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的社會支持與特殊兒童社會適應的關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2022-10-11 01:52李秀玲曽利文
昌吉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效能康復兒童

李 偉 李秀玲 曽利文

(1.昌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新疆 昌吉 831100;2.昌吉市第十小學 新疆 昌吉 831100;3.湖南省衡東特殊教育學校 湖南 衡東 421499)

一、問題提出

特殊兒童又稱“特殊需要兒童”“殘疾兒童”或“障礙兒童”,是指智力、感官、言語、情緒表達、肢體等方面的發展落后于普通兒童的0—14周歲的兒童。[1]根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統計結果,我國6—14歲的特殊兒童約為246萬人,占全部殘疾人口的2.96%。[2]社會適應水平是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3]特殊兒童作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其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和培養也是特殊兒童教育的重要目標和關鍵內容。[4]因此,關注特殊兒童社會適應水平的提升對其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適應(social adaptation)是指個體為了滿足社會環境的要求而逐漸學會獨立地掌握社會規范、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學會自我控制與調節,從而有效地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5]是個體融入社會生活、提高社會地位、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6]特殊兒童因其智力、言語、情緒表達、肢體動作等方面落后于正常兒童,更容易產生各種社會適應問題。[4]以往的研究表明,兒童早期出現的社會適應問題會給其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消極影響。[7]例如,兒童早期出現的社會適應問題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之后的低學業成績問題,[8]并與不良的人際交往問題相關。[9]基于上述證據,為解決特殊兒童社會適應的問題,亟需探討特殊兒童社會適應的保護性因素及內在作用機制。

近年來對社會適應重要的環境保護因素——社會支持也逐漸引起研究者的關注。[6]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是個人與他人結成人際網絡、形成互動關系,從中得到物質、情緒、信息等資源幫助,并伴隨產生心理滿足等主觀感受的過程。[10]增強對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程度可以降低特殊兒童社會適應的難度,繼而有利于其康復。[11]社會支持的脆弱和欠缺會阻礙對父母心理健康的緩沖和保護作用,這會進一步對特殊兒童的教育與康復質量產生消極影響。[12]已有研究發現,與發達國家的父母相比,我國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特殊兒童的父母經歷了更多的壓力,[11]并且由于學校和政府的正式支持嚴重受限,特殊兒童父母更多依賴家庭成員的支持。[13]與普通兒童的父母相比,特殊兒童父母獲得的社會支持來源偏少,[14]支持水平更低,對社會支持的需求更加強烈。[15]此外,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間的關系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3]根據社會支持的主效應模型,社會支持能夠改善個體的社會適應狀況,充分的社會支持能夠促進個體抗壓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4]相關的實證研究發現,父母的社會支持能夠緩沖養育壓力所帶來的消極影響,進而可以促進特殊兒童社會適應水平的發展。[6]對于普通兒童群體的考察也發現,領悟到的社會支持程度能顯著正向預測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16]基于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預測加強特殊兒童父母社會支持的力度有助于促進特殊兒童社會適應水平的提升。

父母在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11]其中,父母的自我效能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個體對其組織和實施達成特定目標所需行動過程的信念。[17]由于特殊兒童自身功能受損和發展障礙等特點,對其父母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例如,有研究發現,相比較于普通兒童父母,特殊兒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14]應對生活應激事件時更多采用“回避”的方式。[18]Lindsey和Barry的研究發現,父母自我效能感在自閉癥患兒的內化行為問題和父母痛苦之間起到調節作用。[19]這一結果表明,較低的父母自我效能感會阻礙對父母心理健康的保護作用。而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兒童不良的行為結果密切關聯。[20]此外,對于特殊兒童父母這一群體,自我效能感水平也將受到社會支持程度的影響。[11]一方面,社會支持能夠緩解特殊兒童父母感知到的壓力,使他們免受壓力事件的困擾,從而改善精神狀態;[18]另一方面,社會支持不僅能為特殊兒童父母提供物質性的幫助,還能為他們提供心理支持,促進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的提升。[12]已有研究發現,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程度與自我效能感水平呈顯著正相關,[13]并能正向預測自我效能感。[21]這一結果在其他處境不利群體的自我效能感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中也有類似發現,即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支持程度的積極影響。[22]

此外,以往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父母的社會支持可能會通過自我效能感對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產生間接影響。例如,黃平對智力障礙兒童和其父母的研究發現,[21]父母自我效能感在父母社會支持和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之間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說,父母的社會支持程度不僅直接影響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水平,還可以通過父母的自我效能感間接影響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因此,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對特殊兒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長起積極作用,[23]進而促進兒童社會適應的發展。[24]

盡管已有研究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與社會適應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但是僅在智力障礙兒童及其父母群體中,[21]缺少對其他障礙類型的特殊兒童及父母群體深入探討這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谝陨险撟C,本研究假設:(1)父母的社會支持對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具有直接促進作用;(2)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在其社會支持與特殊兒童社會適應之間具有中介作用。(見圖1)

圖1 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和特殊兒童社會適應之間的關系模型圖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試

本研究數據采集采取整群抽樣方法,在陜西、新疆兩地三所特殊教育學校選取221名特殊兒童家長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母親160人、父親61人;智力障礙兒童141人、腦癱兒童15人、自閉癥兒童30人、聽覺障礙兒童3人、視覺障礙兒童16人、其他類型障礙兒童16人;輕度障礙兒童47人、中度障礙兒童115人、重度障礙兒童59人;核心家庭占65.2%,三代同堂大家庭占18.6%,單親(離異或喪偶)家庭占11.8%,重組家庭占4.5%。

(二)研究工具

1.領悟社會支持量表

本研究采用姜乾金翻譯修訂的Zimet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21]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重要他人支持3個分量表,共12個條目。該量表Likert7級計分法,從“極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別記為1—7分??偡衷礁?,表示個體所能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各維度Cronbach α系數在0.86—0.90間,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94。

2.特殊兒童父母自我效能量表

本研究采用江琴娣等人編制的特殊兒童父母自我效能感量表。[25]包括康復訓練、問題行為管理、學習指導、日常生活照料4個分量表,共有24個條目。該問卷采用Likert5級計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越有信心做好父母這個角色以及對孩子的行為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在本研究中,康復訓練、問題行為管理、學習指導、日常生活照料四個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數在0.70—0.88間,總量表的α系數為0.82。

3.特殊兒童社會適應問卷

本研究中采用鄧磊編制的特殊兒童社會適應問卷。[26]該問卷由父母填寫,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分量表,共有30個條目。問卷采用Likert5級計分,分數越高,表明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情況越好。在本研究中,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數在0.92—0.93間,總量表的α系數為0.97。

(三)研究施測過程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星進行線上數據收集。為保證問卷填寫的真實有效性,采用匿名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并強調數據的保密性。共發放問卷263份,回收244份,回收率為93%;刪除規律性作答、有極端值等情況的無效問卷后,獲取有效問卷221份,有效率為91%。

(四)統計處理

本研究的數據分析分為兩個步驟。首先,所有變量采用IBM SPSS 21進行描述性統計和相關分析。其次,利用結構方程模型(SEM)分析測量結構模型的擬合系數和路徑系數。SEM使用Mplus 8.3進行最大似然估計,并進行5000次bootstrap重采樣來檢驗中介模型。如果95%置信區間不包含零,中介效應則被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最后通過CFI、TLI、RMSEA和SRMR多個擬合優度指標評估模型與數據的擬合。在本研究中,模型的可接受擬合度標準為:χ2/df< 3,CFI和TLI>0.90,RMSEA和SRMR <0.08,理想模型擬合度標準為:CFI和 TLI>0.95,RMSEA和SRMR < 0.06。[27]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由于本研究的數據來自特殊兒童父母的自我報告,因此有必要對數據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本研究采用Harman單因子法,結果顯示單因素擬合指標不理想,χ2/df=4.07,RMSEA=0.118,SRMR=0.142,CFI=0.456,TLI=0.438。說明無法提取公因子,即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二)特殊兒童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以及社會支持之間的相關

由表1相關結果可知,社會支持總分及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與自我效能感總分及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與社會適應總分及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自我效能感總分及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與社會適應總分及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

表1 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與特殊兒童社會適應總分及各維度間的相關分析結果

(三)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采用SEM檢驗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社會適應之間的假設結構關系,具體結果見圖1。這個假設模型與數據的擬合程度是良好的,χ2/df=2.51,RMSEA=0.08(90%CI[0.060,0.105]),SRMR=0.03,CFI=0.97,TLI=0.96。

由表2可以看出,父母領悟到的社會支持對特殊兒童社會適應的直接作用顯著(β=0.442,SE=0.069,t=0.746,p < 0.001)。此外,社會支持(β =0.386,SE=0.066,t=5.878,p < 0.001)和社會適應(β =0.556,SE=0.066,t=8.403,p <0.001)均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自我效能感在父母社會支持與特殊兒童社會適應之間影響的中介效應量為0.214,bootstrap95%置信區間不包含0(CI[0.135,0.312]),表明中介效應顯著,占總效應的比例32.72%,因此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在父母社會支持和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圖2 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圖

表2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分析

四、討論與分析

作為特殊兒童的直接養育者,其父母獲得的社會支持程度與自我效能感水平對特殊兒童的康復質量有直接影響。本研究從特殊兒童社會適應的重要環境保護因素和父母個體因素入手,考察父母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與特殊兒童社會適應的關系。

(一)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與特殊兒童社會適應的關系分析

相關分析表明,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12]研究結果對于豐富社會支持對社會適應的作用機制方面的文獻具有重要的價值。有研究者認為父母領悟到的社會支持無論是精神支持還是物質支持,均極大地提高了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25]黃平[21]的研究發現,領悟到社會支持程度越高的智力障礙兒童父母在照顧、陪伴及協助孩子進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多種來源的支持和鼓勵,也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將孩子照顧得更好,并傾向采用積極的方式應對照顧和康復訓練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當父母將這些正能量傳遞給特殊兒童時,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他們的康復,良好的康復效果反過來也會促進父母更積極的自我評價,也更加自信和樂觀,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也就越高。[14]相反,如果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不足或脆弱,很容易對孩子的養育和康復訓練缺乏信心。[12]因此,通過有效加強特殊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程度,能提升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從而促進特殊兒童的康復。研究還發現,父母的自我效能感與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水平呈顯著正相關,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似。[3]自我效能感高的父母對自己所承擔的撫養角色抱有信心,在育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高,這將給孩子提供積極、良好的生活環境,進而促進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28]

此外,研究結果還表明,父母社會支持總分及其各維度得分與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總分及各維度的得分呈顯著正相關,這與以往的研究相一致;[16]父母的社會支持程度能正向預測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這一結果驗證了本研究的第一個研究假設,即父母所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充分,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就越強,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一致。[21]根據社會支持的主效應模型的理論觀點,社會支持能夠改善個體的社會適應狀況,充分的社會支持能夠促進個體的抗壓和社會適應能力。[4]基于社會支持的緩沖效應機制,社會支持能夠通過減緩壓力事件對特殊兒童的消極影響,進而降低壓力事件誘發特殊兒童不良心理和行為的概率。[16]

(二)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父母的社會支持還能通過其自我效能感影響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即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與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符合預期假設并與以往研究結果相類似。[21]主要原因可能是:在特殊兒童的康復治療和訓練過程中,其家庭所承受的經濟、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巨大,父母在面對特殊兒童的障礙表現、問題解決以及尋求幫助過程中能否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尤為重要。[12]特殊兒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積極地從內、外資源中尋求社會支持的愿望就越強烈,越能積極面對孩子的障礙表現,合理利用內、外資源來減輕和調整在撫育特殊兒童過程中產生的不良情緒和行為,進而為兒童提供積極、良好的家庭環境、心理環境和各類支持,這會促進特殊兒童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其社會適應能力逐步提高。[3]例如,Giallo等人的研究發現,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對其自身的壓力、焦慮及抑郁癥狀和自閉癥兒童的問題行為具有緩沖作用。[28]反之,當特殊兒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時,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和治療中的困難和壓力,會造成他們在面對壓力事件時可能伴隨著更多的消極情緒和回避性的行為方式[14],給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效果帶來消極影響,進而阻礙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由此可見,提高特殊兒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對促進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康復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三)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依據社會支持的相關模型考察了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對特殊兒童社會適應的影響機制,進一步增強了研究者對特殊兒童父母社會支持及其自我效能感的理解。然而,本研究也有一些局限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首先,本研究的研究被試為特殊兒童父母,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在特殊兒童的性別、障礙類型和障礙程度上取樣分布不是很均衡;其次,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單一,數據全部基于特殊兒童父母的主觀報告,雖然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未發現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效應,但可能會對數據結果造成影響。今后的研究可以綜合使用多種方法,例如,訪談法、觀察法等,對父母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和特殊兒童的社會適應的發展穩定性和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并調動各種社會資源保證取樣均衡。

五、教育建議

本研究從實證的角度驗證了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在其社會支持和特殊兒童社會適應之間的中介效應。鑒于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是影響特殊兒童康復質量和社會適應的重要因素,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促進父母自我效能感的發展,并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最終有利于特殊兒童社會適應水平的提升。

首先,殘聯等相關政府部門應為特殊兒童家庭在患兒康復教育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護,并且將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使特殊兒童及其父母能獲得真正的權益;同時,相關政府部門還應加大對特殊兒童家庭的經濟支持,向特殊兒童父母提供就業等方面的福利支持,以減輕特殊兒童父母的經濟壓力;康復訓練機構、培智學校等相關工作人員,不僅要為特殊兒童提供診斷和康復指導,還應加強父母自身對康復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并及時提出建議和指導,提升他們在對特殊兒童的養育和康復治療中的教養效能感。其次,家庭成員應正確看待特殊兒童的發展狀態,避免對他們產生誤解,并及時給予特殊兒童父母以勸慰、關懷和幫助等,進一步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充分發揮家庭支持的重要作用。最后,作為特殊兒童的直接養育者,父母自身應轉換認知方式,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特殊兒童,從心理上接納孩子現有的狀態;應主動與醫護工作人員溝通,學會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提升在照顧特殊兒童生活與康復過程中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應該積極投身于工作和參加各種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努力發展自身積極、堅強的人格品質,進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猜你喜歡
效能康復兒童
遷移探究 發揮效能
充分激發“以工代賑”的最大效能
腦卒中患者康復之路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唐代前后期交通運輸效能對比分析
新形勢下如何發揮專賣內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殘疾預防康復法制建設滯后
中醫康復學教學方法探討與實踐
補陽還五湯聯合康復治療腦卒中35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