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與MRI在診斷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中的臨床意義

2022-09-01 10:05岳昌明雷文亭黃依蓮
河南醫學研究 2022年16期
關鍵詞:骶髂分辨率影像學

岳昌明,雷文亭,黃依蓮

(1.商城縣人民醫院 影像科,河南 信陽 465350;2.信陽市中心醫院 醫學影像科,河南 信陽 4640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為一種以脊柱為附著點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癥,多發于男性青壯年,早期無明顯特征,發病隱匿,病情進展慢,易被忽視,如未及時得到診治,可進一步發生髖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周圍結構纖維化等嚴重疾病,對患者身體健康、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臨床應盡早進行有效診斷并給予治療措施,以改善預后[1-2]。以往臨床常采用HLA-B27陽性檢測結合X光片等進行診斷,雖準確率較高,但操作較為復雜[3]。隨著影像學技術不斷發展,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方法已逐漸應用于AS相關檢查中,具有無輻射性、操作簡便等優點,對于軟組織分辨率較高,可清晰觀察X光片無法顯示的滑膜、軟骨等病變情況[4]。本研究選取148例商城縣人民醫院疑似AS骶髂關節病變患者,旨在探討CT、MRI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與方法選取148例商城縣人民醫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就診的疑似AS骶髂關節病變患者,其中男103例,女45例,年齡23~42(29.35±2.18)歲,體質量指數20.2~26.9(23.63±1.07)kg·m-2。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伴有臀部、骶髂及大腿后側隱痛等癥狀;可接受CT、MRI檢查;簽署知情同意書。(2)合并椎間盤突出、骨關節炎等其他脊柱疾??;合并其他骶關節疾??;合并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合并腎、肝功能障礙;合并造血系統嚴重疾??;合并惡性腫瘤。

1.3 檢查方法

1.3.1CT 采用Siemens 16層CT掃描儀進行檢查,調節參數設置電壓為120 kV,電流為300 mAs,層厚為5 m,重建層厚為1.25 mm,螺距為1.0,準直為0.6 mm,矩陣為512×512,對髂嵴至股骨小轉子之間行各向同性掃描,經后臺工作站處理圖像。

1.3.2MRI 采用Siemens 1.5 T超導MRI掃描儀進行檢查,選取脊柱線圈,獲取短時反轉恢復序列(short time of inversion recovery,STIR)掃描參數。T1WI:層厚為3 mm,層間距為0 mm,回波時間(time of echo,TE)為18 ms。T2WI:TE為100 ms。STIR:重復時間(time of repetition,TR)為1 500 ms,TE為15 ms,反轉時間(inversion time,TI)為160 ms。引導患者處仰臥位,對患者雙側骶髂關節進行掃描。

1.4 診斷標準

1.4.1CT 圖像可見異常骶髂關節面凹凸不平,關節面下骨質存在小囊樣變,關節處具有骨質硬化、增生等,即判定為AS骶髂關節病變。

1.4.2MRI MRI檢查圖像除CT征象外,可見骶髂關節面下骨髓水腫、關節軟骨不規則、脂肪堆積、變窄、增厚、關節積液、信號異常等特征,增強病例存在滑膜強化、增厚等現象,即判定為AS骶髂關節病變。

1.5 觀察指標(1)CT、MRI檢查影像學檢查結果。(2)CT、MRI檢查單獨、聯合診斷結果,聯合診斷結果采用并聯原則。(3)CT、MRI檢查單獨、聯合診斷效能,包括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誤診率、漏診率。(4)CT、MRI檢查單獨、聯合診斷對不同病理特征檢出率。

1.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數(%)表示,兩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CT、MRI檢查影像學結果CT掃描顯示,46例患者出現關節面硬化,49例患者骶髂出現關節面、關節面下小囊狀骨質破壞、侵蝕,破壞區域周圍骨密度呈硬化、增高。MRI掃描顯示,48例患者出現骶髂關節面硬化,表現為所有序列骨性關節面下低信號,增強掃描未見強化;53例患者骶髂關節面下存在破壞、缺損,T1WI呈低信號,T2WI呈低信號或等信號,STIR呈稍高信號,經增強掃描后,T1WI大多數呈強化;骨破壞性病灶周圍呈環狀低信號。見圖1、2。

注:A為0~Ⅰ級;B為Ⅱ級;C為Ⅲ級;D為Ⅳ級。

圖2 早期AS骶髂關節病變MRI表現

2.2 CT、MRI單獨、聯合診斷結果檢查顯示,148例疑似AS骶髂關節病變患者中,共確診115例;經CT檢查結果顯示,共確診98例。MRI檢查共確診101例,聯合檢查確診113例。見表1。

表1 CT、MRI單獨、聯合診斷結果

2.3 CT、MRI單獨、聯合診斷效能CT檢查、MRI檢查間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漏診率、誤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CT、MRI檢查單獨診斷比較,聯合診斷靈敏度、準確率較高,漏診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T、MRI單獨、聯合診斷效能[n(%)]

2.4 CT、MRI單獨、聯合診斷對AS病理特征檢出率經臨床檢查結果顯示,關節面下骨質囊變94處,關節面硬化98處,關節面侵蝕86處,關節間隙擴大或狹窄102處。CT檢查、MRI檢查間AS病理特征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CT、MRI檢查單獨診斷比較,聯合診斷對于關節面下骨質囊變、關節面侵蝕檢出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CT、MRI單獨、聯合診斷對AS病理特征檢出率[n(%)]

3 討論

AS為臨床常見的脊柱關節疾病,18~40歲男性為疾病高發人群,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背部晨起疼痛、僵硬,活動后明顯減輕,并伴有四肢乏力、消瘦等癥狀,如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輕者可形成脊柱變性,重者可造成脊柱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臨床應盡早定性診斷,以制定相應治療方案,降低致殘率,改善預后[5]。

臨床對于早期AS常采用影像學圖像聯合臨床特征、血液檢查等進行診斷,以往主要采用X線作為主要的影像學方案,具有價格低廉、輻射低等優點,對于AS Ⅲ級、Ⅳ級骶髂關節炎診斷符合率較高,但由于骶髂關節解剖結構較為特殊,X線僅能顯示部分關節面切線,且X線分辨率較低,加之腸道容物造成干擾,致使X線診斷準確率受到影響[6]。CT檢查相對于X線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可有效對骶髂關節表面層進行掃描,清晰顯示關節硬化、間隙狹窄、增寬等特征[7]。劉國慶等[8]研究表明,CT檢查對于AS骶髂關節病變診斷符合率可達85.62%,優于X線檢查。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CT對疑似AS骶髂關節病變患者進行檢查,其診斷準確率為84.46%,提示臨床可通過CT對AS骶髂關節病變進行初步檢查,對于早期診斷具有一定價值。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CT檢查具有較高的密度分辨率,且不受腸內組織重疊干擾,可有效觀察骶髂關節細微病變,準確顯示關節面侵蝕、囊變及軟組織腫脹等[9]。

MRI檢查目前已廣泛應用于AS檢查中,可清晰顯示病變組織周圍腫脹、滑膜增厚等,具有顯示病變周圍空間分布的能力,可同時獲得多方位斷層圖像,從而清晰觀察骶髂關節病變,具有較好的軟組織分辨率,且MRI可準確顯示骶髂關節結構變化、脂肪沉積等非骨性變化情況[10]。黃振國等[11]研究表明,MRI聯合CT檢查可有效提高AS骶髂關節病變檢出率。本研究顯示,CT、MRI檢查聯合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單獨檢查,有助于臨床降低漏診率。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MRI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能在CT檢查未發現骨破壞前,顯示骶髂關節病變情況,且可根據增強掃描變化程度判斷疾病穩定性,但由于MRI在上骨皮質呈較弱的低信號,且空間分辨率低于CT檢查,故對于AS引起的微小皮質侵蝕、破壞方面靈敏度低于CT檢查,因此,二者聯合可相互彌補不足,從而提高診斷準確率[12]。此外,本研究還顯示,CT、MRI檢查聯合診斷對于AS病理特征檢出率優于單獨檢查,提示臨床可通過聯合檢查進行早期診斷,提高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CT、MRI聯合檢查AS骶髂關節病變可有效提高診斷效能,為臨床早期診斷、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可靠依據。

猜你喜歡
骶髂分辨率影像學
骶髂關節錯縫癥推拿手法復位治療的研究進展
2022 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專題介紹
加長骶髂關節螺釘治療骶髂關節復合體損傷的研究進展
基于生成對抗網絡的無監督圖像超分辨率算法
乳腺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影像學表現1例
GM1神經節苷脂貯積癥影像學表現及隨訪研究
不同年齡正常人群骶髂關節間隙的CT 影像解剖學觀測
3D打印技術輔助置釘治療骶髂關節結核
卵巢甲狀腺腫影像學分析1例
原生VS最大那些混淆視聽的“分辨率”概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