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廣府工業建筑遺產的更新與轉型策略研究
——以廣州番禺紫泥堂藝術小鎮為例

2022-10-25 08:25陳以樂
華中建筑 2022年10期
關鍵詞:糖廠遺產園區

湯 強 陳以樂 鄭 亮 陳 健

鄉鎮工業是鄉鎮政府依據自身資源、區位、勞動力等發展優勢及內在需求,通過政策扶持、土地資源的集約規劃,加快產業集聚發展及從農業向工業的產業轉型,振興鄉鎮經濟,拉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工業類型[1]。新中國成立后,廣州現代工業發展迅速,釀酒及制糖業占據當時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2.04%(1952年)。21世紀后,在服務型經濟為主導的現代工業體系背景下,傳統的鄉鎮工業逐漸宣布停產停業,鄉鎮工業廠房成為廣州近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遺址和具有場所記憶的印記。廣州市番禺區紫坭糖廠是廣州現代工業發展時期中鄉鎮工業的典型代表之一,不僅是制糖工業建筑轉型的代表,更是廣府鄉鎮工業建筑遺產再利用的社會關注點與學術熱點。

1 鄉村振興中的工業遺產保護問題

工業遺產保護是從建筑遺產保護中衍生出來的分支,最早的建筑遺產理論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杜克對建筑遺產保護提出的“風格式修復”理論[2],隨后經過曲折的發展及完善,20世紀60年代《威尼斯憲章》的頒布,標志了建筑遺產保護有了完整的理論體系[3]。同期簡·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掀起了大眾對建筑遺產保護的思考及研究[4]。但純粹福爾馬林式的保護并不利于歷史建筑的可持續運營及發展,只有使其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通過文化價值發揮經濟價值,帶動片區經濟活力,才能從風貌延續的淺層意義走向經濟及社會活動可持續保護的深層意義[5]。

20世紀90年代的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更新改造是工業遺產保護的開端,利用傳統產業改造與新興產業結合,發揮政策激勵作用,利用市場與政府的力量相結合,逐步成為德國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新經濟區[6]。

國內工業遺產保護的案例日益豐富,不少學者針對不同的鄉鎮工業遺產提出不同的活化改造思路及再利用的措施。針對同地區的順德村鎮工業園改造,有學者提出政策引領、帶動村民、分類改造、協同推進及財政傾斜等五大改造策略[7]。在射洪縣3536廠的案例中,有學者提出了價值評價體系,利用評價體系展開整體性原則、適應性發展、分類保護等保護原則及策略[8]。也有學者抓住工業遺產中的歷史脈絡,利用時間軸線引領特色發展、細分開發功能、引入特色功能、融合新舊風貌[9]。另一方面,面對鄉鎮工業改造中村民參與度不高、過度依賴政府、內部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有學者提出保障村民的主體性、激發自發經濟的活力、保持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等策略[10]。

2 紫泥堂藝術小鎮的“前世今生”:從紫坭糖廠到紫泥堂藝術小鎮

2.1 紫坭糖廠概況

紫坭糖廠位于廣州番禺區西南部沙灣鎮紫坭島紫坭村的沿江帶,因有紫色泥土而得名。1953年糖廠建成投產,是解放后我國自行建設的第一家擁有自動化榨糖生產線的國有企業(圖1)。紫坭糖廠建筑占地面積達36萬m2,共有88棟工業建筑,自建廠共迭代出四代不同樣式的廠房。紫坭糖廠發展歷經波折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由紫坭糖廠工業園區轉型成為以文化創意產業及休閑旅游產業為主的藝術小鎮(表1),為了便于記憶,改名為“紫泥堂”,尋求與舊工業園式場所感的歷史文化與價值認同。

表1 紫坭糖廠發展歷程概要[11]

圖1 紫坭糖廠時期園區建筑模型(1952年—2002年)

2.2 紫泥堂SWOT分析

廣州市番禺區的全域旅游規劃為四大片區[12],紫泥堂位于其中的西部嶺南文化生態旅游片區,定位為嶺南工業遺址為主題的文化藝術與科技旅游的發展目標,與其周邊的南粵苑、寶墨園和順德長鹿旅游休博園等形成差異化、多元化與業態互補的文化旅游村落。通過對紫泥堂進行SWOT分析可知(表2),園區開發宜依靠內部優勢和利用外部機遇,克服及回避劣勢與威脅,充分發揮獨特的鄉鎮工業遺產價值,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政策,利用功能轉型與文化再生等策略實現鄉鎮工業遺產的活化與振興。

表2 紫泥堂藝術小鎮SWOT分析

2.3 不同發展時期與規劃分析

紫坭糖廠在新中國的時代浪潮中沉沉浮浮近70年,先后經歷了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每個時期根據經營的需求在規劃上作出相應的功能布局及場地規劃。

(1)紫坭糖廠時期(1952年—2002年)

在1952年—2002年的紫坭糖廠的規劃中,廠區分為工業區與職工生活區,工業區由水泥廠、酒精廠、熱電廠、制糖廠及造紙廠組成,生活區有住宅宿舍、體育設施、食堂、銀行、學校等基本的生活配套(圖2)。

圖2 紫坭糖廠時期(1952年—2002年)

(2)紫坭熱電廠時期(2 0 0 4 年—2011年)

紫坭糖廠結束營業后,轉為紫坭熱電廠為主的發展定位,重新規劃后的廠區形態演變較?。▓D3),紫坭糖廠車間進行拆分,劃分為數個為熱電廠做配套服務的廠房。同時由于人口增多,職工生活配套逐漸增加,道路設施逐漸健全。

圖3 紫坭熱電廠時期(2004年—2011年)

(3)紫泥堂創意園探索期(2012年—2013年)

2012年紫坭糖廠整體轉租給順德企業家楊氏家族,改為紫泥堂創意園。在此期間園區又經歷了多次調整。園區開始逐漸降低建筑密度,騰出空地作為活動場地與休憩空間(圖4)。由于經營初期的經驗不足,酒店與餐飲無法辦理經營牌照,歷經多次停業整改,創意園在不斷探索中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圖4 紫泥堂創意園探索期(2012年—2013年)

(4)紫泥堂創意園發展期(2014年至今)

2014年紫泥堂創意園發展模式逐漸成熟(圖5)。除了進一步降低建筑密度外,工業遺產建筑的用途也有了清晰的界定。從傳統的文化創意園向集“文化、旅游、科技、商業、金融”五位一體的新型小鎮,并更名為“紫泥堂藝術小鎮”。

圖5 紫泥堂創意園發展期(2014年至今)

3 鄉村工業遺產的更新與轉型策略

圖6 紫泥堂藝術小鎮的運營模式

紫泥堂藝術小鎮以“協調、共享、再生”為整體發展理念,整體規劃主要是活化工業建筑遺產,以營造近代工業歷史氛圍為主,挖掘鄉村工業遺址的文化價值及藝術活力,掌握及發揮本土工業遺產潛在的文化、社會及經濟價值,在更新與轉型策略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3.1 多維管理與雙效運營

紫泥堂藝術小鎮被接管之后成立專門的企業,從進場、使用、運營等多個維度管理入場客戶,在避免園區的生態環境及歷史建筑遭受破壞之余,保障入場客戶對場所的合理舒適使用及輔助其日常運營,定期主導策劃與舉辦活動,發揮集約優勢,引導與組織客戶互相協作與分享。

藝術小鎮的核心規劃呈現出“一中心,四方向”的功能布局,即以藝術展覽館為中心,向四軸發散藝術創作區、文創商業區、周邊社區配套區以及工業山水體驗區,同時在各軸線上分布有影視基地、辦公配套、餐飲集市、觀景平臺、體育健身等功能設施,發展康養與研學旅游基地,強化整體布局形態的合理性(圖7)。此外,在改造更新的過程中為了保護順德水道的水源,在沿江一帶建立物理隔離帶,有效地將順德水道取水點周邊的河道與島岸安全隔離,鞏固水源保護及環境保護。更新開發中不僅注重經濟效益,還注重社會效益,實行經濟與社會并重的雙效運營的策略,在政策支持與政府推動下,利用工業遺址資源推動功能轉型及文化提煉,循環促進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的生成。

圖7 紫泥堂藝術小鎮場地規劃

3.2 多點開發與場地活化

紫泥堂藝術小鎮除了發揮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還利用傳統手工藝、創新科技、藝術教育及生活休閑等業態優勢,打造一流的工業藝術及人文環境,建立園區藝術性的標識系統,同時活化工業遺產建筑,造就多元化的文化旅游景點,形成游覽路線回路,增強園區整體的景點吸引力及完善園區業態布局(圖8)。

圖8 紫泥堂藝術小鎮景點開發

紫泥堂通過分步驟分階段的開發,規劃后園區開發的主要景點分別有:①糖廠藝術博物館:打造展現廣東制糖工業發展歷程的博物館,兼具藝術展覽功能。②廣佛工業遺址公園:從古渡口碼頭到輕工技校后的果園,沿中軸線打造遺址公園大道。③糖博主題酒店:利用糖廠車間遺址、廠房和倉庫打造組團式主題酒店。④蘇式建筑街:將沿江多棟獨立蘇聯工業建筑風格的建筑群打造成蘇式建筑休閑街(圖9)。⑤水療會館及室內泳池:利用糖廠大型廠房倉庫改建成為大型水療會館及室內泳池。⑥烏木工藝收藏館:利用順德水道沿途河底發現的船木和烏木,組建烏木船木藝術品開發團隊。⑦歷史建筑影視基地:加固與適度修復糖廠的歷史建筑,已成為影視攝影與創作的熱門基地。⑧工業風餐飲集市:將工廠進行微改造,保留工業遺產的特點,打造多個主題餐廳。⑨將園區較為偏僻的地帶充分利用起來布置成房車營地和營建水泥管特色度假酒店。⑩其他配套設施:利用現有部分建筑改造恢復七八十年代的電影院、圖書館、活動中心、羽毛球館、壁球館等休閑體育設施。

圖9 蘇聯風格舊建筑街

3.3 工業山水與記憶遺產

在紫泥堂藝術小鎮規劃中,以最小干預的目標及鄉鎮工業風貌原真性保留的理念,在鄉鎮工業遺跡及蘇式的建筑風格的立面特征上,因地制宜地注入藝術元素與現代功能,打造兼具工業山水及廣府文化特色的建筑聚落及場所形態。注重構筑工業山水文化氛圍與當代藝術形式融合的創意環境,為當代公共藝術與創新研發提供發展平臺(圖10)。

圖10 工業遺產建筑與現代公共藝術相結合

工業山水為美術史中現代主義繪畫的一個分支,意指利用工業建筑模仿自然山水的肌理、面貌以及天際線,反映了工人階級的生活和思想意識。蘇聯時期,藝術家們把工業山水當作宣傳和藝術品的背景,表達了工人階級的生活及理想主義化的雄心壯志。紫泥堂創意園利用豐富的工業建筑遺址營造工業山水景觀,秉承將廢料變材料的使用原則,如在舊建筑拆除過程中留下許多已經扭曲的螺紋鋼,藝術家們順勢將其植在江邊制成類似江邊水草的雕塑。還提取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工人階級在糖廠拼搏進取的事件,通過歷史實物與歷史事件的虛實結合,以歷史實物喚醒大眾對特殊時期的場所記憶再現,發揮場所精神與城市記憶的內在價值,從表層形象到深層文化營造工業山水的意象。

經過現場的調研及專家鑒定,紫坭糖廠中具有極高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的文物主要分為工業建筑及機械設備,其中工業建筑共有11座,機械設備共有23臺。這些建筑與機械設備是見證廣東乃至全國近代工業發展的歷史及文化、展示工人群眾工作及生活軌跡、彰顯群眾生活智慧和體現廣府地區制糖業蓬勃發展的歷史資料及珍貴實物。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認為記憶能將社會過去美好事物貯存在相對維度里,工業建筑遺產可為喚起社會集體記憶提供線索,使消費者在現存的建筑中尋找曾經糖廠生產時的記憶觀念框架。因此,具有工業山水意象的紫泥堂工業建筑遺產演變成了一座鮮活的“記憶遺產”,促使許多游客過來追尋糖廠逝去的輝煌。

3.4 藝術賦能與文化反哺

紫泥堂藝術小鎮充分利用改造過程中拆除的廢棄建筑材料,重新設計及加工成帶有歷史及工業氣息的景觀小品放置在園區提升文化及藝術氛圍,潛移默化地帶動園區的人氣及活力。同時鼓勵大眾對不具備文物價值的破舊建筑立面進行藝術賦能,增強大眾對園區的歸屬感,園區逐步成為藝術家及非專業大眾都能平等展示自身才華的平臺。公眾參與式的藝術創作抹平了藝術家與普通觀賞者的隔閡,藝術來源于民間,回歸到民間。此外,公眾參與式的藝術創作可以保持頻繁更新,吸引游客多次參觀,且不增加場地運營的額外費用,對創作者本身、游客及園區都具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鄉村工業遺產可借助文化生產的途徑反作用于村民身上。藝術小鎮開發前期一直伴隨著原廠區家屬與附近村民的投訴等各種反對行為,經過不斷溝通與協調,小鎮的發展得到他們的理解與接納,也認識到工業遺產活化帶來的價值。如入口處德式教育的天蘊幼兒園成為熱門學前教育機構,現在小鎮也成為附近居民的休閑娛樂之地,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無界社區。園區當作為一種具有新的價值領域正進入他們的生活中,鄉村工業遺產文化反哺社區的效果明顯提升。

結語

鄉鎮工業建筑遺產的活化是鄉村振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紫泥堂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探索了一種有效的鄉鎮工業遺產轉型策略。工業遺產不宜全盤采用博物館式開發,而需要根據鄉村的需要及場地特點進行功能轉型,完善周邊居民的生活配套,帶動旅游業、文化產業、地方餐飲等各產業的發展。工業遺產的開發不僅要注重文物建筑及文物物件的保護,還要適應現代大眾的需求,在存續與發展之間平衡利弊與合理規劃。充分利用工業遺產的價值引導景點開發,根據市場需求大膽進行業態布局,利用原工業遺產資源增強人流吸引力,從而帶動鄉村文化傳承、產業轉型及經濟振興。

資料來源:

文中所有圖表均為作者繪制、拍攝。

猜你喜歡
糖廠遺產園區
待疫散云開,來園區赴一場春的修行
遺產怎么分
蘇通園區:激蕩開放潮 十年再出發
“合格”
孔學堂 純粹的國學園區
千萬遺產
糖廠鍋爐補充給水除糖凈化新工藝
糖廠鍋爐減排節能的研究與實踐
園區開發Ⅱ個股表現
遺產之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