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階段下鄉村文化再生長的價值、問題與進路

2022-11-23 02:10
智慧農業導刊 2022年14期
關鍵詞:文化

許 穎

(南京農業大學 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新發展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鄉村新發展階段發展鄉村文化,推動鄉村文化再生長,有利于夯實農業基礎,促進農村社會安定和諧,保證農業經濟行穩致遠。

1 新發展階段下的鄉村文化價值

進入現代化后期的新發展階段,鄉村文化在吸納現代性的基礎上被重新建構,隨之而來的就是鄉村文化價值被重新定義。因此,有必要對鄉村文化的歷史、經濟、生態、教化和國際價值進行再認識與再闡釋,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價值引領。

1.1 鄉村文化歷史價值

中華文明植根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一大載體。梁漱溟指出:“中國文化以鄉村為本,以鄉村為重,所以中國文化的根就是鄉村。[1]”從鄉村文化的歷史角度看,早在一萬年前中國農業就有了起源,后發展形成發達的農耕文化,創造出燦爛輝煌的科學技術成果和思想文化。上萬年的農業文明、從未中斷的農耕歷史、強大的文化吸附力,一直貫穿于中國傳統鄉村文化的發展全過程。中國鄉村文化從歷史長河中走來,承載著生生不息、庚續不絕的厚重民族基因,在包容并蓄中不斷衍生發展,成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有機命脈。自鴉片戰爭到新中國建立的一百多年間,中國屢遭西方強權的侵略,卻從未在歷史上出現過較長時期的解體或分裂,這正是由于鄉村文化所迸發出的巨大力量在背后的做支撐。

1.2 鄉村文化經濟價值

鄉村文化與農村生產生活密不可分。鄉村生產生活具有自足性強的特點,具體體現在其將勞動置于舞臺中心,糧食、蔬菜、水果種植,家畜、家禽養殖以及手工藝等多業經濟收入在鄉村得以實現。鄉村文化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傳統美德、風土人情等精神積淀既是實施教化的有效途徑,又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鄉村文化與其他新興產業融合能夠形成鄉村經濟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極大地提升鄉村文化的整體生產力。例如在我國豐富多樣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絕大多數農業遺產來自鄉村,承載著各具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通過對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發掘、保護、利用,有力帶動了鄉村文化的傳承和鄉村文旅經濟的發展。從土地改革、“包產到戶”、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脫貧攻堅再到當下的鄉村振興,鄉村文化始終發揮著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3 鄉村文化生態價值

鄉村文化與生態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鄉村文化中蘊含豐富的生態智慧和地域性生態知識。傳統鄉村生活方式是一種低碳生活方式,農民常與土地相伴,懂得遵循農事規律本身,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在勞動過程中,農業從事者通過對天、地、物的觀察審視,與大自然產生深厚情感,逐漸養成其尊重和保護鄉土環境的行動自覺。趨時避害的農時觀,辨土施肥、用養結合的地力觀,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的循環觀等,都為推動當代農業的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鄉村文化思想資源。

1.4 鄉村文化教化價值

鄉村文化豐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們的學養和綜合素質。例如憑借優秀鄉村文化中的修身養性之道,農民得以開闊心胸、慰藉心靈,在身體、心理和生活上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鄉村文化提供了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巨大的市場空間,即便是外出務工的當代農民,其所在鄉村的村規民約依然對其發揮著教化和約束作用,鄉村熟人社會中的輿論同時也擔當了監督員的角色。鄉村還有許多文化實體存在,如祖墳、祠堂、家譜等,這些都在一定范圍內對村民行為有著很強的規范力量。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城市基層社區組織的居家隔離、社區隔離、志愿服務、群防群控實際上也是鄉村文化的外部擴展,是鄉村熟人社會文化機制在城市疫情防控中遷移應用的體現[2]。

1.5 鄉村文化國際價值

中國鄉村保存著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向全世界傳遞中國鄉村文化特有的精神標識。漢朝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唐代著名的遣唐使模式對日本當時文化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遙遠的歐洲也從中國鄉村文化中獲取智慧——《馬可·波羅游記》曾激起無數人對神秘東方的想象。時至今日,中國鄉村文化順應新的時代需求,在全球相互串聯,不斷“圈粉”的世界中,為各國提供文明互鑒機會,使東西方交流得以從物質層面提升到精神層面。如中國把鄉村扶貧經驗、鄉村生態治理經驗等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全世界,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共鳴。鄉村文化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互動融合、交流聯通和碰撞交鋒,彰顯了不同文化主體的特質,形成了新的社會文化網絡,深刻回應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相待、合作共贏的文化關切[3]。

2 新發展階段下鄉村文化再生長存在問題

2.1 鄉村文化再生長空間活力不足

目前我國鄉村處在新的發展階段,城市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得鄉村社會一方面由費孝通的“熟人社會”轉向賀雪峰的“半熟人社會”,再轉向吳重慶的“無主體熟人社會”,另一方面由農耕生產轉向“半工半耕”“亦工亦耕”,再轉向“全工無耕”。而鄉土社會的人際關系也隨之由原來的“差序格局”關系轉向市場經濟法則關系。尤其是一些年輕“農二代”缺乏農村生活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僅把鄉村當成一個旅游目的地的選項和更愿意去的一些“好玩有趣”的地方。來自同一村莊的村民由于長期在外互不見面,交際溝通方式變為借助新媒體手段如微信、快手、抖音等建立或維持人際關系,人情中“結朋友”“攀親戚”的現象日益增多。

2.2 鄉村文化再生長資源日益萎縮

當下中國急速的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讓農民逐漸掌握了“生財之道”,日益改善了日常生活條件,但卻較易造成對自身文化涵養和現代思想意識提升的忽視。傳統文化中的故土情懷、道德倫理和文化價值開始走向異化[4]?!袄霞摇薄班l愁”的記憶已越來越淡漠。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民間手藝在日益消解甚至消亡,地方傳統戲曲種類急劇減少,近年來國家花大力氣建設的一些鄉村文化工程如文化廣場、戲臺等文化設施被閑置,農村公共文化投入相對不足,文化隊伍力量略顯薄弱,甚至有些學者認為鄉村文化是日趨沒落的、過時的、倒退的文化。

2.3 鄉村文化再生長主體接續不暢

隨著鄉村大量青年農民勞動人口的外流,現實中大量的村莊僅剩老人、婦女和兒童這3個群體,雖然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生活資料供給負擔、子女養育和教育負擔,為中國的城市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5],但他們身為鄉村文化的弱勢群體,沒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鄉村留守婦女忙于繁重的家務和農活,留守老人維持少量田地的微薄收入,留守兒童大多就近在村莊小學就讀,遠離父母使他們缺乏足夠的家庭關愛,更加感受不到父母的言傳身教??梢哉f,現階段鄉村內部文化建設主體力量是十分缺乏的。

3 新發展階段下鄉村文化再生長進路探索

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最強有力的文化基礎,如果沒有鄉村文化的強力支撐,鄉村振興就難以實現。走出鄉村文化的建設困境,必須遵循鄉村文化再生長規律,從活化農耕文化、激活民俗文化、發展特色文化、鏈接新媒體技術、凝聚建設合力這5個方面適時適度發力,在新發展階段重新煥發鄉村文化的勃勃生機。

3.1 活化農耕文化,激活鄉村文化再生長的文化基因

注重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增強全社會對農耕文化的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建立具有旅游點潛質的鄉村農耕文化博物館、展覽室等文化場所,發揮文化傳承和教育作用;開發蘊含傳統文化精髓的文化產品,培育發展鄉村文化創意產業;聯動鄉村文化消費與鄉村其他消費,打造更多有特色、高品質的文旅產品,引導城市人群參與體驗,利用農耕文化資源增加農民收入;對鄉村有形的文化空間如村寨、道路、橋梁等注重保護和重建,加大對特色村鎮、實體建筑、池塘、古樹、名木的保護力度,挖掘古村古鎮的歷史文脈和文化記憶,構建阿比·瓦爾堡的“集體圖像記憶”和皮埃爾·諾拉《記憶之場》,打造鄉村文化的認同空間[6],從而激活傳統鄉村的文化基因,讓賡續五千年不斷的鄉村文化站上時代潮頭,破圈而出。

3.2 挖掘民俗文化,放大鄉村文化再生長的集聚效應

深入挖掘民俗節慶中的先進文化,整合蘊藏其中的人文資源,對有價值的文史資料如村莊史、族譜等進行搜集、編撰和建檔,搶救性記錄口口相傳的山歌、無文字的少數民族語言等并加以保護和傳承;把民族節慶、傳統習俗、戲曲文藝等文化資源與先進的數字傳播手段相結合,借助微博、微信、微視頻、抖音等新媒體讓傳統民俗文化“活起來”,推進鄉村旅游從單一觀光向數字化、沉浸式、互動性等多元化方向發展;以文化創意賦能傳統民俗文化,以民俗文化推動特色民宿、沉浸式體驗、國風國潮、健康養老等文旅業態提升,打造“一村一幅畫、一鄉一天地”的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運用“民俗+”思維,發揮民俗文化資源的集聚效應,推動鄉村民俗與自然、人文、產業等多重要素的融合,實現經濟與文化雙贏;重新認知傳統手工藝,激活其中承載的習俗、情感、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手工藝人所秉持的工匠精神,通過技術、工藝創新提升鄉村傳統特色產品的品質,提高村民收入。

3.3 發展特色文化,引來鄉村文化再生長的源頭活水

鄉土文化包含極具地域特色的革命文化,要注重收集整理相關的文獻、材料,保護革命老區舊址,征集紅色家書、喜報、獎狀、證書、照片和村民們口口相傳的革命故事等,緊扣紅色文化優勢,在重溫紅色歷史、再造紅色經典中再現紅色記憶,梳理和凝練新中國成立以來地方體現的精神文化特質,充分利用地方精神文化教育干部和群眾,筑牢鄉村文化建設的根基;同時厚植綠色文化,強化綠色生態理念,重塑鄉村文化之美,讓鄉景、鄉風、鄉情,成為民眾心頭最為雋永別致的一抹鄉愁。

3.4 鏈接新媒體技術,優化鄉村文化再生長的實踐模式

利用互聯網、區塊鏈、5G等信息技術發展鄉村文化,依托新媒體復活優良鄉村文化基因,建立以微信、公眾號、博客、快手、抖音等平臺的新宣傳方式[7],同時加強鄉村文化服務APP建設,增強文化供給的加倍效應,推動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引導農民適應新媒體的變化,增加農民獲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創作格調健康的網絡鄉村文化作品,推動鄉村文化精品網絡化傳播;保存鄉村文化資源,通過“影像記錄”與“數字館藏”來記錄民間節慶、戲曲、鄉風民俗等;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對鄉村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節日等進行宣傳,展現鄉村文明新氣象,如CCTV-4《遠方的家》系列節目《大運河》就將鏡頭聚焦最基層的鄉村大地,是鄉村文化引領的先行之舉。

3.5 協調多方力量,形成鄉村文化再生長的強大合力

根據不同的鄉村文化主體,采取不同的可操作性強的文化建設措施,如針對留守農村的老年人,開展適合其參與的村莊公共文化活動,讓他們找回價值感、幸福感,針對留守婦女開辦合唱團、文藝演出隊與鄉村春晚等,豐富她們閑暇時間的文化生活,針對留守兒童建立愛心保護機制,開展關愛助學活動,把耕讀教育、勞動教育和文體教育落地實施,讓廣大兒童親身實地地走進鄉野,感受鄉村傳統文化魅力,培養其對鄉土的依戀和情感;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把實現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全覆蓋放在重要位置;培養壯大鄉村學校師資力量,建設一支穩定、高素質、愛鄉村、愛農民的鄉村文化建設隊伍;幫助農民工返鄉創業,激勵年輕一代投身家鄉建設,吸引各方人士在鄉村投資興業,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農人”。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