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河民歌藝術特征及傳承創新實踐

2022-11-11 13:50鮑曉懿
海外文摘·藝術 2022年8期
關鍵詞:民歌旅游藝術

□鮑曉懿/文

五河民歌產生于安徽平原地區,受當地歷史文化以及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獨具地域風格,對五河民歌藝術特征加以挖掘和傳承同時融入時代性和流行性因素,對其內容和形式加以創新和完善帶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在對五河民歌藝術加以傳承創新的過程當中,不應當僅僅局限于內容和形式層面,更應當挖掘其內在思想,尤其是傳達的民族精神,將其作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產生的源泉。為了實現五河民歌藝術持續性發展和整體化進步,有關部門及人員更應當在革新理念的前提之下圍繞五河民歌藝術推動文旅產業的建設和發展。

1 五河民歌藝術特征

五河民歌產生并流行于安徽省五河地區,其圍繞五河這一發源地向外輻射傳播,這就造就了五河民歌兩大藝術特征:一方面,五河民歌產生于淮蘇交界地帶,帶有濃郁的地域特征,實現了淮北粗獷豪邁以及江南平穩柔和的節奏特點的融合,呈現出剛柔并濟的術特征。另一方面,五河民歌產生于人民群眾勞動實踐當中,歷經悠久歷史文化的洗禮,帶有濃郁的時代特征。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當中,五河民歌產生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創作種類,主要包括小調、勞動號子、秧歌等。最開始的五河民歌主要以清唱的形式予以表現,而后逐漸演變為帶有伴奏的演唱,且伴奏的形式日益多樣,而今主要發展為二胡、嗩吶、笛子等。受中原文化影響形成的五河民歌帶有獨具韻味的華夏魅力。

2 推動五河民歌傳承創新實踐的意義

2.1 繼承文化內涵

五河民歌作為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構成,產生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實踐,是社會背景的產物和反映,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伴隨著華夏文脈的傳承,歷久彌新,亙古流傳,不斷注入時代因素,保持著民族性與創新性、文化性與藝術性的完美融合。立足于嶄新的時代背景,借助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對五河民歌予以傳承和創新,不僅有利于圍繞優秀文化擴大宣傳,發揮其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陶冶和思想教化作用,更有利于架構起傳統文化與時代文明之間溝通的橋梁,將創新創意因素融入文化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當中,從而推動文化與旅游事業獲得持續健康全面發展。當然,在引導人民群眾參與五河民歌欣賞、傳承活動的過程當中,可以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形成一定的審美素養和探究精神,將新時代的人民群眾建設成為五河民歌藝術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擴大包括五河民歌在內的優秀文化體系的群眾基礎和傳播市場。

2.2 傳承民族精神

產生于廣大人民群眾勞動實踐和生活經驗的五河民歌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同時也包含著植根于華夏民族靈魂深處的精神。因此,對五河民歌藝術予以傳承和創新,不僅有利于推動文藝創作以及文旅事業的創新性發展,也可以發揮民族精神對于人民群眾的積極教化作用。在引導人民群眾對于五河民歌內涵及表現形式予以深入了解的過程當中自覺培養并踐行民族精神,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指引之下自覺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承者。五河民歌文藝的傳承在塑造民族精神風貌的過程當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

2.3 推動文化輸出

為了更好的融入全球化發展潮流,我國除在經濟、政治方面擴大開放,加強國際往來以外,也應當將文化輸出作為我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五河民歌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和代表,在推動其傳承及創新,圍繞其開展文化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活動的過程當中,可以借助中華魅力的展示擴大華夏文明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使中華民族更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時在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過程當中,也可以吸納國際優秀文化內涵和藝術特征,將其融入五河民歌傳承及創新發展當中,為五河民歌傳承及創新創作融入創新性和時代性乃至國際化因素,激發其發展活力和創造力。

2.4 帶動經濟增長

五河民歌傳承及創新的文化自信不僅在于對華夏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自信,更在于獨特地域文化的自信。因此,基于文化自信的五河民歌傳承及創新乃至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可以展現獨特的地域風光和精神風貌,從而在帶動文藝創新的同時拉動經濟增長。在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當中,對獨特的地域風光尤其是有代表性的場館、文物加以展現,有利于彰顯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推動本地區旅游業以及其他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貢獻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ヂ摼W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為文化傳播和宣傳活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和渠道,也可以借助全媒體平臺與五河民歌傳承及創新發展相融合,在擴大網上宣傳的同時促進文藝創作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更新的增長點。文化自信在五河民歌傳承及創新乃至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當中的融入,有利于充分發揮文化與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作用。

3 推動五河民歌傳承創新實踐的策略

3.1 將五河民歌改編成新民歌

新民歌是在五河民歌的基礎之上創作產生的,其取材于傳統民歌,保留著傳統民歌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風貌,在此基礎之上融入一定的時代性和創新性因素,在創作內容、藝術形式以及演唱風格方面更加多元。因此,我們在將五河民歌改編成新民歌的過程當中,可以在五河民歌的基礎上,靈活運用運用新穎的曲式、和聲織體,甚至繁瑣的復調體裁形式來豐富歌曲結構。從演唱技巧方面而言,可以對通俗唱法予以借鑒,甚至可以將帶有時代性和流行性因素的美聲應用其中;從歌詞語言方面而言,可以將方言轉化為更加普及的普通話,甚至可以翻譯成英語等不同國家的語言來交叉使用,借助語言的共同打破情感的界限,促使音樂作品可以得到更好的欣賞和傳播,如Blaxy Girls組合演唱的《If youfeel my love》的開頭就加入了我國京劇《秦香蓮》中的唱段。

3.2 利用西方傳統作曲技法改編五河民歌

在對五河民歌加以創新改編時,除了將帶有流行性和時代性的因素融入其中以外,也可以在作曲技法上實現創新化和多元化。為此,可以利用西方傳統作曲技法對五河民歌加以改編,借助協奏曲,重奏曲,交響樂等藝術形式的創作和應用賦予五河民歌以全新的生命姿態。以五河民歌《摘石榴》多聲部合唱改編為例來講,原來的單聲部轉化為和聲,原本鮮明的節奏被隱藏于和聲旋律當中,并在低音聲部寫作風格相近的副旋律與原有的旋律形成對位,這一改編促使整部歌曲在音樂形象的塑造和表達方面更加立體而生動,成功實現了傳統五河民歌的轉型升級。需要注意的是在借助西方作曲技法對傳統五河民歌加以創新改變時,要避免因過于追求技巧而造成民歌旋律的肢解,同時多樣化作曲技法和演唱技巧的應用應當服務于歌曲情感的傳達和主題的展現。

3.3 將五河民歌融入音樂教育

青少年學生群體是推動五河民歌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的先驅力量,為此需要將五河民歌納入音樂教育體系當中。在開展音樂教材編寫和設計活動時,應當將五河民歌作為重要板塊融入其中,根據學生成長規律及學習特點明確教學目標,在不同階段的音樂課本當中融入有關于五河民歌的內容介紹以及技能培養,引導學生逐步培養在五河民歌方面的學習、鑒賞以及表演、創作能力。尤其針對安徽地區的學生培養以及音樂教育而言,應當將五河民歌作為本地域特色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本地域本民族的學生能夠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藝術內涵、地理特征,在學習民歌的過程當中樹立起堅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成為五河民歌藝術形式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在聲樂教學中,可以圍繞《摘石榴》《大米好吃要把秧栽》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體味五河民歌的藝術風格;在舞蹈教學中,可以圍繞五河的花挑舞、錢桿舞、打鐵舞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全方位的體會五河民歌的藝術魅力。

3.4 借助科技創新,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新常態

在推動五河民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當中,科技創新始終是第一生產力。先進科學技術在文化旅游產業當中的融入和應用不僅有利于豐富文化產品和旅游資源,同時也可以創新文旅形式,為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貢獻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創造力。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根基應當在于對五河民歌和旅游資源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而要想充分挖掘安徽五河民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將其作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就需要借助先進科學力量的支撐。一方面,五河民歌旅游資源的充分挖掘應當立足于地域特色,根據各地區、各民族的旅游資源、區位條件以及市場需求來開發文化旅游特色產品,避免相互模仿造成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的浪費。在創新性科技手段的支持之下,充分挖掘各地域、各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帶有濃郁民俗文化特征的旅游項目,在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內涵的同時為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創新創意因素。另一方面,五河民歌旅游產業的持續性發展應當基于一體化發展模式的構建,有關部門及人員應當立足于長遠發展的視角 為安徽文化旅游產業的整體性發展做好頂層規劃,為此可以借助數字化手段建立文化旅游資源數據庫,為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產業運作提供方向指導,促使五河民歌產業和旅游產業能夠獲取持續性價值增長點?!?/p>

引用

[1] 施詠.新中國70年安徽民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21(1):19-28.

[2] 武松林,李城.五河民歌的傳承機制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60-62.

[3] 孫辰.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五河民歌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8):179-180.

[4] 余亞飛.從五河民歌音樂結構基因看淮河文化過渡區的“南北融合”[J].中國音樂,2019(4):45-54.

[5] 趙艷艷.五河民歌的藝術特征及其演唱風格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6(2):158-160.

[6] 裴世東.安徽五河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與發展策略[J].宿州學院學報,2014(7):75-77.

[7] 陳亮.論《摘石榴》的民歌特性及發展現狀[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0-23+28.

[8] 洪仁國.皖北民歌與方言語調關系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92-95.

[9] 曹紅星,李清.試論淮河流域民間音樂的流變特點[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202-203.

[10] 施詠.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中的陰柔偏向——兼談民族性別角色的社會化[J].中國音樂,2006(4):61-67.

[11] 檀伯才.音樂人類學視角下民歌的人文情懷——以安徽“五河民歌”為例[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8.

[12] 王敬.五河民歌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3(6):121-124.

猜你喜歡
民歌旅游藝術
南閘民歌 留住鄉愁
紙的藝術
旅游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穿花衣 唱民歌
爆笑街頭藝術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衛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