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研究演進脈絡:1989—2020年CNKI的文獻可視化分析

2022-10-14 11:33譚欽尹
關鍵詞:聚類文獻領域

譚欽尹,李 濱

(1.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 重慶 401520;2.重慶工商大學 法學與社會學學院, 重慶 400067)

一、引言

19世紀末的美國,為了幫助城市化、工業化導致的大量移民解決教育困難出現了“學校家庭訪問員”。經過專業化的發展,這些“學校家庭訪問員”所從事的工作成為現在的學校社會工作,它是教育與社會福利制度下的產物。20世紀初,北平燕京大學派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到學校實習[1],是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的雛型。21世紀初,上海、深圳、四川和廣州等地區借鑒2000年香港地區推行的“一校一社工”制度,開始加快專業學校社會工作隊伍的建設。

近年來,我國學校教育問題逐漸被大眾所重視。2021年6月1日開始實施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2021年7月19日教育部下發的“雙減政策”,提升了學校這個場域的重要性。但是,校園暴力、自殺等事件的頻頻出現影響了學校教育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也對學生心理、生理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而學校社會工作是將社會工作專業的方法技巧直接或是間接地運用于學校教學當中,利用社工、學校、家長和社區之間的聯動,及時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困擾與難題,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成長,完善教育的不二之選。但是,從目前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現狀來看,發展較為分散,各個地區的重視程度也有一定的差異,同時缺乏制度化和規?;陌l展[2],于是對該領域研究文獻進行梳理,了解熱點主題和演進脈絡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學界關于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的研究主要圍繞國內外基本模式梳理、本土化、實踐分析、介入空間探討等幾個方面,鮮有學者對學校社會工作研究進行量化統計結合圖文的文獻回顧。那么,能否對我國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的關鍵詞、作者、機構的合作關系等制作可視化的圖譜,展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和演進脈絡?在1989至2020年的31年時間里,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研究領域有哪些研究熱點?這些熱點又有怎樣一個發展脈絡?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從可視化的角度對我國學校社會工作31年來研究基本情況及重點進行概括總結,由此了解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以期有助于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研究的持續深入發展。

二、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均選自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期刊綜合網站CNKI(中國知網)。檢索式如下: “主題=學校社會工作”或者 “題名=學校社會工作”,以及 “年 Between (1915,2020 ) (精確匹配)”。由于對檢索內容起始時間不限,數據庫默認起始時間為1915年1月1日,其中在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共檢出文獻919篇,文獻時間跨度為1989至2020年。為保證研究的準確性和典型性,手動篩選出重復的,以及新聞報道等與學校社會工作不相關的文獻記錄,最終獲得國內關于學校社會工作的文獻624篇,每條記錄均包括作者、題目、關鍵詞、摘要和引文等信息,用純文本格式保存所有文獻,以作為分析對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學術界較為常用的CiteSpace(5.7.R1版)軟件對數據進行轉換并制作圖譜。對篩選出來的624篇文獻,下載可適用于CiteSpace軟件進行分析的格式導入其中,通過算法對文獻的關鍵詞、作者、機構的合作制作可視化圖譜,敏銳、直觀地反映出學校社會工作領域在特定時間范圍內科學發展的研究熱點與前沿。本研究的時間跨度為31年(1989—2020年),將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共計31個時間分區,時間切片閥值為50,節點連線強度計算方法為Cosine Scope,選項設置為在時間切片內部計算。

三、學校社會工作研究的基本情況

(一)年度發文量規律分析

分析學校社會工作年度發文數量以及其變化,可以反映出該領域研究發展的綜合情況。根據知網檢索結果,得到我國研究學校社會工作在1989年到2020年間的發文量如圖1所示。

在這624篇文獻中,顯示出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相關研究最早出現于1989年,在隨后的18年內,平均發文量均在10篇以下,表明1989—2006年為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研究發展的萌芽階段,也是相對緩慢的階段。隨后,2007—2015年關于學校社會工作的發文量呈快速上升趨勢,在2015年達到頂峰,共62篇,這一階段為快速發展期。此后,從2016年到2020年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研究略有下降,但發文量都保持在平均發文量之上,是相對穩定期。

同時,在CNKI(中國知網)以“社會工作”為主題搜索1989—2020年國內文獻,未經篩選的文獻達到了29 252篇,相比之下研究學校社會工作的只有624篇,這也反映了學校社會工作的研究亟待加強。

圖1 學校社會工作1989—2020年發文量變化趨勢

(二)發文機構及作者統計分析

通過對機構和作者之間共同出現的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直觀地呈現出學校社會工作領域中的研究合作關系及研究網絡狀況,了解核心作者或群體。

圖2展示了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研究機構與作者共現分析。其中,節點的個數是根據篩選條件后,計算得出的參數個數,其大小表示研究機構或作者共現頻次,即節點越大表明其在該研究領域對學術影響力越大,而連線表示學者或機構之間有聯系,連線的粗細則代表學者或機構之間的合作強度。

圖2 研究機構與研究作者共現圖譜

在作者共現網絡圖譜中(圖2右),包含396個節點,109條作者關系連線,網絡密度為0.014。其中,張大均共在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發表了6篇文章,是該領域的高產作者。從圖中還可以看出,部分學者之間形成了若干的相互獨立的合作團體,但相互之間合作規模不大,且缺乏持久性。在機構合作圖譜中(圖2左),總共包含了315個節點、42條連線、節點密度僅為0.002。其中,華南農業大學的節點最大,目前共計發文17篇,是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發文量最多的機構,表明其為學校社會工作的核心研究機構;華南農業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閩江學院發文量分別為13、10、9篇。一般來說,普通高等院校中社會學、社會工作領域相關二級學院是學校社會工作研究等主要陣地,但是因為學校社會工作是教育與社會福利的產物,因此也有部分師范院校發表過相關文獻,例如首都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等。機構之間的連線少,說明機構之間的關系較為松散,在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研究機構之間尚未形成緊密聯系的學術交流機制。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工作方法介入學校的研究成果及其質量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四、學校社會工作的研究熱點

(一)學校社會工作研究的熱點主題

關鍵詞是文獻研究特征的重要體現,是對作者意圖與文獻內容的概括和提煉,是一篇文獻的核心。在某一領域反復出現的詞匯意味著這是該領域的關注的焦點,是進行了深入探討和有效應用的研究主題。

表1 學校社會工作關鍵詞頻次及中介中心性

該領域研究發展動向和研究熱點還與文獻的關鍵詞詞頻的高低、分布年限兩個關鍵指標相關。運用CiteSpace對624篇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將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篩選每個時間切片段中出現頻次為前50的關鍵詞,從分析結果中提取了按頻次總和數從高到低排名前16的關鍵詞(見表1)。由表1可知,“學校社會工作”這個關鍵詞是出現頻率最高的,第二位是“社會工作”,第三位是“高?!?,接下來分別是“大學生”“學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學校社工”“介入模式”“留守兒童”等,上述關鍵詞出現頻次均在15次以上。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指其在整個網絡中作為“橋梁”的能力,也就是作為兩點之間最短路徑的能力,通過“橋梁”連接兩點,作為“橋梁”的次數越多,中介中心性也就越高。高頻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往往比較高,但中介中心性與詞頻的排名分布略有不同?!皩W校社會工作”中介中心性達0.68,依次是“社會工作”“高?!薄皩W生工作工作”中介中心性分別為0.47、0.14、0.09。

(二)學校社會工作主題聚集分析

本研究使用Clustering功能對關鍵詞做聚類分析處理,能夠更加有效地把握學校社會工作研究領域的熱點和趨勢。使用CiteSpace軟件內置的LLR算法繪制關鍵詞共現網絡聚類圖,共生成544個節點、617條連線。其中Q值和S值是評價聚類合理性的重要指標。一個是網絡模塊化評價指標Modurility(即Q值),Q值越大(0到1之間)表示社團結構越顯著;另一個是用來衡量網絡同質性的指標Silhouette(即S值),當S值在0.5以上,表示聚類結果是合理的,越接近1,同質性越高[3]。圖中顯示Q值為0.902 5,證明聚類結構是顯著且合理的;S值為0.386 1,說明關鍵詞聚類效果較差,即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的研究集中性不高,研究主題較為分散,本文后續分析將剔除S值較低的聚類。

圖3 主題聚類

與大聚類相比較,小聚類可能由少量文獻引用,所以元素較少的聚類不具備代表性,在排除了聚類中元素較少和S值較低的聚類后,列出了9個聚類主題,這9個聚類主題的S值均超過0.5并接近于1,說明其具有代表性和合理性。結合聚類指標與內容,將聚類分為以下4個方面的研究。

1.學校社會工作理論的本土化及其價值、制度研究

聚類0從學校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延展開來,介紹了美國、日本及我國香港等地區學校社會工作的基本情況,從宏觀的角度介紹學校社會工作的發展和現狀,對我國引入學校社會工作的必要性和結合我國國情進行學校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方式進行闡述。

表2 學校社會工作關鍵詞主要聚類

學校社會工作最早起源于美國,是將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和理念融入到學校社會工作當中。林文億提出學校社會工作的兩大主要功能:其一,挖掘學生的潛能,并為其提供合適的條件,從而讓學生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其二,發現妨礙學生學習和發展潛能的因素,幫助學生解決學業、生活上遇到的困難[4]。在日本,學校社會工作是從社會福利的視角出發,關注那些養育孩子有困難的家庭,及時發現有逃學等問題行為的孩子和遭遇了虐待的兒童,聯合各種相關機構提供專業的社工服務,并以此完善學校的學生指導制度[5]。我國香港地區的中等學校實現了一校一社工制度,并制定了3個層面的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目標,第一層是協助學生獲得能力、知識和價值觀,充分發揮其潛能,讓學生人格得到正常發展,最大程度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第二層是協助社會實現各類社會目標,諸如教育機會均等、社會公正;第三層是協助學校、家庭及社區建立良性關系,同時實現三者之間互動所帶來的一系列綜合教育功能[6]。21世紀初,中國開始借鑒西方相對成熟的學校社會工作實務模式和專業理念,構建理論范式、研究視角、基本特征、基本功能等維度,達到本土化的發展[7]。

2.學校社會工作涉及的場域及其嵌入研究

聚類1、3、4、7分別提到了學校社會工作中涉及到的場域及其嵌入研究是指在學校,特別是在高校當中進行研究。針對我國教育現狀,本文將探討社會工作如何“嵌入”,以及如何“建構”學校社會工作體系,如何進行學生工作等問題。

余雙好提出高校學生工作也可以拓展新的學科依托,高校學生工作離不開社會工作,因此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學生工作,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依托學科,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8]。此外,成洪波提出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工作的一種互動邏輯,通過社會工作積極嵌入與建立高校主動吸納相結合的“導入”,促成高校相關主體與社會工作之間的“互構”,進一步實現學生成長成才、教師能力提升、學校治理創新和社會工作專業持續發展等多向度“增能”,為當前高校學生工作與社會工作的有效互動、融合、共生提供強有力的邏輯支撐[9]。對中職學校的師生而言,類似的社會工作專業在學校是空白的,因此苗艷梅認為中職學校社會工作容易獲得一定的服務成效,對于宣傳社會工作專業和職業具有積極意義[10]。同時,許莉婭也提出要推動現有的學校開展社會工作就必須要有政府,特別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扶持和支持[11],同時專業的宣傳也尤為重要,社會各界尤其是學校,對學校社會工作專業的認可是對接下來能否順利開展實踐活動,驗證、改進理論的關鍵。

3.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研究

聚類2的主題是“介入”,聚類5、8分別是兩個社會工作專業常用的介入方法,針對典型人群或地區的具體事項,通過聚焦當前困境應用具體專業方法展開介入,對介入的路徑進行研究,并探討介入的必要性。

我國傳統學生工作一般以集體管理為主,伴隨灌輸式的教育,缺少學生的個體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學校社會工作在工作原則和方法上更具有專業性、全面性、能動性和人本主義的優勢[12]。曾富生等認為,相對特別一點的寄宿學校,由于集中住宿,學生多、問題雜、管理難度大,學校出現危機事件的可能性也隨之加大,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們能夠幫助農村寄宿制學校實現有序、良性發展[13]。作為研究熱點的留守兒童也面臨著各種困擾,大多困境是由于家庭功能弱化而產生的,崔效輝等提出學校社會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彌補農村留守兒童缺失的父母角色[14]。王思斌提到學校社會工作在支持困境學生、幫助邊緣青少年、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5]。

就介入方法而言,優勢視角和小組工作兩大主題,都是學校社會工作中常運用的社工專業理論與方法。優勢視角是由美國社會工作學者Dennis Saleebey提出的。Dennis Saleebey還提出兩個基本假設:第一是個人有能力使用與發展自己的潛能并獲得資源;第二是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大多決定人類行為,包括個人資源和環境資源[16]。受傳統視覺的影響,人們往往更容易發現學生的問題,卻忽略學生的優勢;其實只需要一點點的優勢,就有可能打破消極影響的束縛,給學困生帶來扭轉性的改變[17]。因此,合理地將優勢視角運用到學校社會工作當中去,有利于幫助學生改變困境。另外,傳統的社會工作方法包含了個案、小組與社區3種模式。學校社會工作可針對不同的問題靈活使用不同的專業方法,例如針對適應不良、遭遇重大挫折、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的大學生使用個案;針對大學生共性需求和發展需要,使用小組模式[18]。

4.學校社會工作的角色定位及人才培養研究

聚類6的主題為學校社會工作者,聚類9的主題為駐校社工,兩者均為學校社會工作的服務者。但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工作者(社工)容易模糊自身角色,以至于缺失專業性,所以現在急需加強學校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

學校社工不承擔校內日常的教學工作,而是以環境與資源協調者的身份在學?!鐓^—家庭與服務對象之間進行溝通,構建一個有效的協助平臺。2002年,上海率先試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這個職業剛進入大眾視野時,社會及學校都尚未能完全區分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與學校德育老師、心理輔導老師等教職崗位的人員角色之間的不同。因此,社會工作者可能會面臨個人角色定位模糊、與學校其他工作人員存在角色重疊和沖突的窘境,更可能面臨專業的角色要求和學校環境對角色要求的沖突等問題[19]。因此,在學校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面,不應局限于理論方面,還需提升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要培養具備較高專業素養的專業人才,使學生明晰學校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與職能,從而有利于今后學校社會工作的開展。

五、學校社會工作研究演進脈絡

通過對熱點主題的梳理,制作時區圖,探究各個時間段熱點關鍵詞間的聯系和進展。以每一年為時間切片,展示相應年份的熱度關鍵詞,如果某一時區的文獻多,說明這階段處于繁榮時期,反之則為低谷時期,這可以從時間維度反映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的演進脈絡。從圖4可知,學校社會工作的發展是一個與時俱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創新融合的過程。學生工作、學校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專業、介入模式、大學生等均是在2007年以前首次出現的熱點詞,是學校社會工作研究領域較早的研究熱點。隨著研究進一步推進,研究的范圍也逐漸擴大到優勢視角、人在情境中、抗逆力、敘事治療、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留守兒童、青少年、倫理困境、危機干預等方面,從更多層面研究學校社會工作的理論及其介入,討論其策略和創新。近年來,學者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工作方法、專業社會工作、健康成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等方面的研究在持續深入。通過觀察時區圖上的演進脈絡,發現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的研究從學校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專業轉向對具體實踐當中的典型人群、專業方法的研究,最終回歸理論至對專業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方法策略的討論。為了更直觀地掌握學校社會工作研究的演進脈絡,借助突顯詞做進一步分析。

圖4 學校社會工作關鍵詞時區圖

利用CiteSpace 軟件的TF×IDF算法考察詞頻的時間分布,將頻次增長速度快、變換頻率高的詞作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即“突顯詞”。突現值表示某一關鍵詞突然出現和結束的時間,即圖5中紅色范圍,Strength表示為凸顯強度。某關鍵詞在特定時段內突顯強度越高,說明在特定時期內該主題是學術研究關注的熱點,突顯詞越靠近當下時間,則表明該關鍵詞是當前研究的前沿。根據突顯詞圖片,并結合上文提及的時區圖,將學校社會工作的演進脈絡分為萌芽期、快速發展期和相對穩定期3個階段。

圖5 學校社會工作關鍵詞突現

(一)1989—2006年為萌芽期

20世紀末,我國第一次出現的學校社會工作研究文獻是肖樂對1980年基德莫利和薩克雷所著的《社會工作概論》部分章節的編譯,雖說還是國外的理論,但這也是學校社會工作第一次進入我國的視野。2003年,山東工商學院社會學系率先成立了首個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高校作為學校社會工作的實踐場地,引起了眾多學者的注意。在這時期內“學校社工”“學校社會工作者”“學生工作”“高?!钡汝P鍵詞成為熱點詞,從強度來看“學校社工”突顯強度為2.93,這也是該階段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的研究重點。該時期內文獻極少,年均發文量在10篇以下,特別是2000年前的發文均是以香港地區學校社會工作的研究為主,隨后,便是針對學校社會工作這一“新學科”的“略論”“淺論”和“試論”,未有更深度的研究。

(二)2007—2015年為快速發展期

2006年末,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于是上海、深圳等地的學校社會工作在政府的支持下發展起來。在此背景下,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為了緩解災后學生和老師在生理、心理上的壓力,學校社會工作及時介入災后重建,并延續至今,由此也推動了學校社會工作本土化以及災后事件應對的研究。因此,這一時期,在實踐范例的基礎上,各類研究主題迸發,文獻量明顯上升,并出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兒童”“青少年”“倫理困境”“實務模式”“社會工作介入”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個關鍵詞。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一詞的突顯強度為3.17,成為該領域最重要的研究熱點。2006年,魏爽提出將社會工作融入到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力求對方法手段進行創新。不難發現在這一階段,大多是高校學者在研究學校社會工作,因為他們身處這環境當中,是最了解學校各類情況的第一接觸者,加上專業知識的輔助,其研究成果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均有明顯提升。但是,在高校,傳統的工作理念和滯后的方法,讓大多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表面或成為數字指標,因此社會工作的介入及其介入方式則成為眾多學者討論的熱點。

(三)2016—2020年為相對穩定期

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法治教育”等方面內容[20]。因此,在這個階段出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倫理困境”“社會工作方法”“學校小組工作”和“個案工作”等關鍵詞。同時,受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印發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仍是目前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學生工作面臨著信息化、互聯網化及多樣化等新的挑戰,學者利用社會工作方法在學校場域進行研究,嘗試在傳統的個案、小組、社區方法上加以創新,并引入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多視角介入學校社會工作的研究,使該領域的相關概念與理念更加多元化。但是,較多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論探討和方法構建上,而社會工作是建設共享共治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途徑,注重實務的研究,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如此才能夠使得研究更有說服力[21]。

六、結語

通過對1989—2020年CNKI數據庫中學校社會工作期刊文獻的發文數量、合作機構、研究者、關鍵詞共現及關鍵詞進行聚類,并對時區圖和關鍵詞進行突顯分析后發現:第一,從文獻增長速度來看,我國近30年學校社會工作的研究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1989—2006年,萌芽期;2007—2015年,快速發展期;2016—2020年,相對穩定期。第二,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研究者間的合作關系也較為疏松,部分學者之間形成了若干的相互獨立的合作團體,但相互之間合作規模不大,且缺乏持續性,研究機構之間合作分布較為分散,各機構之間缺少合作研究。第三,從關鍵詞共現的分布與聚類情況可知,目前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研究領域的研究仍然較為分散,經梳理總結后發現,該領域近30年的研究熱點圍繞學校社會工作理論的本土化及其價值、制度研究,學校社會工作涉及的場域及其嵌入研究,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研究,學校社會工作的角色定位及人才培養研究4個方面展開;涉及到的熱點詞分別為:學校社會工作、社會工作、高校、學生工作、大學生。第四,根據時區圖與突顯詞,結合我國學校社會工作研究的演進脈絡的3個時期可知,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的熱點研究方向逐漸聚焦于倫理困境、社會工作方法、學校小組工作和個案工作,這也是目前學校社會工作研究的前沿主題。

綜上所述,學者們從不同維度對學校社會工作的發展展開了系列研究,并將社會工作理論及方法嵌入到學校工作當中,推動了學校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建設,為進一步提升學校社會工作實效提供參考建議。但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的研究仍有待加強,例如,目前仍存在較多僅停留在分享傳統學校社會工作理念的現象,并未結合我國國情來進行有效實踐而僅停留于表面“紙上談兵”,研究主題多重復且內容不具體、不深入。

學校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是促使學生挖掘自身潛能,突破困境,實現學?!鐣议L—社區的良性聯動,發展學校社會工作理論的基礎。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的研究需結合時代的背景,關注社會變化與政策導向,將視野聚焦到學生的心理及社會環境問題上來,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構建本土化理論體系與實踐模式。此外,加強社會工作教育強度,培養應用型專業性人才,搭建實踐平臺才是發展學校社會工作的核心。

猜你喜歡
聚類文獻領域
電子戰領域的爭鋒
基于數據降維與聚類的車聯網數據分析應用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2020 IT領域大事記
基于模糊聚類和支持向量回歸的成績預測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領域·對峙
2018年熱門領域趨勢展望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