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仲淹的御邊思想

2022-11-21 23:30郭勤華
西夏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宋軍西夏范仲淹

□郭勤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邠州人,后因移居江南,遂為蘇州吳縣人。范仲淹以文入仕,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取進士??刀ㄔ辏?040),范仲淹出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當時正值宋夏三川口之戰,宋軍敗北,士氣低落,而西夏李元昊乘勝追擊,大有染指關中之勢。范仲淹根據宋夏雙方軍事實力,采取“屯田久守”的戰略防御措施,扭轉了宋軍被動的局面,為宋夏議和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各民族間交往交融提供了和平相處的時空條件。

一、元昊軍事擴張與北宋妥協退讓

元昊繼位后,屢屢向北宋發動軍事進攻,同時又以各種名目多渠道搜集情報。寶元元年(1038),元昊“請遣人供佛至五臺山,乞令使臣引護,并給館券,從之。元昊實欲窺河東道故也”[1]919。對宋朝放出宮的宮女等,元昊也“以重幣納之。左右朝廷之事,宮禁之私,皆所窺測”[1]943。元昊用政治聯姻的方式加強與遼國的關系,以牽制北宋兵力。

北宋對西夏采取妥協退讓政策。咸平五年(1002),由于宋真宗妥協退讓,李繼遷攻陷靈州。咸平六年(1003),李繼遷去世,其子李德明繼位,當時北宋鎮戎軍知軍曹瑋上書:“保吉擅河南地二十年,兵不解甲。使中國有西顧之憂。今其國危子弱,不即捕滅,后更強盛,不可制矣。愿假臣精兵,出其不意,擒德明送闕下,復河南為郡縣,此其時 也?!保?]1786真宗閱后,“欲以恩致德明,不報”[2]1786,封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李繼遷死后,又封李德明為西平王,每年給大批銀絹,“豢過飽,猖獗擄彰”[3]28。李元昊繼位后設置官職,整頓軍備,逐步擺脫北宋王朝的控制,自立為王。

宋軍的弊端有三。

一是過高估計夏軍力量,缺乏克敵制勝的信心。寶元元年(1038),朝廷委派夏竦作為抗擊西夏的主要將領。夏竦認為:“……以先朝累勝之軍,較當今關東之兵,勇怯可知也;以興國習戰之帥,方沿邊未試之將,工拙可知也?!保?]539夏竦只看到了宋軍的不利因素而忽略其優勢,強調敵軍的優勢而忽略其弱點。當時宋軍在西北駐防軍隊40 萬,分布在24 個州的幾百個堡寨中,各州軍馬都直接由朝廷指揮,調動程序繁瑣,駐軍協調配合不一致,很難進行統一指揮。相反,西夏軍隊兵力集中,機動靈活。

二是阻絕邊境互市。北宋延州駐守官員未能推動邊境安全向好,反而加劇兩軍對立情緒,影響邊境商業貿易的發展。元昊叔父山遇,因勸元昊屈服北宋未成怕元昊報復,攜妻子投奔北宋,北宋延州官員不僅沒有接受,反而把山遇抓起來送還元昊而使其遭到射殺。寶元元年,宋仁宗下詔陜西河東沿邊舊與西夏互市處,皆禁絕貿易往來,致使元昊驅兵掠奪,滋擾百姓,“自元昊陷金明、承平、塞門、安遠、栲栳寨,破五龍川,邊民焚掠殆盡”[5]7236。

三是輕慢毗鄰,坐山觀虎。大中祥符八年(1015),西蕃嘉勒斯賚(亦稱唃廝啰)首領在宗哥城(今青海省西寧市東南)建立政權,貢馬于宋。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元昊派兵攻打唃廝啰,結果兵敗,大將蘇奴兒被擒。[4]936嘉勒斯賚向北宋獻捷的行為,本當應以節度使同知樞密院職務進行嘉獎,而大臣韓億以“二酋皆蕃臣,今不能諭令解仇,不當因捷加賞”[4]936為由,建議拒絕給蕃臣加官晉爵。景祐三年(1036),元昊“再舉兵攻回鶻瓜、沙、蘭三州,盡有河南故地,將謀入寇,恐嘉勒斯賚擬其后,復舉兵攻蘭州諸羌,南侵至馬銜山,筑城瓦川會,留兵鎮守,絕吐蕃與中國相通路”[4]541。嘉勒斯賚與元昊爭戰的結果,敗退河湟、青海一帶。本來吐蕃與西夏爭戰,牽制西夏兵力有利于北宋出兵,合力協同作戰,使西夏陷于困境。如鄜延環慶副都部署副總管劉平就曾上書仁宗,“元昊侵逆恣行殺害,眾叛親離,復與嘉勒斯賚相持已久,結隙方深,此乃天亡之時”,“或授嘉勒斯賚以靈武軍節度使西平王,使逼元昊”[4]994。但劉平的主張未能引起宋仁宗的重視,“平奏此疏未報”[4]994。

二、范仲淹西北御邊實踐

李元昊稱帝后,多次提出“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面之君”[6]113的要求,但遭宋朝削賜姓、去官爵、斷互市并征伐,宋夏關系破裂,元昊遂率軍進攻宋西北邊疆。宋夏屢次戰斗中暴露出宋軍邊防空虛、邊城堡寨失修、防御能力低下等諸多弊端。僅好水川之戰中宋軍“將校士卒死者萬三百人,關右震動……仁宗為至旰食”[5]13997,致使“賊大掠至潘原,關中震恐,民多竄山谷間”[5]10272。

在此背景下,范仲淹主動請命,親赴西北御邊。從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四年(1044),戍邊西北,施行了一系列整軍治邊方略。

第一,堅持懷仁愛民理念,推行積極防御措施。范仲淹分析宋軍屢遭失敗的原因,從宋夏軍事實力出發制定戰略措施。范仲淹認為宋軍盲目進攻、長途奔襲、糧草不濟,難于御敵,提出增強邊備的防御之策,實施安撫羌民、筑堡修城、訓練士卒、屯田邊地等方略。同時,他還提出宋夏之戰要堅持打持久戰,以規避夏軍速戰速勝的作戰特點。范仲淹深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希望漢羌民族能平等互助、團結和睦,因此,對于其他蕃人,始終堅持平等、仁愛的態度,這是范仲淹積極防御戍邊理念的基礎和出發點。

慶歷元年(1041),宋仁宗下詔鄜延、涇源會兵進討西夏。元昊精兵十萬,入侵平涼一帶,采取誘敵深入而殲滅的辦法,致使宋軍傷亡慘重。慶歷二年(1042),宋仁宗采納了范仲淹的建議,兩次調整軍隊,以韓琦、王沿、范仲淹、龐籍分領秦鳳、涇源、環慶、鄜延四路軍事,分司秦、渭、慶、延四州,各兼經略安撫經略招討使,使其“各當一道,庶務必親,訓兵屯、選將佐;堡寨之守衛,山川之險易,耳目所經,巨細得以周悉”[7]197。將原陜西路一分為四的做法,重新由陜西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開府涇州,總四路統一事權,加強和提升了宋軍抗擊西夏的實力。

第二,堅持官兵平等思想,推行靈活多樣的戰略戰術。范仲淹針對宋軍在戰斗中各自為陣、內外聯系不暢、互不相助的軍事進攻機制,對當時宋軍每路軍隊部署、鈐轄、都監多達十四五人,少的也不少于十人的布防措施進行改革,采取擇將率兵、分部教兵的措施,規定每個將領帶兵三千,分部教練,若是敵軍來攻,“視來犯多寡而輪流出御”,一改過去“寇至御之,則官卑者先出”的不平等作戰方針。他認為對戰將不加以適當選擇,不分敵軍多少,一味以官品的高低來出陣迎敵是不可取的,從根本上改變了宋軍領軍作戰方法。經過數次成功實踐,敵軍內部出現“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2]1938的恐懼心理。新的整軍措施和御邊思想提高了宋軍聲威,震懾了夏軍。

追溯標準化概念的起源,原始的自然人為了適應生存、傳達信息和交流感情的需要,就逐步創造了原始的語言、文字、工具和住所,譬如:西安半坡遺址中陶缽口上刻劃的信息符號,元謀、藍田和北京出土的趨于樣式統一的石制工具,在方圓高矮等方面有統一規制要求的遠古建筑洞穴和房屋。這些都體現了遠古時代在生活實踐中已有標準化意識的萌芽產生。

軍事行動中的不確定因素要求將帥在瞬息萬變的戰局中尋找機會??刀ㄔ辏?040),宋軍在三川口戰敗后,夏軍意欲突破金明(今陜西安塞)進犯延州。金明為延州要沖,若失金明,延州必危。范仲淹令延州都監周美在金明構筑城堡,增強防衛工事,以城堡為據點與夏軍對峙。周美率三千勇士奮力血戰,堅守金明寸步不移。在夏軍力攻金明、援軍未至萬分危急之時,范仲淹徙兵北山,使西夏軍誤認為宋軍增援軍隊已到,便下令撤軍,宋軍乘勝追擊,保證延州安全。

第三,實行筑城屯墾、寓兵于農的邊防措施。范仲淹經略西北軍事必須解決因遠離內地造成的各種軍需供給困難。慶歷元年(1041),范仲淹集兵萬人自永平進筑承平寨(今甘肅省通渭縣東南),前后筑城12 座,以牽制元昊東界兵力,使其不得并力西擾環慶涇源。邊界筑定堡(即小城)、筑城,軍民共處共守,既鞏固了邊防,使宋軍持久可守,又便于邊民耕種和邊境互市,一改以往邊境禁絕互市、百里之內人煙稀少的景況,使瀕于蕭條的邊界經濟逐漸恢復生機。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環慶路修筑堡寨,招募蕃軍,“新筑定邊城,日有西夏來投蕃部”[8]12125,《慶陽縣志》記載范仲淹在環慶路一帶修筑堡寨28座、烽火臺44墩?!氨ふ脑O立等于向西夏宣布了北宋政府對于堡寨臨近地區的人口、土地和其他各種自然資源擁有所有權、管理權和使用權。某種程度上說,堡寨是北宋國土的象征和標志?!保?]147范仲淹經略西北期間敏銳洞察到“西陲積兵,民苦于運輸”,因為這里“地居山險,道路阻隘,所要糧草難以斡運”[10]5443,將卒生活十分艱苦。于是力主“屯兵營田,作持久之計”[11]715,積極推行屯田為守、復墾棄地、勸農實邊等措施,以滿最大限度保障足前方軍需,減輕關內民夫遠途運輸軍需糧草的苦役。

慶歷元年(1041),范仲淹在知慶州任上奏《上攻守二策狀·議守》云:

觀漢趙充國興屯田,大獲地利,遂破先零。魏武于征伐之中,分帶甲之士隨宜墾辟。故下不甚勞,大功克舉,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唐置屯田,天寶八年,河西收二十六萬石,隴西收四十四萬石。孫武曰:分建諸侯,以其利而利之,使食其土之毛,實役其人氓之力。故賦稅無轉徙之勞,徭役無怨曠之嘆。臣昨在延州,見知青澗城種世衡,言欲于本處漸興田利,今聞僅獲萬石。臣觀今之邊寨,皆可使弓手、土兵以守之,因置營田,據畝定課。兵獲余羨,中糶于官。人樂其勤,公收其利,則轉輸之患久可息矣?!瘸⒃S行此道,則委臣舉擇官員,約古之義,酌今之宜,行于邊陲,庶幾守愈久而備愈充,雖戎狄時為邊患,不能困我中國。此臣所以言假土兵、弓手之力,以置屯田為守之利也。[11]162-163

范仲淹建議朝廷參考唐代府兵制,實行“三時耕稼,一時習武”,既發展農業以實現實邊安民,又減輕國家軍需糧草的運輸負擔。

第四,堅持共同御邊的思想,維護邊境的和平穩定。范仲淹主張:“緣邊城寨愈加修完,招置士兵久守,弓箭手居險要,使每一兩指揮修一堡,彼戎不至,則屬戶蕃兵暨弓箭手與諸寨士兵共力御捍;彼戎大舉,則二旬之前必聞,舉集我之次邊軍馬,盡可勾呼,駐于堅城,以待敵之進退?!保?5]38范仲淹在招募蕃兵弓箭手駐守邊塞的同時,為密切蕃漢之間的關系,在“宥州、綏州、金湯、白豹、折姜等塞皆可就而城之,其山界蕃部去元昊且遠,求援不及,而我以城據之,以精兵臨之,彼既樂其土,復逼以威,必須歸附以圖安全,三五年間,山界盡可取”[12]38?!澳苏俎倌蕉髋c諸族酋長僅八百人,犒于麾下,與之衣物繒彩,以悅其意?!保?2]147范仲淹共防共建、共同御敵的邊防理念在實踐中發揮了作用,“公待將吏,必使畏法而愛己。所得賜賚,皆以上意分賜諸將,使自為謝。諸蕃質子,縱其出入,無一人逃者。蕃酋來見,召之臥內,屏人撤衛,與語不疑”[13]605。這種相互信任、彼此合作的邊防實踐,為各民族交往交融奠定了基礎。

范仲淹團結諸羌共同戍守邊地的措施在宋夏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原州被羌明珠、滅臧二部據守,擁有數萬勁兵,如果與夏軍聯合抗宋,勢必造成宋軍無力防御的局面。范仲淹修筑細腰葫蘆寨斷絕二羌與夏人交通,穩定羌人首領與宋軍相安共處,發揮蕃軍戍守邊防的中堅作用,維護羌軍屯墾周邊,既鞏固了邊防,又保證了軍需民用。他認為羌族部落“人馬精勁,習慣戰斗”,應安撫屬羌,團結御夏。慶歷二年(1042),范仲淹按巡環州,為了爭取羌族首領,“以詔書犒賞諸羌,閱其人馬,立為條約:‘若仇已和斷,輒私報之及傷人者,罰羊百、馬二,已殺者斬。負責爭訟,聽告官為理,輒質縛平人者,罰羊五十、馬一。賊馬入界,追集不赴隨本族,每戶罰羊二,質其首領。賊大人,老幼入保本寨,官為給食;即不入寨,本家罰羊二;全族不至,質其首領?!T羌皆受命,自是始為漢用矣”[13]571。實現羌漢相安,軍民團結,為抗擊西夏創造了有利條件。正如歐陽修所言:“其于兩路,既得熟羌為用,使以守邊,因徙屯兵就食內地,而紓西人饋挽之勞?!保?4]808這種依邊就食、團結邊民的戍邊理念,減輕了宋軍軍需運輸壓力,調動了北宋西北沿邊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積極性。

結語

內憂外患的局勢激發了宋代文人的憂國憂民意識,范仲淹視天下為己任,在經略西北邊防時,始終強調和吸納“天下一統,華夷一家”的政治理念,為推動西北邊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

居安思危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思想。范仲淹在西北的軍事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在宋朝國力明顯強于西夏的不平衡態勢下,宋軍屢敗的真正原因是國防意識淡薄和邊備的長期空虛。其憂患意識是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更是崇高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的集中體現。

范仲淹在西北的軍事實踐,政治上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大一統”思想,在國家實現和平統一的征程中,視“天下之主”“各族共主”為己任,推進各民族的經濟往來,為深層的民族交流創造了條件,從空間距離上淡化、消弭民族間的相互對立和沖突,實現心理和情感上的相互接納與文化認同,為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貢獻。

猜你喜歡
宋軍西夏范仲淹
范仲淹畫粥苦讀
教訓
金蟬脫殼戲敵軍
被保姆欺騙而贈與對方房產,這份公證過的遺囑能否撤回?
記者應該“圍著誰轉”
寧夏西夏風情園
憂國憂民的范仲淹
官場圣人范仲淹
范仲淹苦讀軼事
從出土檔案看西夏官吏請假制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