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非遺時代傳統工藝類非遺演化趨勢與活化振興路徑探究
——以忠信花燈為例

2022-12-08 13:29黃秀麗梁天祺林秀巧
關鍵詞:忠信花燈文化

黃秀麗 ,梁天祺,2,胡 方,林秀巧

(1.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河源 517000; 2.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廣東 廣州 510665;3.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文化站, 廣東 河源 517139 )

2011 年6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施行標志著我國非遺保護進入了新階段。 傳統工藝類非遺兼具文化性、實用性和藝術性,是工業化生產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是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合理的開發與利用能夠發揮其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文化振興和產業興旺的作用[1]。政府部門非常重視傳統工藝類非遺的活化和振興,并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促進其發展。2012 年,文化部印發《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指出,非遺生產性保護是在有效傳承非遺技藝的前提下,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 這一保護方式主要在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類非遺領域實施。2017 年,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共同印發《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指出,振興傳統工藝有助于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弘揚工匠精神和促進就業,并提出了十項主要任務和四項保障措施。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大力推動農村地區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2]。 由此可見,進一步探究傳統工藝類非遺如何更好地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重要問題。

目前,學術界有關傳統工藝類非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非遺的開發利用,主要通過生產性開發來實現對手工藝類非遺的保護,結合文旅視角策劃創意設計以及打造創意產業。 如王藝穎和唐承林將非遺手工藝衍生產品開發流程分為價值識別、價值重估、價值匹配與價值獲取四個步驟,最終實現非遺經濟價值實現[3]。 肖瑱、許孟巍等建議運用非遺文化IP 開發、跨界融合的方法實現傳統手工藝創新發展和傳承[4]。也有部分研究者從多維度視角入手探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生產性保護的方法和路徑,如楊艷霞和張爾君基于消費者視角從手工藝類非遺認知、評價等角度探尋開發利用路徑[5]。鄒蕓從文化生態視角探尋四川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策略[6]。許逸敏和張定青等基于文化空間視角從建筑本體保護、空間功能提升與村落環境整治三個方面,探討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利用對策[7]。 二是傳統工藝類非遺教育,如李玫和邱菊芯通過研究近代漆藝傳習向工藝美術教育轉變的契機和特征,探索漆藝持續發展路徑[8]。唐文忠和徐羽中等結合職業教育的改革方向,探索“現代學徒制”在文化產業領域的實現模式[9]。 三是與扶貧、鄉村振興相結合,通過挖掘和發揮鄉村非遺資源,指出發展中的問題,最后提出實現鄉村振興的對策。

忠信花燈作為客家地區兼具人文、觀賞與經濟價值的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于2018 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名錄,可見忠信花燈具備一定傳承基礎和生產規模,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在帶動全國傳統工藝類非遺發展和振興中產生了示范與引領作用。 目前,學術界對忠信花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探尋將忠信花燈與教育教學相結合,如劉夏怡、吳冰、李穎以職業教育為平臺,構建了忠信花燈文化傳承發展的“文化+教育+產品”模式[10]。 肖文婷、賴紅梅、韋向華三人均從學校美育角度探討忠信花燈課堂教學實踐[11-14]。二是將河源連平忠信花燈與梅州興寧花燈進行結合對比研究,如周云水從傳統技藝和節慶民俗兩個角度入手,從傳統技藝方面描述花燈詳細制作流程以及對技藝能夠保持活態傳承進行分析,從節慶民俗方面闡述吊燈儀式的詳細過程,并提出通過傳統技藝與民俗結合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建議[15]。 三是基于忠信花燈文化的本體研究,如羅文冠、劉星、盧夢輝均探討了忠信花燈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16-17]。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學術界對傳統工藝類非遺的研究成果較多,但從文化變遷的視角透過非遺文化在新語境下的演化趨勢來探尋非遺文化活化振興路徑的研究成果還較少。 對于忠信花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本體文化挖掘和文化對比研究以及在產業化和教學方面的實踐應用,缺乏對忠信花燈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演化趨勢以及綜合性規劃發展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以忠信花燈為例,探究其在后非遺時代①背景下以及在內部文化自適應和外部文化選擇的雙重作用力下的演化趨勢和活化振興路徑,以期對傳統工藝類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 忠信花燈概述

(一)忠信花燈的歷史背景

忠信花燈起源于宋末元初。 自宋元以來,從中原遷徙而來的部分群體定居于忠信地域,并帶來中原花燈文化。 在與當地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忠信花燈有了裝飾藝術成分,有了新的內容。在明末清初,忠信花燈開始盛行,至今已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目前,在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東南部六鎮,即忠信鎮與周邊的五鎮,忠信花燈依然被廣泛使用,并成為傳統賞燈民俗中的藝術精品。 這也充分說明了忠信花燈耐久的生命力和奇特的藝術魅力。

(二)忠信花燈燈款與文化價值

忠信花燈整體結構特點為上方下圓,上部有燈蓋,掛有燈聯、燈帶;中部燈身通透;下部有燈衣、燈裙。 歷經演變,現在忠信花燈燈款繁多,有繚絲燈、宮廷燈、參燈、磨燈、紫燈、龍鳳燈、寶蓮燈、百公燈、廓燈、五福燈等(如圖1 所示)。 但其制作工藝都保持著原始特色,如手工扎架、剪紙、描畫、裱糊等。 忠信花燈獨特的設計造型和制作工藝,使其成為集繪畫、剪紙、書法、對聯、詩詞、編織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品,也成為連平縣獨有的美術工藝品。 經調研得知,不同地域、不同家族使用的燈款有所不同,最常用的燈款是繚絲燈和龍鳳燈。 其中,忠信鎮以狀元燈、參燈、繚絲燈為主,油溪鎮以狀元燈為主,三角鎮和大湖鎮以磨燈為主,高莞鎮以伯公燈為主。 這些花燈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已成為河源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元宵節裝扮、忠信吊燈習俗(省級傳統民俗類非遺項目)的重要載體。

圖1 忠信花燈主要燈款

(三)忠信花燈傳承人概況

目前忠信花燈項目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共有4 位,其中省級傳承人有3 位,市級傳承人有1 位,從藝時間均在40 年以上(如表1 所示)。 由表2 可以看出,傳承人群體中雖以中老年人為主,但非代表性傳承人群體和一般性傳承人群體數量較多,且多與代表性傳承人為同宗族關系,年輕一輩傳承人主要為一般性傳承人。 這為忠信花燈傳承的中堅力量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表1 忠信花燈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信息②

表2 2019 年忠信花燈技藝培訓班人員信息③

二、內外驅動力下忠信花燈的演化趨勢

(一) 使用方式趨向多樣化

忠信花燈是依托傳統民俗(吊燈習俗)以祭祖和添丁為內容在家族祠堂舉行儀式所用的物品,這是忠信花燈最古老的使用方式,也是忠信花燈得以順利流傳下來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特定的場合、特定的時間以及特殊的寓意也讓忠信花燈的使用和傳播受到較大限制。 隨著忠信花燈申遺成功,忠信花燈在使用方式上也在與時俱進,通過社會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挖掘和升華花燈文化內涵,傳承人通過多種方式傳達花燈的新寓意,讓花燈有了更多的用途,也讓花燈走出祠堂,進入當地百姓日常生活中。 忠信花燈的使用方式趨向多樣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使用場合,二是使用時間,三是使用途徑。 據調研,最初忠信花燈使用場合還是在節慶場合,但時間不再是從臘月二十五日到正月二十日,而是根據使用者的節慶時間來定,如在結婚嫁娶、店面開張、節日慶典等活動上也開始懸掛花燈。 隨著文旅融合的推進和深入,忠信花燈的使用途徑也變得更廣,在當地政府、花燈傳承人、企業、高校四個方面共同努力下研發具有花燈元素的文創產品,目前已研發的激光雕刻并可以拼裝的紙質和絨布材質的龍鳳花燈已成為一款兼具教學和裝飾兩方面功能的產品(如圖2、圖3 所示)。這樣既便于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又能使花燈成為便于攜帶的旅游文創產品,從而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而研發的“花燈獎杯”在南粵古驛道定向越野大賽中作為獎品使用。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許多在大城市居住且具有吊燈習俗文化觀念的連平人,如果上一年家中有添丁也會在正月十三“上燈日”在家中掛起花燈。與以往在宗族祠堂掛花燈不同,居住在城市的家庭吊燈地點發生了變遷。這種變遷現象現在正變得更為普遍。

圖2 文創款花燈——龍鳳燈

圖3 忠信花燈進校園活動

(二)傳承渠道趨向多元化

據調查發現,阻礙忠信花燈傳播和發展的因素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地域性。忠信花燈與當地添丁文化關系密切,是吊燈習俗的必需品,依托吊燈習俗發展,有著很強的地域文化特性,但同時也形成了地域局限性。 吊燈習俗雖在粵東北客家地區廣為流傳,但各地所使用的燈款各有不同。二是傳承規矩。受制于封建社會舊俗的沿襲,忠信花燈以往傳承十分保守,有“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規矩。從表3 中可以看出,12 位忠信花燈制作傳承人均為男性,且均為家族傳承。 其中,以家族傳承中最為正統和典型的傳承模式——父子傳承模式為主。 比如,省級傳承人賴煥清上承祖父和父親的技藝傳授,下傳其子阿松,其祖上六代都是花燈制作傳承人,其子阿松是花燈制作第七代傳承人。 隨著非遺外部環境的變遷,原本的傳承方式使得制作技藝群體不斷老齡化和萎縮。 為應對這一局面,傳承規矩最先發生轉變。 經調研得知,在從藝時長30 年以上、具有影響力的15 位傳承人中有兩位女性。 2014 年忠信花燈制作基地的落成標志著數百年來“忠信花燈制作技藝傳男不傳女”的傳統舊俗被正式改變,傳內不傳外和傳承方式以家族傳承為主的模式也隨著“后非遺”時代背景下河源市政府推行非遺進校園活動而改變。 忠信花燈分別進入忠信鎮中心小學、大湖中學、連平縣二小、陂頭鎮中心小學、三角鎮中心小學與深河中學等學校。此外,調研中傳承人表示,對于有意向學習者不論出身都愿意傳授制作技藝。 這樣就拓寬了非遺技藝傳承途徑和方式,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花燈文化和學習花燈制作技藝,體現了傳承對象和渠道的多元化以及由封閉轉向開放的包容姿態。 文化地域方面的阻礙隨著花燈寓意的創新、政府和文旅推動以及花燈使用場合趨向多樣化而逐漸被打破。 這對推動農村旅游發展有重要意義[18]。

表3 忠信花燈制作傳承人信息④

(三)燈款、工藝和寓意的豐富與創新

忠信花燈原本基礎燈款不多,許多款式都是在演化過程中不斷豐富而形成的。 傳說在明末清初有位宮廷畫師和賴志穩的老太公交好,特意以宮廷畫手法畫了幾幅宮廷燈圖相贈。 于是,后人便將宮廷燈元素加入到忠信花燈制作工藝中,形成了宮廷燈。 現今的忠信花燈制作工藝大賽激發了花燈傳承人對忠信花燈創新的熱情。 賴志深從基礎燈款中進行創新,打造出玫瑰花燈。羅衍初在基礎燈款中進行創新打造出福瑞燈。隨著現代生育觀念的轉變,不論生男孩還是女孩都吊花燈。 為了滿足生女孩家庭的需求,花燈傳承人進行創新,推出了才女燈。 接近失傳的走馬燈也在工藝大賽中重現。 花燈傳承人不斷摸索創新,嘗試將其他地區的花燈款式及工藝與忠信花燈進行融合。 省級傳承人賴煥清在與佛山花燈傳承人交流中受到啟發,將佛山蓮花燈元素借鑒應用于忠信花燈造型改良中, 改良后的蓮花燈托盤吸收了大湖磨燈的優點,采用佛山燈彩藝術方法,設置了蓮花花瓣的托盤,里外雙層,富有立體感。 蓮花燈燈身內的燈鼓以及回廊、燈蓋,仍保留了彩門,又多添了廊柱圖案紋樣。

葏竹是忠信地區最常見的一種竹子,也是以往制作忠信花燈最主要的材料之一。 但由于葏竹密度低、耐腐蝕性差,長時間存放容易生蟲,現代花燈傳承人大多選擇苗竹代替葏竹,用以提升花燈質量。其次是花燈的裝飾方面。燈帶是固定在花燈角落并呈下垂形態的裝飾物,當花燈懸掛遇風時能夠隨風舞動更顯優美姿態,但多數客戶使用后認為燈帶有些累贅,因此現在部分花燈在設計上已去掉了燈帶,使其結構更顯得簡潔。 在花燈的光源方面,以往忠信花燈的光源主要以煤油燈為主,需要吊燈者每過一段時間添加煤油以保證花燈的亮度,現在已被白熾燈、LED 燈等替代。

花紋樣式是花燈寓意的關鍵。 由于燈和“丁”諧音,因此忠信花燈最重要的寓意就是向族人傳達“添丁”之喜。 傳統花紋樣式有“山水花鳥”“和合美滿”“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表達祥和的傳統題材。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部分花燈傳承人對手藝自發性保護意識的增強,通過花紋樣式的創新豐富花燈寓意與內涵。 花燈傳承人賴秀山在繚絲燈的基礎上采用連環畫的剪紙圖案形式,在連續兩屆的忠信花燈制作工藝大賽中都獲得了一等獎。 比如,鯉躍龍門作品(如圖4 所示)。據介紹,觀賞者需要從下往上看,最下層是蓮花鯉魚,講述了蓮花池里的鯉魚向上越過江河、進入大海、跳過龍門,最后化身為一條龍,寓意“事業成功地位高升”⑤。 花燈花紋樣式多取自日常生活,花朵姿態、煙盒包裝、廣告宣傳等都是現代花燈圖案的靈感來源。 花燈傳承人還借助現代信息技術, 在網上下載圖案模板或將自己即時創作的圖案進行建檔,然后根據買家的具體情況和時代發展變換花紋圖案進行花紋創新,以收到新舊結合、與時俱進的效果。

圖4 第二屆忠信花燈制作工藝大賽一等獎作品——鯉躍龍門

(四)從民間自發到官民合辦

忠信花燈伴隨民間賞燈習俗而產生。 客家先民南遷至忠信,為期盼家族壯大、人丁興旺和拜祖敬宗而舉行吊燈上燈儀式。 據清雍正八年盧廷俊編寫的《連平州志》記載“上元喜簇花燈,做龍獅各種戲舞”可知,吊燈習俗的這一程式早已在民間傳襲,忠信花燈是這一程式的重要物品。 如果說以民間為主導的自發行為為推力,以政府為主導的行為為拉力,那么在這一時期幾乎只有民間自發行為的推力來維持花燈文化的傳承。 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引領下,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根植于民間的傳統技藝開始發生轉變。 忠信花燈獨具地方文化特色,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成為河源唯一的國家級美術類非遺項目入選第三批國家非遺保護名錄。 忠信花燈傳承人在生活保障、技藝傳承方面得到了以政府為主導的支持,但“重申報、輕保護”致使部分傳承人對技藝傳承和保護的主動性降低。 這一時期是民間自發到官民合辦的過渡期,以政府主導的拉力是主要力量,雖然在不斷增強但力的作用點不準確。 民間自發的作用力由于制度缺失而存在惰性,作用力不強,這一時期非遺保護的效果不佳。 進入后非遺時代,圍繞“重保護和重傳承”展開非遺工作,傳承人退出機制和傳承人年度考核機制的出臺使得傳承人對技藝的自主保護意識增強。 在政府推動下,原本的“花燈街”已成為用于花燈展示的重要區域。 忠信鎮文化站建起集保存、展覽、教育以及研究功能于一體的忠信花燈博物館,在吊燈習俗的發源地司前古寨打造忠信花燈民俗旅游風景區。 每兩年至三年一屆的忠信花燈節、忠信花燈制作工藝大賽等以政府為主導、民間團體組織承辦的圍繞花燈文化展開的活動,都標志著忠信花燈由民間自發到官民合辦趨勢的形成。 以傳承人為主、政府部門為輔的官民合辦模式促使民間自發行為的推力作用復位,以政府作為行為主體的拉力作用點得到糾正。

(五)產品創收趨勢增強

隨著花燈使用的多樣化,花燈給當地帶來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創收主要表現在吊燈儀式、節慶場合與文旅場景三個方面。原本局限于室內展示的花燈經過改良走到室外。中央電視臺“激情廣場·奮進連平”大型花燈歌會、吊燈習俗攝影展、忠信花燈節等文旅活動都在宣傳花燈文化,許多游客慕名前來一睹花燈文化盛景,給當地帶來豐厚的經濟收益。 2020 年,連平縣旅游總收入達31.52 億元,較上一年增長9.8%,當地建立起“以文促旅,以旅帶藝”“文旅搭臺,經貿唱戲”的“花燈經濟”增收模式。 作為忠信花燈民俗旅游風景區的司前村2020 年集體經濟收入309.2 萬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 萬元;上寮忠信花燈制作基地產量占據花燈需求總量的70%以上,可以創造近百萬的收益。 傳承人賴志穩認為,上寮花燈這個品牌早已超越了“觀賞、祭祖”的作用,其文化和經濟價值在遞增。

(六)傳承人由半職業性趨向全職業性

傳承人由半職業性向全職業性轉變是由被動向主動轉變的過程。 由于忠信花燈具有季節性銷售的特點,忠信地區傳統上以農歷每月三、六、九日為墟日,這也是一年當中花燈售賣的主要時間段。 花燈傳承人多數是在每年臘月前后開始制作花燈,花燈只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經濟效益,因此花燈制作更多的是傳承人的副業或興趣愛好。 調研發現,許多花燈傳承人只有制作花燈的一技之長,對花燈產業的依賴程度較高;但迫于生計,在其他時間段里還要外出務工,從事薪水待遇較低的工作。 隨著花燈使用場合日趨多元化,花燈寓意不斷創新,政府主導的文旅活動更加豐富,社會對花燈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且花燈的時空銷售特性也在減弱,許多傳承人表示會將制作花燈作為主業,并搭建或擴大制作工坊來生產更多的花燈。 不論是出于生計還是興趣愛好,花燈傳承人這一轉變證明了忠信花燈產業正在不斷發展壯大,擁有良好的自我造血能力。 全職化發展趨勢可以讓花燈傳承人全身心地投入花燈的制作、傳承與創新當中,使傳承人的花燈制作技藝具有更深的造詣,推動忠信花燈產業更好地發展。

三、 后非遺時代忠信花燈面臨的內外困境

(一)內部困境

1.傳承人培養方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經久不衰、歷久彌新,關鍵在于它是以人為載體進行的活動,因此要強調對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 忠信花燈在外力和自適應調整雙重作用下家族傳承模式傳承效果最佳,培養的多位年輕接班人基本可以掌握全套制作流程。 然而,師帶徒的外傳情況則令人擔憂。 據忠信花燈省級傳承人黃友良⑥介紹,由于忠信花燈種類繁多,制作工序復雜,很多徒弟只能掌握其中的部分工序,此外中途由于各種緣由而選擇放棄的徒弟也較多。 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外傳的徒弟能夠掌握忠信花燈完整的制作工序。 忠信花燈制作技藝集中了扎架、剪紙、描畫、詩詞、對聯與書畫等,對制作者美學素養和文書功底要求都很高。 但大部分傳承人表示可以免費收徒,對徒弟沒有任何先決條件的限制。 這也是對外傳渠道一直傳承無果而做出的無奈妥協。

后非遺時代的非遺進校園、非遺傳習所建設、非遺研學團等傳承保護措施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傳承渠道,但這些傳承渠道還主要停留在簡單的操作體驗層面,且現有的傳習課程仍然處在摸索階段,課程設置多存在主觀性和不系統性,主要體現在用講座或分散且短期的課程來進行講授以及不分授課對象無差別地進行講授等。 這類傳承類培訓班雖然在提高非遺社會關注度、推動公眾廣泛參與等方面頗有成效,但在非遺技藝傳承培養方面效果不佳,技藝傳承效率較為低下[19]。

2.創新方面

傳統忠信花燈用料的特殊性影響了其銷售范圍。 此外,傳統燈架的結構很難抵御大風大雨侵襲,因此降低了花燈的展示效果,使其顯得十分“嬌氣”,亟須改良和創新。 經調研得知,忠信花燈傳承人在創新方面仍處于淺層,即主要集中在花紋樣式方面,對即興創作的花紋樣式常采用手繪或打印的方式制成實物后粘貼在畫冊中或保存在文件夾里;對花燈材料、扎花架技法、花燈文創產品開發等方面少有涉及。 結合忠信花燈的特性和調研情況,可以總結出忠信花燈創新的阻力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傳統觀念面臨著創新與傳統的悖論。 在對忠信花燈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賴明甫進行訪談時,他說有考慮過使用琉璃紙代替普通紙,用塑料桿代替竹篾使得花燈能夠長久保存且不易變形損壞,但這種方式會破壞燒燈的傳統。 在忠信吊燈習俗中,無論制作多精美的花燈,最后都會在燒燈環節化為灰燼,這也打擊了花燈傳承人創新的積極性。 二是大眾審美標準。 據一些老人回憶,以往人們十分看重花燈的制作細節,愿意花費數小時去仔細琢磨一盞花燈的圖案是否生動形象、色彩搭配是否和諧以及燈聯上的詩詞內容是否寫得如行云流水、書法筆力是否剛健等,制作的忠信花燈成品如同一個讓人愛不釋手的精美藝術品。但如今人們不再關心花燈的藝術價值,而更多關心花燈形態的大小。人們認為花燈越大主人家越有面子,制作花燈的很多細節已被忽視,如純手工繪制圖案被很多印刷式圖案所替代(如圖5 和圖6 所示)。 因此,市面上銷售的產品做工越來越粗糙,如中部鏤空位置設計由于制作粗糙無法做到層層通透的效果,花紋圖案上梅花和蓮花常常讓人無法辨別。 大眾審美關注點的轉變使得很多花燈傳承人不再追求精益求精, 因此很難制作出有創新的產品。三是花燈傳承人年齡偏大,綜合素質偏低,缺少自發的創新觀念,與現代年輕人的審美脫節,很難有精力進行花燈創新設計和文創產品開發。 目前,忠信花燈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幾乎都來自文旅企業,很少有花燈傳承人參與。 與掌握著優勢資源的文旅企業相比,花燈傳承人處于劣勢。 四是制作工具落后。 目前,花燈傳承人大多是在自家搭建工作坊,盡管部分花燈傳承人有創新的想法和意識,但受制于制作工具落后,生產的創新產品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圖5 純手工繪制花紋圖案

圖6 現代印刷式花紋圖案

(二)外部困境

1.產業難振興

花燈制作產業是連平南部的支柱產業,也是獨具地域特色文化的產業。 在產業組織方面,目前忠信花燈多以花燈傳承人開設的家庭作坊制作為主,制作者多為家庭成員,且受到鄉村人口外流影響,全職制作者多為務農的中老年人,掌握技藝的青壯年大多在珠三角地區打工,因此作坊存在產能小、制作效率較低、工作環境較差、制作工具落后、抗風險能力低等問題。 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這些家庭作坊沒有演進為規模企業。 由于傳承人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品牌,因此很難開拓更大的市場。 有些外來文旅企業嘗試開發花燈文創產品,但由于銷量少而導致價格偏高,無法形成產業化發展。

2.資源難運營

連平縣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有“連平八景”、忠信花燈節、客家龍屋、顏氏家祠等人文旅游資源,有鷹嘴蜜桃、忠信火蒜、九連山米、九連山茶等名特優農產品,組合形成了生態旅游產業。 尤其是大廣高速開通后,從廣州、深圳等地前往連平的時間大大縮短,每年吸引大量各地的游客前來游玩[20]。 2020 年,連平縣接待游客398 萬人次,比上一年同比增長10.6%。 忠信鎮圍繞花燈文化走出“以文促旅,以旅帶藝”“文旅搭臺,經濟唱戲”的文旅融合道路,但忠信鎮目前旅游接待能力較差,住宿和餐飲主要集中在鎮上,景區附近旅游上層設施不完善。 旅游景點大多還沒有開發,地理分布較散,沒有成熟的旅游線路將各大旅游景點和花燈文化串聯起來。 農產品質量雖好但包裝簡陋,花燈又因體積大、易損等緣由很難作為旅游伴手禮,無法借助旅游商機產生經濟效益。

3.文化難激活

忠信花燈文化是以吊燈習俗為核心,制作技藝為基礎,包含多種類型非遺和家訓文化的地方文化結合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 與此相關的有傳統技藝類的大湖麻橙制作技藝、民俗類的連平八盤、傳統音樂類的八音鑼鼓、傳統舞蹈類的舞獅和布龍等,涵蓋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個等級的非遺項目,都是優質的文化資源。 但目前這些非遺項目大多處于各自發展的狀態,且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部分技藝已經青黃不接。 如連平八盤在新菜系的沖擊下食用范圍逐漸縮小,懂得連平八盤制作的廚師日趨老齡化,原本根植于民間的美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大湖麻橙制作技藝受到外來小吃的沖擊,其地位逐漸被代替,需求量急劇減少。 豐富且優質的文化資源因缺乏整合規劃與開發未能被有效激活。

四、忠信花燈活化振興路徑

(一)提高傳承效率

傳承效率低下不僅是忠信花燈的問題,同時也是其他一些非遺項目面臨的問題。 主要原因在于花燈制作課程缺乏專人設置,致使課程只有普遍性但不具有針對性。 忠信花燈制作工序復雜,需要以小班教學形式才更具效果。 這里專人是指身居一線的教師和傳承人,教師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習者的身心特點,傳承人按照從藝經驗和培養對象特點共同設置系統化課程并輔以對應課程教材。 一方面,系統化課程用于擴大非遺的社會存續空間,挖掘有潛力、有堅定意志的學習者,從而轉變當前對收徒沒有任何要求的尷尬局面,提高初學者的素質,讓忠信花燈傳承擁有充足且高質量的“后備軍”。 高質量的初學者隊伍不僅能夠優化傳承梯隊結構,也是提高傳承效率的先決條件。 另一方面,系統化課程的開展和落實讓后非遺時代社會傳承性保護措施真正發揮作用,真正拓寬傳承渠道,促進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 前面所提的更多是以單向文化傳輸的前喻文化傳承模式為主的線下傳承,在這種模式下晚輩對前輩傳授的知識需要全盤汲取和絕對遵從。 在信息社會,晚輩需要繼續向前輩學習非遺知識,同時年長的前輩也需要從晚輩處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來推動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基于此,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后喻文化傳承模式,為傳承代際搭建溝通橋梁,為非遺提供有效的信息傳播載體,提高非遺信息的傳播效率,實現信息時代非遺文化的雙向傳輸。

(二)加強傳承人綜合素質培養

傳承人綜合素質不高不僅直接影響忠信花燈的傳承質量,同時也導致產品創新停留在淺層。 這需要在兩個方面進行提升。 一是思想觀念。 在吊燈習俗傳統觀念影響下的花燈傳承人,往往會忽略如何經過創新讓花燈達到長久保存和展示的目的。 同時,傳承人對花燈造型的理念偏向具象、保守,不太接受抽象的概念,如提取花燈元素進行文化創意產品設計。 受群眾審美觀念轉變的影響以及在追求速成和現實利益的影響下, 一些傳承人趨向于工藝技法速成,摒棄了手工繪制圖案。 采用網上直接下載圖案打印的方式,致使制作工藝粗糙,導致市場上藝術精品匱乏,使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含量不斷貶值[21-22]。 二是硬技能。 由于傳承人大都在民間生活,他們比較習慣用方言來教授規矩和技藝,大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普通話教學的障礙,這勢必也會影響到教學效果[21-22]。 傳承人對創新圖紋仍舊使用傳統的方法記錄和收藏,會使花紋逐漸褪色或丟失。 提高傳承人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借助相關組織特別是地方高校的力量。因此,政府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研培計劃是針對非遺領域尤其是傳統工藝領域普遍存在的傳承人知識結構單一、創作和創新能力弱、技術及工藝瓶頸難以突破與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開展的培訓工作[23]。 但目前河源地方高校平臺資源與非遺的結合度較低,傳承人與高校之間溝通不夠,故應盡快按照非遺門類與高校對應學科專業搭建溝通平臺。 培訓課程應每年定期舉行,以有助于傳承人跟上時代的步伐。

(三)多方協助傳承人群體組建現代化制作工坊

突破有產業難振興的困局需要多方參與來解決這一難題。 首先,政府應當整合家庭作坊,對家庭作坊進行統一管理;引導“有責任心的企業”與家庭工坊結合,幫助家庭工坊向現代化工坊轉變。 這里所說的結合和轉變并不是取締之意,而是有所取舍:取家庭式作坊運作靈活、員工積極性高、協調性好、認可度高的優點;而讓小作坊從管理、技術、工作環境、銷售等多個方面向現代企業轉變。其次,政府需要制定文旅企業對非遺資源開發的準入和運行等規則。利用非遺資源開展的商業不能只追求經濟利益。 因此,這個模式應當是以公益為主并產生經濟效益以實現多方共贏。 參與開發的文旅企業應當具有社會責任感,對非遺資源進行開發的同時要反哺傳承人。反哺傳承人涉及多個方面,如經濟反哺是指企業與傳承人共享經濟收益。這就需要企業和傳承人共同制定分紅機制,政府和行業協會在其中履行監督職能。 技術反哺需要企業對傳承人進行創新技能的定期培訓,提供先進制作設備等。 管理反哺需要企業對產品有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母品牌以及統一的銷售渠道等。 最終在多方協助下使得花燈傳承群體組建現代化制作工坊,提高花燈產能,助力花燈產業升級。

(四)做好忠信文旅產業鏈建設

要突破有資源難運營的困局,相關部門應當招商引資,對全鎮旅游上層設施進行建設。 在前期,以增強景區可進入性與吸引力為導向,重點建設景區的水、電、路、通信等綜合基礎設施,以及道路、停車場、廁所、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滿足游客基本的旅游消費需求[24]。 整合多方旅游資源,盤活有開發和發展潛力但利用不夠充分的景區。 作為人文旅游資源的忠信花燈,可以以節慶旅游為主打,以忠信花燈節、吊燈習俗、忠信花燈制作工藝大賽、南粵古驛道越野大賽等活動為引領打造旅游品牌,并擴散至旅游商品、研學旅游、民宿等方面。 將忠信花燈元素提取應用至農產品外包裝、景區門票設計等方面,并開發便于攜帶、具有忠信花燈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來打開旅游紀念品市場,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等為一體的完整旅游產業鏈。

(五)整合忠信花燈文化項目成為綜合體

若能夠借助文旅融合大環境,發揮“旅游反哺文化”的作用便可以實現非遺文化的激活。目前,正在實施中的連平縣美麗鄉村示范區項目在建設圍繞花燈文化的生態產業園、司前村打造的忠信花燈民俗旅游風景區、文化廣場忠信花燈節等都是以忠信花燈制作技藝和吊燈習俗為主題。 若要發揮花燈文化的聯動效益并進一步挖掘和完整展示花燈文化,整合相關項目來打造一個花燈文化綜合體是十分必要的。 打造母項目——花燈文化綜合體,首先要挖掘、整合花燈文化資源,找到各子項目之間的關聯點,根據子項目非遺種類采用不同手段進行整體展示,突出核心子項目忠信花燈和吊燈習俗的特色和文化聯動效應,豐富花燈文化內涵,提升花燈文化價值;然后統一品牌形象信息源,保證信息輸出的一致性和協同性,創造IP 形象傳遞花燈文化元素,并在全域落實貫穿;最后拓寬銷售渠道,使花燈文化產品能更充分地與各級市場和消費人群接觸。

五、結語

通過對后非遺時代背景下忠信花燈在生產制作、傳承發展和吊燈習俗活動結合文化變遷視角進行闡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在來自文化持有者對于文化變遷做出的自然行為和外來力量促使的文化重構是驅動忠信花燈演化趨勢的兩股主要動力。 在內外驅動力作用下,忠信花燈呈現出六個方面的轉變趨勢,使用方式和傳承渠道由單一化轉向多樣化,花燈制作技藝、文化內涵和展現形式不斷豐富,由民間自發到官民合辦使得忠信花燈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產業創收趨勢增強,一方面對忠信花燈進行產業化的嘗試是實現產業振興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促進了傳承人向全職業性的轉型和發展。 筆者基于忠信花燈的演化趨勢和內外困境,結合時代背景認為,在文化傳承上,一方面通過文化持有者和教師共同設置系統化課程實現雙向文化傳輸來提高傳承效率;另一方面采取多種方式改變傳承人的思想觀念和提升傳承人的技能。 在產業振興上,一方面通過政府—企業—傳承人模式組建現代化制作工坊實現花燈產業興旺;另一方面打造旅游六要素產業鏈和整合文化綜合體實現文旅融合和旅游反哺文化,通過多方協作最終打造出品質優、效益高、生態好的可持續良性發展的“花燈文化產業”,助力忠信花燈在后非遺時代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當然,上述傳統工藝類非遺活化振興對策在實際運作時需要在尊重非遺文化持有者主觀意愿和真實性得到保障的基礎上進行,順應文化自主變遷規律做出的文化重構更能保護非遺文化的原真性,也更能促進中華民族非遺文化認同以及在此基礎上從文化自覺向文化自信的轉變。

注釋:

① 2011 年馮驥才在“中國木版年畫國際論壇”上提出“‘后非遺’時代”的概念,認為“‘后非遺’時代”是非遺項目在完成非遺申報和認定程序后的時代。 這一階段要著重做好對非遺的科學保護、廣泛傳播、利用弘揚和學術理論支撐這四個方面的工作。 方李莉教授在 《后非遺時代與生態中國之路的思考》 一書中對“‘后非遺’時代”進行了詮釋。

② 表1 信息來源于走訪調研中采集的數據信息。

③ 表2 信息來源于走訪調研中采集的數據信息。

④ 表3 信息來源于忠信花燈博物館以及走訪調研中采集的數據信息。

⑤ 2021 年1 月12 日訪談忠信花燈傳承人賴秀山。訪談地點:連平縣忠信鎮上寮村。訪談人:黃秀麗、梁天祺、胡方。

⑥ 2021 年1 月11 日訪談忠信花燈省級傳承人黃友良。 訪談地點:河源市連平縣忠信鎮文化站。 訪談人:黃秀麗、梁天祺、林秀巧。

⑦ 2019 年1 月17 日訪談忠信花燈省級傳承人賴明甫。 訪談地點:連平縣忠信鎮教師村賴明甫家。 訪談人:梁天祺。

猜你喜歡
忠信花燈文化
看花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掛花燈
做花燈
誰遠誰近?
旁觀者之眼:外媒視角下的吳忠信主持十四世達賴坐床
聯墨雙馨
賞花燈
十室之內,必有忠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