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視域下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現實困境及出路

2022-11-22 17:55趙惠
當代體育科技 2022年11期
關鍵詞:價值觀理念體育

趙惠

(楚雄師范學院 云南楚雄 675000)

2000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課程改革綱要,各學科的課程改革正式啟動,第8次體育課程改革就此展開,并從理念、目標、評價等方面進行了革新,倡導“以人為本”,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終結式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等等。但在新舊教學理念之間、教學大綱和具有彈性的課程標準之間、課程內容和教學內容概念的混淆等的碰撞,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開展。師生在貫徹落實課程改革的政策中,由于長期積習的經驗、傳統認知和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引導著他們采取相應的行為回避和對抗新課程制度的實施[1]。當前,我國學校體育發展并不完善,受傳統學校教育體制機制的影響,我國學校體育在目標定位、青少年體質、課程設置、課外活動開展、場地器材等多個方面還存在不足[2]。從文化視角來看,我國體育課程改革還受社會文化中傳統社會結構、倫理道德、制度體系的牽制;受傳統體育文化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制約;受傳統教育文化中教育理念、課程理念、邏輯思維的誘導。

對以往的體育課程改革進行回顧,無論失敗或成功,都和文化相關。當代學校體育課程的變革是隨著文化的變遷而演變的,它與整個中國社會文化的變革、轉型呈“同步狀態”[3]。

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歷史回顧

1.1 第一階段的體育課程改革(1949—1966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7 年),為推動我國學校體育由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向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性質過渡,黨和國家啟動了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構建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基礎教育體育課程體系,推動了新中國學校體育的發展[4]。第一階段是文革前17 年的3 次體育課程改革。第一次,以1950 年教育部頒布的《小學體育課程暫行標準(草案)》為標志,它以培養健康體魄,為國家戰斗打基礎、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體操、整隊與步伐等為主。第二次,體育課程改革以1956年教育部頒布的《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和《中學體育教學大綱》為標志,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課程目標,確定了以“勞衛制”為中心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上采用了體育課程結構三部分和四段教學法。第三次,體育課程改革以1961 年教育部重新制定的十年制《小學體育教材》和《中學體育教材》為標志,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要目的,以參加生產勞動和保衛祖國做準備為課程目標,根據各年級的年齡特征選擇了游戲、田徑、體操、武術、球類五大項為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分組教學。

1.2 第二階段的體育課程改革(1966—1976年)

文革十年(1966—1976 年),體育課程改革處于停滯狀態,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以“軍訓”代替了體育,以“勞動課”代替了體育課,致使體育教育處于一種名存實亡的狀態,體育課程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創傷。

1.3 第三階段的體育課程改革(1978年至今)

該階段的5 次體育課程改革,呈現出平穩健康發展的態勢。第一次體育課程改革以1978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學體育教學大綱》為標志,延續了蘇聯的體育教育模式,以增強學生體質健康、身心發展和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保衛者為課程目標,體育的基本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1987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六年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標志著第二次體育課程改革開始,就“三個面對”教育思想,提出以培養學生創新、個性和興趣習慣為課程目標,首次提出了終身教育的理念;1988年原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中體育教學大綱》初審稿、1990年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1992年頒布的《小學、初中體育教學大綱》試用稿標志著第三次體育課程的開始。以增強學生體質、掌握三基、培養良好品德為課程目標,自此體育課有了一定的法律保障,并肯定了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的考試科目,學校體育活動有了原則性的規定;第四次以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和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體育(1-6年級)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為標志,此次課改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強調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養成;第五次以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為標志,借鑒了國外體育課程改革的成功路徑,吸收了先進的教育理念。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8 次體育課程改革,都是伴隨著文化的起伏動蕩而進行的,整個改革過程經歷了體育文化的借鑒與模仿、獨立意識的覺醒、文革時體育課程的烏托邦、學校體育文化復興下的撥亂反正、文化開放下的學校體育思想震蕩、中西方體育文化的沖突、多元文化的影響,每次改革都有成功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研究發現,這些不足之處和文化是有一定關聯的,體育課程改革是伴隨歷史的發展并在文化的依附下進行變革。

2 文化自信視域下我國體育課程改革面臨的困境

2.1 理念沖突,導致體育課程改革的本土化脫離

體育課程改革的本土化脫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先進理念和傳統文化的沖突;二是改革理念和地方實踐中的沖突?;仡櫸覈w育課程改革的整條脈絡,會發現每次革新的理念或思想都和異域文化有關,移植、借鑒或模仿異國的成功經驗或理念,但最終與本土文化、實際情況相沖突而致使體育課程改革在艱難前行。如2000年的新一輪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是一次體育課程的嶄新革命,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思想,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但為什么理念、培養目標都符合新時代的需要,改革至今已有19年之多,還仍然存在一些沖突和矛盾?其實還是在借鑒了國外文化的同時,忽略了本土的實際情況。美國的健康教育貫穿整個學校教育,而我國目前對于健康教育,還未找到學科歸屬,在借鑒之后,盲目進入體育學科,致使在體育新課標的落實中,出現了“健康教育化”的傾向,過分突出了健康教育在體育課程中的地位,忽略了體育“技藝性”的本來特征,體育課程的學科性質面臨動搖。二是改革理念和地方實踐中的沖突。當前的體育課程改革大都順應時代要求,與國際接軌,但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只有少數的大城市能跟上改革的步伐,而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還是原狀,甚至處于體育課程模棱兩可的狀態。一些出臺的推進策略,在很多西部地區或農村是無法實現的,這也導致了地區間教育不公平的現象日趨嚴重,違背了課改的初心。

2.2 文化迷失,導致體育課程內容形式的爭議

在體育課程改革中,“新舊對立”和“洋土之爭”的價值對峙,由來已久,其中如何超越本土化與西方化的關系,已成為一個重要議題[5]。改革是一種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能夠改變現狀,對現實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那是改革成功的表現。近年來,受多元文化大潮的影響,我國體育課程改革圍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目標,也進入了改革的潮流中,引進、移植、模仿一些國外新潮的方法和模式,最終通過各種比賽獲獎來證明革新的成效。但事實證明:近年來,體育課程研究的文化邏輯迷失,已經帶來課程的無端爭議、妄自菲薄或某些課程研究的做秀或倦?。?],體育課程改革沒有深入實質,教育理念的引入沒有考慮到現實情況、課程內容選擇加工過于機械或隨意、教學方法盲目借鑒、學校體育課堂不嚴謹。從最初的冬季田徑運動會到現在的體育文化活動周,從傳統的冬季長跑、以競技項目為主到現在的掃把、板凳、南瓜進課堂,從原來的廣播體操到校園集體舞,再到校園爆紅的江南style、鬼步舞。這些現象值得深思,體育“求真、向善、審美”的教育宗旨體現在哪?體育課程改革到底改什么?在改革中,人們應該記住“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體現人文關懷在課程中的價值,以文化邏輯、文化自覺為改革的基礎,在符合中國國情前提下進行。

2.3 傳統否定,導致體育課程改革傳承與創新脫軌

在傳統的體育課程中,有過“三基”教學論、“體質”教學論、“快樂體育”教學思想,而這些觀點都曾在新一輪的改革中被否定了。新穎的情景教學法、建構教學法代替了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法,“素質教育論”代替了原來的“學科中心論”等。但要清楚地認識到,如果體育課程連最基礎的“三基”都未掌握,就上升不到今天的“三維健康觀”;沒有傳授教學法作基礎,就不可能有建構教學法的出現;沒有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濡化,體育便發揮不了使人社會化的功能;沒有軍國民體育思想,我國體育課程就不會從根本上在學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沒有蘇聯模式的借鑒,我國體育課程就不會真正走上科學化的道路。為此,在進行體育課程改革的同時,要用思辨的邏輯來進行繼承和創新,不能全盤否定。

3 文化自信視域下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路徑選擇

3.1 體育課程文化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基礎,需內化為服務于學生、學校、社會、國家的文化具形

體育課程文化是在體育課程理念、課程價值觀、課程規則、課程制度、課程行為、課程符號、物質設施等要素影響下所進行的[6]。在體育課程改革中,應始終抓住課程文化的主線,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從教育理念、課程理念、價值觀、制度等各方面入手,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多元文化的視角,將體育課程中所特有的身體運動、難以發現與證實的健康教育、無法物化為有形的道德精神等進行經驗內化,轉化為能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促進學科和學校體育發展,適應社會和諧發展,服務體育強國路徑的可實施、程序化的文化具形。

3.2 文化自覺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前提,應理性審視傳統文化對體育課程的束縛和推動

文化自覺是對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審視,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中的主體對自己的文化應該自知之明,既清楚長處,也了解短處,同時也要了解和認識其他文化,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而中華文化自覺就是對中國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審視。在文化視域下,縱觀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全過程,它和中國文化相生相伴,既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束縛,也受到文化超越的推動。我國體育課程在思想、制度、方法、設置上都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體現出順其自然、身心共練、射不主皮、上下相隨、天人合一的“和諧全面”觀,應在文化自覺的前提下,將西方體育文化中認識自我、征服自然等思想多維度相結合,吸收和借鑒西方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把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相結合,使在體育課程改革中的價值觀、文化觀由保守、封閉,向開放、包容轉變,讓體育課程改革在面向世界的過程中和諧發展。在往后的體育課程改革中,應該讓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貫穿始終,凸顯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在傳承、創新、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做到文化自覺,文明互鑒、以我為主,不盲目不排外,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從而形成文化自信。

3.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體育課程改革的指明燈,應將“以人為本”價值觀融入體育教育全過程

在我國的文化發展歷程中,有上千年的傳統文化,也有經歷過內憂外患的曲折歷程,在歷史的進程中,形成了內容豐富、體系龐大的思想文化遺產,并為當前國家、民族與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價值觀內容,并最終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多元文化是相互統一的有機整體,二者共同推動我國文化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也是中國夢的最終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十九大報告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已然成為我國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肩負的時代使命[5]。有學者指出,“德”處于以“人”為核心的世界關系總體的中樞,是認識處理人與天、人與人關系的核心中介、根本尺度,“人德共生”將“立德”與“樹人”有機銜接起來,構成了中國教育最為鮮明的文化特質與歷史傳統[7]。體育教育強調人的重要地位,重視“人”的發展,既包括學生的發展,也包括教師的發展;體育教育的關鍵在于“育人”,而學習運動技術和知識只是育人的一個載體,人文精神在體育教學中必定會具有一定的存在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強調主流文化的重要指導意義和方向,兼顧多元和多樣性,在體育教學中應重視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充分傾聽和包容不同階層的文化表達和利益訴求,理解不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求,要傾聽和吸納基層體育教育工作者的心聲,尊重每個人個性化的價值觀,也重視對青年學生多元價值觀的理解,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領下,來促進社會需求的人才所對應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耙匀藶楸尽睂Ξ斍绑w育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3.4 文化超越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動力,應正視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對課程的影響

當一種文化在一個很久的年代處于常規且穩定成為主導,便會出現文化困束,產生文化危機,隨之這種常規穩定的文化就會被另一種新的主導性文化模式所取代,便產生了文化轉型[8]。在這種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中能體驗到文化沖突下人類精神的嬗變,它所帶來的精神價值和意義就是促使體育課程改革的巨大動力,課程改革也往往是在這種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中為產生的。體育課程改革是文化危機使然的結果,文化轉型又是體育課程改革的應然表現。工業文明時代的教育先行,促進了體育課程的發展,促使了素質教育的提出和2000年的體育課程改革,致使教育理念、課程標準、評價方式等方面都突出了“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如此,2000年的體育課程改革,改變了過去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方式,由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社會受到該評價理念的影響,繼而出現了績效評價的熱潮,豐富和完善了我國的評價體系。所以,在體育課程改革中,應正視文化困束和文化轉型,在困束和轉型中的文化超越是改革的動力所在。

3.5 繼承和創新是體育課程改革的路徑,應尊重傳統體育文化的現實基礎

體育文化就像一汪流動的清泉,永遠是在新舊交替相容的情景中,在不同的時代文化中積淀而產生前進的,呈現出不同時代的風俗人文習慣、世界觀和價值觀。雖然傳統文化對革新具有一定的阻滯作用,但中國傳統文化是建設現代化中國特色體育的現實基礎,是體育課程變革的力量源泉,《周易·乾·象傳》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及其文化所具有的進取心和奮斗傳統已鮮明體現[9]。為此,體育課程改革應注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中倫理與道德、和諧與統一、實際與穩定、理性與人文教養的傳承,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社會變遷的需要進行創新。再說,課程的使命就是傳遞文化。所以,體育課程的變革要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繼承和創新,避免顧此失彼。

4 結語

文化是教育之母,教育又賦予了體育課程更多的文化內涵,體育課程改革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中摸索前行的,有成功也有失敗。應該正視由于受文化的影響而在體育課程改革中所出現的本土化脫離、課程文化邏輯迷失、傳承與創新脫軌等現實困境。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以文化自覺為前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積極的課程文化為基礎,在繼承與創新中促進體育課程改革的良好發展。

猜你喜歡
價值觀理念體育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方傳蕓舞蹈創新理念拾微
環保節能理念在建筑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
我的價值觀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價值觀(二)
價值觀(一)
我們的“體育夢”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體育一家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