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

2022-08-23 11:07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
中國信息化 2022年7期
關鍵詞:能效能源工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近日聯合印發《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重點工業行業能效全面提升,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能效明顯提升,綠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顯著提高,節能提效工藝技術裝備廣泛應用,標準、服務和監管體系逐步完善,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重點產品能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盡其用、效率至上成為市場主體和公眾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節能提效進一步成為綠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減碳的首要舉措。

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

推進工業能效提升,是產業提質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降低工業領域碳排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促進工業經濟增長的有效舉措。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提高工業領域能源利用效率,推動優化能源資源配置,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 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節能優先方針,把節能提效作為最直接、最有效、最經濟的降碳舉措,統籌推進能效技術變革和能效管理革新,統籌提高能效監管能力和能效服務水平,統籌提升重點用能工藝設備產品效率和全鏈條綜合能效,穩妥有序推動工業節能從局部單體節能向全流程系統節能轉變,積極推進用能高效化、低碳化、綠色化,為實現工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能效基礎。

到2025年,重點工業行業能效全面提升,數據中心等重點領域能效明顯提升,綠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顯著提高,節能提效工藝技術裝備廣泛應用,標準、服務和監管體系逐步完善,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重點產品能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盡其用、效率至上成為市場主體和公眾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節能提效進一步成為綠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減碳的首要舉措。

二 大力提升重點行業領域能效

聚焦重點用能行業和用能領域,分業施策,分類推進,加快技術推廣,強化對標達標,系統提升能效水平。

(一)推進重點行業節能提效改造升級。深入挖掘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節能潛力,有序推進技術工藝升級,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實現行業能效穩步提升。針對機械、造紙、紡織、電子等行業主要用能環節和設備,推廣一批關鍵共性節能提效技術裝備,加快提升行業能效。鼓勵企業加強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公輔設施改造等。

(二)推進重點領域能效提升綠色升級。持續開展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發布名單及典型案例,加強綠色設計、運維和能源計量審查。引導數據中心擴大綠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動老舊數據中心實施系統節能改造。支持制造企業加強綠色設計,提高網絡設備等信息處理設備能效。推動低功耗芯片等產品和技術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應用,推動電源、空調等配套設施綠色化改造。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PUE,指數據中心總耗電量與信息設備耗電量的比值)優于1.3。

(三)推進跨產業跨領域耦合提效協同升級。鼓勵鋼化聯產、煉化集成、煤化電熱一體化和多聯產發展,推動不同行業間融合創新,實現協同節能提效。利用鋼鐵、焦化企業副產煤氣生產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推動煉化、煤化工企業構建首尾相連、互為供需和生產裝置互聯互通的產業鏈。推動工業固體廢物高值高效資源化利用,以高爐礦渣、粉煤灰等為主要原料的超細粉替代水泥混合材,減少水泥、水泥熟料消耗量。推動利用工業余熱供暖,促進產城高效融合。

三、持續提升用能設備系統能效

圍繞電機、變壓器、鍋爐等通用用能設備,持續開展能效提升專項行動,加大高效用能設備應用力度,開展存量用能設備節能改造。

(四)實施電機能效提升行動。鼓勵電機生產企業開展性能優化、鐵芯高效化、機殼輕量化等系統化創新設計,優化電機控制算法與控制性能,加快高性能電磁線、稀土永磁、高磁感低損耗冷軋硅鋼片等關鍵材料創新升級。推行電機節能認證,推進電機高效再制造。推動使用企業開展設備能效水平和運行維護情況評估,科學細分負載特性及不同工況,加快電機更新升級。2025年新增高效節能電機占比達到70%以上。

(五)實施變壓器能效提升行動。引導變壓器關鍵材料生產、零部件供應、整機制造企業協同開展綠色設計,加強立體卷鐵芯等結構設計與加工工藝技術創新。針對可再生能源電站、軌道交通、數據中心、船用岸電、電動汽車充電等新興應用場景,推廣應用高效節能變壓器。鼓勵電網企業、工業企業開展在網運行變壓器全面普查,制定能效提升計劃并組織實施。2025年新增高效節能變壓器占比達到80%以上。

(六)實施鍋爐能效提升行動。推動開展鍋爐系統能效在線監控、在線診斷、協同優化、主輔機匹配調控等技術改造。加快推進鍋爐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效節能鍋爐產業化。鼓勵生產企業提供高效節能鍋爐及配套降碳、環保等設施的設計、生產、安裝、運行等一體化服務。

(七)實施用能系統能效提升行動。開展重點用能設備系統匹配性節能改造和運行控制優化。加快應用高效離心式風機、低速大轉矩直驅、高速直驅、伺服驅動等技術,提高風機、泵、壓縮機等電機系統效率和質量。推動高效節能爐排、配套輔機、熱網泵閥、儲熱器、能量計量系統等高效鍋爐配套系統規?;瘧?。加強能效標識符合性審查,禁止企業生產、銷售不符合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要求的用能設備及其系統。

四、統籌提升企業園區綜合能效

推動工業企業、工業園區加強全鏈條、全維度、全過程用能管理,協同推進大中小企業節能提效,系統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綜合能效水平。

(八)強化工業能效標桿引領。全面開展對標達標,在重點用能行業遴選發布能效“領跑者”企業名單及其能效指標,通過樹立標桿、宣傳推廣、政策激勵,引導行業企業趕超能效“領跑者”。以重點行業國際先進水平、能效標桿水平為起點,合理設定更高的能效指標,引導領軍型、創新型骨干企業全面采用先進前沿工藝技術裝備,探索打造超級能效工廠,樹立國際領先的能效標桿。到2025年,在重點用能行業遴選100家能效“領跑者”企業,探索創建10家超級能效工廠。

(九)強化工業企業能效管理。推動重點用能企業制定實施節能計劃,建立節能目標責任制,開展能源管理體系認證,設立專職能源管理崗位等。落實能源消費統計和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定期開展能源審計、節能診斷和能效對標達標,鼓勵企業按照自愿原則發布能源利用狀況年度報告。組織開展能源計量審查,督促企業完善能源計量體系,按要求配備能源計量器具,定期開展器具檢定校準等。

(十)強化大型企業能效引領作用。支持大型企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快推進節能提效工藝革新和數字化、綠色化轉型。鼓勵通過項目合作、產業共建、搭建聯盟等市場化方式,加強產業鏈供應鏈能效管理,引導能效提升。鼓勵大型企業帶頭執行企業綠色采購指南,強化采購中的能效約束。鼓勵簽訂節能自愿協議,實施供應鏈能效提升倡議,開展節能自愿聲明和自我承諾等。

(十一)強化中小企業能效服務能力。引導中小企業應用節能提效技術工藝裝備,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對標創建綠色工廠。分行業領域推動完善中小企業能效合作服務機制,面向中小企業開展各類節能服務,宣傳推廣節能提效改造案例。鼓勵中小企業專注主業、深耕細作、強化創新,在節能提效技術裝備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

(十二)強化工業園區用能管理。引導石化化工、紡織、陶瓷等行業生產企業向園區轉移,形成產業規模效應,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礎設施。在工業園區因地制宜推廣集中供熱供氣、能源供應中樞等新業態,充分釋放電廠、工業余熱等供熱能力,發展長輸供熱項目,有序替代管網覆蓋范圍內燃煤鍋爐。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開展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示范企業和園區創建,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積極推進工業園區、大型企業內部應用新能源車輛和封閉式管道進行運輸。

五、有序推進工業用能低碳轉型

加強用能供需雙向互動,統籌用好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品種,積極構建電、熱、冷、氣等多能高效互補的工業用能結構。

(十三)加快推進煤炭利用高效化、清潔化。有序推動煤炭減量替代,推進煤炭向清潔燃料、優質原料和高質材料轉變。加快應用煤炭清潔高效燃燒、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按照“以氣定改”原則有序推進工業燃煤天然氣替代。引導企業有序開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改造,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落后工藝。

(十四)加快推進工業用能多元化、綠色化。支持具備條件的工業企業、工業園區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鼓勵通過電力市場購買綠色電力,就近大規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動智能光伏創新升級和行業特色應用,創新“光伏+”模式,推進光伏發電多元布局。

(十五)加快推進終端用能電氣化、低碳化。在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及其他行業加熱、烘干、蒸汽供應等環節,推廣電爐鋼、電鍋爐、電窯爐、電加熱、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替代工藝技術裝備,擴大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穩妥有序對工業生產過程中低溫熱源進行電氣化改造。鼓勵優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滿足電能替代項目的用電需求。到2025年,電能占工業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0%左右。

六、積極推動數字能效提檔升級

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工業能效提升的賦能作用,推動構建狀態感知、實時分析、科學決策、精確執行的能源管控體系,加速生產方式數字化、綠色化轉型。

(十六)提高數字化節能提效技術水平。推動5G、云計算、邊緣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節能提效領域的研發應用,積極構建面向能效管理的數字孿生系統。發揮5G應用產業方陣、“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等平臺作用,深入挖掘5G賦能工業領域節能提效的典型案例和場景并加以推廣。推動企業深化能源管控系統建設,通過能量流、物質流等信息采集監控、智能分析和精細管理,實現以能效為約束的多目標運行決策優化等。鼓勵企業基于能源管控系統探索實施數字化碳管理,協同推進用能數據與碳排放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管理。

(十七)提高能效管理公共服務能力。結合行業、企業能效提升實際需求,加大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解決方案供給力度。鼓勵地方發揮好現有能效管理與服務平臺作用,面向工業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提供用能數據采集、跟蹤與核算等服務。發揮好現有能效數據認證平臺作用,提供數據認證、可信交互、能效標識認定及核驗服務,有效提升能效數據的應用價值。

(十八)提高“工業互聯網+能效管理”創新能力。面向重點行業領域探索“工業互聯網+能效管理”典型應用場景,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的測試認證,逐步完善重點行業數字能效提升全景圖,打造解決方案資源庫。推動重點用能設備、工序等數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推廣以工業互聯網為載體、以能效管理為對象的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融合創新模式。

七、持續夯實節能提效產業基礎

著力提升節能技術裝備產品供給水平,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積極構建綠色增長新引擎,培育制造業綠色競爭新優勢。

(十九)加大節能技術遴選推廣力度。以應用為導向,遴選發布國家工業和通信業節能技術、裝備和產品推薦目錄以及典型應用案例,加快推廣節能提效新技術裝備。鼓勵地方、行業協會、研究機構以及重點企業等開展形式多樣的“節能服務進企業”活動,實施技術交流、業務培訓、標準宣貫和供需對接等。鼓勵地方和行業積極探索革新性節能提效技術的精準識別、快速推廣新機制。

(二十)加大節能裝備產品供給力度。聚焦高效電機、高效變壓器、余熱余壓余氣利用設備等高效節能裝備,打造一批節能裝備生產基地,提高節能裝備供給能力和質量。大力發展高效光伏、大型風電、智能電網和高效儲能等新能源裝備。鼓勵電商平臺搭建節能產品供需對接平臺,推廣新能源汽車、高效節能家用電器、高效照明產品及系統、綠色建筑材料等。加快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完善綠色產品認證采信機制。

(二十一)加大專業化節能服務力度。積極發揮專業化節能服務機構作用,為工業企業、園區提供節能咨詢、設計、評估、監測、審計、認證等“一站式”綜合能源服務,推動服務內容由單體設備、單一工序環節向整個能源系統轉變。組織開展能源資源計量服務示范,利用計量手段幫助企業節能降碳。大力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等典型服務模式。

(二十二)加大節能新技術儲備力度。加強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特種非晶電機和非晶電抗器等電機核心元器件研發。開展高牌號取向硅鋼片、特高壓直流套管、非晶態合金、環保型絕緣油等變壓器用材料創新和技術升級。加快研發高效低氮燃燒器、智能配風系統等高效清潔燃燒設備和波紋板式換熱器、螺紋管式換熱器等高效換熱設備。加快推動能源電子產業技術進步和融合發展。積極推進新型儲能技術產品在工業領域應用,探索氫能、甲醇等利用模式。

八、加快完善節能提效體制機制

健全完善工業節能有關政策、法規、標準,強化節能監督管理和診斷服務,夯實工業能效提升基礎。

(二十三)持續加強工業節能監察。聚焦重點行業、重點設備、新型基礎設施等用能領域開展工業節能監察。強化各地節能監察隊伍和體制機制建設,提高常態化日常監察水平,推動監察結果納入企業社會信用體系,提高工業節能監察效能。健全省、市、縣三級節能監察體系,按要求配備專業化監察機構和人員,培育專業化第三方檢驗測試隊伍。加大對政府部門、節能監察執法機構、重點企業等人員培訓力度,通過業務培訓、比賽競賽、經驗交流等方式提高專業水平。

(二十四)深入開展工業節能診斷。針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工業園區等,組織實施專項節能診斷服務,挖掘節能潛力,提出節能改造建議。分行業領域培育一批節能診斷服務市場化組織及專家團隊,編制發布節能診斷服務指南和標準,提高對主要工藝環節、重點用能系統的診斷水平,完善節能診斷數據平臺。鼓勵各地建立節能診斷改造項目庫,跟蹤實施進展,強化診斷結果應用。

(二十五)健全完善工業節能標準體系。立足產業發展實際、節能提效技術革新需求,推動制修訂一批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以及技術規范、運行測試、監測管理等領域節能標準,擴大節能標準覆蓋范圍。完善能源核算、檢測、認證、評估、審計、診斷、監測與服務等配套標準。完善標準動態更新機制,不斷提高能效準入門檻。鼓勵企業在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制定更加嚴格的企業節能標準。

(二十六)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深入挖掘存量項目節能降碳潛力,動態調整完善行業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從高定標、分類指導,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不合理用能。綜合考慮產品單耗、能源產出率、產業鏈定位、綠色低碳水平等因素,探索建立“白名單”制度。嚴格落實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新建、擴建項目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嚴控磷銨、黃磷、電石等行業新增產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嚴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電解鋁、氧化鋁、煤化工產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氣產能規模,嚴控新增煉油產能。綜合發揮能耗強度、質量、安全、環保等約束性指標作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九、保障措施

(二十七)加強組織實施。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財政、生態環境、國資、市場監管等部門間加強協同,形成合力。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可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本地區工作方案,有序有效抓好任務落實,協同推進節能降碳。發揮行業協會、智庫、第三方機構等橋梁紐帶作用,以及中央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加快工業能效提升和綠色低碳發展。

(二十八)加強政策引導。落實好能耗“雙控”制度,做好能耗強度約束性指標管理,有效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對能耗強度降低達到國家下達的激勵目標的地區,其能源消費總量在當期能耗雙控考核中免予考核。統籌利用現有財政資金、政府投資基金等渠道促進工業能效提升。落實節能節水等稅收優惠政策。加大綠色產品政府采購力度。整合差別電價、階梯電價、懲罰性電價等差別化電價政策,建立統一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制度。

(二十九)加強金融支持。積極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為節能降碳效應顯著的重點項目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在工業綠色發展項目庫建立節能提效專項,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拓展綠色債券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發揮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應用。

(三十)加強宣傳交流。利用全國節能宣傳周等平臺,深入開展多形式宣傳教育,鼓勵社會各方廣泛開展專題交流培訓等活動,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推行節能優先、效率至上的良好氛圍。進一步鞏固拓展多雙邊國際合作,與有關國家、國際組織加強工業能效提升政策、技術、標準等溝通交流。鼓勵節能技術裝備服務企業“走出去”,開展能效合作項目,推廣中國實踐、技術、經驗和標準,助力全球工業能效提升。

猜你喜歡
能效能源工業
淺論執法中隊如何在洪災中發揮能效
新版空調能效標準正式實施,空調市場能效測試將更加科學、規范
第六章意外的收獲
“能效之星”產品目錄(2018)
豐富的能源
掌握4大工業元素,一秒變工業風!
平板電視能效國標實施 14.5%液晶將退市
工業技術
好大的方塊糖
上半年工業經濟平穩運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