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輪作對黑土區作物產量及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2022-09-21 02:21宋昌海楊會娜焦玉光
農業科技通訊 2022年9期
關鍵詞:全氮輪作作物

王 娜 王 璐 宋昌海 楊會娜 肖 健 焦玉光

(呼倫貝爾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 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輪作是一種用地養地相結合的種植模式,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養分,防止病、蟲、草害發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土壤肥力[1-3]。發展作物輪作是大興安嶺南麓地區黑土地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明確要求在內蒙古北部冷涼區,適度壓縮籽粒玉米的種植規模,推廣玉米與大豆輪作,調整優化結構。相關研究表明,較玉米連作,玉米—大豆輪作可以提高黑土層有機質含量,有利于黑土地保護,增加玉米和大豆產量[4-5]。大興安嶺南麓地區為國家東北黑土地保護示范區,是我國重要的大豆生產基地,大豆為該地區的主栽作物。但隨著現代高效作物生產手段的使用和作物經濟效益的驅動,2005年以后,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大豆面積縮減,在2005-2015年的10年間玉米面積增加了41.63萬hm2,增幅275.73%,大豆面積減少了28.10萬hm2,減幅37.86%,豆科作物輪作的作用受到了削弱[6-7]。前期已開展的研究大都是在不同耕作方式、不同肥料水平下設置試驗處理,研究輪作對作物產量和土壤養分含量的影響[8-11],實際農業生產中輪作對作物產量和土壤養分的影響,尚未見報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戶采用的耕作措施、施肥量均與試驗處理中不同。本文作者利用耕地提升項目在大興安嶺南麓地區設置的定位監測點,進行大豆—玉米不同輪作模式下作物產量及土壤理化性質的研究,明確實際農業生產中輪作對作物產量和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結合耕地質量提升項目,利用該項目在扎蘭屯市、阿榮旗、莫力達瓦自治旗3個旗(市)布設的1 310個定位監測點,進行大豆—玉米輪作效應研究。該3個旗(市)為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區,推廣使用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配施有機肥等技術多年,已形成相對成熟的種植模式。通過整理分析2017-2020年監測點的田間數據和土壤樣品分析數據,并利用SPSS 19.0統計分析不同種植模式下2020年大豆、玉米產量,以及2017年與2020年土壤pH、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輪作模式下大豆產量

由圖1可知,2020年不同輪作模式下大豆產量依次為玉米—玉米—玉米—大豆(2 262.87 kg/hm2)>玉米—大豆(2 077.81 kg/hm2)>大豆—玉米—玉米—大豆(2 058.71 kg/hm2)>大豆連作(1 877.06 kg/hm2)。其中,玉米—玉米—玉米—大豆輪作模式下大豆產量顯著高于其他輪作模式,大豆連作模式下大豆產量顯著低于其他輪作模式,玉米—大豆與大豆—玉米—玉米—大豆輪作模式下大豆產量差異不顯著。

圖1 不同輪作模式下大豆產量

2.2 不同輪作模式下玉米產量

由圖2可知,2020年不同輪作模式下玉米產量依次為大豆—大豆—大豆—玉米(7 903.23 kg/hm2)>玉米—大豆—大豆—玉米(7 691.19 kg/hm2)>大豆—玉米(7 518.79 kg/hm2)>玉米連作(6 941.61 kg/hm2)。其中,玉米4年連作模式下玉米產量顯著低于其他輪作模式,大豆—大豆—大豆—玉米輪作模式下玉米產量顯著高于其他模式,玉米—大豆—大豆—玉米與大豆—玉米2種輪作模式下玉米產量差異不顯著。

圖2 不同輪作模式下玉米產量

2.3 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pH

統計分析2017-2020年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pH變化(圖3),結果表明,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pH均升高,上升幅度依次為S4(0.37)>C2S2(0.36)>C3S1(0.35)>C1S3(0.34)>C4(0.30),土壤pH變化差異不明顯。

圖3 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pH

2.4 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全氮含量

統計分析2017-2020年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全氮含量變化(圖4),結果表明,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全氮含量均下降,下降幅度依次為C1S3(15.50%)>S4(14.26%)>C2S2(7.74%)>C3S1(4.41%)>C4(2.06%)。

圖4 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全氮含量

2.5 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

統計分析2017-2020年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變化(圖5),結果表明,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上升,上升幅度依次為C4(39.02%)>C3S1(19.20%)>C1S3(18.22%)>C2S2(16.85%)>S4(16.36%)。

圖5 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

2.6 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速效鉀含量

統計分析2017-2020年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速效鉀含量變化(圖6),結果表明,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速效鉀含量變化不同,C4、C3S1、C2S2這3種輪作模式下土壤速效鉀含量上升,分別上升了20.35%、8.51%、4.49%,C1S3、S4這2種輪作模式下土壤速效鉀含量下降,分別下降了4.54%、4.63%。

圖6 不同輪作模式下土壤速效鉀含量

3 討論

3.1 不同輪作模式對作物產量的影響

輪作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養分,增加作物產量。玉米—大豆輪作可利用大豆的固氮作用,為下茬作物玉米提供氮素營養;玉米收獲后創造的土壤環境有利于促進大豆的生物固氮[12],能夠互促增產,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有研究表明,在豆科與禾本科作物輪作體系中,與玉米和大豆連作相比,玉米—大豆輪作下玉米和大豆產量分別增加1.0 t/hm2和0.4 t/hm2[5]。本試驗結果與前人的研究一致,大豆、玉米產量均在連作模式下最低,且前茬作物連作年限影響輪作的作物產量,前茬連作年限長,輪作作物產量高。農業生產中,農民在多年種植大豆后,倒茬種植玉米地塊往往會加大化肥和有機肥施用量,以彌補大豆生產期被帶走的土壤養分,因此玉米產量增加。有研究表明,長期使用化肥條件下,玉米連作多年,土壤肥力下降不明顯[13]。本研究中玉米連作土壤全氮含量小幅減少,磷、鉀含量增加,磷可促進大豆營養體和生殖器官的生長發育,鉀可增加大豆莢數、百粒重,促進大豆高產。玉米連作多年后土壤環境利于大豆生長,大豆產量增加明顯。

大豆、玉米多年連作后,產量下降明顯。這是由于連作加重病蟲害發生,土壤營養元素不均衡,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衡導致作物生長環境惡劣,作物產量下降。

3.2 不同輪作模式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劉株秀等[14]通過長期定位試驗發現,大豆長期連作下,土壤pH、全碳、全氮、速效氮、速效鉀含量增加,土壤養分含量和多樣性指數升高,這與本試驗結果不一致。大豆連作模式下,土壤全氮含量大幅下降,速效鉀含量小幅下降,有效磷含量增加。這可能與當地農民種植習慣有關,試驗田一般采用測土配方施肥,足量均衡施肥以滿足生長需要,而農業生產中農民往往根據收益進行投入。大豆單產與玉米相比較低,大豆單產增加也不如玉米明顯,且玉米大豆價格比不合理導致大豆收益少于玉米,大豆種植期農民投入積極性不高,施肥量不足甚至不施肥,土壤養分含量下降;玉米相對大豆收益高,采用合理耕作措施和施用足量肥料后,玉米增產明顯,農民投入積極性高,在長期施用有機肥和化肥的條件下,土壤養分下降不明顯。

王洋等[15]對德惠市12個鄉鎮長期連作玉米的黑土進行采樣分析化驗,結果表明,由于根茬還田,長期連作玉米黑土地力沒有下降,黑土農田肥力較高,保肥、耐肥能力強。2000年,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分析了東北地區10年的土壤監測數據,發現在常規施肥和管理水平下,玉米連作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基本穩定,有效磷呈上升趨勢,堿解氮和速效鉀下降趨勢明顯,大豆—玉米輪作模式下土壤養分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施肥量的影響,表現出的農田養分平衡狀況是磷有余而鉀不足。本地區通過多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玉米秸稈還田、有機肥配施綜合技術,磷、鉀肥整體用量較高,土壤全氮含量保持平衡,土壤磷、鉀含量增加。

4 結論

(1)長期連作下作物產量明顯下降,大豆—玉米輪作模式作物產量提高,不同輪作模式下增產效果不同。

(2)不同作物種植模式,土壤理化性質變化不同,大豆長期連作下土壤養分含量明顯下降,玉米—大豆輪作模式土壤養分含量小幅下降,玉米長期連作下土壤養分含量基本無變化。

猜你喜歡
全氮輪作作物
農民瓜菜“接茬輪作”增效益
輪作制度對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狀影響的研究
作物遭受霜凍該如何補救
四種作物 北方種植有前景
流翔高鈣作物葉片管理技術
蔬菜輪作有原則 合理種植效益增
作物遭受藥害的補救措施
西藏主要農區土壤養分變化分析
三峽庫區消落帶紫色土顆粒分形的空間分異特征
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有機質、全氮及堿解氮分布格局及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