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土遺產活化利用視角下的鄉村公共空間重構研究
——以北京海淀永泰莊村東岳廟為例

2022-10-25 08:25范成賢
華中建筑 2022年10期
關鍵詞:納蘭活化遺產

范成賢 陳 靂 張 謹

近些年來,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由于城鄉經濟關系的轉變導致的農村公共空間和鄉村文化遺產敗落的問題有所改善。然而鄉村文化遺產價值利用率不高,現代化鄉村公共空間公共性不強、缺乏產業支撐、文化內涵模糊等問題突出。鄉村遺產是農村謀求發展的重要資源,而新時代鄉村公共空間又亟需擺脫現有困境,因此如何在遺產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活化利用,使其重新振興鄉村發展的同時,重構鄉村公共空間值得探究。

1 鄉村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與公共空間重構關系辨析

1.1 鄉村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鄉村文化遺產是我國遺產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因具有本土特性,其內容豐富(表1)且具有獨特性,但本文所研究的鄉村文化遺產主要指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和地方性知識體系。然而受村民保護意識薄弱、外來文化沖擊、保護主體不明確、保護制度和實踐不完善、保護經費缺失等客觀因素影響,眾多鄉村文化遺產無法得到面面俱到的保護,這也就造成了很多傳統建筑破壞嚴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傳承的窘境。因此相較于過去僅針對于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單一的保護模式,活化利用更有利于數目龐大、種類眾多、具有活態屬性的鄉村遺產的保護和延續。

表1 鄉村文化遺產分類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下,鄉村遺產活化面臨的社會環境、服務的主體愈加復雜,同時活化利用方式沒有固定的模板可供參考,除此之外,由于鄉村遺產是隨鄉村發展土生土長的文化遺產,現有基于文物的價值評價體系無法完全涵蓋其價值。因此鄉村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應以其價值為核心,除發掘和延續固有的歷史、藝術價值外,基于整體社會環境、多主體使用的,遺產價值的當代闡釋是豐富遺產利用方式和確??沙掷m保護的關鍵。

1.2 鄉村公共空間發展脈絡

在中國傳統社會,鄉村公共空間是一種禮制化的空間,其多為維護統治秩序,保證小農社會經濟生產與再生產全過程穩定所建造,這一時期的公共空間主要用于農業生產、祭祀活動、社會交往。計劃經濟時代,由于受政治因素影響,鄉村公共空間演變為集體生產性空間,主要用于勞動生產和社會動員。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轉變,鄉村公共空間由于無法為新興產業提供空間載體而走向衰敗。新時代,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大背景下,鄉村公共空間面貌得以改善,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照搬城市模板的政績工程。這種自上而下的鄉建模式并沒有考慮到當地傳統文化、地方性知識體系、傳統生產方式、社會網格結構,導致鄉村公共空間傳統風貌破壞嚴重,并且原有社交、集會、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和進行生產的功能屬性被忽略。鄉村公共空間不僅是物質空間的概念,也是傳統文化、鄉村文化景觀、生產生活方式得以保存和延續的重要依托。因此本文所研究的鄉村公共空間同時具有物質、社會、文化、經濟多重屬性(圖1)。

圖1 現代鄉村公共空間屬性

1.3 關系辨析

了解鄉村公共空間的多重屬性是分析鄉村文化遺產和鄉村公共空間重構的基礎,基于此,將其與鄉村遺產活化利用進行二次關聯,歸納出與鄉村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目標相關的九點重構需求。在整個過程中,鄉村遺產活化利用既是目標又是手段(圖2)。

圖2 鄉村文化遺產與公共空間重構辨析

目標體現在鄉村文化遺產通過活化利用實現自身保護與發展。作為手段,鄉村遺產活化利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構成鄉村豐富而生動的文化場景(廟會、祭祀活動、紅白喜事等)與生活場景的同時,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周邊空間環境也為公共活動的開展提供空間載體。其二,鄉村乃至社會中,不同社群所代表的不同價值觀、文化辯證的碰撞、革新、交融、延續能夠豐富其文化內涵,從而塑造公共空間的文化氛圍。其三,農村產業衰敗,人口流失是導致鄉村公共空間敗落的根源,鄉村公共空間的重構關鍵在于農村產業的重鑄,而鄉村遺產的活化利用能為農村的發展注入新的產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同時鄉村公共空間的重構還使村民意識到鄉村遺產的價值,有助于自下而上的保護機制建立。其四,文化認同、產業重鑄能夠增強鄉村、社會對公共空間的認同,從而促進城鄉共融以及村民日常交往、活動、集會的開展。

2 東岳廟現狀及遺產活化利用策略分析

2.1 永泰莊村東岳廟公共空間現狀分析

(1)東岳廟概況

東岳廟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永泰莊村內,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并作為納蘭性德家廟使用,之后東岳廟一直被北京軍區261醫院占據,并作為醫院使用。東岳廟作為村莊空間中核心,現存布局分東、西兩路以及廟前廣場,以西路為主(圖3)。西路共分為三進院落,建筑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前殿、正殿、后殿以及轉角配殿。東路為三進跨院,但地面建筑已被毀,原有形制不詳。

圖3 東岳廟現狀空間布局

(2)東岳廟公共空間及遺產現狀梳理

東岳廟包含東岳廟本體建筑群及其前廣場、古戲臺三處公共空間(圖4),這些公共空間存在風貌不佳、功能單一、使用效率不高、產業衰敗、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匱乏的問題。東岳廟雖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目前僅山門部分經過修繕處理,其他部分由于年久失修,外觀殘破,雜草叢生,戲臺則被閑置一旁,人跡罕至,除此之外,村內有“東岳祭祀”“三月廟會”“納蘭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4 東岳廟公共空間現狀

(3)東岳廟公共空間問題探究

①物質空間營造不佳?,F存東岳廟公共空間存在傳統風貌景觀破敗,現代風貌無法融入的困境,這主要由保護制度、實踐不完善和觀念缺失造成。制度層面上,東岳廟保護主體不明確,其雖作為省保單位,但單靠國家的法規、資金支持無法很好地實現保護,保護應由政府、村民、專家群體、企業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作完成。實踐層面上,東岳廟缺少有效的保護利用,靜態的保護措施如修繕、日常維修保養很難實現價值的有效利用,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同時也不利于遺產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層面上,由于村民自身認知不足,村民大多只關注東岳廟能不能用,卻很少關注東岳廟的保護利用以及空間的美感、尺度、景觀、視線、私密度、多元使用等要求。

②社會“公共屬性”缺失。東岳廟內雖有若干處公共空間,但現有公共空間功能單一,村民認同感不強,利用率不高。究其原因,文化內涵模糊、產業衰敗是造成東岳廟缺乏社會屬性的關鍵因素。從文化屬性來看,隨著村莊人口變遷,東岳廟祭祀活動和“三月廟會”消失,加之不合理的利用和靜態的保護措施,其與鄉村社會甚至整體社會脫節嚴重,現存的東岳廟僅是村民集體記憶的縮影,很難喚起村民文化上的共鳴,并且靜態的保護措施使其難以進入公共的視野,從而得到社會認同。從經濟屬性來看,隨著農村傳統產業的衰敗,以家庭單元為主體的生產模式使東岳廟前廣場曾作為村民打谷、晾曬的生產場所,現已不復往日。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的缺失使其難以獲得村民的認同,進而難以滿足村民集會議事、休閑娛樂、交流、節慶的社會、文化需求。

2.2 永泰莊村東岳廟遺產活化利用模式分析

目前國內在鄉村遺產活化利用模式已有多元的探索,主要有三種辦法:一是政府與外來資本主導下大規模的文化旅游開發,二是政府引導下,村民主動參與下的活化利用,三是村民和市場自發完成的活化利用。由于東岳廟屬于省保單位,產權關系復雜,加之鄉村經濟基礎薄弱、村民保護利用意識薄弱、缺少政府監督,引導的活化利用具有缺乏控制、盲目性的弊端,因此東岳廟的活化利用綜合考慮前兩種活化利用模式。

(1)文化旅游模式

依托東岳廟遺產開展文化旅游能為鄉村帶來三個方面的機遇:其一,在遵循相應的保護規劃及風貌管控下,開展文化旅游能很好地保護東岳廟的傳統風貌,并與現代景觀風貌相融合形成新舊共存的局面。其二,在文化旅游的背景下,恢復東岳廟傳統文化習俗有助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延續,將東岳廟與納蘭文化相結合,打造納蘭文化的IP,有助于獲得社會更多群體的認同,同時文化旅游能夠使東岳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融合。其三,文化旅游能夠為鄉村發展帶來新的產業機遇,同時面對新的市場環境有助于傳統產業的現代革新,例如基于傳統手工業開展文創產業。

(2)政府引導、村民參與模式

文化旅游在為東岳廟帶來機遇的同時也迎來了挑戰,例如在大肆進行文化旅游開發的村落,鄉村遺產由于受商業化的沖擊,文化內涵被曲解或覆蓋,遺產失去特色,逐步變為商人角逐經濟利益的工具,鄉村遺產服務主體不再是村民、游客,鄉村遺產的活化利用應以本土村民的需求為出發點進行,遺產的活化利用是為村民、游客服務的。因此政府的相關管理機構在東岳廟活化利用中,應充分發揮活化主體的引導、監管的作用,不僅要滿足企業和村民的經濟需求,還需注重活化的社會效益和文化需求。

3 基于鄉村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東岳廟公共空間重構策略分析

東岳廟的重構需要深度挖掘遺產的價值,以遺產的活化利用解決東岳廟風貌差、公共空間功能單一的問題,并通過東岳廟傳統文化延續和納蘭文化發掘豐富文化內涵,進而重鑄鄉村產業。因此基于東岳廟遺產價值闡釋的活化利用是重塑鄉村公共空間的點睛之筆。

基于以上分析,東岳廟、前廣場和戲臺通過“文物本體的修繕展示”“納蘭文化展示交流中心”“東岳廟前廣場整治更新這三種不同的活化利用方式對東岳廟整體空間(圖5~6)進行重構。

圖5 東岳廟整體環境布局之一

3.1 東岳廟修繕展示+納蘭文化節

東岳廟內保留有大量的文化遺產,包括保存完好的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以及傳統文化,基于對東岳廟本體價值的闡述,對其采取“修繕展示”“納蘭文化節”的利用方式(表2)。對于不同類型遺產,其活化利用應采取合理的措施。比如對于歷史建筑,首先需要改善老建筑室內物理環境以滿足使用基本需求,在此基礎上可結合外部需求植入新功能,并改造為文化展覽館、藝術家工作室等。然而對于前殿、正殿等文物建筑,遵循真實性、整體性的本體保護展示的處理方式不失為一種穩妥的選擇。在保護東岳廟內不可移動物質文化遺產本體同時,還需將其周邊環境進行整體保護。除此之外,恢復“東岳祭祀”“三月廟會”也有利于營造東岳廟的文化氛圍,同時還可將現代文化與傳統建筑空間進行融合探索,例如舉辦“納蘭文化節”。

表2 東岳廟本體價值闡釋與活化利用方式

3.2 納蘭文化展示交流中心

由于村內缺少納蘭文化交流創作的場所,因此在東岳廟原有布局價值闡釋基礎上(表3),將東側院落定位為納蘭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展示交流中心設計遵循東岳廟原有院落布局進行重新排布,最終分為茶院、書院、文苑、思院四個不同文化主題院落(圖6),同時院落的環境布局,建筑的高度、體量、形式、材質、參照東岳廟主體建筑進行設計,以此形成新舊并存的局面,并與東岳廟整體風貌相協調。

圖6 東岳廟整體環境布局之二

表3 東岳廟東路價值闡釋與活化利用方式

3.3 東岳廟前廣場整治更新

圖7 東岳廟內公共空間整體布局

東岳廟前廣場的更新主要為整體布局的調整(圖8),以此改善東岳廟前廣場風貌并滿足村民社會交往活動的需求。整體布局更新上根據東岳廟前廣場空間形態及與戲臺、東岳廟的空間關系,規劃廣場的空間布局為一核兩軸多片區。一核指東岳廟山門前廟會集聚空間。兩軸分別指以戲臺、前廣場廟會集聚空間、山門、前殿、正殿、后殿所構成的空間序列軸和以村莊入口為起點,以廟會集聚空間為終點的視線軸。多片區指依廣場結構線性分割所形成的廟會集聚空間、公共活動空間、瀕水步道(圖9)、下沉廣場及民俗展覽館。

圖8 東岳廟前廣場更新分析

圖9 東岳廟前廣場更新效果

結語

新時代鄉村公共空間重構不僅需要營造景觀良好、尺度宜人的交往活動空間,并考慮與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緊密結合,同時鄉村遺產的活化,其價值展現和利用形式應更具多元性、開放性和包容性。對于尚在使用的公共空間還應延續或恢復其原有功能,注重文化的延續,接納新時代公共空間因不能滿足村民物質、精神文化生活而發生的功能轉變,同時還需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對于荒廢的公共空間應充分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與當代鄉村、社會發展相吻合的現代文化價值,使其重新具備生存的能力。

資料來源:

文中圖表均為作者繪制。

猜你喜歡
納蘭活化遺產
設計師
大功率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原位批量快速活化工藝研究
工業遺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時光與鮮花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傳承
活化非遺文化 承啟設計內核
遺產怎么分
《納蘭的雪》
悄悄過去的夏天
千萬遺產
愛恨兩難說納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