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健康信念模型為基礎的護理對多病共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及自我效能的影響

2022-09-07 15:35宋雪楠張夢影宮立瑩許文雪張雨健
齊魯護理雜志 2022年17期
關鍵詞:信念效能依從性

宋雪楠,張夢影,宮立瑩,許文雪,張雨健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山東大學護理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中心 山東濟南250012)

多病共存患者是目前我國全科醫學專業的重點服務人群,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等多種疾病[1]。多病共存患者不僅面臨著疾病情況復雜、治療方案繁瑣、長期口服多種藥物、再住院率高等問題,同時也帶來了沉重的家庭經濟負擔和社會醫保壓力。有研究指出,多數多病共存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癥狀,并繼發失眠癥狀,而睡眠狀態又與心腦血管意外、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存在密切聯系,最終形成惡性循環,不斷地對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造成打擊[2-3]。對多病共存的患者除使用多種藥物控制疾病進展外,患者長期良好的健康信念、自我照顧能力對自身疾病的恢復也尤為關鍵。健康信念模型是運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從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出發,解釋影響人們采取某種健康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當前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明確,對患者健康認知影響最大的是患者自身對疾病的認識程度,患者只有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并正確地應對疾病對個體的影響,才能促使患者主動采取對自身健康有益的行動[4]。本研究主要探討以健康信念模型為基礎的護理對多病共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自我效能的影響?,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4月1日收治的98例多病共存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入院時為多病共存狀態;②年齡18~75歲;③需長期口服藥物治療者;④心功能由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Ⅱ~Ⅲ級者;⑤初診住院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精神疾病者;②既往有抑郁癥或焦慮癥病史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伴有肢體殘缺導致無法生活自理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9例。對照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18~44歲16例(32.65%)、45~60歲23例(46.94%)、61~75歲10例(20.41%);病程:<1年18例(36.73%),1~3年21例(42.86%),>3年10例(20.41%);月收入:<5000元21例(42.86%),≥5000元28例(57.14%);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9例(38.78%),中學21例(42.86%),大學及以上9例(18.37%)。實驗組男35例、女14例,年齡18~44歲22例(44.9%),45~60歲18例(36.73%),61~75歲9例(18.37%);病程:<1年13例(26.53%),1~3年21例(42.86%),>3年15例(30.61%);月收入:<5000元18例(36.73%),≥5000元31例(63.27%);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9例(38.78%),中學20例(40.82%),大學及以上10例(22.4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入院時、住院期間、出院前,根據疾病護理常規,告知患者相關健康教育知識,如住院期間醫護查房時間與次數、疫情防控政策要求、疾病相關知識、住院安全相關知識;告知患者各項檢查檢驗的目的、意義、配合及相關注意事項;告知患者飲食、休息、運動、自我評估和護理等方式方法。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以健康信念模型為基礎的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智能化健康教育:采取一對一模式的同時,輔助采取線上自助學習模式,由患者根據自己需求,對不明白、不清楚、不了解、記不住的知識點,利用空閑時間,反復學習掌握。②案例式個體指導:選擇典型成功疾病治療方案,引入真實案例,從治療依從性、個人生活習慣、遵醫行為等方面為患者講解成功案例中的促進疾病康復的因素,對標對表,幫助患者分析與其共同點與不同點,以便于患者以案例為榜樣,養成良好行為。③強化心理護理: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變化,查房時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引起不良情緒的原因,綜合分析患者心中存在的疑慮,并通過講解案例、科普、鼓勵等方式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必要時給予患者心理科??茣\。④采取行為干預: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的同時,告知患者正確的行為習慣,監管患者主動執行良好行為,細化行為內容,如為患者制訂符合自身喜好的食譜,既能保證治療需求,又能滿足患者對食物的需求,防止患者因過高的期待或對疾病發生機制認識不足造成矯枉過正。

1.3 觀察指標 參考結核病患者遵醫行為評定量表、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依從性量表[5]、服藥依從性量表[6]及功能鍛煉依從性問卷[7]自制多病共存患者遵醫行為問卷,共分為4個維度,得分與患者依從性呈正相關;以患者遵醫行為及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評定量表Ⅱ(HPLPⅡ)共同評估患者疾病管理能力;使用自我效能量表[8]評估患者自我效能。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疾病管理能力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疾病管理能力比較(分,

2.2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效能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效能比較(分,

3 討論

以健康信念模型為基礎的護理可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能力與自我效能。健康信念模型常作為預防疾病發生的干預措施進行研究,經專家研究證實,可用于預防流感、部分細菌感染、吸煙等問題。本研究通過在住院患者護理過程中,采取健康信念模型進行干預,以分析患者疾病管理能力、自我效能的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遵醫用藥、遵醫鍛煉、遵醫飲食、自我效能均高于對照組(P<0.05,P<0.01);兩組遵醫情緒調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自我實現、人際關系、體育運動、健康職責、營養均高于對照組(P<0.05)。

以健康信念模型為基礎的護理可制訂智能化健康教育、案例式指導、強化心理護理、行為干預的護理措施。有數據分析證實,健康信念模型通過給予患者智能化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的儲備,提高患者對疾病本身的認識、樹立疾病風險意識,進而提高患者感知敏感性與感知疾病威脅的嚴重程度[9];通過采取案例式指導,使患者更進一步了解接受規范化治療后對自身疾病的益處,以增強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進而提高患者感知力;通過強化心理護理,以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消除不良情緒為疾病恢復帶來的負性影響,在增強克服障礙信心的同時降低感知障礙,進而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10];通過行為干預,對患者進行正確的行為引導,輔助患者提高執行能力,并避免患者因形成過高的期待造成不必要的情感及資源浪費,從而提高患者自我效能[11]。

健康信念模型的智能化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患者的健康行為。健康信念模型的智能化健康教育模式,更加注重患者自身特點的需求,在傳統教育模式基礎上,深化一對一健康教育,基于微信平臺的線上患者自助學習等方式,對患者的需求進行點對點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感知敏感度,進而提升患者的健康行為。常規護理模式中的普通健康教育模式,如講座等亦可對患者心理作用產生影響,但很難達到長久的影響效果[12]。

綜上所述,以健康信念模型為基礎的護理可提高多病共存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與自我效能,但對多病共存患者的心理狀態、自我調節能力的影響效果與常規模式差異不顯著。在該模型下,如何繼續優化護理措施,還需要更多護理專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出更好的方案。

猜你喜歡
信念效能依從性
應用PDCA循環法提高手衛生依從性對醫院感染的影響
隨訪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依從性影響
提升水域救援裝備應用效能的思考
計劃行為理論在藥物依從性方面的應用
為了信念
充分激發“以工代賑”的最大效能
基于排隊論的信息系統裝備維修保障效能分析
冠軍賽鴿的信念(上)
發光的信念
健康教育對改善癲癇患兒治療依從性的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