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朝鋼琴作品《皮黃》創作風格與演奏分析

2022-12-24 19:50
黃河之聲 2022年14期
關鍵詞:板式樂曲旋律

李 炎

我國鋼琴藝術的創作及發展離不開眾多優秀藝術家們將我國民族特色融入到鋼琴藝術當中,以鋼琴的音色優勢及獨特的演奏技法賦予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以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也賦予鋼琴藝術以深厚的文化內涵、厚重的歷史底蘊、獨特的民族風味,從最初對西方鋼琴藝術的模仿,到當前的追求個性化、民族化與本土化,我國鋼琴藝術一直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其間涌現了無數優質的鋼琴作品。張朝創作的鋼琴作品《皮黃》便是其中之一,此部鋼琴作品在體現鋼琴藝術魅力的同時融入我國戲曲元素,滲透我國傳統美學思想,實現了戲曲藝術與鋼琴藝術的巧妙嫁接,該部鋼琴作品也于2007年在“帕拉天奴”杯中國鋼琴作品創作大賽中獲得成人組一等獎,分析其創作風格及演奏技巧,對當代鋼琴作品的創作及發展大有裨益。

一、張朝及鋼琴作品《皮黃》概述

《皮黃》是張朝的經典之作,也是在鋼琴作品內運用我國傳統戲曲元素的典型代表,此部鋼琴作品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以鋼琴的表現手法展現我國傳統音樂的魅力,作品問世以來便在藝術舞臺上十分活躍,并且獲得人們的熱愛與青睞。此部鋼琴作品的成功,源于作曲家張朝的不懈努力、高超技藝,也源于其對民族文化傳承的自覺性、為中華傳統美學思維的孜孜追求。

(一)張朝個人簡介及其主要鋼琴作品

張朝出生于云南,是我國一級作曲家,也是我國最為活躍的當代作曲家之一,為北美《世界杰出華人音樂家》雜志入選者,也獲得過第六屆“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張朝出生的地方是云南少數民族聚集的紅河地區,成長在音樂世家的張朝從小便受到耳濡目染,再加上紅河地區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音樂文化,優美的自然環境,淳樸的民俗風情,動人且充滿奇幻色彩的民間故事,給了張朝鋼琴藝術創作以源源不斷的靈感。張朝自幼年起便接觸音樂藝術,曾經學習過民歌、揚琴、小提琴、鋼琴、手風琴,在家鄉度過14年快樂的年少時光后,張朝進入云南省藝術學院繼續深造音樂,199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碩士研究生班。從小對云南民族音樂的接觸、感知與體驗,求學道路上對多種音樂藝術形式的大膽嘗試,以及多位優秀導師的熏陶與帶領,使得張朝在民族音樂上有著豐厚的積淀,掌握了多類樂器及古典音樂理論體系,為其后續的鋼琴藝術創作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二)鋼琴作品《皮黃》創作背景

張朝先生在鋼琴藝術創作上堅持對民族文化元素、民間音調的運用,注重民族性與獨特個性的有機結合,正如張朝先生所說,通往音樂天堂的唯一道路便是心路,在音樂創作道路上,張朝先生一直堅守初心、砥礪前行,其音樂中流露一種對原始本真的不懈追求,對生活及民族文化的無限向往,并且一直在探索鋼琴藝術民族化、本土化道路,以自己高超嫻熟的創作技藝、大膽熱烈的音樂情感推動著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在其鋼琴創作道路中孕育了眾多優秀的鋼琴作品,按照其題材及表現形式可以劃分為六大基本類型。其一為蘊含古典文化的鋼琴作品,如《皮黃》、《中國之夢》;其二為于少數民族文化中汲取原始生機、活力而創作的鋼琴作品,如《滇南山謠三曲》、《尋找遠去的聲音》等;其三為以自然風光與景象等為題材的鋼琴作品,如《風之歌》、《觀月》等;其四為以記錄美好時光及回憶為主的鋼琴作品,如《夜曲》、《冥想》等;其五為適合兒童演奏且體現出地域特色的作品,如《云南組曲》、《新疆舞曲》等;其六為改編自經典民族曲目的作品,如《在那遙遠的地方》、《歌唱二小放牛郎敘事曲》等[1]。

二、張朝鋼琴作品《皮黃》創作風格

張朝鋼琴作品《皮黃》最為顯著的創作風格便是中國戲曲藝術與鋼琴藝術的碰撞與交織融合,但作品內并非簡單、機械性地堆砌戲曲元素,戲曲與鋼琴的整合可謂出神入化、精妙絕倫,作曲家將戲曲元素滲透至音樂語言運用中,使得整部鋼琴作品情致盎然、特色鮮明、引人入勝。綜合而言,張朝鋼琴作品《皮黃》的創作風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富有京劇韻味的曲式結構與板式變化

板式變化源于梆子系統,以一對上下樂句為基礎組合以不同的板式,打造出更加豐富且獨特的戲劇效果。張朝鋼琴作品《皮黃》以原板為基礎,板式變化都在原板旋律上變化而成。此部鋼琴作品共劃分為10個樂段,可以分為四個部分,除了尾聲之外,其余部分均借鑒了皮黃腔的板式結構。引子部分作曲家以顫音及倚音模仿戲曲潤腔,給人以先入為主的感覺,并且打造出清麗、悠揚的聲音;樂曲第一部分為原板基礎上的板式變奏,包括二六、流水及快三眼,其中二六板、流水板為西皮腔獨有的板式,在第一部分出現后使得樂曲的節奏更為緊湊,與引子部分的平靜、舒緩、恬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展現出作曲家在云南時度過了快樂年少時光,伴隨著速度的加快以及通過踏板運用所模擬的鼓聲,使得音響效果更加熱烈、清麗,也讓鋼琴之聲有了跳躍的感覺;樂曲第二部分為過渡樂段,在調式上與原板基本相同,慢板的運用使得樂曲悠遠綿長,體現出作曲家在靜靜地欣賞優美的風光,展現自己內心的平靜,打造出虛實交織的音響效果;樂曲第三部分的音樂情緒持續遞進,運用了搖板、垛板,體現出作曲家內心的遠大志向與蓬勃激情;樂曲尾聲部分體現出中西融合,運用了柱式和弦,讓樂曲在輝煌中結束。

(二)蘊含戲曲元素的音樂調式與旋律運用

在鋼琴作品《皮黃》中,作曲家對音樂調式及旋律的運用可謂獨具匠心。首先,音樂的調式變化以及旋律有著鮮明的戲曲音樂特色,引子部分為導板,E宮調式,節奏自由且緩慢,拉開了整部樂曲的序幕,隨之而來的是輕快活潑的旋律,節奏上有板有眼,類似于西皮腔曲調。三次的板式變化讓樂曲的速度逐漸加快,給人以緊張感,凸顯出樂曲的戲劇性效果,樂曲第三部分對原板的板式變奏,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重現了西皮音調,讓樂曲有著整體與和諧的美感;其次,從鋼琴作品《皮黃》的曲調展開手法上來看,有著鮮明的戲曲基本調特征,如樂曲第三、四樂句以第一、二樂句為基礎,多次的變化重復體現出戲曲音樂色彩,此外還包括整個樂段的重復及衍展,在推動音樂發展、情節展現的同時賦予樂曲以戲曲韻味,助推情感層次的變化與跌宕起伏。在樂句的設置上,作曲家采用了對應的樂句,通過衍展后發展為大型曲式結構,以裝飾音體現出訓練的特點,雖然此種創作手法并非源于我國戲曲音樂,但是能更好地塑造出戲曲音樂風格;最后,此部鋼琴作品內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與西皮、二黃對對比的重視相得益彰,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并且讓音樂的旋律色彩豐富多變,將調性變化寓于旋律變化之中,更加細致地以音樂語匯刻畫畫面、塑造音樂藝術形象[2]。

(三)頻繁出現且戲劇效果鮮明的節奏變換

張朝鋼琴作品《皮黃》有著頻繁出現且戲劇效果鮮明的節奏變換。在我國戲曲藝術中,板式起到約束及規范聲音強弱、長短的作用,屬于我國戲曲音樂獨有的結構形式,不同的板眼組合及板式結構通常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例如原板部分為二四拍,一小節為兩拍,便是一板一眼結構;一小節四拍,第一拍為板,其余三拍為眼,則是快三眼結構;一板一眼也可以為流水結構,配合以樂曲速度的加快,產生流暢自然的音響效果。此外還包括慢板部分的及節拍頻繁變化,打造出飄忽不定的音響效果,垛板部分的有板有眼可以讓音樂的情緒更加熱烈。

在張朝鋼琴作品《皮黃》中,引子部分便運用了我國戲曲音樂的板式變化,有著濃郁的戲曲節奏色彩,引子部分的節奏較為自由靈活,沒有周期性的變化,而是給演奏者提供了廣闊的個性創作空間,再加上頻繁變化的節拍,使得引子部分既有著戲曲的韻味,又有著時代氣息,更加契合當代審美語境[3]。

三、張朝鋼琴作品《皮黃》演奏分析

張朝鋼琴作品《皮黃》不僅在創作上獨具匠心、風格鮮明、個性十足,蘊含著豐富的戲曲元素及中國古典音樂韻味,而且在演奏技法上豐富多變、富于創造,對演奏者的音色處理能力、音樂感知力及審美創造力等提出了較高的標準。若想完美詮釋此部鋼琴作品,需要在作曲家創作經歷、作品創作背景及風格分析的基礎上發揮自身音樂想象力、藝術聯想力,靈活機動地運用與組合鋼琴演奏技巧,從而將作品的內容、內涵、思想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節奏把握

張朝鋼琴作品《皮黃》中的節奏富于變化且較為自由,雖然有著規定的節奏,但節奏的收縮、張弛等都需要演奏者進行個性化的發揮,在演奏時讓節奏有彈性、更靈動,可以達到較好的演奏效果。如在演奏樂曲第一部分原板旋律時,雖然譜面上標記了節奏與節拍,但在演奏時需要與引子部分的舒緩、悠揚相契合,演奏速度不宜過快,而是要張弛有度,尤其是在處理樂句銜接時,不能一味按照譜面規則,而是要進行“二度創作”,讓節奏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在正確處理節奏的同時體現出作品的戲曲韻味;再如樂曲第三部分出現了多次的板式變奏,不同板式結構有其特定的意義及作用,在演奏時要做好作品分析,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基調、描繪的畫面,尤其是在演奏搖板時,需要把握好中低聲部的節奏對位,突出高聲部旋律,營造出一種緊張、急促的音樂氛圍,從而助推演奏情感的表達[4]。

(二)旋律表現

鋼琴作品《皮黃》著重強調與突出了中國民族音樂旋律單聲橫向線條思維,在演奏前要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作曲家的音樂風格以及樂曲內運用的戲曲元素、旋律表現形式,這樣才能更加完美地詮釋作品的旋律魅力。在正式的演奏中,要結合作品各個部分的特點做好旋律的處理,如在演奏引子部分時,應當注重樂句劃分,調節好自己的氣息,從整體上進行演奏,保持手臂及手腕放松,手指緊貼琴鍵,手指快速地在琴鍵上跑動,讓演奏出的琴聲清脆悅耳,旋律自然優美;再如演奏二六板部分時,右手觸鍵的力度要適度增強,集中發力,讓聲音干凈利落,下鍵是集中有力,手指壓到底,讓聲音有一種顆粒感,增強琴聲的穿透力;在演奏流水板部分時要以手腕及手臂的力量帶動手指地抬起與下落,演奏速度逐漸加快,讓聲音靈動、自然地流淌,打造出春風拂面、小橋流水的意境。

(三)音色模擬

《皮黃》內出現了大量對我國民族民間樂器及戲曲唱腔的模仿,在演奏時要予以高度重視。如樂曲引子部分的顫音、倚音模擬了戲曲潤腔,在演奏時要保持手指松弛,但不可泄漏氣息,而是在輕快中有一種結實的感覺,通過琶音演奏模仿弦樂器的音色,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再如垛板部分模擬了板鼓及拉弦樂器的音色,在演奏時指尖要垂直觸鍵,尤其是在速度越來越快的情況下,左手保持跳音彈奏,右手則模仿拉弦樂器的獨特音色,同時保持聲音的顆粒感,此種演奏方式可以展現出作品的戲曲藝術特色,打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音響效果,并達到引人入勝的演奏境界[5]。

(四)踏板運用

在鋼琴作品演奏中,運用踏板可以對旋律進行補充與完善,讓聲音更具層次感與豐富色彩。鋼琴作品《皮黃》畫面生動、內涵深刻、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在演奏時合理且有效地運用踏板可以將作品的旋律、情感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在二六板演奏中需要運用延音踏板,踏板要踩一半,以避免聲音飄忽不定,讓板鼓音色的模擬有一種余音繞梁的效果;在快三眼部分,要運用弱音踏板,促進音樂情緒從熱烈逐漸進入平靜,營造出輕柔且充滿幻想的音色,助推情感的表達及情緒的宣泄。在合理運用踏板的同時要融入中華民族傳統美學思想,追求鋼琴之聲的氣韻生動、意境營造,保持氣息連貫順暢,即使在演奏“無聲”部分時,也需要避免聲音斷裂,做到樂句與樂段間的銜接自然流暢,以此達到音斷意不斷的演奏效果。

結 語

張朝作為國家一級作曲家,一直在探索鋼琴藝術民族化、本土化發展道路,創作出題材豐富、風格鮮明的眾多優秀鋼琴作品?!镀S》為張朝的代表作之一,有著京劇韻味十足的曲式結構與板式變化,蘊含戲曲元素的音樂調式及旋律,頻繁出現且戲劇效果明顯的節奏變換。在演奏此部鋼琴作品前需要做好作品分析,在把握好作品創作背景、作曲家音樂風格、音樂元素及語言使用手法的前提下把握好節奏變化、處理好旋律表現、注重音色模擬并合理運用踏板,以此展現出作品的內容內涵,提升演奏效果?!?/p>

猜你喜歡
板式樂曲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擬解
管板式光伏光熱系統性能實驗研究
地鐵板式軌道自密實混凝土施工工藝研究
吟誦的旋律性初探
中國板式網球運動發展現狀及對策
CRTSⅢ型板式道岔鋪設施工技術
父與子
7月,盛夏的旋律
悲傷的樂曲
大地的旋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