筆者認為,印度和中國的災害類型和防災減災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作為世界人口處于第一和第二的兩個大國、金磚國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重要合作伙伴,印度災害和防災減災方式研究對中國的防災減災具有啟發作用,對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印度災害產生的環境和社會因素

印度是一個地處南亞的沿海大國,也是地理和文化多樣性十分豐富的文明古國,印度文明不僅在古代享有盛譽,在現代文明史上也有重要的意義。印度具有多樣性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在地理方面,它的東北部與孟加拉國、尼泊爾、中國、不丹接壤,東南部與緬甸相連接,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部與巴基斯坦接壤?!坝《取币辉~是對南亞次大陸的統稱,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南亞八國的領土,還包括今日緬甸的一部分。古代波斯人稱這塊次大陸為“Hindu”,西方人稱“Yindia”,我國古代文獻稱“身毒”“賢豆”“天竺”等。這塊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古代印度人民繁衍生息之地[1] 1 - 2。印度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是人種、民族、語言、宗教和文化多樣性極其豐富的國家,被譽為“人種博物館”“民族大熔爐”“宗教博物館”“語言博物館”等。印度的宗教以印度教為主,兼有伊斯蘭教、錫克教、佛教、基督教和各種原始宗教,印度的文化遺產極其豐富,恒河、印度河是印度人民的神圣河流。印度有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印度的等級和種姓制度對當代社會仍然具有深刻的影響,如教育、就業、福利等,印度文化的多樣性特點影響到其社會、經濟等方面,包括抗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印度的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與環境脆弱性和社會脆弱性有著密切的關系。環境脆弱性包括地理和氣候狀況、水資源分配、土地利用、農業變遷、人類修建的巨大項目等;社會脆弱性則與人類社會的階層、地位、性別等有著密切聯系。環境脆弱性和社會脆弱性的結合能使災害影響加重,有的學者將其稱為“非自然的自然災害”[2]。在考察和研究印度災害時,對兩者的分析必不可少,因為他們是各種致災因子轉換成災害的主要因素,一個社會能不能實現有效防災,就看其環境脆弱性和社會脆弱性的暴露程度,它們是災害研究者的重點關注對象。

(一)印度的環境脆弱性

印度具有各種與災害和致災因子有關的環境脆弱性。它們包括了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人為因素導致的環境變化,如過度開發等。

第一,印度地理環境的脆弱性。印度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之間。印度由三個地形單元組成,第一部分是北部高山——喜馬拉雅山脈,這是和中國共有的一座山;第二部分是中部恒河平原;第三部分是南部德干高原[3]16。印度北部高山地區容易發生地震、地質災害,中部地勢平坦,容易造成洪水和干旱災害,而德干高原則屬于干旱地區。此外,印度還有7 500公里長的海岸線低洼地帶,這些沿海地區人口密集,約有130個城市,包括孟買、加爾各答、金奈等大城市。印度大多數城市都有人口密集的大型貧民窟和棚戶區,是最容易發生洪水的地區[4]。在印度,城市洪水是一種常見的年度事件,由于洪泛區被侵占,存在多種構筑物,缺乏適當的養護規范,造成人為洪水災害。

第二,印度有與氣候條件有關的脆弱性。印度氣候大體屬于熱帶季風型,1年分為4季:冷季(12月至次年3月)、熱季(4~6月)、雨季(7~9月)和涼季(10~11月)。年平均降雨量地區差別很大,阿薩姆邦的乞拉朋齊年降雨量高達10 818毫米,極端的降雨量(如1861年)高達20 447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區,有“世界雨極”之稱[5]2。然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印度降水主要集中在雨季,占降雨量的80%[6]7。極端氣候是造成致災因子的原因之一,它與社會條件相結合就會轉化成災害。

第三,印度的另一個環境脆弱性是過度攝取地下水,它仍然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印度的飲用水、工業和農業用水主要依賴于眾多河流中的水資源,然而,由于水資源有限,地下水成了飲用水、農業灌溉和工業生產用水的主要來源之一。整個國家居民用水需求的80%,農業灌溉用水的45%以上都是靠地下水來滿足的[7]。然而,印度水資源短缺并非完全由自然條件決定,相反,通常是社會和政治進程的結果。水資源短缺被認為是自然化結果,但通常忽視了人為因素。例如,印度庫奇(Kutch)地區的村民表示,缺水造成了人口減少和大規模移民。雖然缺水是由于降雨量少和常年干旱造成的,但人為因素導致的水資源分配不公也不能忽視[8]。

第四,印度產業嚴重依賴農業,而農業的發展又依賴于各種自然條件,如地理、氣候、水利等??傮w上講,印度糧食種植中有55%依賴于雨水灌溉[9]。如果發生干旱,印度的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減少,出現糧食減產的情況。

印度的環境脆弱性與災害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是環境脆弱性導致了致災因子的發生,不同類型的致災因子能夠引發不同類型的災害。換言之,任何一種自然災害的發生,都與環境脆弱性和致災因子有著密切的聯系,兩者的結合能使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大,當然,災害的發生和造成的影響,還與社會和文化的脆弱性有著關系。

(二)印度的社會脆弱性

印度的社會脆弱性與其歷史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如同前文所說,印度是一個民族、宗教、語言、政治群體的大熔爐,如此的多樣性會引發各種沖突和矛盾。一些學者認為,一個國家的內部矛盾和動亂根源可能源于那些曾經被殖民過的國家、那些地域龐大而又分散的國家、那些民族和人口眾多的國家[10]??v觀印度的歷史,這個國家的社會動亂和戰爭就從未停止過,文化與宗教的差異性和矛盾延續到當代社會。因此,印度的社會脆弱性是綜合性的,它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基礎設施脆弱和技術落后是導致災害發生并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重要原因。比如地震災害中的人員傷亡主要是因為建筑物倒塌導致的,無規劃的城市發展和人口增長,加上不適當的土地利用規劃,不遵守安全規定和建筑標準,進一步加重了城市人口的災害脆弱性[11]。這些設施對城市洪災、泥石流也有相同的防災意義,城市規劃和建筑物的質量在貧民窟地區更加脆弱。

第二,印度的宗教和民族沖突導致了社會動亂和脆弱性問題。印度的民族狀況十分復雜多元,正如趙伯樂所指出的一樣:印度沒有進行全國性的民族識別的工作,因此不同民族族群的認定存在著相當大的模糊性,“一個民族”與多民族之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在表述上,人(如馬拉提人、錫克人、泰米爾人等)與族(如蒙達族、貢德族、卡西雅族等)以及宗教或語言人群(如穆斯林、佛教徒、達羅毗荼族等)的概念常出現混用的情況,使得印度之外的人們在接觸這一問題時遇到許多困惑[12]5。印度的“族”“人”“宗教”等代表著不同的民族,也代表著不同的利益群體,這使得印度民族問題錯綜復雜,是民族學家、人類學家理想的研究區域。印度語言、文字、宗教和文化具有鮮明的多樣性特色。印度具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等諸多語系的語言,僅漢藏語系語言就多達300多種。印度宗教類型很多,各種宗教之間從傳統上就有分歧和矛盾,特別是各種宗教派別中都有宗教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他們會因為利益關系和仇恨做出類似于恐怖主義的活動。例如,2002年印度見證了自分治以來最可怕的大規模暴力事件。在火車站,穆斯林商販和印度教激進分子發生口角,一名穆斯林襲擊了一列火車,59名印度教民族主義激進分子死亡。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大批暴徒襲擊了穆斯林,超過1 000人被殺,其中大部分是穆斯林,還有10萬人流離失所[13]。宗教的對立和動亂導致了各種社會問題,它們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防災減災的能力建設問題。

第三,印度社會中嚴格的等級制度、婦女地位低下等問題削弱了防災減災能力。印度具有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通常情況下分為四等:婆羅門(僧侶貴族)、剎帝利(軍事和行政貴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羅(被征服的奴隸),此外,印度還有一種等級之外的沒有種性的群體——賤民。印度等級制度根深蒂固,等級低下的群體受到歧視。等級制度、婦女、宗教等問題糾纏在一起使問題雪上加霜。在印度社會中,婦女一出生就不受歡迎。在印度教家庭中生育兒子被看作是精神和宗教的需要,女兒的出生受到輕視[14]10。沒有孩子或沒有兒子的夫婦可能被其他人認為是不完整的家庭,對大家庭的長期生存沒有足夠的貢獻。太少或太多孩子的出生,尤其是太多“錯誤”(即女性)性別的孩子的出生,被視為生育中斷,威脅到父系家庭未來的連續性和繁榮[15]。印度有很多的弱勢群體,這些弱勢群體在災害的應對中處于脆弱的狀況,他們是受災害影響最深的階層和人群。印度弱勢群體應包括表列種性(賤民)、表列部落(少數民族)、其他落后階層、殘疾人、老年人、街頭流浪兒童、毒品受害者以及地位低下婦女等處于社會邊緣的人群[6]10。

第四,印度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各階層不能平等地享有社會和經濟資源。印度東北部地區處于貧困線以下人口的占比29.98%,仍高于全印度貧困線以下的占比21.92%。印度農村貧困人口比例為25.7%,城市貧困人口占比為13.7%;印度東北部農村貧困人口比例為31.28%,城市貧困人口占比為18.4%[16]。此外,印度有嚴重的社會資源不平等現象,包括印度教育不均等,窮人沒有得到受教育的機會。印度農村存在大量的無地農民和少地農民,他們構成了農村貧困人口的大多數[17]73。不僅如此,印度城市中有很多的貧民窟,即便在首都新德里,貧民窟也隨處可見。所有這些,都是印度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各階層無法共享發展成果的表現,它們必然影響到各種自然災害的防災減災和災害應急的能力,特別是貧民窟中居住著最底層的人民,他們的防災減災能力低下,受災影響后恢復能力弱。

第五,印度人口大多集中在大城市中,人口密度大,貧民窟多。例如,加爾各答大城市群(KMA:Kolkata Metropolitan Area)是世界上人口超過1 000萬的30個最大的大城市之一,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全市人口為1 472萬人,其中常住人口460萬人。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 950人。加爾各答市政當局(KMC)管轄區的人口密度最大,為每平方公里23 149人,更為嚴重的是,KMC管轄的地區有2011個登記在案的貧民窟和3 500個未登記的貧民窟。加爾各答城市群的人口預計在2021年將增至2 000萬,2025年增至2 110萬[4]。一旦發生災害,這些地區的災害應對將會非常困難。

印度的社會脆弱性與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印度作為世界文明古國,有著古老的傳統、風俗習慣和等級制度,這些仍然在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思維方式和國家政策,并深深地嵌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印度的社會脆弱性與環境脆弱性的結合,是災害發生的原因,它們加重了災害后果,導致環境和社會韌性的下降。因此,在研究印度災害應對方式和防災減災方法時,需要對造成災害影響的社會和文化根源進行深入的研究。

二、印度的主要災害類型和特點

印度是一個災害頻發多發的國家,是世界上75個最容易發生多種災害的國家之一[18]。該國36個邦和聯邦區中有27個邦是災害多發地區,58.6%的陸地容易發生中強度到高強度地震;12%的陸地(4 000多萬公頃)易受洪水災害;7 516公里的海岸線中有5 700公里容易發生颶風和海嘯,68%的耕地易受干旱影響,15%陸地易發泥石流和山體滑坡,有5 161個城市容易受到城市洪水影響[19]。由于氣候變化、環境退化、無規劃城市發展、流行病、地質災害和經濟社會問題,使印度的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毫無疑問,印度災害給當地人民造成了長久的影響,可以這樣認為,印度是一個無災不成年的國家。印度防災減災研究中首先要關注災害的類型和特點,在這里,筆者根據相關資料,對印度災害類型和特點進行簡要分析。

(一)印度災害類型

印度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之間,地理地質結構特殊,具有多種類型的自然災害,包括地震、地質、干旱、洪水、高溫、颶風、海嘯、火災等?,F根據類別進行分析和討論。

1. 地震災害。印度是全球受地震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近60%的大陸容易受到地震的影響[20]266。印度地震活動主要集中于喜馬拉雅及其周邊地區,包括印巴邊境、印度東北部地區、印度與中國西藏接壤地帶。從17世紀初到2009年,印度大陸發生過570次影響較大的地震,其中,7次地震發生在1800年以前,240次發生在1800年至1900年之間,158次發生在1900年至1960年之間,165次地震發生在從1960年到2009年期間。印度最大的5個現代化城市,包括孟買(Mumbai)、德里(Delhi)、班加羅爾(Bangalore)、加爾各答(Kolkata)和金奈(Chennai),在過去200年里多次受到地震的襲擊[21]。在過去幾十年里,印度經歷了許多毀滅性的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的損失。幾次中強度地震,例如1988年比哈爾邦 - 尼泊爾邊境(6.4級),1991年的烏塔爾喀什(6.6級),1993年的基拉里(6.3級),1997年的賈巴爾普爾(6.0級),1999年的查莫利(6.8級),2001年的布杰(6.9級),蘇門答臘(8.9級)和2005年的克什米爾(7.6級),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大約4萬人死亡[22]。2001年1月26日,位于西北部的古吉拉特邦發生7.8級大地震,震級與震源深度堪比中國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給印度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古邦原本屬于印度經濟較好的地區,受地震影響倒退20年。2011年位于東北部的錫金邦發生6.8級地震,中國西藏毗鄰地區也受到波及[23]。

2. 地質災害。印度的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喜馬拉雅山地區,這些地區不僅山勢險要,而且降雨量豐富。印度至少有15%的國土面積,覆蓋面超過4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泥石流威脅。當地住房、基礎設施、農場、公路和鐵路線、水電和供水設施、輸電線路項目、塔架、露天礦礦山、隧道、傳統建筑和寺廟以及旅游景點都受到泥石流災害的潛在影響[24]。印度的喜馬拉雅山脈、東北山脈(the Northeastern hill)、西高止山脈(the Western Ghats)、尼爾吉爾斯山脈(the Nilgiris)、東高止山脈(the Eastern Ghats)和溫德提亞山脈(the Vindhyans),覆蓋了約15%的陸地面積。西孟加拉邦大吉嶺地區以及錫金、米佐拉姆邦(Mizoram)、特里普拉邦(Tripura)、梅加拉亞邦(Meghalaya)、阿薩姆邦(Assam)、那加蘭邦(Nagaland)等有山體滑坡的長期問題,造成了價值數10億盧比的經濟損失[25]。在山區,如喜馬拉雅山和尼爾格里(Nilgiri)地區,山坡穩定性問題已變得非常嚴重。例如,在喜馬拉雅的達利基爾尼戈(Darjilnig)地區,有在一天內發生過2萬次滑坡的記錄[26]。說明了泥石流災害在當地的嚴重性。

3. 洪水災害。印度是一個洪水災害特別頻發的國家,印度洪水災害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講,印度有4個洪水災害頻發和泛濫區:第一是雅魯藏布江盆地,這一區域包括了雅魯藏布江和巴拉克河及其支流的盆地,包括阿薩姆邦(Assam)、梅加拉亞邦(Meghalaya)、米佐拉姆邦(Mizoram)、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等;第二是恒河盆地,包括了恒河及其眾多支流,如亞穆納河(the Yamuna)、桑尼河(the Sone)、格赫拉河(the Ghaghra)、甘達克河(the Gandak)等,該區域包括北方邦(uttar Pradesh)、比哈爾邦(Bihar)、喜馬偕爾邦(Himachal)、拉賈斯坦邦(Rajasthan)等;第三是西北河流盆地,包括西北河流盆地的多條河流,如薩特勒伊河(the Sutlej)、拉維河(Ravi)、比亞斯河(Beas)、杰勒姆河(Jhelum)和加加爾河(Ghaggar),該區域主要問題是地表排水不足,導致積水和洪水泛濫;第四是印度中部和德干河流盆地,該區域的河流包括訥爾默達河(the Narmada)、默哈訥迪河(the Mahanadi)、戈達瓦里河(the Godavari)等,該地區覆蓋了南部所有的邦,如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喀拉拉邦(Kerala)、奧里薩邦(Orissa)、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古吉拉特邦(Gujarat)等[27]。除了上述4個主要洪水泛濫地區外,印度還有一些突發性的洪水事件,如潰壩的澇漬等,也能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在1963~1988年間,印度發生了300多次洪水泛濫[26]。水災是奧里薩邦(Orissa)沿海地區的常見災害,在從1961~2000年間,奧里薩邦的水災頻率大大增加。2001年,該邦發生了9次水災,破壞了212公頃尚未收割的農作物;同年發生的水災淹沒了奧里薩邦30個區中的25個區,造成了嚴重的損失[28]。 2017年7月,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奧里薩邦等發生嚴重水災,僅阿薩姆邦就造成76人死亡,當地政府設立了8個臨時安置點,8 000多人得到安置[29]。 2018年7月,印度阿薩姆邦有30個地區受洪水災害,11條河流的河水泛濫,有4 600個村莊被淹,災民超過540萬人,其中15萬人被轉移安置[30]。

4. 干旱災害。干旱是印度最為常見的災害。印度有68%的國土面積容易發生干旱災害[20],很多地區受到由氣候變化帶來的干旱災害和全球化如糧食價格波動的雙重壓力[31]。從1965年以來,奧里薩邦每年都有不少地區發生旱災。20世紀50年代,該邦只有3個地區發生旱災,到了80 年代,整個奧里薩邦的西部地區都發生了旱災,到了90年代,南部和沿海地區也卷入了干旱之中[28]。近年來印度干旱嚴重,例如2002年夏天,印度遭遇了自1987年以來最嚴重的干旱,隨后的2002 - 2003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增長出現了顯著減緩。在大旱期間多安得拉邦,23個地區中有22個地區的雨季降水量低于正常降雨量的75%[32]。 2016年5 - 6月,印度遭受到4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一些地區如蒂格姆格爾地區的降雨量減少到常年的52%,造成莊稼歉收,牲畜渴死,水庫干涸,干旱給當地人民造成了很大損失[33]。 2019年6月,印度又發生持續干旱,全國與常年相比減少1/3,北方邦比常年減少61%,印度糧食種植中有55%依賴于雨水灌溉。由于干旱,印度的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減少,糧食減產出現堪憂的情況[9]。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印度干旱會導致缺水,但缺水不一定都由干旱或者自然現象造成。梅塔(Lyla Mehta)就認為,印度水資源短缺并非自然現象,相反,它是社會政治進程的結果。雖然缺水是由于自然化中降雨量少和常年干旱造成的,但是,僅僅從絕對或體積的角度來考慮水資源短缺是錯誤的[34]。干旱引發了社會經濟影響的惡性循環,首先是作物產量下降、失業、資產流失、收入減少、社會經濟條件惡化、營養不良,然后是風險應對能力下降,從而使窮人更容易受到另一場干旱和其他沖擊[32]。

5. 高溫災害。高溫災害與干旱也有密切的關系,然而,在很多地區,即使不發生干旱災害,氣溫也會變得很高,這是印度氣候的特點。印度是高溫災害的頻繁地區,每年都會發生不同程度高溫災害,有的年份高溫災害特別嚴重。印度大部分地區酷熱嚴重,平均溫度是24 ~ 27攝氏度之間,高溫在38 ~ 54攝氏度之間[3]20。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加劇,高溫災害出現頻率加大,并且越來越嚴重。2010年6月1日,印度西北部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高溫天氣,最高氣溫接近50攝氏度,大約1 400人死亡。2014年夏天,印度東部的西孟加拉邦也因酷熱天氣,近千人死亡。2015年夏天印度熱浪更是奪去2 200多人的生命,是近15年死亡人數最多的夏天。2016年、2017年,印度遭受高溫災害,尤其是在印度北部。首都新德里溫度達到43攝氏度,馬路被高溫“熔化”。2017年,珀洛迪地區甚至出現了51℃罕見的高溫[23]。高溫在2018年、2019年之后每年都在發生,導致人員死亡,用“無高溫不成年”來形容印度并不過分。

6. 颶風和海嘯災害。印度是颶風災害頻發的國家之一,在該國7 516公里長的海岸線中,接近5 700公里的海岸線容易發生颶風和海嘯。印度有13個邦位于沿海地區,40%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線100公里以內。根據1980 - 2000年期間的分析數據,印度每年平均有3.7億人受到颶風的影響[35]。印度的克里希納三角洲(Krishna Delta)是繼孟加拉國的恒河三角洲之后,印度次大陸東部沿海第二大易受颶風襲擊的地區。氣旋風暴通常伴隨著強降雨,平均每5年就會使三角洲地區的作物減產達20%,每10年減少50%。1977年11月發生了颶風和風暴,在一夜之間,巨浪襲擊了迪維西馬(Divi Seema)地區,造成1萬人死亡,數百平方公里的莊稼和財產被摧毀。之后,在1979年、1981年、1990年和1994年,三角洲地區發生過更多的氣旋災害[36]。1999年,奧里薩邦先后經歷了2次強氣旋風暴。10月17日至19日的第一個氣旋,風速高達每小時200千米,在奧里薩邦南部的4個地區造成199人死亡。10月28日至30日的第二個氣旋風速高達每小時350公里,摧毀了大部分沿海地區。由于沿海地區地勢平坦,地勢較低,高達7米的潮水淹沒了15至30公里的廣大地區。在3天的時間里,近900毫米的降雨淹沒了內陸大片地區,官方的估計死亡數字約為1萬人[37]。1981-1982年間,大約250次旋風襲擊了印度東海岸,46次襲擊西海岸,造成上百萬的人畜傷亡[26]。印度也會發生海嘯災害,因為印度南部是印度洋,該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海嘯災害經常聯系在一起,影響到印度。例如,2004年的印度尼西亞海嘯中,印度就共造成了9 571人死亡, 5 914人失蹤, 271 908人無家可歸(displaced),有4個邦(States)和2個中央直轄區(Union)受到災害影響[38]。 2014年10月8 - 13日的熱帶颶風中,4個沿海地區超過7 285個村莊約920萬人受到影響,造成61人死亡[39]。颶風和海嘯成為印度面臨最嚴重的災害風險之一。

7. 火災?;馂姆譃槌青l火災和森林火災兩種,城鄉火災是發生在城市和鄉村的各種類型的火災,而森林火災主要指森林中的火災。森林火災在印度也非常普遍,每年受到火災影響的森林面積在145~3 500萬公頃之間,大多數森林火災是人為的,縱火的目的是為了便于獲得各種非木材林產品,如天杜葉、娑羅雙樹種子和蜂蜜,增加草產量和清除森林進行遷徙耕作。在印度的其他一些地方也存在人為放火,是為了文化和宗教活動。比如,在拉賈斯坦邦烏代普爾的部落區,如果愿望得到實現,人們會為這些神“犧牲”一塊森林[20]312。

8. 其他災害。除了上述的災害之外,印度還有寒潮、雪崩、熱浪等自然災害,還有由化學、生物、輻射、核泄漏等造成的人為災害,這些災害也給印度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二)印度災害特點

印度的災害類型繁多,影響巨大,不同的災害類型就有著不同的特點和防災減災方式??傮w上,印度災害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印度災害種類繁多,災害類型交叉,因災損失巨大。災害類型包括地震、地質、干旱、洪水、高溫、颶風、海嘯、火災等。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地區,地震災害頻發,而南部沿海和平原地區容易受到颶風、暴雨和洪水的影響,而中部沙漠地區是干旱和高溫災害的易發地區。印度災害在很多情況下不是單一發生,而是多種災害類型交叉,如干旱與高溫災害交叉,颶風、暴雨、海嘯和洪水災害交叉,地震與崩塌災害交叉,等等,都能加重災害的影響程度。例如,2005年,在西高止(Ghats)山脈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孔坎(Konkan)地區連續下雨,導致山體滑坡,超過500人喪生,僅孟買市區就有100人喪生[24]。

第二,印度受氣象災害的影響巨大,高溫災害突出。印度的氣象災害非常頻發,例如,奧里薩邦位于印度東海岸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意味著,從歷史上看,奧里薩邦非常容易遭受多種災害,如颶風、干旱和洪水。在季風期間過多的降水會導致大規模的洪水,影響農田和財產,而過少的降水會給國家帶來干旱。災害的影響還表現在1999年10月的超級氣旋,造成大約1萬人死亡。緊隨其后的是2001年、2003年和2006年的毀滅性洪水,以及2000年和2002年的干旱[40]都屬于氣象災害。

第三,印度經濟、人口、等級制度等對防災減災有很大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與防災減災有著密切的聯系,以氣候變化為例,每個國家都會因氣候變暖而遭受損失,因災損失與國家的經濟收入大致成正比。發展中國家被預測為更容易受到災害和氣候變化傷害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中的許多經濟都依賴于對氣候敏感的產業,例如農業。世界上貧窮國家遭受氣候變化破壞的沖擊最大,因為它們地處低緯度地區,而且太熱;富裕國家可能會從氣候變化中受益,因為他們位于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區,而且比較涼爽[41]。此外,印度人口眾多,還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高等級者具有優越的社會地位,容易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而低等級者得到的社會資源少,容易受到災害的影響。

總結起來,印度災害特點與其地理、氣候條件和社會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系。印度次大陸地區靠近著名的孟加拉灣和印度洋,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平坦的南部地區和德干高原地區暴露在各種致災因子之下,印度的社會發展狀況使得致災因子很容易轉化成災害。

三、印度的防災減災措施及其啟示

印度的防災減災工作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作為聯邦制國家,印度從國家到邦、縣和區都有災害管理機構,2005年5月30日,印度成立了國家災害管理局(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 簡稱NDMA),2005年12月23日出臺了《2005災害管理法案》,該法案對國家、州、區和地方各級有效的災害管理機制制定了具體制度和協調辦法。通過這樣一個法案印度政府建立了一個多層次的制度體系,除了國家災害管理局(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 簡稱NDMA)外,地方上有州災害管理局(the State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ies簡稱SDMAs)、地區災害管理局(District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ies簡稱DDMAs)等[23]。此外,印度政府在積極采取防災減災措施,如奧里薩邦的災害管理機構 (OSDMA)建立了臺風庇護所,進行一些自然災害知識的普及和教育,以及推進災后重建和基礎設施的改善;政府還在每個村委會建立糧食儲備點,同時修建河堤,防止洪水和鹽水破壞尚未收割的作物和農田,建立及時而準確的災害警報系統[28]。

在洪水災害的防范方面,印度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印度洪水防范分為結構性措施和非結構性措施。在結構性措施方面,1954年災難性的洪水之后,印度政府制定了國家洪水管理方案,規劃了長期和短期的保護森林的方法,建設了總長度為16 800公里的堤防和32 500公里的排水渠,有1 040個城鎮和4 760個村莊受到了森林和堤防的保護。在非結構性措施方面,印度建立洪水防災機構,制定相關法律制度,對全國的洪水頻發區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繪制洪水災害地圖等。洪水防范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農民、專業團體、行業、婦女、非政府組織等都要參加洪水管理,非政府組織充當政府和公眾之間的聯系,媒體也能在抗洪中扮演重要角色[42]。

印度政府的颶風防范方式源于1977年的颶風災害,他們對災害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并開始進行了各種防災減災工程,如建立熱帶風暴庇護所,風暴預警系統,疏散方式等。在安得拉邦的迪維西馬(Divi Seema)地區,政府建設了15 000鋼混結構的庇護所,成為該地區颶風應急躲避的重要地點。1979年,一場毀滅性的旋風和風暴潮襲擊了克里希納三角洲,由于防災減災工作,死亡人數不到1977年的10%,這得益于政府的預警系統和疏散程序。自1979年以來,克里希納三角洲(The Krishna Delta)在1983年、1987年、1990年和1995年都發生了颶風和洪水,但每次只有不到100人死亡[36]。在2014年的颶風災害中,超過22.2萬人從低洼和脆弱地區疏散到310個救援營地。此外,在15天的時間內開設了1 688個醫療營,分發了約290萬袋食品和650萬袋水。這是在聯邦政府與地區當局、地方自治政府、國家災難反應部隊(NDRF)、印度陸軍和海軍的密切合作下實現的[39]。

學校在防災減災中受到重視。例如,奧里薩邦減災局(OSDMA)在2003年就建造了43個多用途氣旋庇護所和5 350所新小學。印度政府的一項特別計劃——英迪拉·阿瓦斯·尤賈納(IAY)計劃建造了50多萬所抗颶風房屋。此外,近1萬所小學建筑得到加固,近900所高中得到了混凝土建筑[37]。印度具有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在校生人數,學校自身的防災減災和作用一直受到重視。

印度鄉村的應對措施不容忽視,它們是構成印度防災減災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在洪水災害易發地區,農民經常調整水稻品種和提前播種;在受海水鹽化比較嚴重的地區,人們會加高堤岸,保護農田和居住區域。在干旱地區,人們會集資修建池塘來儲存雨水作為灌溉之用。在受災之后,人們會變賣固定資產、借貸、外出打工、要求救濟等減少因災損失[28]。應該說,鄉村的應對方式不僅補充了國家層面的不足,還是防災減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印度防災減災中面臨很多困難,如技術上提高和普及還需要很長的時間,特別是民間建筑質量的提高并非易事;另外是大眾對防災減災的重視不夠,這雖然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但是,防災減災意識缺乏是導致災害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有是社會缺少對窮人的關愛和照顧,特別是大城市的貧民窟是防災減災的重點地區,例如加爾各答等大城市都有數量驚人的貧民窟,印度鄉村的貧困問題也極為突出,導致了貧富差距的加大。窮人與富人在災害中的應對和韌性并不一致,擁有資源的人可以在經濟上和身體上保護自己不受颶風和洪水的影響,他們的恢復速度更快。不幸的是,窮人在每個階段都很脆弱,而政府的措施在加強他們的社會經濟彈性方面一直無效,韌性在災難性事件中難以恢復[36]。

印度災害和防災減災走向國際化不僅是因為自身的需要,還因為災害源頭與該地區的環境和地質狀況緊密聯系在一起,例如,導致印度洪水災害的很多河流是國際性的。印度與尼泊爾、不丹、中國、緬甸、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六個鄰國共享河流系統,在各種洪水管理的雙邊和多邊合作對印度和有關國家至關重要。同時,印度是“一帶一路”沿線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重要國家,喜馬拉雅山南部所有國家的防災減災合作都需要印度的參與和幫助,例如,著名的恒河 - 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它是致災因子的高發地區如洪水、風暴潮、海水侵蝕和地震,同時還是人口高密集地區,加劇了災害的影響。將恒河 - 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放在一個整體的框架中進行研究,解釋該地區的災害狀況,倡導該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合作才能實現有效防災減災[43]。

中印減災合作具有很大的潛力,雖然中印邊境地區有時會出現一些矛盾和沖突,但是,兩國在邊境問題上保持著高層接觸,而且,印度和中國是金磚國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重要合作伙伴,兩國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兩國都是人口龐大的發展中國家,加上山水相連,文化交往歷史悠久等因素。中印減災合作可以推動亞洲地區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地區防災減災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促進區域地區減災合作。事實上,中印曾在防災減災方面進行過合作。例如,中國地震局等單位與印度相關部門于2002年1月舉辦過研討會,討論了與中印地震地質災害有關的6個議題:即中印地震和滑坡減災戰略;災害反應和災害管理有關的議題;地震小區劃和滑坡災害;地震和滑坡及安居議題;地震和滑坡有關的技術設備、監測與預報的議題;與災害有關的知識網絡。會議認為,中國和印度都是受災大國,在防災、減災方面有著許多的共同點,中印雙方的合作必將對整個世界的防災、減災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44] 。2013年中國地震局與印度地球科學部在上海舉辦了“中印減輕地震災害研討會”,對地震檢測、風險管理、喜馬拉雅及臨近地區的地震風險評估等進行了討論。會議增加了中印在自然災害方面交流的渠道,促進了雙方同行的相互了解,為今后的合作奠定基礎。印度專家參加了2018年4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亞洲減災科學技術大會。2019年,印度與上海經合組織合作,在新德里舉行為期3天的上合組織聯合演習訓練,包括印度在內的6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參加了培訓[19]。

四、結語

印度是全球75個最容易發生災害的國家之一,印度次大陸無災不成年,災害類型繁多,因災損失和影響大。研究印度災害,對中國的防災減災具有啟發意義。印度的災害狀況說明,災害不僅是“自然”引發的,也與人為因素有關系。災害的發生與環境脆弱性和社會脆弱性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社會中的脆弱性可以追溯到相當“遙遠”的根源和一般原因,包括社會經濟進程和政治因素,它們為解釋為什么災害會對不同的人群造成不同的影響,以及為什么不同人群會以不同的方式應對災害提供了框架[18]。災害有自然和社會兩種屬性,防災減災的工作必須與兩種屬性緊密結合,如消除貧困,減少社會不平等,合理科學的發展規劃和土地使用等,都能夠在防災減災中起到作用。實踐證明,人類能夠有效地應對災害,實現防災減災,印度的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與周邊各國的減災合作具有廣闊的前景。印度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國家、金磚國家成員之一,加強與印度和周邊國家在防災減災領域內的合作,能夠為構建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尚會鵬.印度文化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6.

[2]? KENNETH HEWITT. Excluded Perspectives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 1995, 13 (3): 317 - 339.

[3]? 陳峰君.印度社會與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4]? WORLD BANK. India: Vulnerability of Kolkata Metropolitan Area to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n a Climate Change[EB/OL]. (2011 - 06 - 01) [2018 - 03 - 16]. Report No. 53282 - IN,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2011.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2818.

[5]? 張淑蘭,趙偉祺,霍文樂,張洋.“一帶一路”國別概覽:印度[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18.

[6]? 楊洪. 印度弱勢群體:教育與政策[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7]? 羋嵐.尼泊爾、印度水資源整治關系研究[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14.

[8]? LYLA MEHTA. Whose Scarcity? Whose Property? The Case of Water in Western India[J]. Land Use Policy, 2007, 24: 654 - 663.

[9]? 人民網. 印度6月旱情創紀錄 糧食減產堪憂[EB/OL]. (2019 - 07 - 02) [2019 -? 09 -? 01].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9/0702/c1002 - 31208485.html.

[10]CHRISTINE DRAKE. 1989.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Indonesia: Patterns and Policie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11]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 (NDMA). “Training Manual—How to Conduct Emergency Management Exercise (EMEx) [EB/OL]. (2015 - 09 - 01) [2020 - 07 - 08]. https://ndma.gov.in.

[12]趙伯樂. 印度民族問題研究[M]. 北京: 時事出版社, 2015.

[13]MOYUKH CHATTERJEE. The Impunity Effect: Majoritarian Rule, Everyday Legality, and State Formation in. India[J]. American Ethnologist, 2017 (1): 118 - 130.

[14]陶笑虹. 殖民地印度的婦女[M].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15]HOLLY DONAHUE SINGH. Fertility Control: Reproductive Desires, Kin Work, and Women’s Status in Contemporary India[J].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2016(1): 23 - 39.

[16]任佳,蔣昂妤. 印度東北部社會經濟狀況及發展趨勢——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社會文化調查[J]. 云南社會科學, 2018 (3):15 - 25.

[17]宋志輝. 印度農村反貧困研究[M]. 成都: 巴蜀書社, 2011.

[18]NIBEDITA S. Ray - Bennett. Multiple Disasters and Policy Response in Pre - and Post - Independence Orissa, India[J]. Disasters, 2009 (2): 274 - 290.

[19]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 (NDMA). Annual Report 2018 - 2019[EB/OL]. (2019) [2020 - 07 - 08]. https://ndma.gov.in.

[20]中國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印度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環境與發展比較:中國與印度 [M].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21]STACEY MARTIN and WALTER SZELIGA. A Catalog of Felt Intensity Data for 570 Earthquakes in India, 1636 – 2009[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0 (2): 562 - 569.

[22]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 (NDMA). 2019. “Earthquake Disaster Risk Index Report: 50 Towns & 1 District in Siesmic Zones III, IV and V[EB/OL]. (2019 - 09 - 01) [2021 – 02 – 21]. https://ndma.gov.in.

[23]胡娟. 印度災害報告[M]//李永祥. 云南與周邊國家防災減災報告 (2017 - 2018).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8: 337 - 347.

[24]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 (NDMA). 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Landslides and Snow Avalanches [EB/OL]. (2009 - 06 - 01) [2021 - 02 - 21]. https://ndma.gov.in.

[25]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 (NDMA). Natural Hazards: Landslides[EB/OL]. [2021 - 02 - 21]. https://ndma.gov.in/Natural - Hazards/Landslide.

[26]K. S. MURTY. 以印度為例源于自然和人類的地質災害[J]. 束龍倉,譯.世界地質, 1991(1):68.

[27]P. K. MOHAPATRA and R. D. SINGH. Flood Management in India[J]. Natural Hazards, 2003 (1): 131? - 143.

[28]王雪臣,冷春香.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對策研究——印度個例的啟示[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05.

[29]新華網. 印度多地遭受嚴重水災[EB/OL]. (2015 - 07 - 24) [2019 - 09 - 01].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 - 07/24/c_1121372868.htm.

[30]人民網. 印度東北部近800萬人受洪災影響 至少67人遇難[EB/OL]. (2018 - 06 - 18) [2019 - 09 - 01].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0618/c1002 - 30064430.html.

[31]KAREN O’BRIEN, ROBIN LEICHENKO et al.. Mapping Vulnerability to Multiple Stressors: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ization in India[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4(4): 303 - 313.

[32]WORLD BANK. Overcoming Drought: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Andhra Pradesh, India. [EB/OL]. (2006) [2018? -? 03 - 16]. Report No. 37260.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7085.

[33]搜狐網. 印度遭遇嚴重干旱[EB/OL]. (2016 - 05 - 11) [2019 - 09 - 01]. http://m.sohu.com/a/74878555_263558.

[34]LYLA MEHTA.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carcity: The Case of water in Western India[C]. Peet, Richard, Paul Robbins, and Michael Watts eds. Global Political Ecology. London: Routledge, 2010: 412 - 430.

[35]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 (NDMA). Study Report on Gaja Cyclone 2018[EB/OL]. (2019 - 09 - 01) [2021 - 02 - 21]. https://ndma.gov.in.

[36]PETER WINCHESTER. Cyclone Mitig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ost -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in South India: Lessons from Two Decades of Research[J]. Disasters, 2000(1): 18 - 37.

[37]FRANK THOMALLA and HANNA SCHMUCK. We All knew that a Cyclone Was Coming’: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the Cyclone of 1999 in Orissa, India[J]. Disasters, 2004(4): 373 - 387.

[3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sponding to Communicable Diseases following the Tsunami in South - East Asia[R].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South - East Asia,2005.

[39]Government of India, 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 (NDMA). Strategies and Lessons for Preparing Better & Strengthening Risk Resilience in Coastal Regions of India[EB/OL].(2015 - 08 - 01) [2021 - 02 - 21]. https://ndma.gov.in.

[40]NIBEDITA S. Ray - Bennett, Multiple Disasters and Policy Response in Pre - and Post - Independence Orissa, India[J]. Disasters, 2009(2): 274 - 290.

[41]ROBERT MENDELSOHN, ARIEL DINAR and LARRY WILLIAMS.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Rich and Poor Countries[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 (2): 159 - 178.

[42]P. K. MOHAPATRA and R. D. SINGH. Flood Management in India[J]. Natural Hazards, 2003(1): 131 - 143.

[43]MICHAEL S. STECKLER, S. Humayun Akhter and Leonardo Seeber. Collision of the Ganges - Brahmaputra Delta with the Burma Arc: Implications for Earthquake Hazard[J]. Earth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8, 273.

[44]中國地震局地震專家代表團. 中印地震和滑坡災害研討會在印度舉行[J].國際地震動態, 2002(5).

[責任編輯:曾祥慧]

猜你喜歡
自然災害防災減災印度
如果可以去印度
我國校園防災減災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的河北方案
三年困難時期的背景原因分析與思考
最高警察
印度數字
印度地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