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設計的認識與思考

2022-11-23 15:45姚蘭蘭
魅力中國 2022年3期
關鍵詞:家庭作業數學教師布置

姚蘭蘭

(甘肅省和政縣西關小學,甘肅 和政 731200)

引言: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主要包含三方面,分別是課上教學、課后活動以及家庭作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家庭作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家庭作業,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隨著一些課程改革政策的出臺,對小學數學作業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數學作業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作業要重質而不是量。通過布置科學的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目前,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作業布置上方式還比較傳統,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必須要改進方式,科學設計作業。

一、小學數學教師布置作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量過多

通過對1-6 年級的小學生寫數學作業的時間統計發現,1-2 年級的小朋友每天寫數學作業需要用一個小時,3-4 年級的學生寫數學作業的時間超過了一個半小時,5-6 年級的學生寫數學作業的時間超過了兩個小時。這說明,隨著年級的提高,作業量也在不斷地增加。數學教師布置的作業量已經超出了國家規定的最高標準,這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數學教師們布置大量作業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識點,實現理想的學習效果。但是,在調查學生寫作業時間的同時,也對學生們的學習效果進行了調查,發現學生寫作業的時間長度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是正比關系。并且國家為了給學生們減輕課業負擔,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教育減負政策,國家并不提倡教師們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認真思考,如何科學地設計作業,讓學生在減輕作業負擔的同時,還能對知識有所復習與鞏固。

(二)小學數學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在數學的學習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很多數學教師往往忽視了這一點,無論在課堂之中還是布置作業方面,都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一切都聽教師安排。根據調查顯示,在小數數學教師布置家庭作業時,僅有百分之八的教師讓學生自己設計家庭作業,百分之六十五的教師從來沒有讓學生自己設計過作業。這說明,大部分的數學教師認為設計作業的工作就應該是教師負責,學生是沒有參與的權利的。數學教師的這種想法已經不適應于當今時代的發展,這種方式會讓學生在寫作業是處于被動的地位,不利于學生自主性的培養。

(三)教師沒有分層設計作業

作業分層就是給同學們布置不同的作業。我經過對一些數學教師的咨詢以及相關文獻的查閱,發現幾乎沒有教師進行分層布置作業。由此可見,在家庭作業設計方面,教師們不能夠進行分層布置作業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都是給學生們布置完全相同的作業,這種方式滿足學生們的個性化需求。對于一些學習水平比較高的學生而言,有些簡單的抄寫作業一點意義都沒有。對于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而言,有些作業題目較難,導致他們無法理解,只能通過抄襲的方式完成作業。在這樣的情況下,會讓學生們逐漸對數學失去興趣,放棄數學學習。

(四)教師布置作業的形式較為單一

在小學數學教師布置的作業中,基本上一些機械的演算,主要是以書本的內容為主。這種作業形式過于單一,不具有創新性。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們布置作業要多樣化。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相對難一些,并且學習起來容易讓學生感覺枯燥。教師們在上課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們可以認真聽講。但是,學生在回到家之后,教師就失去了對學生的控制,如果教師的在作業布置上每次的形式都相同,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感。久而久之,就會在寫作業時產生對付心理。所以,教師必須要改變觀念,豐富家庭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們樂于寫家庭作業。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布置家庭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充分吸收所學的知識,不斷地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家庭作業可以將知識進行銜接,能夠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就目前來看,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對課堂之中的教學更為重視。相比之下,忽視了課后家庭作業的設計。數學教師們布置的家庭作業多是都是為了迎接考試,缺乏一定的設計性,導致家庭作業達不到教師們想要的效果??茖W合理的設計家庭作業,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更加深刻,有利于學生數學水平的提升。

(二)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復習

家庭作業與教師的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課堂之中應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學生們在課堂之中就會更加集中精力學習,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也會更加到位。學生在課上吸收得好,在課后做作業時也會更加輕松。同樣的道理,學生在做家庭作業時,如果能夠做到認真和主動,那么作業的完成效果會大大提高。學生作業完成得好,對于知識的掌握就會更加的扎實,對課堂中聽課效果有著明顯的作用。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加入一定的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愿意主動完成作業,實現對知識的復習鞏固。

三、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注重開放性

在小學教育階段中,數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教師教學工作的核心,為此針對小學作業的設計,不僅需要展現出學生學習的數學內容,還應當讓學生重新認識到數學作業的重要性,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完成數學作業,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作業是有意義、有挑戰性的。所以在豐富的數學知識內容中,教師結合實際生活設計作業時,注重作業設計的開放性,將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思維。因此,聯系生活實際設計數學作業,避免將數學作業形成復雜的數字游戲,而是體現出生活中運用是教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價值,真正做到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運用的全面性。此外,數學作業設計的本質,是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設計數學家庭作業的形式,應當結合教學的數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適當將數學題目引入到數學作業中,通過其具有的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數學題目,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一來,學生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既能提升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探索的心理態勢。

(二)突出實踐性

小學數學家庭作業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重點體現出數學作業的實踐性,有助于學生在做作業的活動中,積極探索知識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能在學生養成做作業的良好習慣時,提升學生感悟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數學作業實踐性和知識的整合,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和掌握的數學知識,能夠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對于學生復習數學知識和親身實踐都起到了促進作用,也將數學作業變得更加豐滿,帶給學生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因此,課堂上數學知識的講解,豐富了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相關感受,而家庭作業的精心設計,則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產生深刻的印象,進一步將相關的數學知識轉換成實踐操作的產物,以此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通過實踐性的家庭作業布置,學生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對于數學知識的實踐價值有一定的認知,有利于提升學生利用數學作業工作知識的效果。

(三)具有趣味性

小學生學習發展和成長,離不開教師教學的引導和學生自主思維的發展,為此針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挖掘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內容設計作業,才能使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同時在趣味性的作業設計中,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有效轉變學生的學習思維,將會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知識學習和探索中。因此,趣味性的家庭作業設計,應當拓展學生完成的途徑,并充分擺脫書面作業的設計,將其轉型成一項活動,更能突顯數學作業設計的價值,其中家庭作業布置趣味性數學故事講解,以及開展一些數學游戲活動,都將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體系。

(四)體現層次性

教育教學工作面向學生群體,就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作業,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調整作業布置的過程與形式。所以依據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設計家庭作業,需要實現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發展的目標,體現出數學家庭作業的層次性,才能切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此將豐富的數學作業內容、形式呈現來,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富有個性地完成數學作業。因此,學生選擇家庭作業的形式變得豐富,將極具層次性的數學作業帶給學生,才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和提升的關鍵。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和能力,選擇不同層次的數學作業,不僅讓學生獲得學習的信心,還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挑戰,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四、小學數學教師作業設計方法

(一)設計趣味型作業

數學教師在設計家庭作業的要重視作業的趣味性。對于小學生來講,有趣的事物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所以,教師如果能夠在布置作業時,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可以讓學生們產生好奇的心理,從而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積極程度[1]。趣味性作業非常豐富。除了布置與書中內容有關的作業之外,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作業,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師在布置動手實踐作業時,可以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鞏固,還能讓家長了解學生在課堂之中都學了生們,增進家長與學生的溝通。

(二)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

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后在生活中可以應用,數學也不例外。尤其是數學是日后理科學習的基礎,對以后中學物理以及化學的學習都有著很大的幫助。學習好數學學科,也能夠解決生活中很多的問題。所以,數學教師要在課堂授課以及家庭作業的布置中,都要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能夠通過數學的學習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2]。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作業。教師在進行家庭作業的布置時,需要認真設計,設計出貼近學生生活的家庭作業,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非常有意義的。

比如在學習完三年級下冊《測量》中的千米的認識時,這一講主要是讓學生們知道1 千米=1000米,能夠進行單位換算以及解決一些與路程相關的應用題。因為學生們之前只學習過毫米、厘米、分米和米,這四個長度單位中,任意相鄰的兩個之間的進率都是10,但是學習了千米之后,學生會發現千米與米是相鄰的單位,但是千米與米的進率是1000。因此學生對于千米的進率練習上很容易出錯。那么教師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加強學生的記憶。第一種是教會學生“手掌法”。就是讓學生們伸出手掌,五個手指從小拇指開始到大拇指依次代表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這五個長度單位。除了大拇指和食指的間距最大以外,其余相鄰手指的間距都很小,那么小間距就表示進率是10,大間距就表示進率是1000.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小手,通過看自己的手就能牢牢地把長度單位的進率記住。教師在教會學生這個方法之后,要布置一個作業,就是讓學生將這個方法教會爸爸媽媽,如果學生可以給別人講出來,那么說明這個學生是真的掌握了這個知識點。除了通過布置這個作業加強學生對進率的認識以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的方式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所理解。教師可以讓每位同學回到家之后,測量5 種生活中的物品,分別用到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這5 個長度單位。通過親自測量,可以讓學生對五個長度單位的理解更加深刻。通過這種布置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三)設計創新型作業

目前國家大力支持培養創新型人才。那么,作為一名教師,也應該積極地響應國家的號召,為祖國培養創新型人才。數學教師可以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朝著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去布置作業。通過數學作業可以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所布置的作業應該是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引發對數學的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性[3]。所以,數學教師設計的作業應該注重學生潛力的培養,改變機械的抄寫模式,讓單一的作業形式豐富起來。

比如在學習完六年級《圓的周長》時。圓的周長這一講重點講解了周長的推導過程。在學完圓的周長之后下一課時就是圓的面積,教師可以給學生們布置一個預習的作業。就是結合對圓的周長推導過程的理解,自己嘗試著進行圓的面積的推導。圓的周長的推導,數學課本上是通過將圓形在尺子上滾動一周的方式進行測量的,所以一定會有很多同學想要繼續將圓通過滾動的方式去測量圓的面積。但是這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個圓的面積的推導對于學生來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教師在布置完預習作業之后一定要給學生們一點提示,告訴他們可以通過將圓形分割的方式,重新組合成學生們學過的圖形,進而去求出圓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們回到家之后,會自己用圓規畫出圓形,然后畫線分割,最后拼湊其他規則圖形。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們去預習,無論最終學生們有沒有推導出圓形的面積公式,對學生都有著很大的意義。學生在想辦法進行圓形面積推導時,需要不斷的進行思考,可以鍛煉學生的動腦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性。

(四)布置拓展性作業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課內知識的學習,教師要適當的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小學一節課只有四十分鐘,可能在課上的時候教師沒有時間拓展知識,那么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拓展型的家庭作業來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的目的[4]。數學拓展型作業,主要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跨學科的與其他學科融合,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的能力。通過拓展型作業,可以給學生構建出一個全面的知識框架,為學生后續各科的學習打下基礎。

比如在學習六年級《圓》這一單元時。這一單元主要學習的是圓的周長與面積。這一單元中,在“你知道么?”的環節里,有一個對圓的知識的拓展,講的是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的小故事。但是書中的故事非常短,沒有將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整體經過講解出來,只是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在學到這個小故事的時候,班級中就有很多同學對圓周率計算與祖沖之產生了好奇心理。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布置拓展型的作業,讓學生課后去查找祖沖之的資料以及后來人們對圓周率的探索資料,然后根據資料寫一篇關于圓周率發展歷史的作文。教師可以將學生們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大家在小組之內分工合作查找資料。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還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五)設計分層作業

分層作業指的是教師結合班級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以及性格特點,給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因為在班級中每個同學都是不同的,對于數學的學習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教師如果經常給同學們布置統一的作業,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需要了解班級中的每一個孩子,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5]。在布置作業方面,同樣應該給不同類型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這樣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倍的認識》這一講。這一講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對乘法和除法的掌握程度,讓學生理解倍數和乘除法的關系。關于這一講,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能夠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對于乘除法掌握得非常好的學生而言,這一講非常簡單,習題教師講解一遍就全部可以做對。但是對于乘除法知識掌握一般的學生而言,他們總是分不清誰大誰小,不知道應該用乘法還是用除法解題。所以,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通過分層的方式滿足不同程度的學生的需要。比如教師在布置習題作業時,可以分為三種題型,針對三類學生去布置。第一類題型為拔高題,在倍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展。例:“小明和小紅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兩個人不小心把糖果混到了一起,現在只知道他們一共有30 塊糖果,小明的糖果數量是小紅的2 倍,問小明和小紅各有多少塊糖果?”這是一道在倍數基礎上拓展出來的和倍問題,適合數學基礎好的學生。第二類是拓展題,在倍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一點變形。例:“一箱蘋果有10 個,一箱梨的數量是蘋果數量的2 倍,一箱橘子的數量是一箱梨的數量的3 倍,問一箱橘子有多少個?”這道題需要應用兩步乘法計算,在原有倍數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點點的難度,適合上課基本可以聽懂,但是仍然需要進行鞏固的學生。最后一種題型屬于基礎題型,就是和課上的練習題是同樣的類型,難度上沒有什么變化。例:“花花有10 塊蛋糕,花花的蛋糕數是紅紅的二倍,紅紅有多少塊蛋糕?”這類題型適合基礎較差,課上掌握不好的學生,通過做基礎題進行知識的鞏固。

結束語:綜上所述,數學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布置作業的方式,創新設計作業,讓學生可以得到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家庭作業數學教師布置
汽車線束布置設計要求
小學一年級數學家庭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踐
終身學習,終身發展
混合研修模式下的初中數學教師共同體成長的研究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業
中學數學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策略
特別號都有了
數學教師課程標準意識的價值及意義
當孩子的家庭作業過多時
美國家庭作業與學生學業成績之關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