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棉花生產現狀和存在問題及對策

2022-10-25 02:47劉嘉嘉黃福江
棉花科學 2022年5期
關鍵詞:機采棉農棉花

劉嘉嘉,黃福江

(新疆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棉花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料,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和棉紡織工業的原料。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新疆棉花產量512.9萬噸,占全國產量的89.5%;種植面積2506.1千公頃,占全國種植面積的82.8%,“中國棉花看新疆”的局面已全面形成。新疆作為我國棉花主產區,其棉花品質和產量直接決定了我國棉花產業以及紡織業發展的態勢。雖然目前隨著新疆棉花主產區地位越來越堅固,研究重心向延長棉花產業鏈轉移,但忽視了生產對于棉花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分析新疆棉花生產現狀,針對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有效的解決措施,以期促進新疆棉花提質增效,為棉花產業蓬勃發展打下基礎。

1 棉花生產現狀

1.1 植棉面積和總產量增加,并趨于穩定

由圖1可知,2011年以來新疆棉花種植面積與產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整體是波動上升,然后趨于平穩。2013年至2014年棉花播種面積、產量大幅度增加,得益于2014年國家在新疆進行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極大地調動了農戶的植棉積極性。由于農業結構調整,科學調減次宜產棉區、風險產棉區,棉花播種面積在2015—2016年有所減少,但隨著2017年新疆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植棉面積、產量逐年遞增并趨于平緩。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為2506.1千公頃,總產量為512.9萬噸,相較于2011年,棉花播種面積增加868千公頃,增長34.64%;棉花產量增加223.1萬噸,增長43.5%。

注:數據來源于新疆統計年鑒。

1.2 生產布局逐漸優化,品質有所提升

近年來,為了促進棉花質量提升,新疆調減次宜產棉區、風險產棉區,不斷引導棉花生產布局向優勢地區集中。根據新疆農業農村廳2021年農業動態可知,全區共退減無水源保障、果棉間作等次宜產棉面積20多千公頃,將棉花生產向適宜產棉地區集中,優化生產布局,提升棉花品質。2021年,全區“萬畝”以上棉花品種數量由2020年的64個減至45個,棉花精量播種覆蓋率達88%,化學打頂、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到位率達85%,棉花機械化采收率首次突破80%,正是這些舉措促進棉花品質提升。2021年全區棉花絨長、顏色級、纖維長度、斷裂比強度等品質指標也同比實現較大幅度提升,棉花質量好于上年,生產效益持續提升。

2 棉花生產存在的問題

2.1 棉花品種“多亂雜”現象突出

影響新疆棉花生產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品種多、亂、雜,這不僅加重新疆棉花品種混亂的局面,還不利于棉花品質提升。2021年,全區種植面積在“萬畝”以上的棉花品種數量有45個。當前,新疆棉花品種同質化嚴重、突破性品種少、種子知識產權保護缺乏。首先,新品種更換速度快,生產中應用時間短,良種繁育工作嚴重不足。有些種子企業技術到位率不高,生產出的棉種品種特性發生變化,退化明顯,其抗病性、純度、品質下降,加重了棉花品種混亂。其次,品種套牌或假冒現象普遍存在,品種選育單位提供的基礎種子與棉種經營企業銷售的種子不一致,導致棉花質量參差不齊。再者,為追求經濟效益,生產單位及棉農重產量輕品質,側重選擇產量和衣分雙高的品種,導致棉花的品質下降、市場競爭力不強。

2.2 棉花生產環境逐漸惡化

隨著新疆成為我國棉花主產區,棉花多年連作,棉花生產過程中存在不合理灌排、水資源浪費、過量施肥、殘膜污染等問題,導致土壤表層鹽漬化和土壤板結嚴重,土壤肥力下降,水資源短缺,棉花生產環境逐漸惡化。近年來,全球變暖,極端惡劣天氣增多,自然災害及病蟲害加劇,濫施農藥,加重了棉花生產環境惡化。由于新疆多年來棉花大面積連作,土壤肥力下降,棉農為了產出效益過量施肥,使棉花抗病蟲害能力減弱以及加劇環境污染。新疆本身水資源匱乏,棉花生產過程中不合理灌溉以及灌溉過程中水資源的蒸發、滲漏都加重水資源短缺。據新疆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2021年全區用于棉花生產的地膜覆蓋面積為1600千公頃。即使對大部分地膜進行回收利用,但仍存在很大的殘膜污染,嚴重影響棉花正常發育,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2.3 棉花生產成本投入高

近年來,新疆棉花生產勞動力不足,雇工費用、化肥和灌溉等物質費用不斷增加,導致農戶棉花生產成本持續提高。根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新疆不論是機采棉還是手摘棉,種植成本均上漲。新疆地方機采棉自有土地植棉總成本21300元/公頃,同比增加16.5%;新疆地方手摘棉自有土地植棉總成本32040元/公頃,同比增加12.8%。新疆地方機采棉租地植棉總成本為33420元/公頃,同比增加31.3%。其中,機械作業總成本5835元/公頃,同比增幅9.6%。新疆地方手摘棉租地植棉總成本為44160元/公頃,同比增加24.1%。其中,人工總成本16305元/公頃,同比增幅 7.0%。機采棉和手摘棉的租地、化肥和農藥費用增幅較大,分別為12120元/公頃、5625元/公頃、1650元/公頃,同比增幅分別為69.1%、36.7%、28.1%。新疆棉花生產成本投入不斷增加,一方面降低棉農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成本高導致比較優勢下降,不利于提高我國棉花產業國際競爭力。

2.4 棉農技術素養低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非農就業機會增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生活。當前從事棉花種植的勞動力大多是中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技術素養不高,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差。當前棉農大多是依照傳統的種植經驗來進行種植,種植過程中遇到問題一般憑經驗解決,沒有系統科學的種植知識,對于科技的認知水平不高。由于棉農年齡大、受教育程度低,對于新知識、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不高,學習能力弱,即使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棉農難以將新知識、新技術很好地運用于棉花生產過程中,成為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障礙,不利于棉花品質提升。

2.5 機采棉質量較差

隨著新疆棉花生產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現如今新疆棉花采收方式大部分是機采。2021年,北疆機采棉比例超過90%,南疆機采棉比例也接近80%。機采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采摘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但也帶來了質量問題。相較于手摘棉,機采棉含雜率高,棉花質量較差。首先,機采棉技術與棉花品種不匹配,導致機采棉質量不佳。機采對于棉花株型、種植密度、結鈴高度、結鈴間距等都有要求,不是所有棉花品種都適合機采。其次,機采棉存在明顯的“新舊三絲”問題,即采摘的棉花中不僅含有棉花干葉、棉稈,還含有化纖絲、有色織物、農膜殘片、滴灌帶等雜物。再者,配套栽培技術不到位,導致吐絮集中度差,機械采收時棉花含雜率偏高。脫葉催熟技術應用掌握情況也會影響機采棉質量,噴灑時間、噴灑濃度在不同的棉花品種和種植密度上有差異,把握不好會導致含雜率高。

3 對策及建議

3.1 多措并舉,強化品種管理

強化品種管理,不僅需要政策引導、組織管理,還需要資金支持、技術創新。政策上,積極促進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與棉花質量掛鉤,將質量納入補貼標準,引導棉農使用品質指標好的棉種。制定相關政策,大力推廣“一主兩輔”用種模式,鼓勵因地制宜選取適宜品種進行“一縣一品”、“多縣一品”。管理上,政府要發揮監督職能,加強對棉種經銷商所售種子的監管,充分了解所售棉種來源及其他相關信息,保障種質資源安全。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積極組織科研院所與具有研發能力的種子企業合作交流,共同研發優質棉花品種。資金上,政府盡可能提供資金支持,助力科研院所研究出適宜環境氣候、滿足市場需求的高品質棉花品種。政府通過為科研院所與種子企業搭建橋梁,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優勢互補促進棉種研發。技術上,科研院所發揮技術創新能力,組建棉花品種研發實驗室,形成以“學科帶頭人+專業技術創新骨干”為主的創新團隊,進行棉花品種研發、篩選,保障新疆棉種資源安全。通過在棉花品種研發、銷售、種植方面下功夫,加強棉花品種管理,解決棉花品種“多、亂、雜”問題,提升棉花品質。

3.2 科技創新,改善生產環境

要想改善當下棉花的生產環境,最重要的就是科技創新。針對殘膜污染,即使加大對地膜生產、銷售、使用等環節的監管,利益驅使依然會導致殘膜污染,故而只有從源頭出發,加大對生物降解膜的研發力度以及攻克棉花無膜栽培技術難關。針對水資源浪費,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創新以及節水灌溉技術的研究,降低新疆水資源分布不均對農業帶來的影響,盡可能減少水資源在分配過程中流失、蒸發、滲漏。針對過量施肥,要落實科學施肥,在對土壤營養成分進行鑒定的基礎上,按需施肥,增加有機肥的使用。針對病蟲害防治,重點在“防”上下功夫。利用現代光、電、數控技術、無線傳輸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建立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還可以培育棉田常見害蟲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治,加強對病蟲害的防范,減少化肥施用量。針對土壤肥力下降,在減少殘膜污染、控制化肥施用、減少農藥使用的基礎上,要用微生物技術進行土壤修復,需要科研人員加大對土壤修復的研究,積極研發土壤修復材料,攻克土壤修復技術難關,恢復棉田土壤肥力。只有依靠一系列的科學技術,才能更好地改善新疆棉花生產環境,促進棉花提質增效。

3.3 多管齊下,降低成本投入

由于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化肥農藥費用是棉花生產成本占比較大的幾個部分,故而想要降低成本投入,就得對癥下藥,從這三部分出發。一是推動土地流轉,實現規?;洜I。落實土地確權頒證,規范土地流轉方式、路徑、補償標準等,引導小規模農戶土地流轉到植棉大戶和企業或者鼓勵棉農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形成規?;洜I。二是提高機械使用率,降低人工成本。在全疆積極推行使用精量播種、節水灌溉設施、機械化采收等,政府加大宣傳、補貼力度,鼓勵引導棉農提高各種機械的使用效率,減少人工投入。三是打造智慧農業,精準施肥用藥。通過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平臺等,積極打造棉花種植數字化管理平臺,向“智能種植”轉變,科學監測棉花生產的化肥、農藥施用量,科學精準施肥用藥,形成統一科學的田間管理。加強棉農、合作社與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間開展技術服務合作,避免棉農因缺乏種植經驗追求高產而過量施肥用藥的情況,減少化肥農藥費用。

3.4 人才引進,加強生產隊伍建設

要想提升棉農技術素養,不僅需要進行人才引進,由專業人才指導棉農生產;還需要培育新型職業棉農,讓棉農自己掌握專業知識進行生產,加強棉花生產隊伍建設。首先,政府通過資金支持,從高校、科研院所引進棉花種植技術相關的專業型人才,提升新疆棉花種植水平。政府牽頭,加強棉農、合作社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開展技術服務合作,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加強對棉農技術培訓和棉花生產精準指導。其次,農業部門組織新型職業棉農培訓,培育新型職業棉農。對于渴求新知識、新技術的棉農,為他們提供專業化培訓。重點聚焦于長期從事棉花生產、有一定生產規模、文化素質較高的種植大戶、合作社骨干、愿意投身于棉花生產的青年等人,結合實際情況,邀請專家對培育對象進行理論培訓和實地指導,重點運用“田間課堂”,面對面講、手把手教,使這些人自身掌握棉花種植技術,擁有獨立解決棉花生產問題的能力。通過技術支持以及知識傳授,為傳統棉農提供技術幫扶,為新型職業棉農提供知識、技術傳授,提升棉農技術素養,為新疆棉花生產保駕護航。

3.5 多方合力,提高機采質量

由于棉花品種、種植模式、種植管理技術等都會影響機采棉的質量,所以需要棉農、科研工作者、機械師等一起合作,共同努力為棉花品質保駕護航??蒲泄ぷ髡咭x育適合機采的棉花品種,培育出產量高、品質好的機采棉品種??蒲腥藛T還要研究確定不同棉種適用的脫葉催熟劑、積極探索配套栽培技術,指導棉農科學種植管理。棉農作為棉花種植管理者,要按期完成播種、栽培、田間水肥管理、打頂、化學脫葉劑使用等操作;要選取適合機采的棉花品種,在種植過程中要控制種植密度、聽從農藝師指導按時噴灑脫葉劑,機采前在保證棉花不落地的情況下撿拾棉田里的“新舊三絲”織物,保證棉田清潔,便于后續機采。機械師在進行田間作業時與農戶相互配合,找尋合適的采摘時機,切忌趕進度匆忙了事;要積極在全疆范圍內推廣最近獲國家發明專利的“一種高品質新疆機采棉生產方法”和“以機采棉為原料的無地膜污染棉紗生產方法”,提高機采棉質量。

4 結語

通過對近十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產量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年來新疆棉花生產不論是在種植規模還是在產量上都趨于穩定,承擔著我國棉花生產的重任。然而,新疆棉花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約著新疆棉花高質量發展,且不同階段,棉花生產過程中還會出現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總結教訓、積累經驗,要針對這些問題尋找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促進新疆棉花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機采棉農棉花
棉花是花嗎?
棉農
雪白的棉花堡
名優綠茶手工采與機采相結合模式初探
新疆阿克蘇地區三種機采棉種植模式對比試驗
新疆發展機采棉的有利條件及策略
新疆昌吉農戶采用棉花塑型高產技術行為的實證分析
不可思議的棉花糖小村(上)
印度棉價暴跌導致棉農自殺
江蘇省沿海棉區基于機采的直播棉農藝栽培試驗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