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報道的全方位全時段全媒體模式探索

2022-08-01 02:33張見悅
傳媒論壇 2022年9期
關鍵詞:分社粵港澳大灣區中新社

張見悅

一、前言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由多年精心布局,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盎浉郯拇鬄硡^”,成了境內外媒體持續關注、報道的國際性熱門選題。

作為中國以對外報道為主要新聞業務的國家通訊社、國際通訊社,中新社多年來持續聚焦大灣區,作為第一現場的駐地機構——廣東分社,數年來更是將大灣區作為“第一選題”“基礎選題”,每年以超過兩千篇次的發稿量,向海內外講述“大灣區故事”,在全方位、全時段、全媒體的報道模式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二、全方位的“第一選題”

作為國內兩家國家通訊社之一,經過70年積累,中新社建有多渠道、多層次、多功能的新聞信息發布體系,每天24小時不間斷向世界各地播發各類新聞信息,傳播中國聲音。作為中新社最早設立、規模最大的分社,廣東分社常年立足大灣區,從大灣區策劃階段便已開始關注報道,近年來,更是就大灣區建設展開了全方位的跟進。

(一)發稿數量最大的選題。

內部數據顯示,從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中新社由廣東分社采寫向海外發出的文字通稿中,內文涉及“大灣區”關鍵詞的,超過1500條,約占分社同期文字通稿總量的四分之一。作為廣東對外傳播的重要平臺,中新社廣東分社每年發出各類新聞產品約一萬條,按同比例計算,涉及“大灣區”的稿件,每年超過兩千條。這在整個中新社的業務數據中,是少見的,對于分社來說,就發稿量而言,這是“史上最大選題”無疑。這個數字,隨著大灣區建設的持續深入,依然在持續高位運行中。

(二)報道視角最廣的選題。

按照“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定位寬廣,將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與此相呼應的是,中新社大量的“灣區稿件”中,報道視角空前廣泛,僅僅從部分稿件標題的關鍵詞上,就幾乎形成“無所不包”的視野(見表1)。

表1 中新社近年涉“大灣區”文字通稿關鍵詞(部分)

(三)傳播效果最強的選題。

通訊社是“媒體中的媒體”,中新社關于大灣區的稿件,不僅通過中新網等自有平臺展開有效傳播,內部監控數據顯示,這些稿件在全球各地合作媒體客戶中,也持續獲得了良好的落地傳播,尤其是在海外華文媒體中,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傳播體系,稿件轉載總量已經難以統計(見表2)。

表2 中新社近年涉“大灣區”文字通稿海外主要采用媒體(部分)

三、全時段的“基礎選題”

傳統印象中,新聞選題總會有一定的“時效”,哪怕是非常重要的選題,一年之中,也會有“旺季”“淡季”之分,而“粵港澳大灣區”顯然已經打破了這個慣例,在中新社新聞產品中,成了一年四季全時段熱門的“基礎選題”。

(一)四季恒熱的選題

自從2019年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發布開始,中新社相關的新聞產品便開始源源不斷地發出,作為產品主要生產地的廣東分社,更是保持持續高位運行。非常少見的是,三年多來,除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和2021年6月廣州疫情反復的兩三個月非常時期,“大灣區”通稿始終保持每個月數十篇的節奏相對均衡地發出,同題材的網稿、圖片、視頻產品,也基本保持了同頻節奏,成為歷史罕見的四季恒熱的選題(見下圖)。

中新社廣東分社2019.1~2022.2涉“大灣區”文字通稿每月發稿量變化圖

(二)選題中的選題

“大灣區”稿件持續高產的背后原因,在于廣東分社在不同時期的重大選題策劃中,始終不忘將“大灣區”作為“選題中的選題”,進行重點部署。從每年固定上演的省兩會、全國兩會、廣交會、文博會、高交會,到各年度特別選題——2019年度的70周年國慶、華人華僑大灣區論壇、迎戰臺風;2020年度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雙決” 之年、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2021年度建黨百年、廣東新冠肺炎疫情、珠海航展;2022年度援港抗疫——“大灣區” 始終被作為重要視角進行特別安排,各種各樣的“大灣區故事”自然也就在各個系列報道中不斷涌現出來。

(三)采編的習慣思維

早在2019年初,廣東省便提出,要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于中新社廣東分社來說,“大灣區”也不再是某一個記者,或者某一個采編部門的“口”,而是整個分社貫穿全時段、全方位的集體報道任務。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將“大灣區”新聞意識逐漸貫徹為整個分社每一位采編人員的習慣思維——在策劃、實施、回顧每一場采訪活動時,都不能忘記了“粵港澳大灣區”這個重要視角。實際上,三年多來,分社的所有采編人員都持續、廣泛參與了這個特殊選題報道,在各自的領域上刊發了一系列大灣區稿件,也才有了前述龐大的報道規模。

四、全媒體的“守正”與“創新”

中新社是亞洲上網最早的中文媒體之一,1995年便在香港建立了新聞網站。目前,中新社對外播發文字、圖片、視頻、版面、圖表、網絡、新媒體等各類新聞信息產品,用戶遍及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涵蓋海外主要華文媒體的全媒體客戶網絡。作為業務前沿的廣東分社,也基本實現了全媒體新聞產品的發稿能力,針對“大灣區”的報道,除了核心產品“海外通稿”之外,也投入了網稿、視頻、專稿、專版、兩微一端等全部產品類別,初步實現了全媒體報道模式。

在媒體領域集體走向全媒體、融媒體的今天,以全媒體模式開展大灣區報道,早已經是工作的應有之道,本文不再就具體的媒體技術模式展開贅述?;仡欀行律鐝V東分社數年來的大灣區報道歷程,在宏觀層面上則有多個經驗值得堅守。

第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具有長期性和綜合性,媒體的關注與報道,同樣需要有全方位、全時段的長期戰略安排,“大灣區新聞意識”必須成為一線采編人員“一代人的習慣思維”,操作每一個選題時,都要自覺地尋找大灣區視角下的報道角度。

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著專業化的規劃,有著清晰的戰略定位、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空間布局等部署。媒體人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時代的記錄者,對此自身首先要有深入的研究和掌握,不可泛泛而談,簡單將信息往“大框”一裝了事。更何況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國際上沒有先例,在實踐中必然會遇到各種挑戰甚至質疑,媒體人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儲備,關鍵時刻專業發聲引導,當好社會的推動者、正義的守望者。

2022年5月3日,中新社記者蔡敏婕和韋杰夫探訪大灣區重要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的建設者。

第三,大灣區選題包羅萬象,但媒體要有的放矢,重點圍繞“經濟互利共贏”“文化同根同源”和“青年發展機遇”三個重點話題展開傳播,從而更加有效地在推動大灣區建設中發揮媒體力量。

第四,大灣區報道整體上是一項對外報道,尤其是對港澳報道,傳播風格上不宜調子太高,必須更接地氣,在突出人物故事、挖掘人物細節方面入手,把大灣區發展政策和實效,落實在一個個人物故事中,入情入理,為海外受眾所接受。為此,中新社專門開辟“情滿大灣區”“灣區同行”等欄目,集中呈現大灣區同胞之間血脈相連、共同發展的故事。

作為一項沒有歷史經驗可循的國家戰略,大灣區建設本身就是一項新時代創新工程,媒體也只有堅持不懈做好創新,才能完成自身的責任和使命。

首先,大灣區涉及粵港澳三地,牽連國內外發展動態,媒體要突破原有內部格局,進一步完成大灣區傳播資源內部整合,真正實現大灣區團隊、平臺、策劃的統一融合協作,才能適應大灣區未來發展的需要。

其次,粵港澳大灣區有著深厚的同根同源文化特征,媒體應充分面對和利用好這一客觀現實,突破常年業務慣例,進一步加強本土化語言傳播,更直接有效地實現同頻共振,提高對港澳傳播效果。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媒體產業來說也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媒體要突破“旁觀者”習慣定位,以“市場主體”的角色主動融入其中,加強與大灣區內各機構團體的深度合作,在媒體技術、市場開拓、國際傳播等方面實現創新發展,從而也為大灣區報道業務構建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五、小結

粵港澳大灣區進入實施階段已經三年有余,粵港澳三地在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內涵的“硬聯通”,和以規則機制對接為內涵的“軟聯通”兩大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始進入融合發展新階段。在相關報道中,中新社廣東分社進行了全方位、全時段、全媒體模式的有益探索。三年多實踐,對于大灣區建設的長征之路還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對于媒體來說,同樣需要在總結堅持原有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內部整合,加強本土化語言傳播,直接融入市場發展等突破創新,才能持續做好大灣區報道,完成自身的媒體擔當。

猜你喜歡
分社粵港澳大灣區中新社
第二屆消博會閉幕展會規模超過首屆
海外視角 新銳表達
中國船級社舉辦第五屆檢驗業務技能比武大賽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
法新社進入朝鮮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調研指導
新華社青年團分社成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